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味道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历迁隰城尉、洛阳丞。
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
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卒年六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授隰城尉,迁江阴尉,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
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旷代高之,以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艺圃撷馀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宋”。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诗薮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诗镜总论
杜审言浑厚有馀。
唐诗归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似易而实难。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初唐惟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石洲诗话
杜必简于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三唐诗品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巨山。
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累迁给事中。
武则天时,来俊臣兴狄仁杰狱,峤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
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
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
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
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
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
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邕、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
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
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
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
景龙三年(709)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
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
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
《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5卷。
《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
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为中书令,次年加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
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
峤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
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举进士。累迁麟台少监。圣历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罢知政事。检校文昌左丞。长安三年。复以本官平章事。中宗朝封赞皇县公。拜中书令。加修文馆大学士。进封赵国公。元宗践位。以中宗时峤密表相王诸子勿留京师。下制放斥。寻起为卢州别驾。卒年七十。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
……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唐诗品》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唐音癸签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延硕七言,尤富风华,亦复又难为李尔。
《诗源辨体》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三唐诗品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06 【介绍】: 唐齐州全节人,字安成。擢八科高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选侍读,典东朝章疏。武周长安中累迁春官郎中,知制诰,再迁凤阁舍人,监修国史。后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为文章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卒谥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06 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西)人。
高宗上元三年(676),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东朝表疏,多出其手。
武后圣历中,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
久视元年(700),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事。
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改司礼少卿。
中宗神龙元年(705),因阿附张易之贬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
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融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
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
以《咏宝剑》、《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等诗为人称许。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其编有《珠英学士集》5卷,著有《宝图赞》1卷、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崔庸。
唐诗汇评
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北)人。
高宗仪凤元年(676)举词殚文律科,补宫门丞,兼崇文馆学士。
武后朝,历著作佐郎、右史、著作郎、凤阁舍人等职,谄附张易之。
易之伏诛,融左授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兼修史。
受诏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卒。
融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
与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有《崔融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为文以华婉典丽称,神龙二年卒,年五十四。补诗二首。(按唐有两崔融。《全唐诗》卷六十八之崔融,武后时人也。卷八百八十七《补遗》六之崔融,则唐末乾宁时吴郡人。今兹所补,盖即武后时崔融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十七
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擢八科高第。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累拜国子司业。神龙二年。预修武后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年五十四。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宝图颂》尤工。撰《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
《载酒园诗话又编》
崔与苏味道、李峤齐名,似为秀出;又合杜审言为“文章四友”,则气力亦似差逊。
石洲诗话
崔司勋票疾,有似侠客一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 【介绍】: 唐雍州长安人,祖籍南兰陵。
萧德言曾孙。
初仕伊阙、洛阳尉,迁监察御史,以劾苏味道贪赃,超拜吏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附武三思,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尝以女妻韦后舅之子,睿宗景云初坐后党出为晋州刺史,治有能名。
太平公主用事,召拜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中书令,封酂国公。
参与太平公主逆谋,事败,遁入南山,捕诛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3 沂州氶县(今山东枣庄南)人。少为畿尉。中宗神龙初(705),以附武三思自吏部员外郎擢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景龙元年(707),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坐韦后党出为晋州刺史。召拜刑部尚书、右御史大夫,再迁吏部尚书。玄宗先天二年(713),拜中书令。以预修《姓族系谱》书成,封酂国公。未几,坐附太平公主伏诛。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9首。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至忠。沂州丞人。神龙初。以附武三思自吏部员外擢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兼中书令。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侍中。景云初。坐韦后党出为晋州刺史。召拜刑部尚书。转吏部。先天二年复为中书令。封酂国公。以太平公主党伏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从武则天游龙门,赋诗冠诸臣。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周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次年春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景龙中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明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还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今存《宋之问集》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寻抟越州长史。