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思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姚氏。
本居吴兴。
其先有官歙者。
因家焉。
幼不群。
隋季丧乱。
遂失怙恃。
出家。
专务戒检。
贞观初。
诏僧能以善化民者。
长吏简拔以闻。
时导方隶业陈州。
有司遽以应诏。
而意殊不乐也。
乃叹曰。
区区以名贯拘滞一方。
是岂弘济之道哉。
俄访烁砺二师。
餐禀玄奥。
覆述纵达。
义侣莫不推挹焉。
善断决。
诸寺有憾结。
辄诣导求直。
导则一言判释之。
使皆惬伏去。
龙朔二年。
诏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诏有司备仪仗。
奉迎洛州所铸老子像。
安置邙山宫。
于是长吏韩孝威。
欲因此以役僧尼。
尽勒部属。
二十二县庵寺。
听期会。
导出众。
谓孝威曰。
佛道二门。
由来天绝。
今见使令。
义同困辱。
既无别敕。
不敢奉命。
孝威怒曰。
道人拒国命耶。
遽斥皂隶。
褫导袈裟。
导曰。
袈裟敕度服。
非敕不敢妄自脱去。
是犹非敕不敢送道像也。
无敕而使送道像。
又妄脱袈裟。
则拒国命者。
其谁欤。
孝威怒挥导令出。
导独挺身立。
僧尼群往从之。
聚拥庭下不散。
孝威曰。
道人反耶。
时六曹皆在。
导即呼以语之曰。
长吏召集僧尼唱反。
此则长吏反尔。
僧尼未尝反。
诬枉如此。
要当诉之御史。
乃一时崩奔以出。
孝威大惧。
降阶折节谢罪乃止。
时朝廷将简试度僧。
大集诸德议。
诏太官赐斋食进。
日过中矣。
众竞取以啖。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
对俗而啖。
公违律制。
现法灭缘。
可怜哉。
众咸惭愧。
导因索水清漱悲慨。
欲遂取灭。
道俗苦劝。
而后旋以饼饵馈之。
其不食已一月。
今年六十馀。
尚无恙。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明导。
姓姚氏。
本吴兴人。
因官歙州遂家于彼。
幼叶雅调与众不群。
隋末丧乱二亲崩殁。
发心出家意存护法。
所在寻逐弥勒戒检。
以贞观初行达陈州。
逢敕简僧唯留世。
导以德声久被。
遂应斯举。
虽蒙荣闻意所遗之。
乃叹曰。
出家弘济务存许道。
岂以名贯拘滞一方。
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
至烁砺二师座下。
餐禀幽奥。
未盈凉暑声闻超挺。
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
自诸寺结憾讼及道俗牵连不决。
皆请通之。
及导面往吐言惬伏。
皆叹其善达无诤权。
导不思之力也。
龙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备列。
时长史韩孝威。
妄托天威。
黄巾扇惑私嘱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
五众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剋日齐举。
导出众对曰。
佛道二门由来天绝。
邪正位殊本自硕异。
如何合杂雷同将引。
既无别敕不敢闻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辄拒国命。
乃使人脱导袈裟。
将行禁劾。
导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无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违国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导即挺身独立。
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
长吏总召僧尼唱反。
此则长吏自反。
众僧不反。
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
威大忙惧降阶屈节。
惭谢而止。
以斯抗禦季代少之。
因僧大集简试度人。
天宫饷食过中乃至。
僧有不量时景者。
取而进啖。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对俗而啖。
公违法律现法灭缘。
冒罔圣凡一至于此。
众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
悲慨正法凋沦相及。
道俗苦劝方乃进饼。
以斯量之。
故以护法之士不顾形有者。
代有人焉。
今年六十馀。
东夏英髦一期咸集导于清众有高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
吴兴人。
幼叶雅调。
与众不群。
隋末丧乱。
二亲崩殁。
发心出家。
意存护法。
所在寻逐。
弥勒戒检。
以贞观初。
行达陈州。
逢敕简僧。
唯留一导。
以德声久被。
遂应斯举。
虽蒙荣闻。
意所遗之。
乃叹曰。
出家弘济
岂滞一方。
乃翻然远征。
弃掷寺宇。
至烁砺二师座下。
餐禀幽奥。
未盈凉暑。
声闻超挺。
因令覆述。
纵达无遗。
学门义侣。
莫不推挹。
龙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
麟德元年。
上造老子像。
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备列。
时长吏韩孝威。
妄托天威。
黄巾扇惑。
私嘱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
尅日齐举。
导出众对曰。
佛道二门。
由来天绝。
邪正位殊。
本自硕异。
如何合杂雷同。
将引既无别敕。
不敢闻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
辄拒国命。
乃使人脱导袈裟。
将行禁劾。
导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无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违国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导即挺身独立。
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
长吏总召僧尼。
唱反此则。
长吏自反。
众僧不反。
须告御史。
导等一时崩出。
威大忙惧。
降阶屈节。
惭谢而止。
因僧大集。
检试度人。
天宫饷食。
过中乃至。
僧有不量时景者。
取而进啖。
导曰。
诸大德并佛法遗寄。
天下楷模。
非时之食。
对俗而啖。
公违法律。
现法灭缘。
冒妄圣凡。
一至于此。
众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
月馀不食。
悲慨正法凋沦相及。
道俗苦劝。
方乃进饼。
年六十馀。
东夏英髦。
一期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年十四,于氾水等慈寺出家。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长寿三年归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贞固律师者。
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
俗姓孟。
粤以驱乌之岁。
早蕴慈门。
总角之秋。
栖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难保。
知法门之可尚。
爰兴正念企步胜场。
遂于氾水等慈寺远法师处。
申侍席之业。
意存教网便诵大经。
经三两岁师遂沦化。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欲致想禅扃。
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
