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薛讷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8 首
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此人伦之大分也。然历观自古。以迄于今。其有才位见称。功名取贵。非命者众。克全者寡。大则覆宗绝祀。堙没无遗。小则系狱下室。仅而获免。速者败不旋踵。宽者忧在子孙。至若保令名以没齿。传贻厥于后允。求之历代。得十一于千百。某尝迹其行事。略而论之。至如望夷篡夺。鸿沟战争。包燕盖之异志。践恭显之邪迹。或干纪乱常。或窥窬侥倖。此而获罪。固其宜也。争二城而相杀。期五鼎以就烹。献鱼炙以交铍。舞鸡鸣而伏锧。或幸灾乐祸。或甘死徇生。求而得之。又何怨也。降兹以外。有异于是。莫不重七尺于泰山。吝一毛于尺璧。徒恶其死。而不知救死之有方。但惜其生。而未识卫生之有术。何者。地居流俗之境。身当名利之路。皆物之相物。我之自我。当仁不让。思倍万以孤标。唯利是视。愿半千而秀出。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官大于国。主必恶之。而名誉娱其耳。光荣炫其目。口甘腴豢。嗤钩吻之腐肠。身安栋宇。诫垂堂之折足。自谓长无六疾。永固百龄。岿然可与金石齐坚。松乔比寿者矣。殊不知关张以傲诞为将。桑霍以满盈居职。晁错削国以献忠。伯宗匡朝而好直。处父则纯刚立性。张温则太明为识。见之者为之寒心。闻之者为之变色。亦犹卧于积薪之上。而不知火之将然。巢于折苕之末。而不悟风之已至。既而恶稔衅盈。道穷数极。黄沙在絷。怀上蔡而无追。白刃临颈。挥广陵而长叹。犹以为祸出不虞。灾非素渐。以兹自卜。奚其谬欤。假有举一反三。粗分菽麦。知丰屋之不诫。悟覆车之足尤。而皆宴安鸩毒。迟疑犹豫。交战未胜。而祸机先发。不杜之于欲萌。方悔之于既兆。用使茂先将戮。顾诤子而多惭。安仁已收。负慈亲而永诀。呜呼。自古所以多杀身亡族者。职由于此也。因斯而言。则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贻伊戚。匪降于天。而谓之不幸。未之闻也。昔夫子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窃以仁为百行之首。大圣其犹病诸。然必以中才之人。企勉而行。犹或可及。况其慎者。盖不过慎言语。节饮食。知止足。避嫌疑。若斯而已矣。非有朝闻夕死。去食存信之难也。违之则为凶人。蹈之则成吉士。其为宏益多矣。而世人罕能修身厉已。自求多福。方更越礼过度。坐致覆亡。此宣尼所以讥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而孙叔敖譬以螳螂伺蝉。不知黄雀在后。余早游坟素。晚仕流俗。观古今之人物极矣。见吉凶之成败众矣。夫贵不如贱。动不如静。尝闻其语。而未信其事。及身更之。方觉斯言之徵矣。加以守愚养拙。怯进勇退。每思才轻任重之诫。智小谋大之忧。观止足于居常。绝觊觎于不次。是以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进受代耕之禄。退居负郭之田。庶几全父母之发肤。保先人之邱墓。一生之愿。于是足矣。但才非上智。习以性成。犹恐睹芳饵而贪生。处鲍肆而神化。苟或静退之心日弛。则驰竞之欲日增。颠沛以之。嗟何及矣。常思列铭几杖。取配韦弦。刻心骨而不忘。传讽诵而无斁。盖语曰。明镜可以览形。往古可以知今。是用寻往哲之遗事。验古人之得失。寄彼形言。存诸炯诫。列之座右。题其赋云。
吾尝终日不食。三省吾身。
觉昨非而今是。庶舍旧而谋新。
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生也者。贤愚定其美恶。
位也者。朝市总其名利。
七情由其不等。百行以之咸异。
傥无心以自谋。良局途其必踬。
何者。得不思失。
雄独忘雌。耽人爵以健羡。
穷代路之险巇。是则平衡而登九折。
直辔而践三危。干戈生于肘腋。
胡越起于藩篱。假使履兽尾而不咥。
探龙颔以获奇。省侥倖以适愿。
非仁者之所为也。借如幽室凿坯。
穷居负郭。二顷樵采。
一廛耕穫。困沈名于抱关。
志充诎于悬箔。俄拔迹于羊豕。
倏抟飞于燕雀。金紫照其陆离。
银黄焕其沃若。彼满盈之难守。
伊荣茂之易落。朝结驷而乘轩。
暮齿剑而膏镬。方思上蔡之犬。
追念华亭之鹤。奚一身而足怪。
乃九族其惟索。尔其寂寞无事。
殷忧不平。耻当年而功不立。
疾没世而名不成。怀书访道。
学古言兵。擅云閒之美誉。
驰日下之休声。夫铎穴由于足响。
膏烁起于多明。赵国从而苏裂。
齐城下而郦烹。吹律诛于西汉。
献宝刖于南荆。逐怀沙于楚塞。
囚说难于秦庭。李仕登朝而就戮。
嵇道超代而逢刑。苟才智之为患。
虽语默而同倾。若乃猛将出师。
谋臣献策。鳞翼攀附。
风云感激。开黄阁与朱门。
树高幡及长戟。恃龙蛇之旧恩。
望鸟兔之尽获。思擅宠于邦家。
誓传名于竹帛。蜀既平而艾槛。
吴已霸而胥溺。黜淮阴以毙韩。
迁杜邮而死白。彼功成而不退。
俄宠谢而招隙。何追忆于布衣。
翻兴思于下泽。各入门而自媚。
徒吊闾其何益。亦有爵非才举。
荣因宠迁。吮痈求爱。
舐痔逢怜。朝承恩而袖断。
夜托梦而衣穿。嗤弦直之死道。
喜邪径之败田。气嘘霜而吸露。
力转日而回天。自谓方江湖而共永。
比嵩岱而齐坚。一朝失据。
万古凄然。至于申侯逼迫而辞楚。
卢绾披猖以去燕。彼丁傅之崇贵。
将梅茹之威权。畴一姓其或在。
覆五宗而不全。次有迹鄙衡门。
情娱侠窟。出入田窦。
往来平勃。歌无鱼以自媒。
献文蛇而请谒。疑卧薪之可久。
谓巢苇之恒安。烈火照其潜燎。
冲风歘其上抟。曹门倾而夭邓。
贾室坏而夷潘。班坐刑于党窦。
殷取戮于臣桓。顾噬脐而不及。
知触藩之为难。夫化赤渐乎邻丹。
为黔资于迩墨。生于麻者既革其操。
染于蓝者亦变其色。交非鲍叔。
游异田苏。忘臭肆之不恶。
持甘醴以为娱。馀推诚而狎耳。
萧结契而连朱。始刎颈以交约。
终反噬而相屠。王绸缪于魏讽。
石嫌疑于州吁。孙秀与赵伦齐贯。
