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氏子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慧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0 【介绍】: 隋僧。齐人,俗姓范。出家于并州武德寺。明《华严》、《十地》诸经。善讲演辩析。每讲,来听者至不能容。施主为之造千人讲堂。著有《十地》、《华严》、《维摩》等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齐之范氏子
素明华严十地。
荣名远著。
门学成风。
大隋阐隆像法。
诏置武德寺于并城之南泽。
盖昔文皇相周之时。
躬履锋刃。
失捷逃难之地也。
以觉慧解彰。
闻诏居之。
受请高阳众盈千馀。
地隘莫容。
有施主为造大堂。
不日而就。
升座竖义。
闻者惬寤。
著华严十地维摩等疏。
并缵义章一十三卷。
行于世。
武德三年。
猃狁南侵。
觉时小恙。
谓其门人曰。
吾去矣。
门人曰。
虏𡨥阻绝人路。
去将安之。
曰生死道长明当别矣。
乃悉出所畜。
饭嚫其众。
正念泠然逮且而化。
春秋九十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觉。俗姓范氏。齐人也。达量通鉴罕附其伦。而仪形秀峙。眉目峰映。衣服鲜洁。身长七尺。容止温弘顾步淹融。锵锵然也。执持行路。莫不驻步迎睇而目送者。其威仪感人如此。明华严十地。讲席相继流轨齐岱。荣名远著门学成风。大隋受禅阐隆像法。以文皇在周既总元戎。躬履锋刃。兵机失捷。逃难于并城南泽。后飞龙之日。追惟旧壤。开皇元年。乃于幽忧之所置武德寺焉。地惟泥湿遍以石铺。然始增基通于寺院。周闾千计廊庑九重。灵塔云张景台星布。以觉识解腾誉。召而处之。弘阐法门。多以华严为首。受悟请益。宏略遵于四宗。后被请高阳允当讲匠。听众千馀堂宇充溢。而来者不绝。遂停法肆。待有堂宇方可弘导。爰有施主。即为造千人讲堂。缔搆斯须不月便就。既登法座众引充满。觉威容宏雅其状若神。谈吐抑扬。汲引玄隐。披释冲洽。听徒竦戴。诚博义之弘量也。著华严十地维摩等疏并缵义章一十三卷。文质恢恢条贯伦约。齐魏明德咸诵行之。至武德三年。会猃狁南侵。觉少有恙。通告门人曰。吾其去矣。侍者曰。今寇贼临城人路阻绝。知何处去。答曰。生死道长去留无日。明当别矣。乃敕出身资为僧设食。与众取诀。通夜正念精爽冷然。明相才出奄然从化。春秋九十矣。初觉慧解之性素蓄胸襟。福业摄生随喜者众。凡有营理。身助修治故寺之基趾。咸由劝勉。又闻往生净土园施为功。不远千里青州取枣。于并城开义寺种之。行列千株供通五众。日呈茂美斯业弘矣。时寺有二僧。俱名智达。远公门人。善解当世。武德之初京邑呈美。又有明干者。亦亚其伦。相与传灯流芳不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水盛。
字竺源。
自号无住翁。
饶之乐平范氏子
十七依罗山院尝公。
尝使从儒者学。
而师每习禅定。
且针指出血。
书金刚经。
尝呵之。
师云。
学儒可敌生死耶。
从度走。
谒月庭忠公于蒋山。
端坐一室。
以三百六十骨节。
八万四千毫窍。
及山河大地。
咸摄入一念。
始觉变易。
继凝定。
双瞳与合为一。
污从眦流。
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
见色闻声。
渐摇撼不动。
遂发愿云。
吾此生不能作佛。
当入无间地狱也。
傍观者。
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
止东林。
复奋云。
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
加精进力。
夜参。
半至极切孤危之际。
捐命一跃不觉。
如出荆棘之丛。
所履之地忽尔平沉。
而秋空素月。
连娟独炤。
返观自身。
湛湛澄澄。
唯一念不忘耳。
洎归罗山。
方全体顿现。
偶阅妙喜明心见性。
非桑门事之辞。
又复致疑。
越五载。
会孤舟济公于蒋山。
有所言不契。
复往无为。
见无能教公。
举济言质之。
无能云。
为汝不解故也。
师忽大省。
尽脱去玄妙知解。
历观从前所悟。
皆梦中尔。
无能。
抚其背而记之云。
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师辞去。
东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
既隐于南巢。
巢民柳氏。
割山地建兰若。
以栖师。
地当五峰之下。
旧有龙潭五所。
闻师至。
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
遣官以聘起师。
主西湖之妙果。
师弘阐宗旨。
震撼四方。
学徒一集。
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
时已行役僧之令。
师引退。
返南巢故隐。
而向慕者。
愈众。
宗藩宣让王。
累遣使者致师。
师以老病固辞。