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复往安州大猷禅师处习学方等。
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
复往荆州历诸山寺。
求善知识希觅未闻。
复往襄州遇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
当尔之时。
交望弃索诃之秽土。
即欲趣安养之芳林。
覆思独善伤大士行。
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
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
禅师则沈研律典。
荷世尊五德之重寄。
𨏦轹经论。
当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潋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耸六度而疏岩。
五尘无杂。
九恼非惊。
外跨四流内澄三定。
法俗钦望推为导首。
特蒙纶旨召入神都。
在魏国东寺。
居多闻之数。
固师年馀二十。
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
才经一载总涉律纲。
覆向安州秀律师处三载。
端心读宣律师文抄。
可谓问绝邬波离。
贯五篇之表里。
受谐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关。
律云。
五岁得游方。
未至岁而早契。
十年离依止。
不届年而预合。
其秀律师即蜀郡兴律师之上足。
既进圆具仍居蜀川。
于和尚处学律四载。
后往长安宣律师处。
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饮鹅之善识精粗。
竭智水瓶。
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
研穷诸部淘鍊数家。
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
然后去三阳之八水。
复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兴律教。
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详知。
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
蝉联靡绝继踵相承。
实谓汉珠荆玉。
虽别川而俱媚。
桂枝兰叶。
纵异节而同芳。
固师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经论。
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续念念恒持。
三业相驱四仪无废。
覆往襄州在和上处。
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
颇通蕴处薄捡衣珠。
化城是息终期宝渚。
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
仰上德之清尘。
住东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
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
渐之清远峡谷。
同缘赴感。
后届番禺广府。
法徒请开律典。
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
既而威仪者律也。
固亦众所钦情。
三藏道场讲毗柰耶教。
经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诱时俗。
于时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讲席亲自提奖。
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
阇梨则童真出家高行贞节。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虽闲诸法体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
作无上之津梁。
而屡写藏经常营众食。
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
劝悟诸人共敦律教。
固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毕幽栖之志。
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辞是务。
固师意欲息想山门。
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润。
傍开坛界。
冀阐七聚之芳规。
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
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
布萨轨仪已绍纲目。
又每叹曰。
前不遭释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时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际。
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
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
见求墨纸抄写梵经。
并雇手直。
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
遂被载来求住无路。
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
与诸法俗重得相见。
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
本行西国有望流通。
回住海南经本尚阙。
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
并在佛逝终须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沧波。
隙驷不留身城难保。
朝露溘至何所嘱焉。
经典既是要门。
谁能共往收取。
随译随受须得其人。
众佥告曰。
去斯不远有僧贞固。
久探律教早蕴精诚。
傥得其人斯为善伴。
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
固乃启封暂观。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
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
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
攘臂石门之前。
褰衣制旨之内。
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
既投五体。
契虚怀于曩日。
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颇论行事。
固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亲。
时将至求抑而不可。
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
于是重往峡山。
与谦寺主等言别。
寺主乃照机而作。
曾不留连。
见述所怀咸助随喜。
己阙无念他济是心。
并为资装令无少乏。
及广府法俗悉赠资粮。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长驱。
作含生之梯橙。
为欲海之舟舻。
