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五代时岭表剑浦人,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少游学于长安,南唐李昪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工诗,兼通释志、天文历象。有《文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803?—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举进士不第。文宗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于江南、岭南等地,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与任畹友善。约宣宗大中三年(849),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令山童卖柑以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其事迹多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后人多将二人误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尚有待甄辨。今人陶敏有《陈陶考》。陶工乐府,《陇西行》传诵甚广。其著《文录》10卷,已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1卷。《全唐诗》存诗2卷。
【生卒】:894?—968? 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或云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好游学,善解天文,长于雅颂。自负台铉之器,不事干谒。南唐烈祖时,宋齐丘秉政,陶鄙其为人,遂隐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以吟咏自适,专以服食炼气为事,宋初犹在。或云仙去。生平事迹见于《钓矶立谈》、《江南野史》卷八及马令、陆游《南唐书》本传。由于此陈陶与唐诗人陈陶时代接近,均隐居洪州西山,此陈陶传记中误载唐陈陶史料,后人多误二人为一人,此陈陶诗亦误收入唐陈陶诗集。如《续古二十九首》云“生值揖逊历,长歌东南春”,即指吴杨溥禅位于南唐徐知诰事,是诗当为此陈陶所作。全粤诗·卷一四
陈陶,字嵩伯。岭南人。世居岭表,以儒业名家。唐宣宗大中时,挟册游学长安,声诗历象无不精究,常以台铉之器自负,恨世乱不得逞。南唐升元中,南奔将求见烈祖李昪,自度不合,乃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五、宋陆游《南唐书》卷四有传。诗十卷,后人编为二卷。唐诗汇评
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初举进士,不第。大和初南游,足迹遍今闽、浙、苏、皖、赣、桂、粤诸省,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与任畹友善。大中中,隐于洪州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令山童卖柑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其事迹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宋以后多将二人混为一人。陶工诗,长于乐府,有《文录》十卷,己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介绍】: 唐河东汾阴人,字中明。韦温婿。文宗开成中登进士第,历陈许观察判官、监察御史。宣宗大中间,历考功、司勋郎中。时崔铉为相,与温善,蒙因得参与议论,干谒者奔走其门,时人为谚以讥之。能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中明,其先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文宗开成中登进士第,历陈许观察判官、监察御史。宣宗大中时,历任考功、司勋郎中。蒙为韦温婿,与崔铉善。铉秉朝政,蒙与郑鲁、杨绍复、段瑰多参议论,干谒者奔走其门,故时有“欲得命通,鲁、绍、瑰、蒙”之谚。蒙能诗。大中中,于兴宗任绵州刺史,赋诗寄朝中知友,蒙亦有诗酬和。事迹散见崔嘏《授蔡京赵滂等御史等制》,《旧唐书·韦温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及《崔铉传》、《韦温传》,《唐诗纪事》卷五三。《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1040—1107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宁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谥清宪。全宋诗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石林燕语》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丰末通判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集贤校理。二年,为监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为京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绍圣四年(一○九七)为礼部、吏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为中书舍人(同上书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书右仆谢。大观元年卒(《宋史·徽宗纪》),年六十八。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熙宁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又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馀力。崇宁元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二年,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荐,进拜尚书右仆射。既相,与京争权,屡陈京奸恶,且请去位避之。罢京,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大观元年罢,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132 【介绍】: 宋福州罗源人,字原中,一作源中。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谄附蔡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多得其助。官至门下侍郎,累进加少傅,封卫国公。出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京失势,累被弹劾,高宗建炎中贬临江军居住。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三五五余深(?~一一三二),字原仲,罗源(今属福建)人(清道光《罗源县志》卷一九)。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历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司封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五年,试辟雍司业(《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二一),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因治张怀素狱曲护蔡京,大观二年(一一○八)以吏部侍郎拜尚书左丞。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京致仕,罢知青州(同上书职官七八之三二)。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京复出,复入为门下侍郎。继擢少宰,少保,丰国公,进太宰,再封卫国,加少傅。宣和二年(一一二○),出知福州(同上书职官一之三)。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致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斥临江军居住,寻还乡里。绍兴二年卒(《梁溪集》卷一六五《祭余相公文》)。《宋史》卷三五二有传。今录诗十六首。
余深(?——一一三二),字原中(一作源中),福州罗源(今福建罗源)人。清弟,元丰五年进士。崇宁元年,为太常博士、著作佐郎,改司封员外郎,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辟雍司业。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大观二年,以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三年,转中书侍郎;四年,转门下侍郎。政和七年,拜少宰。宣和元年,为太宰,进拜少保,封丰国公。二年知福州。深谄附蔡京,结为死党,言者累章劾之,建炎二年,降中大夫,临江军居住。绍兴二年卒。《宋史》卷三五二有传。又见《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