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连称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齐大夫。
襄公使管至父连称戍葵丘,约瓜时而往,及瓜而代。
至时勿代。
管至父等怒,助公子无知为乱,杀襄公而立无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86 【介绍】: 春秋时齐国国君,名诸儿。
庄公孙。
襄公四年,鲁桓公与夫人至齐。
襄公与其妹鲁夫人私通并杀死桓公。
十二年,大夫连称、管至父因戍蔡丘不得代换,怒而从公孙无知谋作乱。
后闻襄公田猎坠车伤足,无知等遂率众入宫袭杀之。
在位十二年,谥襄。
公孙无知 朝代:春秋齐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85 【介绍】: 春秋时齐国人。
齐僖公侄。
僖公爱之。
令无知秩服奉养比太子。
僖公卒,太子诸儿立,是为襄公,绌无知秩服。
无知怨,乃与连称、管至父谋为乱。
杀襄公,自立为齐君。
无知尝有怨于雍林人,因出游,为雍林人袭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幼年气貌昏浊。涎沫涕洟满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无常时。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为憾。而回则安之。未尝恤。年十岁。其兄久戍辽阳。绝音好。家为设斋祈福。回忽谓其母曰。兄起居状。极易知耳。母奚庸忧。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归出其兄书袖中。问所从得不对。及辽阳役罢。兄言回是日至。𢹂饼饵共啖。且急索书告反。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辽虢相去万里。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此岂非神通力欤。万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闻之。皆敬异。高宗之季。则天屡召入内。赐锦袍玉带。两宫女左右侍。及绍周历。诏赐号法云公。当是时。大开告密之门。酷吏罗织。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脱。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命玄炜邀回问祸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谶纬书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谶纬。尽发瓦无所见乃已。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神龙二年。诏薙落。特为开坛受具戒。时韦庶人与朝政。回每谩骂曰。奈何反悖。会将斫尔头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驾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义。薛稷。皆从回以迎驾。立道左。诸公愿求一言。回抚佺期曰。汝真才子。谓平一曰。汝宜名佛童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间问回。僧伽何如人。曰观音化身也。睿宗居潜邸。或出游。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来也。临淄王尝阶张炜等。谒回。回亟呼杖。遂出炜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抚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炜等窃于门外闻之。由是倾戴益谨。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辄趋避。连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独处之自若。景龙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饮乡里水。侍者念。道远不易得。恲𢥏计无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凿之汲水进。饮尽一器以卒。讣闻。上震悼。诏赠司徒虢国公。图形集贤院。先是贞观间。三藏玄奘法师。游天竺石藏寺。偶阅一房。见胡床锡杖而已。从问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阌乡。法师归而访之信。法师之将访也。回宿戒其家扫洒。且诱治蔬饭曰。明日有胜客至。法师至。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回之所举。虽法师。有所未遍历者。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年尚弱龄白痴不语。父母哀其浊气。为邻里儿童所侮。终无相竞之态。然口自呼万回。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东西狂走终日不息。或笑或哭略无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异之。不好华侈尤少言语。言必谶记事过乃知。年始十岁兄戍辽阳。一云安西久无消息。母忧之甚。乃为设斋祈福。回倏白母曰。兄安极易知耳。奚用忧为。因裹斋馀出门径去。际晚而归。执其兄书云。平善。问其所由默而无对。去来万里。后时兄归云。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因授饼饵其啖而返。举家惊喜。自尔人皆改观。声闻朝延。中宗孝和皇帝。诏见崇重。神龙二年敕别度。回一人而已。自高宗末天后时。常诏入内道场。赐绵绣衣裳。宫人供事。先为儿时。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因建大阁而覆之。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出言则必有其故。敕赐号为法云公。外人莫可得见。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汝可一日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乃召到家。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谓为不祥。经数日令升屋取之。匕箸下得书一卷。观之乃谶纬书也。遽令焚之。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不获得雪。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还令诬告得实屠戮。籍没其家者多。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摭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多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中宗问回曰。此何人也。回曰。观音之化身也。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天竺有石藏寺。奘入时见一空房。有胡床锡杖而已。因问此房大德咸曰。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地号阌乡。于兹万回矣。奘归求见回。便设礼问西域。宛如目瞩。奘将访其家。回谓母曰。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正谏大夫明崇俨者。道术之士。谓人曰。万回神僧也。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黩。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者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悉如常人更无他重。