庆有怀于从志。
庶无废于长途。
固师年四十矣。
赞曰。
智者植业。
禀自先因。
童年洁想。
唯福是亲。
情求胜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固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
贞明固意。
大善敦心。
小瑕兴畏。
有怀脱屣。
无望荣贵。
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
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
只步汉阴哲人务本。
律教是寻。
既知网领。
更进幽深。
致远怀于觉树。
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峡谷。
匠物广川。
既而追旧闻于东夏。
复欲请新教以南遄。
希扬布于未布。
冀流传于未传。
庆斯人之壮志。
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
其届金洲。
能坚梵行。
善友之由。
船车递济。
手足相求。
傥得契传灯之一望。
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听未闻之法。
还观不睹之例。
随译随受。
详检通滞。
新见新知。
巧明开制。
博识多智。
每励朝闻之心。
恭俭勤怀。
无忧夕死之计。
恐众多而事挠。
且逐静而兼济。
纵一焰之随风。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潞州铜鞮人。俗姓姜。师事神秀。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后隶京城慈恩寺。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铜鞮人。出家从神秀禅师。得心法。始居蓝田之广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师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开元十一年。驾幸东都。诏扈从。所过官吏士女。具华幡迎导。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盖秀公出自黄梅。而化行关洛。虽为帝后王公所敬。礼然其所在。殊未尝提唱宗旨。以开发徒众。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说。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既退而张窃语房。某以早岁饵金丹。深忌临丧。今大师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与房曰。吾与张游有年矣。而宿业之来。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终吾会。则犹庶几。且就执房手曰勉之。必为中兴名臣。后张果陷贼。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黍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以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初福往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福忽谓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往韶阳见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四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搢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以将终。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涉。常所礼谒。是日亦同相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则天时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丱之岁。
侍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悟。
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之。
遂依智满禅师。
听训诲。
长安元年。
诏天下度僧。
因获隶寺为息慈。
大云即今之隆兴寺也。
神龙初。
从道岸律师先受菩萨戒。
景龙初乃复诣长安实际寺。
从荆州恒景律师。
登具足戒。
观光两京。
陶冶三藏。
阅数稔。
言旋淮海。
以戒律利物。
郁为一方宗首。
开元中。
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
礼真足而请曰。
吾国居大海中。
距华夏。
以风之逆顺。
为近远。
而未易以道路计。
然佛法于天下。
固无彼此之沮。
而师范之来。
或难之。
此三宗之传。
所以犹缺然也。
和尚其能辍此方之化。
为吾国之行。
则善矣。
真因感其意。
而问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王。
兴起大教。
又闻国相长屋。
造千袈裟附舶。
施中国名德。
且绣偈于衣缘曰。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以此言之。
则诚善地也。
吾何为自弃。
而不为是行哉。
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天宝二年六月。
买舟载经律。
由杨子江至越州浦止。
署风山出洋。
遇风涛盛壮。
舟几溺。
俄见空中。
神将介甲而立。
风涛寻定。
所历蛇海鱼海鸟海之异。
而后抵岸达日本。
王躬迎导入城。
安止大寺中。
遽即其寺之卢遮那殿立坛。
以为王受菩萨戒。
次及夫人王子等。
且选本土有德行沙门十人为师。
度沙弥澄脩等四百人。
教以白羯磨法。
国之造寺施田者日至。
号大和尚。
后无疾辞众。
逝于天平宝寺。
七年癸卯岁。
五月五日。
即代宗广德元年也。
寿七十七。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鉴真。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谒矣。
随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动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登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
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
乃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为龙兴。
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
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景龙元年诣长安。
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
虽新发意有老成风。
观光两京名师陶诱。
三藏教法数稔该通。
动必研几曾无矜伐。
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
郁为一方宗首。
冰池印月适足清明。
貌座扬音良多响答。
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用补缺然。
于开元年中达于扬州。
爰来请问。