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
监察御史常公道夫。
尤极趍仰。
集贤学士傅公立。
月湾先生吴公存。
与师为世外交甚笃。
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
师常瞩学徒云。
凡剃发染衣。
当洞诸佛心宗。
行解相应。
以正悟之境。
灵灵自炤。
岁久月深。
具大无畏。
如透水月华。
万浪千波。
触之不散。
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
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
有壁立万仞之意。
广信祝蕃远尝云。
番阳竺源。
吴中断崖。
其人类孤峰悬崖。
可仰望而不可攀跻。
人称之为实录。
至正丁亥夏四月。
召四众戒饬之。
引纸膝上书偈。
端坐而逝。
将葬。
是夜有光。
如匹练自天际下烛。
交相通贯。
未几。
散布五峰之顶。
复合于塔中。
弥三夕乃止。
巢之居民。
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盛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盛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诲蒙山者诲之。盛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闻者惊叹。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盛往叩焉。僧以无诚心让之。盛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及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子何太滞也。”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盛云:“此形神俱妙而已。”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盛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盛复辞去,游四明天童。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时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盛居之。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盛至,悉乘风雷徙去。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之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盛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吾其时矣。”引纸书偈,端坐而逝。初盛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盛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辅良。
字用贞。
介庵其号。
苏州吴县范氏子
文正公之十叶孙也。
年十五。
依迎福院薙染圆具。
时笑隐。
住集庆之龙翔。
法道宣振。
师往见之。
问答之际。
棒喝兼施。
凡情顿丧。
他日笑隐拈语诘之。
师发言愈厉。
笑隐哂曰。
得则得矣。
奈第二义何。
师弗懈益虔。
久之。
乃契入。
云空川流。
了无留碍。
笑隐曰。
乃知吾不尔欺。
出世秀之资圣。
越之天章。
移杭之中天竺。
时海内大乱。
兵燹相仍。
南北两山诸刹。
皆化为烈焰。
灵隐古称绝胜觉场。
凉烟白草。
凄迷于夕照之间。
过者为之兴叹。
康里公。
为浙行省丞相。
妙拣名僧能任起废者。
莫师为宜。
恳命居之。
师既至。
剪剔荆丛。
葺茅为庐。
以栖四方学者。
虽当凋零之秋。
开示徒众。
语尤激切。
其言有曰。
达磨一宗。
陵夷殆尽。
汝等用力。
如救头然可也。
然百千法门。
无量妙义。
于一毫端。
可以周知。
如知之变。
大地为黄金。
受之当无所让。
否则遗素餐之愧矣。
岁月流电。
向上之事。
汝等急自进修。
参学之士。
多有因其语而入者。
化缘既周。
手疏衣赀。
入公帑散交游。
顾谓左右曰。
翌日巳时吾逝矣。
及期澡浴。
坐而寂。
师性简直。
虽面折人过。
而胸中无留物。
与人交。
无少长。
一以诚相遇。
所造偈词。
初不经意。
而语出浑成。
有若宿搆。
举扬大法。
不务缘饰。
而西来之旨自明。
复以净土观门。
若海舟航时。
兼修之未尝少怠。
其所见。
