人物:僧道一

相关人物:共 54 位
共 5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44 【介绍】: 唐僧。
金州安康人。
俗姓杜。
年二十许出家。
从慧能受顿悟法。
玄宗先天二年,住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
弟子有马祖道一等。
卒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金州安康之杜氏。
弱冠诣荆南玉泉寺。
事恒景律师。
剃发受具。
乃叹曰。
出家之道。
岂止此乎。
时有坦禅师者。
指见嵩丘老安。
安因指见六祖能大师。
祖问什么处来答嵩山来。
问曰。
什么物恁么来。
答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问曰。
还可脩證否。
答曰。
脩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者。
诸佛之所护念。
尔既如此。
吾亦如此。
让既受记莂。
遂执侍祖者。
一十五载。
先天二年。
始往衡岳居般若寺。
开元中。
传法院有沙门道一日禅坐不卧。
让知是法器。
往问曰。
大德坐禅图个什么答曰。
图作佛。
让乃取砖。
磨于其前石上。
问让。
曰图作什么。
让曰。
图作镜。
曰。
磨砖岂能作镜耶。
让曰。
坐禅岂能作佛。
曰。
如何即是。
让曰。
如牛驾车。
车若不行。
打车即。
是打牛即是。
一无对。
让曰。
汝学坐禅。
汝学坐佛。
若坐禅者。
禅非坐卧。
若坐佛者。
佛无定相。
于无住法。
不应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杀佛。
若执坐相。
非达理也。
一礼拜问曰。
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让曰。
汝学心地法门。
如下种子。
我说法要。
如彼雨露。
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问曰。
道非色相。
云何能见。
让曰。
心眼开明能见非见。
曰。
有成坏否。
让曰若以成坏聚散。
而见道者。
非见道也。
听吾偈曰。
心地舍诸种。
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
何坏复何成。
让生于仪凤二年。
以天宝三载。
八月十日终。
寿六十八。
腊四十八。
宝历中诏谥大慧禅师。
塔号最胜轮。
元和间常侍归登撰文勒碑。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怀让。
俗姓杜。
金州安康人也。
始年十岁雅好佛书。
炳然殊姿特有灵表。
识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贵。
人宝来瑞国庆无疆。
方之麟凤龟龙无万数也。
天地无全功。
气序有盈虚。
纲维缺坏补塞不足。
皆冥维密祐。
惟应度者乃烛厥理。
非庸庸所知也。
弱冠诣荆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师便剃发受。
具叹曰。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天上人间无有胜者。
经之所谓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
时坦禅师乃劝让往嵩丘觌安公。
安启发之。
因入曹侯溪觐能公。
能公怡然无馨无臭。
洪波泛臻大壑之广乎。
韶濩合奏大乐之和乎。
让之深入寂定住无动道场为若此也。
能公大事缘毕。
让乃跻衡岳止于观音台。
时有僧玄至拘刑狱。
举念愿让师救护。
让早知而勉之。
其僧脱难云。
是救苦观音。
得斯号也。
亦由此焉。
化缘斯尽。
传法弟子。
曰道峻。
道一
皆升堂睹奥也。
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州。
其门弟子曰惟宽怀。
道一大缘。
将讫谓宽等曰。
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
无待而常。
不住而至。
能事集矣。
金口所生从法而化。
于我为子及汝为孙。
一灯所传何有尽者。
让以仪凤二年生。
至天宝三载八月十日终于衡岳。
春秋六十八。
僧腊四十八。
一公建塔于别峰。
元和中宽晖至京师扬其本宗法门。
大启传百千灯。
京夏法宝鸿绪于斯为盛。
至八载衡阳太守令狐权问让前迹。
权舍衣财以充忌斋。
自此每岁八月为观音忌焉。
宝历中敕谥大慧禅师。
塔号最胜轮。
元和年中常侍归登撰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端州高要人。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著《参同契》,为世所称。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而迁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礼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迁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迁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指迁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造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迁就结庵。
以居其上。
世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当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迁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迁。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皆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自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江。
建阳人。
幼出家。
寻加戒品。
而究其学。
天宝元年。
道一禅师于州之佛迹岩。
汲水采薪。
未尝告劳。
遂遁居金华山赤松洞。
天大旱。
贤因望空击石。
慢骂曰。
汝等业龙。
无能为也。
若是善萨龙王。
则当遵佛敕。
以救众生。
击石才毕。
雨果霈然。
后游长安。
名檀屡以大寺请住持。
贤弗为屈。
遂登五台。
止太原甘泉寺。
道属之参扣者。
麇至。
忽无疾而卒。
谥大远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志贤。
姓江。
建阳人也。
夙心刚整幼且成规。
既遂出家寻加戒品。
沾尝渐教守护诸根。
抗节修心不违律范。
大宝元年于本州佛迹岩承事道一禅师
曾无间然。
汲水拾薪惟务勤苦。
游方见金华山赤松洞是黄初平叱石羊。
之地郁林峻岭泉湖百步许。
意乐幽奇既栖巅顶。
野老负香粇蔬茄以供之。
时天大旱。
贤望空击石曼骂诸龙曰。
若业龙无能为也。
