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休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龟山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龟山和尚。
长庆棱禅师法嗣。
有举相国裴公休
启建法会。
问看经僧。
是什么经。
僧曰。
无言童子经。
公曰。
有几卷。
僧曰两卷。
公曰。
既是无言。
为什么却有两卷。
僧无对。
师代曰。
若论无言。
非唯两卷(传灯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为益昌令。
刺史崔朴春游出益昌旁,索民牵挽,易于以身引舟,朴大惭疾驱去。
民有死丧不能具葬者,以俸敕吏为办。
督赋役不忍迫下户,或以俸代输。
馈给往来,传符外一无所进。
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尝至其邑,导侍不过三人。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偫玉字文山。
澧州人。
裴休荐徵拜校书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天水人,俗姓赵。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居天水。世为秦著姓。母张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舍利囊中。使吞之。及娩。见所梦僧。白昼入室。摩其顶曰。教法必赖以大兴。言讫讫失所在。甫高颡深目。大颐方口。身六尺五寸。音吐如钟。始十岁。以沙弥。事崇福寺道悟禅师。十七岁。受具戒为比丘。隶安国寺。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究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既而甫梦。梵僧以琉璃器。满盛舍利。使吞之曰。三藏大教。尽纳汝腹矣。自是妙智宏辨。囊括川注。而谒文殊于清凉。阐华严于太原。其声闻之美。达于帝聪。德宗朝。出入宫禁。抗论儒道。诏赐紫方袍。岁时锡子异等夷。顺宗在春坊。相与卧起。视若兄弟。恩礼特隆厚。宪宗御极。数幸其寺。常承顾问。待之不啻宾友。而甫仪范超迈。辞辩华赡。虽造次应对。未尝不推致佛乘。而扬搉玄理。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乃迎真骨以祈灵。开秘殿以请福。录左街僧事。凡十年。其阐扬涅槃唯识。课持瑜伽悉地。转上所施。以崇饰塔庙。务极雕绘。而丈室单床。惟日诵金刚经。默观净二而已。王公舆台。壹以诚接。然豪门贵族。莫不瞻向。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其年七月六日。茶毗于长乐之南原。获舍利圆莹。谥大达。塔号玄秘。寿六十七。腊四十三。弟子僧尼千馀辈。会昌中。相国斐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端甫。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世为秦著姓焉。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
隶安国寺。
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甫又梦。
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
囊括川注逢源会委。
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辩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
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斡蜀潴蔡荡郓。
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
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
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
讲涅槃唯识经论。
处当仁传授宗主。
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
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
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宝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甫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
唯甫而已矣。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终夕而异香犹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
僧腊可数。
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
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会昌中相国裴公休
为碑颂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赵。天水人。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赵。
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
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
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
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
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世称沩山和尚。卒谥大圆禅师。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灵祐俗姓赵氏。福州长溪人。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入天台遇寒山子。造国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长沙。住大沩山同庆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诏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
福州长溪人。
童稚时嬉戏庭中。
俄有云气盘礴。
天乐清亮。
神圣仙真之状。
出没空际。
顷焉一叟貌类罽宾。
挹其父而谓曰。
汝子来处高胜。
必当重光佛运。
此群灵所以标异也。
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
祐执役于法恒律师。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
游天台之国清寺。
遇寒山拾得。
为说偈曰。
千山万水。
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
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拨炉中。
有火否。
祐拨云无。
丈躬起深拨得小火。
举以示之云。
者个聻。
祐有省。
礼谢呈所解。
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
经云欲见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方知己物不从他得。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得无法。
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备是。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时司马头陀。
自湖南来。
百丈谓之曰。
老僧可往沩山否。
答云沩山奇绝。
可聚千五百众。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众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历观之。
丈乃令侍者请首座。
唤典座来。
头陀见首座不许。
见典座云。
此正是沩山主也。
首座有愠色。
丈即指净瓶。
问云。
不得唤作净瓶。
你二人唤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唤作木𣔻。
典座踢倒净瓶。
丈笑曰。
首座输却山子也。
首座即华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沩山。
既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
奏寺额号同庆。
相国裴公休
亦尝咨询玄奥。
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
示众云。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
无诈妄心行。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从上诸圣。
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便唤作无事道人。
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与不脩。
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
犹有无始以来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脩也。