礼真足曰。
我国在海之中。
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虽有法而无传法人。
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
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乎。
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
乃问之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
是乎。
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
复于衣缘绣偈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
默许行焉。
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
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
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
乃天宝二载六月也。
至越州浦止署风山。
真夜梦甚灵异。
才出洋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𣝕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弃投。
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海。
鱼长尺馀。
飞满空中。
次一洋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相次达于日本。
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
为国王授菩萨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足满十员。
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亲田。
舍宅造寺号招提。
施水田一百顷。
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
彼国号大和尚。
传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
身不倾坏。
乃唐代宗广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苧漆。
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僧思托著东征传祥述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角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后为一方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音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号大和尚。以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国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淳于。
广陵江阳县人。
总丱俊明。
随父母入大云寺。
见佛像。
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便就智满禅师。
循其奖训。
属天后长安元年。
诏于天下度僧。
乃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为龙兴。
殆中宗孝和帝。
神龙元年。
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以戒律化诱。
郁为宗首。
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
于开元年中。
达于杨州。
爰来请问。
礼真足曰。
我国在海之中。
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虽有法而无传法人。
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
非烛何见乎。
愿师辍此方之利乐。
为海东之导师。
真问之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
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
是乎。
又闻彼国长屋(相国名)曾造千袈裟。
来施中华。
名德。
复于衣缘绣偈云。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以此思之。
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
点许行焉。
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买舟自广陵。
赍经律法。
离岸。
天宝二年六月。
至越州浦。
止署风山。
才出洋。
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亻笺]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投弃。
时见舳舻各有。
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
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
海鱼长尺馀。
飞满空中。
次一洋。
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
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次达日本。
其国王欢喜。
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
为国王授菩萨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亲田。
舍宅造寺。
号招提。
施水田一百顷。
自是已来。
长敷律藏。
受教者多。
彼国传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
癸卯岁。
五月五日。
无疾辞众坐亡。
乃唐代宗广德元年。
春秋七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而迁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礼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迁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迁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指迁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造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迁就结庵。
以居其上。