其菩萨龙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
敲石才毕霈然而作。
婺人咸悦。
后游长安名公硕德列请为大寺功德之师。
贤悚然不顾。
明日遂行登五台。
寻止太原甘泉寺。
道俗请学禅理者继至。
无疾而终。
敕谥大远禅师旌乎厥德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江。
建阳人。
夙心刚整。
幼且成规。
既出家。
寻加戒品。
抗节修心。
不违律范。
大宝元年。
于本州佛迹岩。
承事道一禅师
汲水拾薪。
惟务勤苦。
游方。
见金华山赤松洞。
是黄初平叱石羊之地。
郁林峻岭。
泉湖百步许。
意乐幽奇。
既栖巅顶。
野老负香粇蔬茹以供之。
时天大旱。
贤望空击石。
曼骂诸龙曰。
若业龙无能为也。
其菩萨龙王。
胡不遵佛敕。
救百姓乎。
敲石才毕。
霈然而作。
婺人咸悦。
后游长安。
名公硕德。
列请为大寺功德之师。
贤悚然不顾。
明日遂行。
登五台。
寻止太原甘泉寺。
道俗请学禅理者继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
福州长乐人。
俗姓王。
师事马祖道一
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
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
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
丱岁离尘。
三学该练。
马祖阐化南康。
乃倾心依附。
与西堂智藏。
同号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云。
正恁么时如何。
藏云正好供养。
海云正好脩行。
云经入藏禅归海。
祖一日上堂。
大众云集。
海乃捲却礼拜席。
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
乍归诣祖。
祖于禅床角。
取拂子示之。
海云只这个。
更别有在。
祖放拂子旧处云。
你已后将什么为人。
海却取拂子。
云只这个更别有。
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
参玄之宾麇至。
而沩山祐黄檗运。
尤杰出。
海谓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被马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不觉吐舌。
曰某甲虽不识马祖
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
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
檗云。
不嗣马祖
海云作么不嗣马祖
檗云丧我儿孙。
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
为轨范耶。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
是大乘律。
盍亦从旃。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约折中之。
务归于善焉尔。
其制谓。
于一寺之中。
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说法也。
僧堂中。
设长连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论高下。
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长连床。
昼夜不息。
倦则斜枕床唇偃仰。
谓之带刀卧。
使不安于寝寐也。
长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则行普请法。
以均其劳苦。
天下禅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废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寿九十五。
长庆元年。
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
闽人也。
少离朽宅长游顿门。
禀自天然不由激劝。
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虚往实归果成宗匠。
后檀信请居新吴界。
有山峻极可千尺许。
号百丈欤。
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随乎。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
乃创意不循律制。
别立禅居。
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
得道眼者号长老。
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别院异耳。
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
堂中设长连床。
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谓之带刀睡。
为其坐禅既久。
略偃亚而已。
朝参夕聚饮食随宜。
示节俭也。
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
长老居方丈。
同维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表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
天下禅宗如风偃草。
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长庆元年。
敕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
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
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别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头陀之流也。
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
不成则云无自立辟。
今海公作古。
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
语曰。
利不百不变格。
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
弥沙塞律有诸。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4 【介绍】: 唐僧。
虔州人,俗姓廖。
马祖于临川。
卒谥大觉禅师。
谏议大夫韦绶曾辑藏之言行,编入《图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廖氏。
虔化人。
生有奇表。