不道别有法。
教渠脩行。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纵有百千妙义。
抑扬皆当。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计时也。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趣入。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问仰山。
从何处归。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见。
作黄见。
作不青不黄见。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还见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问著者个。
祐云此是鹅王择乳。
祐睡次。
仰山问讯。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转身云。
我适来得一梦。
试与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与祐洗面。
少顷香严来问讯。
祐云。
我适来得一梦。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严点一碗茶来。
祐云。
二子见解。
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毕。
趺坐而灭。
寿八十三。
腊五十九。
葬于山之栀子园。
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
进士李商隐题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灵祐。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祐丱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祐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祐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夐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祐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京。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得圆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诏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依密避难。
训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贫道识训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徵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时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训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训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法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闽人。
幼出家于黄檗山寺,额间隆起,号为肉珠。
晚谒江西马祖,马祖已示寂,乃往石门参百丈师。
观察使裴休迎住龙兴寺。
宣宗大中间示寂,谥断际禅师。
有《语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
曾游天台山,终嗣百丈怀海。
后仍归黄檗精舍,世称黄檗和尚。
裴休对之礼敬有加。
武宗会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观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观察使时,皆迎其至镇居住。
大中间卒于山,赐谥断际禅师。
希运论禅,倡直指单传心要。
其门人义玄开临济宗,影响颇大。
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二〇、《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
其语录由裴休编为《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1卷,另有《黄檗断际禅师广陵录》1卷。
全唐诗》录其与宣宗联句诗,置宣宗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人。
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
具戒后。
参询遍至。
尝偕一僧。
行天台道中。
娓娓谈笑。
皆颖脱可念。
目光闪烁。
旁射注前。
遇大溪横沮。
方过雨湍涨。
不可揭厉度。
于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
其僧趣之。
曰度去好。
久伫奚为。
运诡曰。
要度自度。
毋督我。
俄而其僧竟度。
如履平陆。
既登彼岸。
招手曰。
度来度来。
运遥咄曰。
自了汉。
早知如此。
必斮折汝胫。
其僧隔水礼谢曰。
真大乘法器也。
我不如。
我不如。
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
午则分卫檀越家。
久候屏著间。
未有所得。
闻一姥谇语其内曰。
太无厌生。
运意以为未有所施。
而谓之无厌。
其必有说焉。
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
问曰。
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
当今第一善知识也。
且老妾五障之身。
忝于慧忠国师处有省。
以师巍巍堂堂之相。
宁自弃哉。
自是见百丈。
问曰。
从上宗乘如何指示。
百丈良久。
运云。
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
丈云。
将谓汝是个人。
遽起入方丈。
运有省。
随后入云。
希运特来。
丈云。
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
什么处去来。
运云。
山下拾菌子来。
丈云。
还见大虫么。
运便作虎声。
丈拈斧子作斮势。
运打丈一掴。
丈吟吟而笑。
即上堂云。
大雄山下有大虫。
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
普请择菜。
泉问。
什么处去来。
运云。
择菜去来。
泉云。
将什么择。
运举起刀子。
泉云。
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
老僧偶作得牧牛歌。
请长老和。
运云。
某甲自有师了。
运辞泉。
泉门送。
提起运笠子云。
长老身才没量大。
笠子太小生。
运云。
虽然如此。
大千世界。
总在里许。
泉云王老师聻。
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
海众奔辏。
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
迎至州问道。
且作传心法要一编。
示运。
运接置于座。
略不披阅。
良久云会么。
公云不会。
运云。
若便恁会去。
犹较些子。
裴公由是深加尊奉。
凡仕官所在。
必执弟子礼。
邀致阐演。
尝赠之诗曰。
曾传达士心中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章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花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
大中间。
终于所住寺。
诏谥断际。
塔号广业。
事具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希运。
闽人也。
年及就傅乡校推其慧利。
乃割爱投高安黄檗山寺出家。
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
额间隆起号为肉珠。
然倜傥不羁人莫轻测。
而乃观方入天台。
偶逢一僧偕行。
言笑自若。
运偷窥之。
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
相比而行。
截路巨溪泛泛涌溢。
如是捐笠倚杖而止。
其僧督运渡去。
乃强激发之曰。
师要渡自渡。
言讫其僧褰衣蹑波若履平陆。
曾无沾湿。
已到他岸矣。
回顾招手曰渡来。
运戟手呵曰。
咄自了汉。
早知必斯汝胫。
其僧叹曰。
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纵能伤我只取辱焉。
少顷不见。
运𢠵恍自失。
及薄游京阙分卫及一家门。
屏树之后闻一姥曰。
太无厌乎。
运曰。
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
姥召入施食讫。
姥曰。
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
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
所惜巍巍乎堂堂乎。
真大乘器也。
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
乃还洪井见海禅师。
开了心趣声价弥高。
徇命居黄檗精舍。
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
有诗赠焉。
曾传达士心中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华结胜因。
