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建

相关人物:共 115 位
共 1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志超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其先同州冯翊人。后徙并之榆次。超小欲脱俗。而二亲以无他子。常抑绝之。弱冠强为纳室。超夜坐床上。为妻说法。妻亦感激流泪。久之辞去。年二十七。依里之开化慧瓒禅师薙落。既受具。即往定州探律禀教。阅五载而学有成绪。乃入太原之西北山。创立禅林。晓夕修定。玄侣闻风。不远而至。大业初。有司禁僧。不得檀出寺门。超入京师将以闻上。内史以事非要害。拥蔽不通。季年𡨥盗充斥。并部尤甚。而超徒众云臻。粮粒山积。一夕持炬排门。白刃交临。而坐者株杌。略不摇动。贼皆拜伏。超因随宜诱掖。以导其善。高祖起义。超亦迁住凝定寺。义宁二年。入京奉贺受禅。引见太极殿。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别院以居。无何而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以贵游之地。非宴寂之场。乃延之蓝田山化感寺。武德五年。又徙晋之介山抱腹岩。既而复治汾州介休县之光严寺。盖山林则便于练行。朝市则易于接物也。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光严。寿七十有一。葬汾城之南山。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志超。
俗姓田。
同州凭翊人也。
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过人。
精厉不群雅度标远。
厌世从道贯彻藏俞。
而二亲恃超更无兄弟。
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私为娉妻。
超闻之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
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
终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礼也。
惟置一床超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加坐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事等金形。
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瓒志德澄明行成众范。
未展度限历试诸难。
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
僧徒百数供杂五行。
两食恒备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瓒亲阅验。
其情守节度令受具。
自进戒品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三教备圆。
乃返故乡依岩综习。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栖引英秀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定慧双启。
四仪托于戒节。
二行凭于法依。
学观诜诜无威而肃。
致使闻风不远而至。
大业初岁政网严明。
拥结寺门不许僧出。
超闻之慨而上谏。
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
而官私弗顾。
乃达江都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还遣并部。
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死者太半。
而超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
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
咸发心敬合掌而退。
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
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
超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超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
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远。
时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摄缘聚结其赴如云。
贤圣语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
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
还返晋川选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
下望百寻上临千仞。
泉石结韵于仙室。
风雨飘清于林端。
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
自强诲人无倦请益。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严寺。
殿宇房廊躬亲缔搆。
赫然宏壮有类神宫。
故行深者岩居。
道浅者城隐。
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诫累殷勤示以祸福。
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宾主齐恸。
德仁既往学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释种。
意在住持。
昼夜剋勤摄诸后学。
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
禅结四时身诫众侣。
有亏殿罚。
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
未尝置地及以亏拜。
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
才有昏睡亲行励率。
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
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
时遭严敕度者极刑。
而曾无介怀。
如常剃落。
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
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