识者知其为伟器。
八岁即从师薙染。
大寂移居龚公山。
往依之。
且为大寂
奉书于忠国师。
国师问。
汝师说什么法。
藏从东过西立。
国师云。
只者个。
更有。
藏从西过东立。
国师云。
者个是马师底。
仁者底作么生。
藏云。
早个呈似了也。
又奉书于径山。
大寂受连率路嗣恭。
延居府治。
而授藏以衲袈裟。
使众请益。
僧问大寂
离四句绝百非。
请师直指。
云。
汝去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云。
汝去问取海兄。
僧问海。
海云。
我到者里却不会。
僧举似寂。
云。
藏头白海头黑。
藏住西堂后。
有俗士问。
天堂地狱是有否。
佛法僧宝是有否。
藏皆以有答之。
士云。
和尚错了也。
藏云。
汝曾见何等尊宿来。
士云曾见径山。
藏云。
径山向汝道什么。
士云。
道一切总无。
藏云汝有妻子否。
士云有。
藏云径山有妻否。
士云无。
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
士礼谢。
时相国齐公映。
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建塔葬全身。
长庆初。
追谥大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
姓氏里居不详。
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
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
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
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
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
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
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
穆宗长庆四年(824)卒。
谥智通禅师。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
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
执㸑三年。
始遂落发。
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
即造江西大寂法会。
大寂甚奇之。
俄居天台华顶三年。
寻诣径山。
礼国一。
元和中。
登龙门香山。
善伏牛禅师。
尝客惠林寺。
时天大寒。
因取木佛像烧之。
以自燠。
或讥其拨无因果。
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
曰木头安从得舍利。
然笑曰。
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
游洛阳晨。
出横卧天津桥上。
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
呵不为动。
公使问何人。
然徐仰视而应曰。
无事僧。
公异之。
乃奉束帛袭衣。
月给米面。
自是归信者益众。
十五年春。
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
以便林泉之乐。
一日谒忠国师。
先问侍者。
国师在否。
者云。
在即在。
只是不见客。
然云。
太深远生。
者云。
佛眼亦觑不见。
然云。
龙生龙子。
凤生凤儿。
国师睡起。
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
然闻之云。
不谬为一国之师。
明日却往礼拜。
见国师。
便展坐具。
国师云。
不用不用。
然退步。
国师云。
如是如是。
然却进前。
国师云。
不是不是。
然绕国师一匝便出。
国师云。
去圣时遥。
人多懈怠。
三十年后。
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
取菜次。
然云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菜篮。
敛手立。
然又云居士在否。
女子提菜篮去。
然上堂阿你浑家。
切须保护一灵之物。
不是你造作名貌得。
更说什么荐与不荐。
阿你自看。
善巧方便。
不从外得。
善巧是文殊。
方便是普贤。
你更拟趁逐甚么物。
如今学者。
纷纷扰扰。
皆是参禅问道。
我此间。
无道可脩。
无法可證。
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
是阿你须自看取。
莫一盲引众盲。
相将入火坑。
夜里暗双陆。
赛采若为生。
无事珍重。
长庆四年六月。
趣门人备汤沐曰。
吾有远役。
竟戴笠策杖蹑履。
垂一足。
未及地而逝。
寿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
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
不知何许人也。
少入法门而性梗槩。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
思召其自体得实者。
为立名天然也。
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会。
寂以言诱之。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事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
谒见石头禅师。
躬执爨三年。
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
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
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寺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
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
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刘轲撰碑。
敕谥智通。
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21 【介绍】: 唐僧。
湖州吴兴人,俗姓李。
早岁投径山出家。
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
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
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
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