石显将牢梁并驱。污无礼以自及。
蹈不义而同诛。别有直若史鱼。
正如伯厚。饰智惊物。
露才不偶。持瑾瑜而指瑕。
鉴冰镜而求垢。彼独洁之为雅。
固偫醉之所丑。况乃诽谤朝廷。
摈斥朋友。方搢绅以豚犊。
延冠盖以鸡狗。符结怨于晋台。
彭肆言于蜀后。祢悲号于座上。
庾嘲谑于行后。揆荣辱之在身。
犹枢机之发口。傥一言其靡慎。
奚四大之能守。然则礼无微而不警。
怨无小而不雠。察关张之同败。
审韦弦之所由。岂直君子不可罔。
而小人独可仇。倜傥英跱。
昂藏远迈。睹厮隶其如萍。
观舆台其若芥。本无猜于蝼蚁。
宁有忌于蜂虿。安知鹅炙辍授。
七尺由其丧亡。羊羹匪均。
三军以之覆败。苟有怨其必复。
谅无所而不诫。于是考兹出处。
稽彼行藏。咸知进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惑多言之必败。
迷暴贵之不祥。彼有足而䍐卫。
行立身而靡防。犹乘车之去轨。
若涉海之无航。既百虑而一致。
故异术而同丧。唯夫明达高人。
贤良智士。知满损而谦益。
验弱生而强死。无为福先。
无为祸始。节其饮食。
谨其容止。聚而能散。
为而不恃。洁其心而秽其迹。
浊其表而易其里。范闇室而整冠。
循覆车而易轨。以道德为介冑。
忠贞为剑履。爱发肤而不伤。
保家室以不耻。若乃询木雁于园吏。
访光尘于柱史。万石守慎以全荣。
二疏既满而辞仕。袁不及于憎爱。
柳忘情于愠喜。汉先主之立诫。
莫尚中庸。卫大夫之所羞。
独为君子。余虽不佞。
尝从事于斯矣。重曰。
夫含灵禀质。异品殊伦。
生何如而弗贵。命何如而弗珍。
雁含枚以避缴。狐听冰而涉津。
葵倾心以卫足。栎不材而谢斤。
彼草树之无识。惟禽兽之不仁。
犹称能以远害。尚假智以全真。
矧百行之君子。乃三才之令人。
何自轻于养性。何自忽于周身。
傥狂歌之可采。伊舆诵之可询。
敢刊铭以勒座。遂援翰而书绅。
贤哉南容。咏白圭于雅什。
奉明义以为诫。徵莠辞于口给。
谅同符于素履。将辨志而贞立。
玷生在玉。伊良工之可磨。
言出于躬。纵驷马之不及。
是知诗之为喻。言以昭信。
想研精于奥旨。知底滞于遗韵。
咏叹彰其不足。反覆明乎克慎。
身之是省。况开卷而念兹。
心苟无瑕。异献璞之往吝。
允矣君子。宜其念之。
惩诸嘉玉。观尔灵龟。
尚鲜华之彩。慕特达之词。
知在涅而不昧。同居暗以无欺。
重明哲以作则。故沉吟于四时。
既切磋以求友。将造次而解颐。
得之自中。殊学者之四失。
复而无斁。类夫子之绎思。
是谟是训。是效是则。
谅修巳以为物。可自家而刑国。
既引之以改过。复重之以比德。
香芸自杂于卷舒。青蝇宁间乎白黑。
彼以圭为瑞。此以诫为珍。
苟因文而假物。非贵玉而贱珉。
然则怀璧者耻慢藏而成玷。事君者畏不密而失身。
夫其列于雅颂。备法语之为用。
垂于后昆。庶厥道之长存。
汗简之文可考。绝编之义再敦。
且非守句之末学。有异断章而赋言。
岂不以贤智之心。慎枢机之所启。
瑾瑜之质。惧毫发以成痕。
懿夫志士仁人。明不自是。
执一善以无失。故三复而乐只。
若或志于斯行。秉善价而谁毁。
噫。
下自人。
上达君。
德以慎立。
而性由习分。
习则生常。
将俾夫善恶区别。
慎之在始。
必辨乎是非纠纷。
原夫性相近者。
岂不以有教无类。
其归于一揆。
习相远者。
岂不以殊途异致。
乃差于千里。
昏明波注。
导为愚智之源。
邪正歧分。
开成理乱之轨。
安得不稽其本。
谋其始。
观所恒。
察所以。
考成败而取舍。
审臧否而行止。
俾流遁者返迷途于骚人。
积习者遵要道于君子。
且夫德莫德于老氏。
乃曰道是从矣。
圣莫圣于宣尼。
亦曰非生知之。
则知德在修身。
将见素而抱朴。
圣由志学。
必切问而近思。
在乎积艺业于黍累。
慎言行于毫釐。
故得其门。
志弥笃兮。
性弥近矣。
由其径。
习愈精兮。
道愈远而其旨可显。
其义可举。
勿谓习之近。
徇迹而相背重阻。
勿谓性之远。
反真而相去几许。
亦犹一源派别。
随浑澄而或浊或清。
一气脉分。
任吹煦而为寒为暑。
是以君子稽古于时习之初。
辨惑于成性之所。
然则性者中之和。
习者外之徇。
中和思于驯致。
外徇戒于妄进。
非所习而习则性伤。
得所习而习则性顺。
故圣与狂由乎念与罔念。
福与祸在乎慎与不慎。
慎之义。
莫匪乎率道为本。
见善而迁。
观诚伪于既往。
审进退于未然。
故得之则至性大同。
若水济水也。
失之则众心不等。
犹面隔面焉。
诚哉性习之说。
吾将以为教先。
规过箴 北宋 · 田锡
四言诗
人或有过,尔欲相规。
过且未改,中已生疑。
疑不一途,滋蔓多歧。
徵怨召怒,何莫由斯。
怨浅谤生,怒深祸随。
是以君子,慎于枢机。
枢机之理,总乎慎言
规人之过,其言犹难。
孰虑其宜,细详厥理。
言苟轻出,过反在己。
虽云忠告,不能者止。
妄欲善导,岂独疑尔。
愈令其心,增于汰侈。
自警诗 北宋 · 张齐贤
五言律诗
慎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
国法须遵守,人非莫举扬。
无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
此个如端的,天应降吉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