愿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付何人。
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
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
敕谥断际禅师。
塔名广业。
语录而行于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梓州(今四川三台)人。
裴休友善。
文宗开成二年(837),荐登进士第。
后归梓州,颇游狎邪。
性狂纵倨傲,以诗讥东川节度使杨汝士。
汝士大怒,以书责其座主高锴,棠惧,遂往剑州。
后参越巂军事,夭卒。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摭言》卷一三、《唐诗纪事》卷五八。
棠才思敏速,善诗。
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澧州人。字文山。性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裴度荐之,诏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归,卒。有《李群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8?—862 字文山,排行四,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少好吹笙,善书翰,屏迹林壑,苦心为诗。
宣宗大中八年(854),徒步远至京师,献诗三百。
以令狐绹、裴休荐,授弘文馆校书郎。
与杜牧、姚合、方干、李频、段成式等交往酬唱。
4年后衔冤归乡,苦闷而卒。
光化三年(900),昭宗追赐进士及第。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五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
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为“博解宏拔”之上入室。
李群玉诗五言警拔,七言流丽,名句甚多,为后世所传诵。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3卷,后集5卷。
今人羊春秋辑注《李群玉诗集》(岳麓书社)搜集资料较详备,校勘亦较精审。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录诗1首。
唐诗汇评
李群玉(约808-约860),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工书能诗,不乐仕进,亲友强其应试,一上而止,屏居澧州十年。
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
会昌中,客裴休湖南幕。
后南游广州、桂州,依岭南节度使李玭,复归澧州。
又东游洪州,取道袁州、醴陵返乡。
患消渴疾。
大中八年,襄、令狐绹为相,荐之。
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
有《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郑处约《李群玉守宏文馆校书郎敕》
李群玉放怀丘壑,吟咏性情。孤云无心,浮磬有韵。吐妍词于丽则,动清律于风骚。冥鸿不归,羽翰自逸,雾豹远踪,文采益奇。
唐摭言
李群玉,不知何许人,诗篇妍丽,才力遒健。
唐才子传
夫澧浦,古骚人之国。屈平仕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陚为《离骚》……群玉继秉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子古人。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𡒄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唐音癸签
李文山有才健之目,而笔才实拙,通卷难觅全瑜。
《载酒园诗话又编》
文山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五言古颇有素风,但警拔处亦少。其于温、李,不为亦不能也。
《中晚唐诗叩弹集》
文山诗笔妍丽,五言长篇尤佳,只嫌一色少变化耳。然于晚唐诸家,最为超迈。
石洲诗话
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誉而甲乙之也。
《东目馆诗见》
李群玉民律深稳,时出新异,七绝尤高绝。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郭景纯,奇采云诡,灵思霞谲,情词幽秀,唯沉厉少衰。升仙秋怨,辟啼感春,拾轨清尘,颉心香草。至若湖中古愁,汉阳春晚,亦足攀嵇步阮,与古为新。七言瑰丽,乾𦠆之流也。秣陵怀古,黄陵每怨,遥深一往,不以密藻伤神,是玉溪得力之处。
《诗学渊源》
李群玉……诗极类温、李,五言古诗尤得齐梁之遗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游方至京,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岁出家。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文宗曾召之顾问。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后曾游泽州。僖宗幸蜀时,曾召其谈法。《宋高僧传》卷六有传。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姓陈氏。眉州洪雅人。曾祖图南。梓州射洪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梦月入怀而娩。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五岁。祖指花令赋诗。不数步即就。且有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之句。祖吟咏久之。叹曰。吾望汝登高第雪耻。今如此。其志见矣。则终将归于空门乎。所居邻宁夷寺。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忽若有所寤。夜又梦。其寺之殿佛。手为摩顶。因力求出家。不可禁止。年十一。诣唐兴四安寺落发。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𮗿公圆旨授之。皆习复无遗误。年十三。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时丞相杜公元颖。方出镇蜀。闻其名而命之。听者万计。率骇服。自是不敢斥其名。而呼之为陈菩萨矣。或传其前身。盖汉州三学山知铉也。尝讲十地经。感地变琉璃云。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于是抵三峡。历荆襄。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获依安国信法师。究唯识论。旁攻外典百家之言。然以乡音不类忧之。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中夕梦僧易其舌。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儒者杨茂先。留意竺坟。慕谢康乐之为人。注释经义。时就质问。及终。玄独见其服紫衣。戴碧冠。前拜谢乘空而去。讣至。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碧芙蓉冠敛。且曰。吾非簪裳累。则提瓶挈屦。侍玄公久矣。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后惑邪说。故群臣莫之谏。尝以德阳节。会缁黄麟德殿。诏玄独抗道众。帝躬发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义。使相问答。玄所对凡数千言。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非帝王所宜行。上大怒。左军仇士良。内枢杨钦义。惜其才美。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玄即日归乡里。既而以巾栉。游湘湖间。方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迎止开元寺。属宣宗龙飞。内枢杨公统左禁军。以定𠕋功。请复教。首乞访玄声迹。诏居宝应寺。寿昌节讲赞。赐紫伽黎。署三教首座。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则上于藩邸所造者。大中三年。诏悉兴建天下废寺。至图玄肖象禁中。以存模楷。八年上章乞还山。广明二年春。僖宗远难幸蜀。遣郭遵泰。以玺书诏。赴行在所。仍许肩舆自随。上降接勤重。谈论颇悦。且欲赐美号。顾问诸学士。学士未及奏。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开示悟入法华之旨。其宜号悟达国师。以表朕意。玄陈让再三。不允。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正月二十七日。见所居之室。悉现微妙胜境。二月七日。忽空中有声曰。必生净土。问谁为此声者。则应曰。佛也。若菩萨降庭。明珠堕膝。是岂娑婆报尽。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七月中。召弟子慈灯。作遗表。嘱后事。以尸施鱼鸟。叮咛告戒。右胁面西而寂。寿七十三。腊五十四。 玄生平谨于持守。而笃于进脩。然其利物之效。尤多著见。骆谷真符县雍氏者。宅当大潭上。潭有鱼。足而齿。异甚。或欲网钓。则兴云雾拥蔽。雍氏日豢之四世矣。玄适抵其地而知之。为授归戒。出水鼓跃逝去。夜梦雍氏曰。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益昌北郭龙门神。皆受戒。徵验见弟子僧彻传。兹不复录。塔在今茶陇山祐圣寺。秦蜀间。户图事其像。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以侍立者。则商隐亦尝为之役也。商隐号义山。能辞章。玄居京师兴善寺时。商隐居永崇里。尝苦眼疾。望祷玄。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疾遂愈。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祖令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玄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玄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玄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有杨茂孝者。