深致适机。
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仅百偏资大斋。
麦惟六石同置一仓。
日磨五斗用供常调。
从春至夏计费极多。
怪而检覆止磨两斛。
据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
虽无音问仪形可验。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
石泉上涌随人少多。
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
护慎威仪终始无替。
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师遗训在所闻见。
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
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田。
同州冯翊人。
少在童龀。
智量过人。
厌世从道。
而二亲恃超。
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
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
私为聘妻。
超闻之。
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
抑从伉俪。
初则合卺为踪。
终亦仝掩私室。
唯置一床。
超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伽坐。
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
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
事等金形。
屡被訹劝。
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
投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出家受具。
自进戒品。
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
括其精要。
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
三教略圆。
乃返故乡。
入太原之西北千山。
栖引英秀。
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
定慧双启。
大业初岁。
政纲严明。
拥结寺门。
不许僧出。
超闻之。
慨而上谏。
披衣举锡。
出诣郡城。
乃达江都。
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至隋季多难。
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
死者大半。
而超结徒欢聚。
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
便欲奔散。
乃以法诫劝。
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
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
心期遂爽。
准式禅礼。
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
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
白刃交临。
合坐端然。
相同仪像。
贼乃投伏于地。
拜伏归依。
超因随宜诱引。
量权授法。
感发心敬。
合掌而退。
高祖建义太原。
四远咸萃。
超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
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
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
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
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超率子弟二十馀人。
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
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第中别院。
置僧住所。
邀延众居。
亟历寒暑。
业新弥厉。
时蓝田山化感寺。
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
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
延住彼山。
挕缘聚结。
其赴如云。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
创聚禅侣。
观者至止。
陶铸尘心。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
立光严寺。
赫然宏壮。
有类神宫。
师资肃穆。
忽因遘疾。
以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唐秦州上邽人。隋炀帝大业末为晋阳长。唐高祖引为司功参军。入长安,除相国胄曹参军、长道县公。及平薛仁杲,擢秦州刺史,有政声。改守陇州,以老去职。卒谥安。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谟。
秦州上邽人。
隋大业末为晋阳长。
高祖建义。
引为司功参军。
从平京城。
除相国兵曹参军。
封长道县公。
拜秦州刺史。
改守陇州。
贞观元年卒。
赠岷州都督。
谥曰安。
赵承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蔡州人。
赵匡明子。
匡明为朱温所逼,欲奔淮南,时其兄匡凝已奔淮南,承规谏父曰:“昔诸葛兄弟分仕二国,若适扬州,是自取疑也。
”匡明谓然,遂趋成都投王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6?—854? 【介绍】: 唐苏州人。顾况子。少俊悟,一览辄能成诵,工吟,扬誉远近。性滑稽,好辩,颇杂笑言。常凌轹气焰子弟,既犯众怒,排挤者纷然,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会昌五年及第,累佐使府。宣宗大中间授盱眙主簿,厌拜迎鞭挞,因弃官归隐,不知所终。或传住茅山十余年。有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5—854? 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顾况之子。以凌侮豪门子弟故,备受排挤,久困场屋30年。会昌五年(845),武宗闻其诗名,令进所试文章,追榜赐进士及第。曾入山南东道节度使幕,任盱眙尉,弃官归隐茅山(今江苏金坛境内)。生平事迹见《旧唐书·顾况传》、《唐才子传》卷七。非熊与诗人姚合、项斯、马戴、贾岛、刘得仁等交好。其诗“近体俊婉可讽”(《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5首。