壬子年间。群凶内讧。谋酿大祸。慕堂洪公以都宪。力求外出。为松都留后。至癸丑狱起。一时侪流。多被逮系。相继流窜。而公独免。及仍投绂归松楸。再不入都门。逾年遂卒。公之处危邦。可谓能见几矣。公之病亟。余方废逐西湖。驰往省之。则公执手而叹曰。世道至此。子之摈却宜矣。却恨吾死之不早也。相对一涕而诀。居三日而公之讣至。公其得正终矣。既葬之三年。公之诸孤。以状属余曰。先君子雅重子。谓其言足以传世行后。先大父幽墟之石。子实铭之。今愿得一言以为不朽图。幸子之终惠也。噫。公之诀语。琅然在耳。而余尚不死。忍又铭公。按状。公初讳麟祥。字君瑞。后改履祥。字元礼。慕堂其号也。洪系出安东之丰山县。丽朝。讳之庆。状元及第。官至直学。是其鼻祖。生讳侃。都佥议舍人。所著诗多载东文选。生讳侑。密直使。生讳演。宝文阁大提学。生讳龟。右郎将。于公为五代祖。始居高阳。高祖讳俶。左军司正。曾祖讳继宗。司圃别提。祖讳禹甸。副司勇赠左承旨。考讳脩。副司直赠左赞成。实部将世敬之子承旨公无子子焉。娶闻庆白氏习读官承秀之女。以嘉靖己酉。生公于高峰下。庄重寡言笑。动止自矩。甫龁。已通经史。成童之年。屡魁庠塾。然其志不在科臼。闻杏村闵公纯开讲训后进。遂负笈往从之。研穷义理。独契妙悟。诸生莫敢望焉。杏村亦自以为不及。癸酉。中司马。名声益彰彻。泮中为倾。时斋中用新旧榜。公抗言曰。明伦之地。岂可无长幼之序。遂定年齿坐。戊寅。魁大庭对策。赐直赴殿试。己卯。又㩴壮元。宣庙谓筵臣曰。今观壮元之策。甚得庭对之体。非近日科举之文。卢相守慎从而赞之。尹公斗寿亦曰。臣知其为人。操行佳士。不独文也。自是上意向重。朝望蔼蔚。自礼户郎。转正言。登筵论事剀切。斥宫闱近习。无所回避。充贺至官朝京。一切裁以法。行中肃然。还拜弘文修撰、知制教。辛巳。丁赞成公忧。上命加恩赙。异数也。服阕。拜修撰、兵曹佐郎。俄荐天曹为佐郎。选词臣赐暇湖堂。选儒臣校正经书。公皆与焉。上命三公择堂下文官中有学行才望者。各举所知。郑相惟吉。首以公荐。拜校理。一日筵中。郑贼汝立。极诋粟(一作栗)谷。公进曰。汝立常师事而遂背之。闻其辞说悖慢。此辈当深恶而痛绝之。宣庙然公之言。其后下教曰。汝立可谓邢恕。自持平再为吏曹正郎。逾年超升司宪府执义。自是为应教、执义、太仆正者再。为司谏者三。为舍人者五。郑逆之变。为问事郎。俄出为海西安抚御史。辛卯春。遂自直提学。升拜承旨。故事。有堂上书堂。世称文衡养望。盖旷世重选也。公及三人与焉。命大臣择可合宰辅之人被荐者六人。公其一也。御笔特拜吏曹参议。壬辰夏。以礼曹参议。扈驾西行。移拜副提学。到松都。面陈嬖竖干政之罪。请斩以谢国人。宣庙变色。谕以实无是事。至有国可亡不可枉杀无辜之教。而公日日伏閤争之不已。人皆为公危之。到平壤。陈疏乞寻母。谕各道监司沿路护送。公触冒危险。遂得将母。赴成川分朝。拜兵曹参议。癸巳。两宫会定州。拜大司谏。甲午。以圣节使朝京还。再为左承旨。特升嘉善。拜庆尚道观察使。时贼居海上。兵机交急。公至则抚摩疮痍。广开屯田。设义胜军。操鍊得宜。治绩上闻。秩满仍任。丙申。出按畿节。及瓜。又仍一年。递拜刑曹参判。兼副总管。移拜副提学。兼备局有司堂上。天朝布政梁祖龄择傧臣。宣庙特命公往。玉堂请留。而重其任不许。及还。增秩嘉义。己亥。拜右尹。转左尹。曾在玉堂。为养陈疏。至是。拜春川府使。律己惠民。兴学敦伦。未期月化大兴。时洪汝谆恣贪虐。公恶之。屡形于色辞。其党具义刚为御史。承望构捏。民如失父母。立清德善政碑。叙拜大司成。世号师儒得人。辛丑。兼左副宾客。移拜户曹参判、大司宪。时岭儒文景虎受郑仁弘嗾。疏斥牛溪。以为网打士类之计。奇自献同声和附。公力为辨解。遂递职。旋出为安东府使。比秩满弃归。叙拜户曹参判。兼同知春秋馆事。移拜大司成。丁未。又为养出牧清州。光海初政。以公先朝经幄旧臣。以大司谏召。移拜大司宪、副提学。时铨长缺。首相李元翼从人望荐三人。光海三却之。竟点用戚宰。公议哗然。任兖与朴汝梁。引立贤无方之语以解之。公在玉堂上劄。斥任、朴。又论赵挺不传御札之罪。群小侧目。己酉。辞递。拜礼曹参判。夏。拜大司宪。时光海久废经筵。群情皆菀。适有大臣引对。公亦入侍极言之。光海嘉纳。顾谓相臣曰。朝著不靖。大臣须知此意。勿用浮薄喜事之人。李相恒福曰。此实当今痼疾。虽贤者当之。亦难猝变。公曰。调和镇静。责在大臣。使大臣能尽其职。君上之责也。近来朝家用人。大臣不得预知。此为巨弊耳。言甚严正。士论韪之。诏祭天使熊化出来。礼官欲讳宗号。密启请造假主。公劾礼官曰。皇上遣使致祭。此何事也。乃敢设假主以享乎。议遂寝。议者叹服。辞递。拜大司成。秋。又拜大司宪。十月。丁大夫人忧。辛亥。服阕。即拜副提学。壬子春。拜大司谏、大司成。兼同知春秋馆事。公见时事日非。无意荣宦。虽公议不舍。历践三司。而乍拜乍递。一力丐外。九月。出为开城留守。辞朝日。光海引见。公极言朝廷朋党之祸。光海曰。去河北贼易。去朋党难。不其然乎。公正色曰。此乃昏朝亡国之言也。人君先立本原之地。以卞邪正。则党祸自去矣。乃以大学诚正之功。洪范建极之说。明白陈戒。李相德馨出语人曰。宰相须用儒臣。洪某筵中之论。我辈不能及矣。时贼臣已秉权植私党。公决去就。故有是言。既至任。屡上辞章。不获递。曾有小筑。在松楸相望之地。瓜满直归。临水构一轩。日与乡邻宗戚。觞咏以自适。人或以朝廷是非官长得失言者。辄挥手止之。癸丑以后。时事罔极。公达夜不寐。或涕下沾襟曰。吾愿早死。不见此景象也。乙卯四月。寝疾舆还城西外旧宅。却药不饮曰。死生有命。服此何益。临没。意气安閒。与亲友诀曰。得全而归。何恨。九月十九日。卒于正寝。春秋六十七。葬高阳高峰下辛坐乙向原。公资品粹美。孝友天至。修子职。一遵圣训。每日鸡鸣盥栉。上堂问衣燠寒。躬进盘膳。退而读书。赞成公晚罹风疾。不离床席。至诚药饵。见医必拜。言泪俱下。衣不解带者十馀年。终底复常。康健考终。人以为诚孝之感。执丧。泣血三年。不脱衰绖。毁几灭性。家业寒寠。弟妹弱不振。公侍病之暇。躬率二弟。劝课学业。或挞以警慢。咸得成立。逮父母在世。获科第。观与荣焉。及其分产业也。取稍优者尽与之。爱诸侄如己出。嫁娶皆自为之费。抚孤寡常育于家。遇亲戚无间亲疏。丧制悉遵家礼。宿斋必浴。虽有疾未尝废。性朴素。痛绝奢华。常谓子弟曰。家世衰替。至吾身荣遇若此。惟祖先积德之致。汝等择交游慎言语。切勿以好议论植私党。为取名媒进之路也。端坐一室。沈潜古训。收敛心神。终日不见惰容。公退之馀。绝不与人往来。客至逢场。时或欢饮。醉即微笑而已。平生无疾言遽色。虽当祸患苍皇之际。事务纷扰之时。辞气雍容。处置明审。谦卑自牧。不与人较。而至于是非公私之判。片言傅古义。毅然不可夺。自布衣至宰列。其处身接人。初持一心。未尝变易。恒务韬晦。不喜人知。故家庭至行。虽邻里罕有知者。槩公学有师友之传。常存心上工夫。动静语默。必求诸理。居官施设。立朝言论。咸有渊源。不负所学。常叹曰。少好学问。庶几深造。中年仕宦。用功不专。至老无成。此学者所当戒也云。遭遇宣庙。屡蒙恩奖。至有讲官第一人之称。连魁大庭。早选湖堂。文声藉甚。望实俱隆。而终不以词翰自任。人以此尤多之。以子𩆸原从一等及孙柱元贵。累赠至领议政。