鸿儒也。
就玄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玄宴坐。
见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玄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帝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玄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玄声迹。
玄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诏玄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玄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帝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撰玄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玄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玄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若苏秦遣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玄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神李冰庙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有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玄。
时居永崇里。
玄居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玄生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命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著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著法苑以错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秦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茶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法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玄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法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神僧传·卷第八
悟达国师知玄。与一僧邂逅京师。时僧患迦摩罗疾。人莫知其异也。皆厌恶之。知玄视候无倦色。后别僧谓知玄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有二松为志。后知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座。恩握甚厚。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求医莫效。因忆旧言。乃入山相寻。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无伤也。山有泉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未可洗。公曾读西汉书不。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为冤矣。时知玄魂不住体。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其疮亦旋愈。回顾寺宇莽不复见。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知玄感其异。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因述忏法三卷。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觉。
姓陈。
眉州洪雅人。
母魏氏。
梦月入怀而诞。
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
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
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窹启祖父。
乞为勤策。
亲党听之。
年十一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
方年十三。
指擿缁徒。
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
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
普贤阁下。
黑白众。
日计万人。
注听倾心。
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重其名。
号陈菩萨。
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
受具戒。
才听毗尼。
续通俱舍。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
抵于神京资圣寺。
文宗皇帝闻之。
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叉研外典经籍。
百家之言。
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
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
议祀蓬莱山。
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
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
不可学耶。
帝又手。
付老氏中。
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
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术。
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
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左护军仇士良。
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延至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
请复兴天竺教。
奏公访玄声迹。
玄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
讲赞。
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
造法乾寺诏玄居寺之。
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
诏谏议李贻孙。
给事杨汉公。
缁黄鼎列论议。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
命𦘕工。
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
兴教法事。
八年。
上章公归故山。
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僖宗令诸学士。
撰玄师号。
赐悟达国师。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
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
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
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乃讯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声。
逡巡一菩萨。
降于庭前。
渐迫玄身。
叮咛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
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错。
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
半饲鱼腹。
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
言讫。
右胁面西而逝。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