世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当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迁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迁。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皆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自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释严峻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潍州之樊氏子。
父硖州刺史昭王府司马。
峻材赡而学富。
年十九。
应进士举。
以丁父艰。
投南阳佛寺出家。
俄从遇真禅师于荆州玉泉兰若。
学观法。
入城憩大云寺。
众以其素究毗尼。
力请临坛。
模范季世。
黾俛承命。
后顿悟心要于观净禅师。
大历初。
将往青原。
證所见于思禅师
未达庐陵。
会真卿颜鲁公。
一言而契。
二年春。
宜春太守。
俾僧正以疏请。
四年洪州刺史李花。
迎止大明寺。
是年三月。
沐浴更衣。
望空合掌而逝。
寿五十九。
既迁塔。
弟子圆约立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严峻。姓樊氏。潍州人也。父任硖州长史昭王府司马。峻性地夷然学习明利。年及十九应进士举。倏罹荼蓼思报劬劳。投南阳佛寺后抵荆州玉泉山兰若。遇真禅师示其禅观。入城泊大云寺。峻秉持戒印用之不祁凭附浮囊渡之。攸往众请临坛。复举律之宗主。僶俛承命。忽逢观净禅师顿明心法。大历元年思往清凉山。未达庐陵。见颜鲁公。一言相契胶漆如也。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驰疏请召。四年春洪州刺史李华员外延入大明寺住止。三月中俄命沐浴换衣。举望空虚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迁塔弟子圆约等于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
慈州人。
少商贾逐什一利。
忽自悔。
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
登具后。
访道嵩少。
见神会禅师于洛下。
疑情顿释。
受印可。
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
褚墩戍将王文信。
唱众构宇。
以说法匡徒。
刺史李亚卿。
邀入城不起。
元和六年示寂。
报龄八十九。
三月迁舆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
俗姓韩。
慈州人也。
少为商贾心从平准。
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
依洪思法师出家。
隶业偕通。
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
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
后登太行山。
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
结茅而止。
有褚塾戍将王文信。
率众建精庐焉。
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报龄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刺史前中书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则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竹。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帝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后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将何所记。师曰。造取一无缝塔。帝曰。就师取塔样。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问应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僧彻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河东万泉靳氏。夙厌俗尘。既丁二。亲之丧即出家。行兰若法。邑有介村。盖子推之旧地也。其阳介山。岩磴险绝。彻遂依之。以崇道焉。久而人共营构。稍足庇荫。然犹苦于无水。一日微觉隒砌湿润。随掘之清泉涌沸。汲之未尝竭。泰州刺史房仁裕。表请建伽蓝。以旌其德。盖今之槛泉寺是也。徐邸之亲王出镇降。复迎居郡刹以便礼敬。俄还山。治静业。不替性慈弘每群鸟。取食掌上。野兽宿庑下。年七十七。谓其徒曰。吾去矣。尽屏馀属。独留一人侍。且戒。其母触挠以候。气绝久之。若入定。撼之则已逝矣。山树变白三日。及迁尸。而天气清朗。白华六出。飘舞空际。状如冰雪。明洁可爱。士女竞以衣裾承揽。旋消释。无所得度支尚书唐临为勒碑铭。垂之不朽。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僧彻。
姓靳。
河东万泉人。
性戒肃成专思出俗。
慈亲鞠养未始遂之。
既丁荼蓼乃遵前志。
乐行兰若索居蒲坂。
习平等观行实言法。
四俗归向承化连邑。
有孤山者。
一曰介山。
即介子推之故地也。
其山阳介村是也。
遂依而结业。
荫以石岩汲以下隰。
积岁崇道物莫不高之。
各舍财力共营图搆。
地本高险古绝源泉。
念矜劳倦中宵轸结。
晨行岩险见如润湿。
以刃导之应手泉涌。
道俗闻此惊叹归依。
更广其居重增檐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
表陈其事请立伽蓝。
下敕许之。
今之陷泉寺是也。
公私荣庆请彻以为寺主。
俯从物议遂乃从之。
四方慕义相顾依投门庭充𨶮。
及徐王部绛。
寺又属焉。
轩盖来寻请居州邑。
倾心尽礼厚供弥隆。
俄复还山却崇前业。
性在慈仁弘济成务。
所以群鸟食于掌上。
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国未尝痾瘵。
忽告众曰。
吾将去矣。
食毕收衣结加趺坐。
顾命徒属诫以清言。
并令出户惟留一侍。
告曰。
夫识神托形寄之煖气。
命尽身冷方可触吾。
告已冥目若禅。
久而寻视方知已绝。
春秋七十有七。
初未终之前。
三朝山树通变白色。
横云如带绝望东西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
迁灵山窟还依坐之。
府县官庶子来咸会。
是日风清景亮降以白花。
六出净荣如雪如冰。
衣以承之不久便散。
三载之后犹存初坐。
门人为之易篑。
而衣服一无沾污。
乃就加漆布。
弟子等怀双林右胁之教。
抱两楹负手之歌。
以为相好像设。
开含识之尊严。
法慧声光寔超生之津济。
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
刻像书经兼叙言行。
引还本寺聚众立之。
度支尚书唐临。
昔住万泉赞承俗务。
性行专信素奉归依。
后仕华省常修供养。