夫人金氏。安东望族。丽朝侍中方庆之后。祖讳春。茂朱县监。考讳顾言。娶长兴府使柳忠贞女。生夫人于嘉靖甲寅。柔嘉淑哲。自幼才识过人。女红妇职。不学而能。父母常曰。兴吾门者。必此女。及归公门。承事以礼。公家素贫。亲操砧炊。手具脂瀡。未尝以窭色见。自始家至老且贵。命服在躬。诸孙满室。而执妇道如一日。抚宗戚御僮使。咸有法式。闺门肃如。朝典用能。享受成福。母有多子。世称贤夫人。公之没。哀毁踰制。才经练期而卒。附葬公茔。凡生六男三女。长霶。嘉善大司谏。次雴。文科佥知。次𫕱。文科掌令。次霙。礼曹参判。次𩅿。荫补水站判官。次𩆸。进士开城都事。女适参奉李敬裕。次适持平赵公淑。次适礼曹正郎许启。霶生一男三女。男柱一。新登文科。女适判官尹坦。次察访尹𣞒。次韩宗绪。雴无子。取霙子柱后为后。𫕱生一女。适许穧。霙生五男四女。长柱元。尚贞明公主。封永安尉。次柱勋。女适李后耇。次适进士李时术。次适李恒镇。馀幼。𩅿生一男一女。女适朴宗岳。男柱夏。生员。𩆸生四男二女。男长柱建。馀幼。李敬裕生一男一女。男梦翼。女适生员白尚宾。赵公淑生一男二女。男世馨。女适李惟馨。次适权䃋。许启生二男五女。女适李櫋。馀幼。尹坦生五男一女。女适李庆徽。韩宗绪生一男一女。柱一、世馨、李惟馨。皆生二男。柱元生三男一女。许穧生三男。李梦翼生一男。震发、朴宗岳、李俊耇、李时术。皆生一男一女。李櫋生一男。权䃋生一男。震发生二男幼。内外诸孙。七十馀人。噫。士之当荣路负盛名者。虽遘际显融。或不免与毁誉错。若公则立朝四十年。恒负一时重望。人皆以公辅期之。虽士论乖张。而不敢窥公涯际。危机屡发而不敢加公文罔。晚又谢事闲居。自操进退之权。艰贞履顺。不受人绳束。独全名节。翩然长逝。虽使公位跻台鼎。寿享期颐。终不以彼易此。是槩公平生之志。观于临诀之语。可知也已。子若孙。咸能守家训。四子二婿。联登大科。金貂交映。英髦衮衮。天之所以施于公者。其在是欤。铭曰。
宣庙作人,群材蔚起。
孰待而兴,独鸣多士。
惟公庭对,天语褒嘉。
相臣曰都,奚独文华。
德行政事,无所不如。
乃盛讲筵,圣襟为虚。
乃宠天官,贤路拭目。
置之台阁,朝纲以肃。
试之岳牧,迎刃无全。
凡诸简选,公必居先。
岂公必能,宣庙知公。
公无他技,率履自躬。
守正苍黄,抗论嬖倖。
见几昏朝,免蹈机阱。
晚岁丘园,诗书自适。
槩公平生,皆学之力。
保哲完名,生安没宁。
所不尽者,遗以一经。
我视其家,簪笏满床。
益知公德,愈久弥彰。
广招。惜吴氏也。注曰。吴氏名瓒。字敬父。一字清修。故人也。何谓氏。法言曰。颜氏之子。闵氏之孙。辟其名也。何谓辟其名。尊其人也。何谓尊其人。其人洁行在内。雅行著外。以谏见疏。谪而没。时年三十五。其为士称大雅。为官称正言。为官固不可以士称称。收官亦不可以官称称。士乎官乎。俱不可以称。既尊其人。则又不可以名。既不可乎其名。其惟氏乎。何谓惜。爱也伤也。爱其行之清高。伤来者之寂寥也。释曰。斯人斯世。好名山大川。轻举远游。而局于偏壤。不能以四方。今也窘于北陬。忽焉登仙。其魂不于四荒则必在四表。不于四表则必在四海之内四方之壄。四海四方。既不可以遐举。则其惟四疆之内。山川之间乎。于是作广招辞二千二百言。导其修门之路焉。
灵初袭其姣服兮,葆精色而淑邮。
名之以珍洁兮,字之以清修(友生所以表德也。)
世既弗课此纯美兮,纷遭蹇而离忧。
持此纯美兮,诚不忍其迫阸。
形应县而莫解兮,聊托乘而自适。
徜徉四方兮,逍遥八漠。
超亡堮而汎滥游兮,沛𣶈瀁而焉泊。
帝告掌㝱曰欸此修姱,朕欲扬之。
魂魄佚宕,女召康之(康绥也)
掌㝱曰辞,上帝不惟其故(言帝不念其故典乎。)
楚臣之事,用巫阳焉曰无(上帝曰毋让焉。)
昭或筮之,瞢或皋之
何必异宜而同条
乃下招曰:魂乎归徕,玄英启房,朱阳登忌
生气条出(太玄经曰。阳气枝。枝条出。),泉动凌忌
舒叠和淖,物企兴忌
冯翼流形,魂无亡忌
魂魄归徕,无彷徨忌。
魂乎归徕,无四荒忌
大荒之北,爰有寒门,积石峙忌
天匮封渊,积羽千里忌
赤龙直目,彃夫葸忌
腥血损谷,魂入靡忌(靡烂也散也。)
魂乎归徕,北荒不可以指忌(诗曰莫之敢指。)
大荒之东,折丹噫风忌
大壑无底(21),双日递红忌(22)
夔鸣流波(23),应雷公忌(24)
靖人九寸(25),多害忠忌。
魂乎归徕,东荒不可以冲忌(大司命曰。高驰兮冲天。)
大荒之南,赤水盈盈忌(山海经曰。汜天之山。赤水穷焉。)
高山上慄(26),兽三并行忌(27)
羽民抱人(28),皓齿方忌(29)
彼皆反断而求食(子厚咨海贾文曰。反断叉牙。),执蜮为粻忌(30)
魂乎归徕,南荒不可以翔忌。
大荒之西,弱水无力,沉鸿毛忌(31)
阊阖天枢,夜光逃忌(32)
有十神人,横道咷忌(33)
火炎昆岗,投之辄熬忌(34)
魂乎归徕,西荒不可以翱遨忌。
归徕归徕,四荒之害滔滔忌。
魂乎归徕,无四表忌。
北海不可涉,其外寻木,千里眇眇忌(35)
博父握蛇(36),深目窅忌(37)
锯牙啮豹,白蹄超骧,勇蹻蹻忌(38)
魂乎无往,北海之外淼淼忌(淼大水貌。)
东海不可逾,其外汤谷沸荡沃忌(39)
黑齿玄胫,被服文鲤,以䳼菽粟忌(40)
天吴八首(41),更笑骇瞩忌(子厚咨海贾文曰更笑迭怒。)
魂乎无往,东海之外百毒忌。
南海不可越,其外狄山雕虎视肉忌(42)
二八连肱,宵司于野,昼以伏忌(43)
厌火黑身(44),喷生赤焰烈以熇忌。
魂乎无往,南海之外肃肃忌(太玄经曰足肃肃)
西海不可出,其外旷野茫无垠忌。
白民被发(45),驾黄封狐,其角若羵忌(46)
鱼龙处陵,狸首是群忌(47)
魂乎无往,西海之外不祥忌。
魂乎归徕,四表不可以相羊忌。
魂乎归徕,无四方忌。
魂无北方,皇极髡忌(48)
日月飞天寿(49),烟树迷蓟门忌(50)
魂乎归徕,恐自昏忌(昏乱也。)
魂无东方,浊河汨忌(汉书曰。齐有浊河之限。)
狄之石啮足(51),龟之鬼忽忌(52)
魂乎归徕,无自淈忌(53)魂无南方,钟京颠忌(一统志曰。皇城在钟山之阳。)
朱昆失巷(54),抱器涕涟忌(书疏曰。微子抱祭器而逃。)
魂乎归徕,恐自填忌(诗曰。仓兄填兮。)
魂无西方,蕃湟逖忌(55)
拂庐甲门(56),鬼诅是尊,犷而好阋忌(57)
魂乎归徕,恐自惕忌。
归徕归徕,四方之野迋多妨忌。