唐诗汇评
顾非熊(约797-?
),苏州(今属江苏)人。
顾礼之子。
幼颖悟。
弱冠应进士试,困举场三十年。
会昌五年(845),登进士第。
累佐使府。
大中中,授盱眙主簿,不乐吏事,因弃官归隐。
非熊工吟咏,同时名流姚合、贾岛、王建、朱庆馀、雍陶、马戴,咸与之交游唱和。
有《顾非熊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非熊)少俊悟,一览辄能成诵。工吟,扬誉远近。性滑稽好辩,颇杂笑言。凌轹气焰子弟,既犯众怒,挤排者纷然。………会昌五年,谏议大夫陈商放榜。初,上洽闻非熊诗价,至是怪其不第,敕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刘得仁贺以诗曰:“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早,须逢圣主知。”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非熊诗体不备,不及乃父广博。然其五言近体,易朴茂为清永,似胜逋翁。或自更有宗承,不尽家学也。以诗体列之水部门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71 【介绍】: 唐僧。陈留人,俗姓史。武宗会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结茅而居。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为建白草院于龙兴寺。尝刺血写经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论》、《三教毁伤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于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于是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著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馆之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增忍。
俗姓史氏。
沛国陈留人也。
典谒之年登其乡校。
百氏简策寓目入神。
艺文且工。
乃随计吏数举不捷。
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
中得净地者白草谷。
内发菩提心。
顿挂儒冠直归释氏。
乃薙草结茅为舍。
倍切精进。
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
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
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
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
忍刺血写诸经。
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
躬往敦论曰。
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
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
所利博哉。
忍执情胶固遂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
帅览而益加崇重。
九年因读大悲经。
究寻四十二臂。
至无畏手疑而结坛。
浃旬祷请。
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
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
或有讥谤者。
忍再精悫虔告。
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
枝趺𩬞叶一皆鲜明。
睹者惊叹。
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
示灭于白草院。
春秋五十九。
以十月十七日。
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
初忍刺血写经。
总二百八十三卷。
画卢舍那。
阁三十五尺。
门一丈六尺。
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
自著大悲论六卷。
并藏诸箧笥焉。
后节使唐恒夫。
仰其遗迹奏乞旌劝。
敕谥大师曰广慧。
塔曰念定。
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
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
宣赐紫衣。
天复中终。
及梁乾化初。
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
太祖敕致谥曰法空。
别赐紫方袍。
塞垣荣之。
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2—912 【介绍】: 五代时僧。
婺州兰溪人,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
七岁投本县和安寺出家。
苦节峻行,传《法华经》、《起信论》,精其奥义。
钱镠重之。
后入蜀,王建待之厚。
工草书,时人比之阎立本、怀素。
善绘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夸张,世称“梵相”。
有诗名。
尝有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人呼得得来和尚。
有《禅月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隐,俗姓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
7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
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学,后漫游江西、吴越。
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
昭宗乾宁元年(894)往钱塘谒钱镠,受礼遇。
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天复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
冬潜逃南岳隐居。
三年入蜀,为王建所重,赐号禅月大师,特龙华院居之。