后卒于随州开元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早岁投径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
好隐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谓之伏牛和尚,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尝寻访古迹于龙门、王屋、嵩山,作《三伤歌》,盛传当世。
穆宗长庆元年(821)卒于随州开元寺。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三〇、《鉴诫录》卷一〇收诗3首。
《全唐诗外编》录此3诗,署伏牛上人。
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为香严智闲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19 【介绍】: 唐僧。西印度种族,世居庐陵。俗姓皮。精律藏。代宗大历三年游豫章,因隶名天宫寺。德宗贞元中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宝安禅。有《华严经妙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本西印土人。
入华冒姓皮氏。
其先尝官庐陵。
因占籍焉。
藏少辞尘俗。
从林下游。
留心三学。
而尤善律藏。
大历三年。
隶名豫章天宫寺。
众请登坛秉法。
每升座提唱。
辨名理。
析微言。
堂盈席满。
听者无厌。
时号律虎。
贞元中。
大寂禅师警策有省。
遂筑室于会稽之杭坞山。
著法华经妙义。
学者归焉。
元和十四年二月。
无疾而卒。
寿七十九。
塔舍利于院之北峰。
俗谓杭坞为杭乌。
盖声之讹尔。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智藏。
姓皮氏。
西印度种族。
祖父从华世居官宦。
后侨寓庐陵。
藏少入精舍睹像设之繁。
乃陋俗求真。
而于三学各所留心。
唯律藏也。
最为精敏。
大历三年游豫章。
因隶名天宫寺。
众恳命临坛秉度。
时仰炮炰号为律虎。
每登法座提唱毗尼。
堂盈席满听受无厌。
辩名理析微言。
连环可解也。
贞元中遇大寂禅师
笃明心要。
及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室安禅。
乃著华严经妙义。
宣吐。
亹亹学者归焉。
至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终。
报龄七十九。
焚收舍利圆净者。
建塔于院北峰焉。
杭乌山者越俗言讹。
合言杭嵨。
谓浙江所渡。
古用杭筏到岸藏杭。
故云嵨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
童年貌重迟。
见佛像僧仪。
必礼敬。
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
盖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进具。
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
密契深领。
有不可知者。
贞元二年。
因谒石头禅师迁公。
益进所学。
四年大寂将入灭。
谓通曰。
玉石之山。
资汝道业。
遇可居之。
秋与伏牛自在禅师。
观览京洛。
至唐别。
见一山葱茜可爱。
问之乡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巅则有石紫色。
莹然如玉。
乃叹曰。
兹非先师之所记欤。
遂挂锡解囊其间。
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汝在里许。
得多少时也。
进曰毕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碍白云飞。
于頔相公问。
教中道。
黑风吹其船舫。
飘堕罗刹鬼国。
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
通咄曰。
于頔客作汉。
问这般事作么。
頔变色。
通指曰。
飘堕罗刹鬼国也。
一日又问。
如何是佛。
通唤相公。
頔应诺。
通曰。
切忌别求。
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
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
元和八年。
偶归省。
通喜曰。
汝来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无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当天宝初载也。
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通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台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通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
回见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44—约825 俗姓周,南康(今属江西)人。
年已长始出家,后嗣马祖道一
至庐山五老峰,爱其灵异,遂止住数年。
世称高城和尚。
敬宗宝历中卒,年82岁。
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
祖堂集》卷一四收长篇歌行1篇,《宗镜录》曾多次节引,《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康周氏子也。
家世业儒。
后尤进于岐黄之学。
凡僧之有疾者。
召之使治。
必投之良剂。
起其危笃。
而辞其谢礼。
以故多从林下游。
而禅悦法喜之益。
尤所慕嗜。
遂依郡之平田山宝积院沙门师愿。
而落发焉。
寻谒大寂禅师于豫章。
得心法。
登庐山。
卜居五老峰。
食橡栗。
饮溪涧。
如是数年。
而神人仙圣或过之。
俄施币云委。
而户屦响臻矣。
宝历中。
示寂。
寿八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法藏。
俗姓周氏。
南康人也。
稚龄爽俊始研寻史籍。
而于医方明得其工巧。
同支法存之妙用焉。
有门僧卧疾。
几云不救。
藏切脉处方。
信宿平复。
其僧多接谈玄。
自尔萌出尘之意。
年已长矣。
恳辞亲投本郡平田山宝积院从愿师下。
受教纳戒。
后游谒大寂禅师
言喻若石之投水。
翛然北下庐山登五老峰。
爱其灵异独止寒林。
采橡栗掬溪涧。
聊延形气而止数年有二仙乘云而来。
终日谈论。
或留宵宿。
或经月不来。
或继日而至。
他人有见者旁说不同。
及乎学僧臻萃全无踪迹。
又一日告辞藏云。
且归山去师当好住。
由是道且馨香檀越共营一院。
宝历中示灭。
年八十二。
其年三月四日入塔云。
系曰。
藏隐五老峰。
时二仙来终日谈论者何。
通曰。
昔刘向辑列仙云。
若干人见于内典欤。
又裴周桐柏三真人弟子。
各半学佛法可非来问道乎。
诗中草虫之应阜螽同也。
共 5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