魂乎归徕,无四疆忌(封疆之内四域也。)
北有长白三以增(层同)(58),杉木昼晦,蓄以不极之深湫忌(59)
归徕归徕,北界不可以小留忌。
东有沧渤,鲸鬣刺天(60),其上积雪缟,夏皆骨立剑忌(61)
归徕归徕,东界不可以渐忌(书曰。东渐于海。)
南有圆挐,窿以隐天(62),川狗索赖以拘人,泽鬼鸿濛以雾雨忌(63)
归徕归徕,南界不可以宇忌(宇同)
西有三危,木后变化(64),其人皮躯以久走,地多环穿忌(65)
归徕归徕,西界不可以奠忌(安居也。)
魂乎归徕,无淫放忌。
遐迩四土(言四荒,四表,四方,四疆也。),无可迋忌。
魂乎归徕,入惠门忌(舆览曰。汉阳城门东北曰惠化。)
后王八区(舆览曰。疆土曰辟为八路。),上都尊忌。
庆面呀处(66),开渎奔忌(67)
驾龙十二(68),云衢骞忌(舆览曰。云从街在钟楼西。)
红尘四合,车马屯忌。
芭翳文茵(69),退以轿轩忌(70)
魂乎归徕,拱辰极忌。
右社左庙(周礼曰。右社稷左宗庙。),双凤翼忌(71)
崇崇赫赫,合天德忌。
堲殄畏壬,好正直忌。
夜人失势(太玄经曰。夜人之祸多。),杰专得忌(孟子曰。得君如彼其专也。)
大匡穆穆(议政阶大匡。),九司职忌(三司及六官。)
魂乎归徕,察科条忌。
法明刑称,爵服昭忌。
耳目既显(成相辞曰。耳目既显。吏敬法令。),抑宽饶忌。
训理阴阳,辟羹调忌。
魂乎归徕,大邦为忌(诗曰。大邦有子。言国有可为也。)
黜陟幽明,纲纪持忌。
百姓昭德,寂无咨忌。
逖听风声(封禅颂曰。逖听者风声。),四塞丽忌(72)
上下清宁,物容差忌(太玄经曰。帝由群雍。物差其容。)
尧在万年(成相辞曰。尧在万世如见之。),朝暮遌忌。
济济峨峨,吉士趍忌。
魂乎归徕,反故居忌。
宫室閒静,敞以不渠忌(诗曰。厦屋渠渠。注曰。深广也。)
重廊复壁,缭周墙忌。
层台叠榭,临高堂忌。
霤宇爽垲,眇中唐忌。
洞房邃闺,室家盈忌。
林木扶疏,冽泉寒忌。
魂乎归徕,体閒安忌。
经著入闱(73),慈色欢忌。
妇女齐起,縩罗纨忌(74)
弱女绥情,嫁女宁忌。
备及燕言,和笑听忌。
魂乎归徕,恣娱乐忌。
九谷盈庾(75),香稻糳忌。
释洁视玉(76),黄粱错忌。
濯釜宜蒸(77),餴齐味忌(78)
盛凸白登(79),馨不可谓忌。
膏腻不嗌(言稻米膏腻。啜而不噎也。),糜中胃忌(80)
魂乎归徕,唯所尝忌。
雌牛肥腱(腱筋头。东俗肉称牛腱。),饶膏芗忌(礼记曰。膳膏芗。芗香字。)
野豕白肉(81),脂若雪忌。
和咸若酸,辛甘别忌。
炮鸡浆狗(东俗好炮软鸡。作狗浆为馔。),有胹鳖忌(煮也。)
鸭羹鸿湆(82),熟雉鷩忌(东俗谓澹羹曰熟。鷩雉属。)
挚烹饰玉(83)彭铿斟忌(84)
椒寒桂辣,厉而沉忌(厉烈也。言味烈而沉深也。)
魂乎归徕,唯所嗜忌。
炙鸠煔鹑(尔雅曰。煔作杉。与燖同。去声。),有熊胾忌。
河豚淳熬(85),蒌蒿渍忌(86)
鮨鲤脍贝(87),鲫抽乙忌(88)
葱芥韭蓼(89),醯梅苾忌(90)
十里葑菹(91),绿且酸忌(子美诗曰。长安绿菹清且酸。)
魂乎归徕,芳若兰忌。
烂臡悦口(92),整玉箸忌。
甘露幂彝(93),春动著忌(94)
梨花节酎(95),酌鹦鹉忌。
冻饮黄金(96),浮蚁聚忌(庾信诗曰。浮蚁对春开。)
清馨蜜甜(子美诗曰。不放香醪如蜜甜。),醺而不酲忌(言醴酒只醺人而不病也。)
云雷婴茀(97),翠华明忌(98)
魂乎归徕,不遽乱忌(论语曰。不及乱。)
鹿脩蜗醢(99),浆醷灌忌(100)
文无笋莼(文无当归。笋竹萌。莼水葵也。),嘉蔌芳忌。
山芥水诸(101),烈且凉忌(芥菹之味也。思醒胃也。)
梨膏杮沥(102),爽而甘忌。
端杏流桃(103),因砂檎忌(104)
魂乎归徕,芼宲备忌(芼菜也。宲木宲。)
瑞草真香(105),蒻房閟忌(106)
槚蔎茗荈(107),尚滑白忌(108)
晓汲乳泉(109),正玄液忌(正正气。玄水色。液元津。)
博炉石铫(110),候汤适忌(111)
注以绀杯(112),点晴云忌(113)
鳞鳞沫饽(茶经曰。沫饽者。汤之华也。),竟氤氲忌(114)
泊而不淫,美难状忌。
察滞通郁(高唐赋曰。九窍通郁。精神察滞。),神明畅忌。
魂乎归徕,靖以康忌。
肴羞既陈,仰画梁忌(115)
比桷交檐(尔雅曰。桷谓五架屋际。檐屋梠。),会中央忌(言架梠会辏于屋梁中央也。)
山出天际(116),胡此堂忌(问此堂何以山天名乎。)
岗谷高低,流水洋忌(山之象也。)
氛埃清凉(远游曰氛埃。辟而清凉。),星汉行忌(天之象也。)
白盖承宇,三脊洁忌(117)
魂乎归徕,憯所拮忌(118)
嵌岩云木(119),绘事绝忌(言东壁画也。)
鸟迹雁尾(120),师邈颉忌(言南壁篆西壁隶也。)
金人缄龛(孔子观周入后稷庙。有金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戒慎言。今以其辞揭于北壁龛左缄之。),鞠扪舌忌(鞠告也。诗曰。莫扪朕舌。)
桂树连蜷,山石嵯峨忌(121)
奥漏宧㝔(122),谲诡多忌(言室四壁。多图书之奇谲诡异也。)
魂乎归徕,丽以难谖忌。
坐堂挤户,临雪园忌(山天之斋。在于卧雪园中。)
青兰紫茎,绿叶齐忌。
珊瑚碧树(123),夭渐蹊忌(124)
黄紫杂楺,萱蕉秀忌(此言当夏草木也。)
菡萏出池,荷珠凑忌(尔雅曰。莲叶为荷。)
鞠纯鹅玉(125),开磬砌忌(126)
木不畏雪(127),苍流岁忌(128)
句梅上蘖(129),素华粟忌(130)
穿出云母(131),香䓆褥忌(132)
魂乎归徕,乐无射忌。
室中之玩,多娱昔忌。
象镕文鼎(133),爵臻格忌(134)
镂铜成觚(觚有云雷之刻。故曰镂。),长盈尺忌(135)
净水贝轸(136),金漆乾忌(137)
高楼特起,玉磬安忌。
蓝石华覆(138),水月波忌(139)
晶架沉山(140),聿絓罗忌(141)
魂乎归徕,静摩挲忌。
槛临扶桑(142),象牖团忌(143)
脩竹幽篁,夏夕寒忌(山天之西牖曰夏寒。)
丘索经子(九丘八索。十三经诸子也。),实满架忌。
潜心研易,砂碧下忌(砂丹也。下落也。)
鼎梅发红(144),孤烟射忌。
馥帷凝桁(145),辨龙麝忌(杨廷秀诗曰。龙麝和檀沉。)