后梁乾化二年十二月卒。
生平见昙域《禅月集序》、《宋高僧传》卷三〇。
休十五、六岁即有诗名,后广交诗友,与当代名诗人陈陶、方干、许棠、李频、张为、曹松、吴融、罗隐、罗邺、韦庄、齐己等皆有唱酬。
又工书善画。
吴融称:“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
”(《西岳集序》)孙光宪称其诗“骨气混成,境意卓异”(《白莲集序》)。
今存《禅月集》25卷。
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7首、断句6,补题1首。
唐诗汇评
贯休(832-913),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
俗姓姜,字德隐。
少向佛,师安和寺僧圆贞。
与邻院童子处默于习经之馀更相唱和,诗名渐著,大中中受成。
咸通中,于洪州开元寺听《法华经》。
数年后,亲登讲筵。
后返婺州。
乾宁初、谒浙东钱镠。
西游江陵,初为成汭所礼,居龙兴寺,后被谮,流放黔州。
遂入蜀,王建甚礼遇之,呼为“得得来和尚”,赐号禅月大师,卒。
休善画,师阎立本,又工草书,世称“姜体”。
集初名《西岳集》,吴融为序;休卒后,弟子昙域集其诗丈为《禅月集》三十卷,今本存诗二十五卷,佚去文五卷。
全唐诗》编诗十二卷。
全唐诗补逸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兰溪人。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贯休字德隐。
俗姓姜氏。
婺州兰溪人。
七岁投本邑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
乾宁初献诗吴越武肃王。
复北谒荆帅成汭。
后忤汭。
黜出黔中。
再游荆南。
高季昌馆之龙兴寺。
天复中入成都。
王建留住东禅院。
署号禅月大师。
龙华道场。
令居之。
累加龙楼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师翔麟殿引驾内供奉经律论道门选练教授三教元逸大师守两川僧箓大师赐紫大沙门。
梁乾化二年卒。
年八十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德隐。金华兰溪姜氏子。七岁。父母使依邑之和安寺圆贞禅师。为童侍。日能诵法华经。千言不啻。所居与处嘿邻。而同时薙染。故襟谊视他尤密。每隔篱谈论。旁听皆惊异。始受具戒。诗名已大著。复往豫章。究经论。郡太守王慥笃敬。后蒋瑰命监洗忏戒坛。唐乾宁初。谒吴越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以颂平越之功。王悦。赠遗丰腆。且树碑。悉纪赞佐诸臣之名。而并列休诗于碑阴。以归美朝廷。于是吴越获赐铁券。号功臣。则休与有力焉。休于书知六法。画善水墨。众安桥强氏。尝请休作十八罗汉像。识者谓入神品。曰当吾下笔时。非想见其真。不敢也。 过歙。见唐安寺兰阇梨。三年。南登衡岳。北访荆帅成汭。汭加礼。馆之龙兴寺。会内翰吴融谪宦。遂相追从。融为休。序其集。未几。或有谮休于汭者。命迁公安。以待辨。乃题研寄意曰。入匣始身安。卒游蜀。署禅月大师。蜀主每见。则以得得来和尚呼之。盖其初以诗献蜀主。有三衣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之句也。乾化二年终。春秋八十一。葬成都北门外。塔曰白莲。弟子昙域集其文。冠以融序。行世。名士韦蔼议其著述。有风刺体。系乎教化。诚不在二李白贺下。又广成先生杜光庭。评其书。瘦劲可爱。号姜体。韦庄诗曰。岂是为贫常见隔。定应嫌酒不相过。休肥而矬。蜀相王锴影堂赞。殊能言其体裁。故兹聊举其梗槩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华兰溪登高人也。七岁父母雅爱之。投本县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耳所暂闻不忘于心。与处默同削染。邻院而居。每隔篱论诗互吟寻偶对。僧有见之皆惊异焉。受具之后诗名耸动于时。乃往豫章传法华经起信论。皆精奥义讲训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弥相笃重。次太守蒋瑰开洗忏戒坛。命休为监坛焉。乾宁初赍志谒吴越武肃王钱氏。因献诗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遗赠亦丰。王立去伪功。朝廷旌为功臣。乃别树堂立碑记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诗于碑阴。见重如此。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强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自此游黟歙与唐安寺兰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谒荆帅成汭。初甚礼焉。于龙兴寺安置。时内翰吴融谪官相遇。往来论道论诗。融为休作集序则乾宁三年也。寻被诬谮于荆帅。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题砚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劝师入蜀。时王氏将图僣伪。邀四方贤士。得休甚喜。盛被礼遇赐赉隆洽。署号禅月大师。蜀主常呼为得得来和尚。时韦蔼举其美号所长者。歌吟讽刺微隐存于教化。体调不下二李白贺也。至梁乾化二年终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惨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莲。于城都北门外升迁为浮图。乃伪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岁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师文集。首安吴内翰序。域为后序。韦庄尝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乡人也。休书迹好事者。传号曰姜体是也。尝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赞。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有诗集。亚师之体也。

作品评论

吴融《禅月集序》
(贯休)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太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孙光宪《白莲集序》
议者以唐宋诗僧,唯贯休禅师骨气混成,境意卓异,殆难俦敌。
鉴诫录
唐有十僧诗,选在诸集中,唯禅月大师所吟千首,吴融侍郎序之,号曰《巨岳集》,多为古体,穷尽物情。议者称白乐天为“广大教化主”,禅月次焉。
五代诗话引《西清诗话》
至于罗隐、贯体,搏志于偏霸,争雄逞奇,语欲高而意未尝不卑,乃知天禀自然,有一定而不能易者。
瀛奎律髓
(贯休)为诗有极奇处,亦有太粗处。“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为人嘲作《失猫》诗,此类是也。然道价甚高,年寿亦高。