摭背曰。五十年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睿宗在邸时。或游行人间。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閒。帝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天后曾抱示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也。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附会韦后。热可炙手。道路惧焉。回望车骑连唾之曰。腥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祸灭。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暨回垂卒。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门人徒侣求觅无所。回曰。堂前即是河水。何不取耶。众于阶下掘井。河水涌出。饮毕而终。回宅坊中井皆咸苦。唯此井甘美。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日行万里非人必矣。为鬼神邪。为仙术邪。通曰。观行知人。回无邪行。非鬼神也。无故作意。非仙术也。此得通耳。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没此出。四一念能至。或曰。四中回具何等。通曰。俱有哉。故号如意通矣。瑜伽论神境同也。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回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回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抵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回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奘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至奘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时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及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可授。
字无旨。
一号休庵。
台临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禅。
亲见独孤明公。
为虎岩伏老嫡孙。
出世。
凡四坐道场。
皆不出乎台境。
诸方将倚之以为重。
竞来敷致。
师漠然若不闻。
作休庵于西坞。
日修净土法门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禅定之功也。
恶可强分同异哉。
国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师。
师勉应之。
行至钱塘江滨。
净慈诸勤旧。
相与谋曰。
此大善知识。
胡可失也。
帅众邀于道。
拥居其位。
师屡却之不听。
色颓然不怡。
时当岁俭。
问道者如云。
糗粮方患不继。
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
而退归卧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谓曰。
吾将逝矣。
或请偈。
曰。
吾宗本无言说。
乃合爪连称佛号。
至声渐微而寂。
阅世六十九。
僧腊五十。
龛留七日。
颜貌不变。
阇维。
齿牙贯珠不坏。
舍利光色晶莹如金银水精者。
遍满于地。
塔而藏焉。
师仪观雄硕。
识见夐卓。
其于荣名利养。
视之如无物。
出专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会朝廷。
设善世院。
总统天下释教事。
或劝师求檄以主名山。
师笑而不答。
然其所莅之处。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习。
新其规制。
使可贻于悠久。
五会语。
多肆口而说。
曾不经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贤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诚末世大法幢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可授,字无旨,号休庵。
姓李氏,临海人也。
年十九从九岩万壑观受具,后参普觉明于灵隐,有省,命充堂司,四众悦服。
寻还石门,白岩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授凡四坐道场,皆以净土法门为佛事,且曰:“此即禅定之功也,恶可强分同异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请主寺事。
行至钱塘江滨,净慈诸旧相与谋曰:“此大善知识,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属独不能耶?
”帅众邀于道,拥居其位,授屡却不听,强应之。
时当岁俭,问道如云,糗粮方患不继,而施者踵至。
居二载,遂退卧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连称佛号,至声渐微而寂。
荼毗,齿牙贯珠不坏,设利罗光色精莹,如金银水,遍泻于地。
宋景濂铭其塔。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越之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领昭庆濡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习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游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谒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即山阴和塔是也。
我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走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失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陈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走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曰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春。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叟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二
释了庵者,不知何许人。
为人诚谷心,不事浮华。
出家后,历访名山,参究甚切,别有入处,深自退藏,莫窥其际。
晚游汉自丰,居士严君买园奉之,弥专净志。
居久之,忽得疾,谓严君曰:“可归我江南。
”乃为具舟,送之金山,禅房清寂,颇资调摄。
复来江宁,栖于城寺。
一日,积薪庭前,危坐其上,连称佛号,召众举火,众莫之应。
厉声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间吹之。
火从鼻端出,然至面,及衣而下,薪烈火炽,唱佛不绝,隐隐闻声,向西而迈。
顷之,化为烟烬。
先是,了庵自汉归,有遗身志,每与徒众言:“吾寂后,当磨骨为粉,舍之江中,以结虫鱼。
”语甚恳至,其徒诺之,然犹不虞其如此也。
至是乃益,惊叹不敢有违,竟如其言,盖在乾隆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