魂乎归徕,意甚闲暇忌。
三益接武,戚仪摄忌。
历阼登堂,揖让接忌。
折风大衫(146),横扇摺忌(147)
穆若金兰,澹以亲忌。
诸子齐容(群侄也。),列麒麟忌。
魂乎归徕,听晤言忌。
宾主分坐,敬而不喧忌。
挹觚称爵,肴羞繁忌。
嘉客既醉,蹇其幡幡忌。
谈笑迭作,有高论忌。
流唐漂虞(子云论曰。流唐漂虞。),历邃古忌。
魂乎归徕,华畅吐忌(唐书曰。房绾辞吐华畅。)
考钟鼓瑟,揳瑶琴忌。
英声发越,统五音忌(风俗通曰。琴者乐之统。)
驺虞鹊巢,鹿食芩忌。
清歌雅曲,以南风忌(叶符愔反。诗曰。以雅以南。)
跻楼戛球,获古心忌。
魂乎归徕,欢乐极忌。
对局手言,较白黑忌。
般还辟让,有投壶忌(148)
拾矢正爵(149),庆马呼忌(礼请庆多马。注曰。贺多算也。)
卒业就坐,静而訚忌。
呵砚和螺(150),泼玄云忌。
白硾若砥(151),抽狼尾忌(一统志曰。朝鲜产狼尾笔。)
草罢图出(子美诗曰。草罢凤骞翔。),啜神鬼忌(152)
魂乎归徕,乐弥昔忌(昔夕也。言以日继夜也。)
冰釭锡烛(153),以娱客忌。
罄澄心虑(陆士衡文赋曰。罄澄心而凝思。),结芳馨忌(撰芳什也。)
情质相信,诗赋形忌(言以诗赋形其相信之意。)
乐则宿宿,辞不竭忌。
人各遗思,有来日忌。
魂乎归徕,反入室忌。
乱曰:鸟飞返故林兮,狐死必首丘。
信吾无罪兮,归又何忧。
燕雀乌鹊,失巢漂飏。
鸾鸟凤凰,日以翱翔。
怀瑾握瑜兮,又何远举。
东过壶口,投以琼琚。
南游明都,贻以彤管。
西临瑶池,蕙席荷伞。
北次玄圃,鼓簧吹笙。
汉北四衢,识路营营。
果下蹇驴可以遇兮,低徊夷犹岂知故兮。
极目三洲,石濑湍。
不见汉山涕潸潸,魂兮归徕朔雪寒。
⑴ 释名也。诗曰瑟彼玉瓒。注曰圭为柄。金为勺。珍且洁也。
⑵ 天问曰何不课而行之。注曰试也。言斯人有此纯然之美行而不试之也。
⑶ 庄子曰帝之县解。思玄赋曰志博博而应县。
⑷ 天问曰。冥昭瞢闇。昭为明为生。瞢为幽为死。言前日之招生。故筮其所在。用巫阳。今日之招死。故皋而复之。用掌㝱。
⑸ 羽猎赋曰。奚必同条而共贯。言今古异宜。不必同科而用巫阳。
⑹ 尔雅曰。冬为玄英。月令曰。发天地之房。时当十一月中。
⑺ 易曰。朱阳登而万物睹。大招用只。小招用些。诗曰叔善射忌。今用忌句之。
⑻ 月令曰。仲冬之月。水泉动。诗曰。纳于凌阴。
⑼ 太玄经曰。阳气出奥舒叠。得以和淖。叠积滞气也。
⑽ 太玄经曰。物企其足。又曰物兴盘盖。
⑾ 冯翼氤氲浮动之貌。天问曰。冯翼惟像。
⑿ 亡遁也。言天地之气氤氲流形于物则魂无所遁。
⒀ 尔雅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⒁ 淮南子北极之山曰寒门。山海经曰。大逢之山其西有山。禹所积石也。
⒂ 山海经曰。大荒之北天匮。海水北注焉。又曰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
⒃ 竹书记年曰。穆王北往。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山海经曰。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⒄ 山海经曰。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
⒅ 天问曰。羿焉彃日。注彃射也。山海经曰。共公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注曰畏也。典引曰虽云优慎。无乃葸欤。畏也。
⒆ 山海经曰。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⒇ 山海经折丹处东极。以出入风。注曰神人名也。
(21) 东海之外。有大壑。是为无底之谷。
(22) 山海经曰。阳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23) 山海经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有兽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24) 论衡曰。图雷之状一人若力士。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椎之。
(25) 山海经曰。有小人国。名靖人。长九寸。
(26)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招隐士曰。丛薄深林人上慄。
(27) 山海经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注曰体合为一也。史记曰。兽三为群。
(28) 山海经有羽民国。其民皆生毛羽。又卯民国。注曰卯化也。方言曰朝鲜冽水之间。谓伏鸡曰抱。
(29) 山海经宋山。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30) 山海经有蜮民之国。桑姓。射蜮是食。
(31) 山海经昆崙之邱。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注曰其水不胜鸿毛。
(32) 淮南子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逃匿也。天问曰。夜光何德。注曰月也。
(33) 山海经有国名曰淑士。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34) 山海经昆崙之邱。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
(35) 山海经。寻木长千里。郭景纯图赞曰。眇眇寻木。疏枝千里。
(36) 山海经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