唐才子传
(贯)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虽尚崛奇,每得神助,馀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憎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也。
唐音癸签
贯休诗奇思奇句,一似从天坠得;无奈发村,忽作怒骂、令人不堪受。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晚唐而败坏极矣,不待宋人……甚则粗鄙陋劣,如杜荀鹤、僧贯休者。贯休村野处殊不可耐。如《怀素草书歌》中云:“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搭着枣木㮶。”此何异伧父所唱鼓儿词?又如《山居》第八篇末句云:“从他人说从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岂不可丑!然犹在周存、卢延让上,以尚有“叶和秋蚁落、僧带野云来”、“青云名士如相访,茶渚西峰瀑布冰”数语,殊涵清气也。
《东目馆诗见》
贯休不肯平易,时极嵚崎之致,而意旨颇嫌径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10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字端己。
韦应物四世孙。
少孤,家贫力学,能诗善词,为“花间派”词人。
僖宗广明元年,应举长安,适值黄巢攻占长安,兵火交作,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一时著名,人称“秦妇吟秀才”。
昭宗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旋以左补阙宣谕两川,遂留蜀事王建
前蜀称帝,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官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庄在成都,访得杜甫草堂旧址,乃屋其上以居。
有《浣花集》、《浣花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910,有生于847、857、860等说 字端己,谥文靖,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靖。
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远祖韦待价,相武后,四世祖韦应物(夏承焘说)。
幼居樊川,侨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后移居虢州与洛北乡间。
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又称“韦浣花”。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曾长期流落江南。
应试多次,昭宗乾宁元年(894)始中进士。
释褐为校书郎。
三年后,谏议大夫李询奉诏使蜀,聘为判官随行。
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曾奏请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追赠进士及第或赠官。
天复元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三年以蜀使朝贡京师。
天祐三年(906)任西蜀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
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
晚年崇佛,家供维摩居士。
生平事迹散见《十国春秋》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一〇及《北梦琐言》、《蜀梼杌》等书,诗中亦有自叙。
今人有年谱数种,以夏承焘《韦庄年谱》为翔实。
韦庄为晚唐五代重要词人与诗人。
其词今存50余首,清艳绝伦,被称为“初日芙蓉春日柳”(周济《止庵论词杂著》),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为花间派之代表词人。
其诗今存300余首,主要写诗人流离飘泊之经历与离别思乡之情绪,对黄巢起义前后之战乱有较真实之描写。
其中以《秦妇吟》最为有名,诗人因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今人颜廷亮、赵以武辑有《秦妇吟研究汇录》。
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体近雅正”(《唐音癸签》卷八),近体诗尤为后人称道。
其七律,明胡震亨称曰“条畅”,清贺裳赞曰“秾丽”。
七绝造诣尤高,于晚唐诗人中仅次于杜牧、李商隐。
但也有人讥韦诗“浅薄”(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义乏闳深”(胡震亨语)。
全唐诗》录存韦庄诗6卷,《全唐诗外编》补收2首。
韦庄之作品,生前已由其弟韦蔼编成《浣花集》,今存者已非原编。
而经今人向迪琮校订之《韦庄集》最为完备。
注本有李谊《韦庄集校注》、聂安福《韦庄集笺注》。
又韦庄于光化三年编成《又玄集》3卷,为今存“唐人选唐诗”之重要选本。
唐诗汇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
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黄巢攻陷长安,庄作长诗《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
后浪迹河南、吴越、江西、荆湖等地。
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任校书郎。
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使蜀。
还,任左补阙,光化三年,奏请追刚李货、贾岛等进士及第。
天复元年,王建辟为掌书记。
召为起居舍人,留之,遂终身仕蜀。
王建称帝,庄历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官终吏部侍郎、平章事。
工诗,词名尤著。
天复三年,庄弟蔼曾编其诗近千首为《浣花集》。
今《浣花集》十卷,仅存诗二百馀首。
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
全唐诗》编诗六卷。
词学图录