顾惟德本便勒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谒悟本价禅师。价问。汝名什么。对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对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谓。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容以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结庵而居。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于道为杂。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欧阜。庐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㼾砖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呼问者名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乃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当等闲。这里是什么所在。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音旁)家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学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他。前头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须有来由。言语如钳如夹。如钩如锁。须教相续不断。始得。头头上具。物物上明。岂不是得妙底事。一种学。大须子细研穷。直须谛当。的的无差。到这里。有什么䠄跣处。有什么拟议处。向去底人。须常惨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护惜。终不取次。十度发言。九度休去。为什么如此。恐怕无利益。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欲得与么事。须是与么人。既是与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又曰。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中。多少聱讹。若无与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也无用处。未离情识在。若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便多。差之毫𨤲。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閤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去。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僧问。如何是从天降下。即贫穷。曰不贵得。又问。如何是从地涌出。即富贵。曰无中或有。又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李。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底。是谁家事。又曰。欲体此事。直似一息不来底人。方与那个人相应。若体得这个人意。方有少许说话分。方有少许行李分。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长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如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直得顶上光𦦨生。亦不是。能为一切。一切不为道。终日贪前头事。失却背后事。若见背后事。失却前头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问。有人衣锦绣入来。见和尚后。为甚寸丝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扑倒。也须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许。去及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不见寻常道。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著。自馀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不是异于常徒。息一切万累道。暂时不在涂路。便有来由。非但恶眷属。善眷属。也觅不得。甚处去。通身去。归家去。省觐去。始脱得诸有门去。去得牢笼。脱险难。异常徒。又曰。如掌中观物决定。决定方可随缘。若一如此。千万亦然。千万之中。难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见道。显照底人即易得。显己底人即难得。不道全无。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强为。强为即生恼。生恼即退道。退道则罪来加身。即见不得。说什么大话。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抛出。生入死。莫违佛法。斩钉截铁。莫负如来。事宜无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无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大众开最后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众皆怆然。越明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后。但云祇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
姓王氏。
蓟门玉田人也。
生而特异神彩朗然。
处于重丱崆峒禀气。
宿心拔俗。
争离火宅之门。
拭目寻师。
遂摄锻金之子。
师授经法诵彻复求。
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
乃令习声闻律仪。
膺叹曰。
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
由是拥线衲振锡环。
萃翠微山问道。
三载宴居。
忽睹二使者。
冠服颇异。
勉膺曰。
胡弗南方参知识邪。
未几有僧自豫章至。
盛称洞上禅师言要。
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
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
曾问曰。
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
虚耶实耶。
对曰。
若是思师佛亦不作。
况国王乎。
自尔洞上印许。
初住三峰。
后就云居提唱。
时唐之季钟氏。
据有洪井倾委信诚。
每一延请入州。
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
乃表于昭宗。
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
都不留意。
所化之徒寒暑相交。
不下一千馀众。
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
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
四方馈供千里风从。
如荆南帅成汭。
遣赍檀施。
动盈钜万。
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
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
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
时诸道禅子各。
依乡土所尚者。
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
谓之卓祭。
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
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
遗爱可知也。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