(37) 山海经深目国在东。为人举一手一目。窅目深貌。
(38) 山海经北海内有兽。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
(39) 山海经曰下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子厚咨海贾文曰。泯泯超忽纷荡沃。
(40) 山海经曰。黑齿国其人啖蛇。玄股之国。其为人衣鱼食䳼。注曰鱼皮为衣。食水鸟。河伯日乘白鼋兮逐文鱼。注曰鲤也。言以鱼为服。以䳼为菽粟之味也。
(41) 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42) 山海经曰。狄山爰有熊罴文虎视肉。注曰。聚肉为眼。
(43) 山海经曰。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野。注曰昼隐夜见也。
(44) 山海经曰。厌火国其人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
(45) 山海经曰。白民国在鱼龙北。白身被发。
(46) 山海经曰。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家语曰。鲁桓子穿井获土缶。中有羊。孔子曰。土之怪曰羵羊。封大也。
(47) 山海经曰。鱼龙灵状如狸。郭景纯图赞曰。鱼龙一角。似狸处陵。
(48) 燕都之朝宫曰皇极殿。髡𩮜发也。
(49) 明字从日从月。太玄经曰。日飞悬阴。一统志曰。天寿山在顺天府北百里。言皇明亡而山独存也。
(50) 一统志曰。蓟州在顺天府东二百里。是为蓟门。海气浮空。隐若林薮。故曰烟树。
(51) 狄水名在赵。昌黎将归操曰。狄之水其色幽幽。涉其浅石啮我足。
(52) 昌黎龟山操曰。龟之氛不能云雨。周公有鬼嗟余归。
(53) 淈浊也。渔父曰。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4) 林辱翁云胡清封朱氏裔于南方。使奉皇明祀。离骚曰。五子用失乎家巷。
(55) 一统志曰。西蕃本羌属。百馀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56) 唐书吐蕃传曰。有城郭而不处。联毳帐而居。号大拂庐。文献通考曰。西蕃重兵死。以累世战殁者为甲门。
(57) 宋史吐蕃传曰。信诅咒。或以决事。元史释老传曰。西蕃之民。犷而好斗。
(58) 舆览曰。白头即长白山。在会宁府西七八日程。山凡三层。高二百里。横亘千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山多杉木蔽日。
(59) 子厚咨海贾文曰。弱水蓄缩。其下不极。
(60) 博物志云。东海共称渤海。又谓之沧海。海赋曰。巨鳞插云。鬐鬣刺天。
(61) 舆览曰。雪岳在襄阳府西北五十里。极高峻。仲秋始雪。至夏消故名。介甫寄蔡氏女曰积李兮缟夜。舆览曰。金冈山距淮阳一百六十里。名曰皆骨。法言曰。韩信,鲸布皆剑立。
(62) 舆览曰。汉挐山在济州南二十里。云汉可引故名也。一云圆山。以穹窿而圆也。甘泉赋曰。崇崇圜邱。窿隐天兮。
(63) 舆览曰。都近川在济州西十八里。下有深渊。有如獭狗潜伏变化。视人宝物。揽入渊中反。离骚曰。鬻九戎而索赖。注曰。求利也。舆览曰。汉挐山巅有大池。人喧则云雾。昌黎元和圣德诗曰。渎鬼濛鸿。
(64) 舆览曰。九月山在文化县西四十里。一名三危。木后檀木下神人也。檀君隐此山化为神云。天问曰。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
(65) 东人谚曰。黄海之民。多忍而悍。削其皮。走三十里。言脱衣裸体而当冬远走也。史记曰。皮面刮目。黄海之田间。多忽地凹陷处。天问曰。何环穿自闾社。邱陵爰出子文。
(66) 舆览曰。木觅都城南山。一名引庆。面岳即白岳。在都城北。西都赋曰。呀周池而成渊。
(67) 舆览曰。白岳,仁王,木觅诸谷之水合而东流。横贯都城中曰开川。
(68) 舆览曰。都城有十二桥。曰惠政。曰大广通。小广通。曰通云。曰莲池。曰东桥。曰广济。曰长通。曰水标。曰新桥。曰永丰。曰太平。昌黎元和圣德诗曰。驾龙十二。
(69) 东国官制。正一品拥芭蕉扇。席虎皮。甘泉赋曰。翳紫芝。诗曰。文茵畅毂。注曰虎皮褥也。
(70) 诗曰。退食自公。东国官制。一品乘平轿子。二品乘轺轩。
(71) 汉阳城中有两阙。昌德宫在北。景德宫在西。
(72) 封禅颂曰。旁魄四塞。易曰。日月丽于天。
(73) 诗曰。俟我于著乎而。注曰。门屏之间。尔雅注曰。闱谓相通小门。
(74) 自悼赋曰。纷綷縩兮纨素声。縩音蔡。衣声也。
(75) 周礼曰。三农生九谷。注曰。稷秫黍麻稻大小豆大小麦。
(76) 诗曰。释之叟叟。言淅米而洁。视诸玉也。
(77) 太玄经曰。不濯釜而烹则欧歍之疾至。
(78) 诗曰。可以餴饎。注曰。蒸米一熟。以水沃之。乃再蒸也。周礼曰。食齐视春时。注曰。齐和也。
(79) 凸高起也。子美诗曰。云罍心凸知难捧。尔雅曰。瓦豆谓之登。白磁也。东俗好用白碗盛饭。
(80) 穆天子传曰。味中糜胃而滑思和胃也。
(81) 穆天子传曰。山羊野豕。礼记曰。有流矢在白肉。言野豕多膏。其肉白也。
(82) 尔雅曰。肉谓之羹。广雅曰。湆肉臛也。音泣。东俗重鸭鸿为羹。
(83) 天问曰。缘鹄饰王。注曰。伊尹缘烹鹄修玉鼎以事汤。言鸿则挚所烹也。
(84) 天问曰。彭铿斟雉。注曰。彭祖进雉羹于尧。斟沉也。言雉则彭所斟也。
(85) 东俗好食河豚为羹。礼记曰。沃之以膏曰淳熬。
(86) 子瞻诗曰。蒌蒿满地芦芽短。政是河豚欲上时。言以蒌蒿人羹。制其有毒也。
(87) 尔雅曰。鱼谓之鮨。注曰。鲊属。贝鳆也。东俗脍珍贝鳆。鮨音祁。
(88) 礼记曰鱼去乙。注曰鱼体中有骨如篆乙。去之为鲠人
(89) 礼记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
(90) 礼记曰。和用醯。兽用梅。注曰。醯醋也