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在成都曾居杜子美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词存55首,在《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中,王静安辑《浣花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庄字端己。见素之后。乾宁中登进士第。为判官。擢左补阙。蜀主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宣谕两川。遂留蜀掌书记。寻擢起居舍人。为安抚副使。蜀主开国。进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累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谥文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韦)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江西、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
《汇编唐诗十集》
仲言云: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其七绝有类盛唐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汝询曰: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音癸签
韦端己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
《诗源辨体》
韦庄律诗七言胜于五言……绝句在唐末诸人之上。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韦相诗声调高亮,不用晚唐人细碎苦涩工夫,是此书律诗法也。
才调集补注
韦诗调响,与晚唐诸家不同,大略不宜多,才弱也。七言四韵平平说去,遒警动人。
石洲诗话
韦庄在晚唐之末,稍为官样,虽亦时形浅薄,自是风会使然,胜于“咸通十哲”多矣。
北江诗话
韦端己《秦中吟》诸乐府,学白乐天而未到。《闻再幸梁洋》、《过扬州谒蒋帝庙》诸篇,学李义山、温方城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
《五七言今体诗钞》
西昆诸公之拟玉溪,但学其隶事耳,殊滞于句下,都成死语,其馀宋初诸贤,亦皆域于许浑、韦庄辈境内。
《东目馆诗见》
韦庄流丽中感慨顿挫,语关飞动。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元稹,有排比之能,无温丽之采。专为律体,时代所尚,章台清瑟,秀发遥音;七古开宕,犹存初体。
《诗学渊源》
(庄)诗典雅绮丽,风致嫣然,七绝则王建、李益之亚也。
张造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龙州人。
僖宗时拜卫将军。
帝幸兴元,命造屯黑衣修栈道,为杨复恭所忌,斥为万州刺史。
王建起兵,以造为行军司马,迁茂州刺史。
后为陈敬瑄所败,殁于阵。
卒年四十五。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一
造。贞元中官渭南县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括苍人,字宾圣,自号东瀛子。
喜读经、史书,工词章、翰墨之学。
懿宗设万言科选士,不中,遂入天台山为道士。
僖宗奔蜀,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
王建据蜀,赐号广成。
有《广成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0—933 字宾圣(一作宾至),号东(一作登)瀛子、华顶羽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寓居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
懿宗咸通间,应九经举不第,遂入天台山为道士。
僖宗中和间,住长安太清宫。
光启初,僖宗召见,赐号广成先生。
后入蜀,依蜀帅王建,住成都玉局观。
王建以为太子王元膺之师。
通正二年(917)拜户部侍郎,封蔡国公。
王衍即位后,从其受道箓,封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后解官,居青城山白云溪,以著述为务。
十国春秋》卷四七有传。
著作今存20余种,较著名者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录异记》、《仙诗拾遗》、《广成集》等。
全唐诗》存诗1卷,内11首为郑遨诗误入。
另《诗律武库》、《诗渊》及其编订各书中,尚有诗150余首,但其中部分可能仅经其修订。
唐诗汇评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
一云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博极群书。
咸通中应举不第,遂入天台山学道。
僖宗召见,赐紫,为道门领袖。
中和初,从僖宗入蜀,竟留居成都青城山,号东瀛子。
初事王建,为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
后主立,进户部侍郎,为传真天师、崇文馆大学士。
卒。
善属文,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等著作传世。
文集《广成集》三十卷,已佚。
后人辑有十二卷本(或作十七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光庭字宾至。缙云人。一曰长安人。咸通中应九经举不第。入天台山学道。从僖宗幸兴元。留蜀事先主。为金紫光禄大夫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迁户部侍郎。后主立。授道箓于苑中。以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解官隐青城山。号东瀛子。年八十五卒。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王蜀广德杜先生,学海千浔,柯林万叶,凡所著述,与乐天齐肩。……杜先生为诗,悉去浮游,迥为标准;区分理本,实契真筌。如《山居百韵》云:“丹灶河车休矻矻,蚌胎龟息且绵绵。驭景必能趍日域,骑箕终拟蹑星躔。”又:“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诠。”玄妙之门,实为奇句。又吟一言至十五言《纪道德》、《怀古今》两篇,不唯体依风雅,抑且言征典谟。名公之中,可谓大制也。
宣和书谱
(杜光庭)尝撰《混元图》、《纪圣赋》、《广圣义历帝纪》暨歌诗杂文共百馀卷。喜自录所为诗文,而字皆楷书;人争得之,故其书因诗文而有传。
顾彦朗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 【介绍】: 唐丰州人。
初为天德军小校。
以镇压黄巢军、收复京师有功,累迁右卫大将军。
僖宗光启中,擢东川节度使、同平章事。
为陈敬瑄阻,不得入,保利州。
后又与壁州刺史王建合兵攻成都。
卒于官。
共 1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