盖卓然云。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辅良,字用贞,号介庵。姓范氏,吴人也。为文正十世孙,父伯和,母郑氏。秉性慈祥,素怀善愿。及诞良,聪悟夙发,妙意天成。见浮图书,跃然朗诵,若所故习。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母曰:“是子骨格清耸,非世间法可缚,若使之学佛,必能弘大宗乘。”父母方钟爱,未之信也。里故多兰若,良稍长,日与群童遨游其间,徘徊爱慕,终日不忍去。父察其志,与相者言合,乃许之,从同里迎福院僧寿弥薙落。及受戒具,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面墙可乎。”去从北禅泽法师,习天台教观,所谓三乘十二分,研其精华,摄其密微,充然若有所契。时士瞻杓主天平山白云寺。寺盖范氏所建,以奉先者。良数至其间,士瞻谓之曰:“教乘固当学,若沈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何不更衣,以事禅习乎?”良曰:“吾将焉适?”曰:“笑隐䜣主龙翔集庆,其道大被东南,缁白信从,如子归母。朝廷嘉之,赐以‘广智全悟’之号。汝何不往依之?”良于是往见,䜣即以全器法宝期之,问答之间,棒喝兼施,弦发箭驰,霆迅电扫,刹那顷,凡情顿丧,虽未至清净觉地,而所入正途,超然出于物表。他日再有所问,良应声若响。䜣曰:“得则得矣,终居第二义也。”良益弗懈,久之,遂契其心法,云空川流,了无留碍。寻掌藏钥于四明阿育王山,与石室瑛纵横叩击,石室极推誉之。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檄良出主嘉兴资圣寺,年才二十有六。众颇易之,良杀衣黜食,为修建计,崇基广构,文甓雕甍,金碧烨然,前后相照,往来观者,始皆信服。居十三年,迁越之天章,阅四寒暑,移杭之中天竺,倾向者益多,教且远敷。会海寇兴乱,兵燹相仍,南北两山,名蓝梵宇,皆化于烈焰。灵隐古称绝胜,乃寒烟白草,凄凉夕照之中,过者为之慨然。康里公为江浙行省丞相,妙柬名僧,能任起废者莫良为宜,命使居之。既至,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学侣。虽凋零之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尝谓“达摩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然可也。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于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贻素餐之愧。岁月流电,汝等急自进修。”参学之士,多有因其语而入者。化缘既周,手疏衣赀入公帑,散交游,及治丧敛之事,顾谓左右曰:“明日巳时,吾将逝矣。”及期,澡身端坐,书偈而灭。明洪武四年六月十六日也,报年五十又五,僧夏四十。龛留五日,顶有暖气。阇维,设利罗珠圆玉皦,捧将盈升,弟子等以馀骨入归云塔中,于寺东偏瘗焉。同门天界善世宗泐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云:“良性简直,虽面折人过,而胸中无留物。与人交,无少长,一以诚相遇。所造偈辞,初不经意,而语出浑成,有若宿构。举扬大法,不务缘饰,而西来之旨自明。复以净土观门,苦海航舟,时兼修之,未尝少怠。四坐道场,解结发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盖道行无迹,妙极无象,求而即之,吻契本真。未定之先,则万缘鼎沸。发慧之后,则一性洞虚。所谓不用其力,而无所不力。则神器化于玄冥,而忠信发乎天光,而良和粹外形,渊懿内朗。造请之间,因言悬解,證不染不迁之域,泯差别次弟之门。非上智宿植,恶至此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照御,字参哲。
小容范氏子,幼具佛性,中夜拜大士像,额坟起不休。
年十八,归依松石,后受具于巨德禅诵。
而后腰镰负薪,与众作苦。
经楼茶舍,位置楚楚,于深松文柀中,户牖澄碧。
六时梵课,猿啼岛语,静中响答,极岩栖之致。
坐腊四十二,寿六十四,预知归期,晏坐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1—1796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云贞,又字春田。
陈兆□孙女。
范氏子(或谓嘉兴范菼)。
夫为诸生,以科场事为人牵累(或云为继母控忤逆)而谪戍边塞,得归,端生已卒。
工诗擅文词。
乾隆三十三年始作弹词《再生缘》,至三十五年,写成十六卷,时尚未成婚。
直至四十九年仲春,方始续写第十七卷。
卒后,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得其稿,为续写三卷始告完成。
另著有《绘影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