(91) 汉阳往十里之村。善沉菜。其中葑沉最良。
(92) 尔雅曰。有骨者谓之臡。音泥。俗铸铅铜为器。中置火隧。储鱼肉蔬菜于其间。带烂而聚食为乐。呼之曰悦口子。
(93) 平壤有甘红露。最旨烈。周礼曰。幂人画布巾幂六彝。言甘露则恶其烈而不斟。幂彝中。
(94) 东俗呼酒之美者曰春。子瞻有洞庭春色赋。礼记曰。著商尊也。言春则恶其醉而不用。自波尊中也。
(95) 东俗呼春酿白醴谓梨花。酒味甘而无毒。又于春夏之交。作醴齐曰节。酒味亦甘爽焉。
(96) 东俗用粳米酿醴。经三夕而饮。名曰黄金酒。冻照冰也。
(97) 周礼曰。著尊有罍。诗疏曰。罍者取象云雷。天问曰。白蜺婴茀。注曰云貌。
(98) 用锡为爵。锡本黄而今苔华色。翠而明也。
(99) 脩脯也。礼记曰。食蜗醢而菰。注曰。蜗与螺同。
(100) 礼记曰。浆水醷滥。注曰。浆醋水。醷音倚。梅浆。
(101) 礼记曰。醢浆桃诸。计曰。诸菹。东俗用山芥为菹。温水沉之。不和盐。
(102) 东俗合梨姜为膏。两湖之人。有渍水杮于瓮中。当夏出。水清味甘爽也。
(103) 东俗称杏之硕美者曰端杏。言端午时果。称六月食桃曰流桃。言流头时果。
(104) 砂檎或作楂禽。言杏桃砂檎。因梨杮之味。爽而甘也。盖砂果林檎。果之美者也。
(105) 子美诗曰。茶称瑞草魁。蔡襄茶录曰。茶有真香。
(106) 蔡襄茶录曰。茶宜蒻叶封裹。贵不泄香也。九歌曰。辛夷楣兮蒻房。
(107) 陆羽茶经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108) 蔡襄茶录曰。茶色贵白。味主甘滑。尚上也。
(109) 茶经曰。山水乳泉者上。盖水之行肇生于子夜。故汲其华。
(110) 子瞻煎茶歌曰。博炉石铫行相随。铫烧器。
(111) 蔡襄茶录曰。候汤最难。言适其候也。
(112) 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绀黑纹如兔毫。注灌水汤也。
(113) 点茶也。茶经曰。汤之华。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鳞然。
(114) 竟终也。如星竟天之竟。言茶气久而氤氲也。
(115) 尔雅曰。楣谓之梁。言肴羞则既陈而仰视屋梁也。
(116) 堂之号曰山天。山出于天则山在天上也。史记曰。山出棋置。易曰。丰其屋。天际翔也。
(117) 书注曰。菁茅有刺而三脊。言其堂盖以白茅。取其洁也。
(118) 诗曰。胡憯莫惩。注曰。憯曾也。又曰。予手拮据。注曰。手口共作之貌。谓昔日葺也。
(119) 甘泉赋曰。嵌岩岩其龙鳞。说文曰。嵌山深貌。
(120) 笔苑曰。苍颉观鸟迹造书。程邈造隶字。有雁尾蚕头之法。
(121) 招隐士曰。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嵷兮石嵯峨。以其辞揭北壁龛右也。
(122) 尔雅曰。室西南隅谓奥。西北隅谓屋漏。东北隅谓宧。音夷。东南隅谓㝔。音要。
(123) 西都赋曰。珊瑚碧树周阿而生。今言红碧桃木也。
(124) 夭美也。渐没也。此言方春草木也。
(125) 礼记曰。鞠有黄华。菊贵纯色。菊谱曰。鹅黄千叶。叶厚有双纹。玉毬白华。蕊中小叶如剪茸。
(126) 雪园有磬砌。曲折如磬。种纯菊。此言秋花也。
(127) 穆天子传曰。孳木不畏雪。雪园植赤木海松。
(128) 太玄经曰。苍木维流。论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言苍流而至于岁末也。言冬青也。
(129) 雪园有古梅植盆中。一柯倒下土际。蘖复上作青枝。故曰句梅。谓如钩也。
(130) 周必大曰。玉蕊须如冰丝。上缀金粟。今言粟取寒粟之粟。
(131) 当冬龛梅入室。涂以云母。照之。言其寒粟之气。穿出于云母龛也。
(132) 方言曰。簟宋魏之间。或谓之䓆。言香袭于蕈褥之间也。言梅则冬春交也。
(133) 山天斋。有新铸文王鼎。文曰敬象周鼎。
(134) 山天斋。有新铸小爵。臻其古式也。
(135) 觚既难置。欲置小者。而今言盈尺则誇其美大也。
(136) 山天斋。有新削桐琴。象古制而不设罫。文曰净水填以贝轸焉。
(137) 桐琴旧未有漆。其谪也。留锁铜锡。嘱家人和漆涂之。临殁数日。寄书家中。复问漆后消息。可想酷爱琴也。今漆已数月。斑华陆离而无由报知。则特言乾也。
(138) 山天斋。有蓝浦石砚。凿以水形。用华榴木为椟覆之。
(139) 砚文曰水入于月。言椟砚水自波也。
(140) 山天斋中。每说笔山笔架而未有。今言以晶为架。沉香为山。
(141) 说文曰。笔楚谓之聿。太玄经曰。旌旂絓罗。
(142) 九歌曰。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143) 山天之东曰日牖。象日之形而团圆也。
(144) 既有鼎而储火燃香也。山天斋中。用木刻梅花形。印于鼎中灰上。以按火气。
(145) 黄鲁直诗曰。床帷夜气馥。衣桁晚烟凝。
(146) 北史高丽传曰。人戴折风巾。服大袖衫。
(147) 一统志曰。朝鲜产摺扇。编竹为骨。以多为贵。
(148) 礼投壶曰。主人般还曰辟。注曰。不敢直前而辟。辟避也。
(149) 礼正爵既行。注曰。胜饮不胜者也。
(150) 笔苑曰。孙之翰人。与一砚曰。此石呵之则水流。北户录曰。梁朝以墨为螺丸也。
(151) 一统志曰。朝鲜产白硾纸。音坠。捣也。释名曰。纸砥也。平滑如砥石也。
(152) 淮南子曰。苍颉造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啜泣也。
(153) 山天斋冬有冰灯之戏。又有铸锡若烛。盛油其中以燃火也。
采摭遗书续方志,目光如炬补前人。
莫为荡气回肠看,徒感情天恨海深。
长者维摩原纳妾,西方鸠什亦吞针。
分明女侍留经典,罗寺前规岂异闻
⑴ 天竺罗难陀寺高僧女侍多至十数人,玄奘法师在寺时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