睿宗即位,眨钦州。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有《宋之问集》十卷,已佚。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三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补诗五首。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宏农人。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未几逃还。匿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之问发其事。起为鸿胪主簿。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首膺其选。寻转越州长史。睿宗立。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新唐书·文艺传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唐才子传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瀛奎律髓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诗薮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诗薮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诗薮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诗薮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师友诗传录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3—737 【介绍】: 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调露中,登进士第。工文辞。武则天时,累除左台御史中丞。居官鲠直,为则天所重。睿宗复立,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力制外戚、公主干政,革除选举流弊,选贤任才。忤太平公主,贬楚州刺史。玄宗开元初,拜刑部尚书。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宽赋役、省刑罚,善于守法持正。开元贤相,史称姚、宋。后罢知政事,历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谥文贞。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37 排行大,祖籍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徙居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
弱冠举进士,补上党县尉。
累迁殿中侍御史,历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
中宗神龙元年(705),为吏部侍郎,迁黄门侍郎。
出为贝州刺史,转杭州、相州刺史。
睿宗即位,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贬楚州刺史,历魏、兖、冀三州刺史等职,入为国子祭酒、东都留守。
玄宗开元初,任京兆府尹,进御史大夫,出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
四年(716),由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居相位,五年,改号侍中。
八年,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封广平郡公。
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
二十年致仕,卒赠太尉,谥曰文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璟为唐代名相之一。
工诗善赋,少时以《长松篇》、《梅花赋》献苏味道,知名于时。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6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
璟。邢州南和人。举进士。调上党尉。为监察御史。累拜黄门侍郎。睿宗立。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初累封广平郡公。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知政事。十七年迁尚书右丞相。二十年以年老乞休。二十五年薨。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曰文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中宗神龙中,为吏部员外郎。
尝赋《上元诗》,与苏味道、崔液并为绝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
中宗神龙中,为吏部员外郎,赋上元灯会诗,与苏味道、崔液之作并为绝唱。
事迹见《大唐新语》卷八。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郭利贞,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神龙中,官吏部员外郎,与贾曾、蒋钦绪为友。
时京城正月十五日大张灯会,文士赋诗纪其事者数百人,惟郭利货与苏味道、崔液所作为绝唱,事见《大唐新语》卷八。
全唐诗》存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
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
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
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
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
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
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
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
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
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
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
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
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
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
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
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
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
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茧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茧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茧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李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9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公颖。
苏味道外孙。
早游江湖间,以朋酒自娱。
肃宗时,张镐荐为上饶令,有能名。
刘晏以状闻,迁晋陵令。
入佐陈少游宣歙幕府。
随府迁越州。
代宗永泰末,平三衢之乱,时人称之。
寻拜比部郎中,兼越州长史。
寻退归无锡私第,淡然自居,梁肃曾从之游。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梁鸿志(1882-1946),福建省长乐县人,字仲毅,后改字众异。1882年(清光绪八年)生,为清代名士梁章钜之孙。梁家世居长乐,为当地有名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抗战期间,梁鸿志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长,破坏抗日战线,从事卖国活动。抗战胜利后,梁鸿志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处决。(按:以下诗稿,底本源于新浪微博月隐寒霜,录入校正:顾青翎)
爰居阁诗·序一
申江一隅,流人所萃,辛亥以来,吾乡能诗者如郑太夷、陈石遗、李观槿诸先生,并懋声华,老称流旧。结言符赏,昵就其侪;树艺铭膺,敦于所习。离合不常,交期迭贸,最后复识梁子众异焉。是时归安朱彊村侍郎方举沤社海上,众异来自大连,栖迟行馆,会值边警,留作寄公,参伍琴尊,骀荡裙屐。家故长乐鼎族,先德茝林先生,八州作督,功在太常;六学诏人,事详惇史。经尘衍为家业,磐石贻乎昆仍。以故君少承门望,早预华流。兰陔夕膳,岁路方修;茜骑春衫,文华独劭。扬蕤名级,蔼誉夷途。京曹廿年,吟事滋䋣。海内贤达,倾襟接纳。黄河妍唱,流播旂亭;白楼论文,间张鼎社。资益丽泽,造诣益深。予季螴庵,曩馆君许,归诵茂制,辄能上口。闻声寄怀,已笃心谊;奉手投分,欢若故交。过从浸数,出示兹篇。点定谬期,振董欢抃。君篇章至富,删蘖务严,所存诸作,大抵刿䥨心神,骞掷芳茂,文约旨微,韵高味永。珊株海月,辄孕惠心;云子铢衣,自殊下袟。合乐经首之会,希声可传;鼓琴流水之间,空籁都歇。论者谓足合轨介甫,摩垒后山,警律则简斋之遗,崇情与冬郎为近,渊乎所诣,一至此乎。良以吟咏范礼义之则,文辞根性情之华。风雅寖微,诗声俱郑。独造之事良难,复古之才不易。君独明指归于四始,该晖丽于百昌。元解之宰,九变不棼;函雅之胸,千秋自命。曾益标胜,宏长风流。梁简文有言:「文章未坠,必有英绝领袖之者。」斯言而信,微君谁归。独念大圜言志,息壤难期;正则感骚,修名未立。当兹叔末浇饡,世异华勋;书契飞灰,道丧文武。雷渊爢散,舟壑潜移。伊川有被发之忧,新亭靡对泣之所。而吾侪方踵汐社之遗风,语韩陵之片石。结习不除,喁于互慰。睥睨儒硎,寄命瓯脱。半生道长,四海无家。本依同郡,交或殊方;甫过中年,躬罹多难。烽燧接夫甘寝,穷海同夫劳歌。藕孔之托,世阅千尘;桑下之栖,缘尽三宿。余既流冗胶岙,而君辽东庐隐,亦复不获。宁处爰居一阁,仅识篇题;琅环万签,恐饱残蠹。流连欢宴,皆成怨端;绸缪悲愉,托以遥喟。抚时悼往之感,广己造哀之思,靡日不臻,寻章斯见。在昔东筦著论,致慨知音;西岩说诗,相哀同术。时与境其屡迁,意触绪而弥嬗。世有万变,才备九能。行见君飞走文翰,传唱区陬。雪霜满鬓,莫讳人知;珠玉一篇,更传晚定。斯言可券,宜为引喤。附志简端,为君增意。辛未冬日,匑庵黄孝纾。
爰居阁诗·序二
善乎吾友梁子众异之为诗也。曰:吾之于诗,取自娱而已。夫自娱之与娱人,相悬远矣。而瞢然自许为娱,与有存于中,实足以自娱者,相悬又远焉。何者?中有所存,乃有真娱。真娱之于人,庄子所谓「泰定天光」,屈子所云「内美」,皆是物也。诗家有得于是,初焉用爱好务多为哉。众异之诗,予见之最先。君年十三四,已有声邑庠。是时予方丧同学友龚子碧琴,意惘惘不自憀,一读君诗,心为之折。初,碧琴论诗,谓宜完所受于天之分,无鹜于外来,其旨与君近。碧琴有才无年,所志未就,君则潜颖方擢,孤秀已启。予有所作,辄就君磨。君亦猥好予,晨夕相与无间。吾州城西南隅乌石山者,胜境也,山颠石壁,镵大士像数尺许,香火馀地,有楼数楹。君读书其中,夜深人静,风啸月高,大江浮光,近在几案。君冥心独处,与造物之真机者游。予亦时来同之,尝笑谓君,耽寂如是,可以学道,岂仅蒐猎文史云尔。既而君举于乡,先后赴汴闱,一昔沿颍水访君,车镫猝灭,几泥葑田习处,乍暌意不自禁,即君亦然。予归江南,君且北游京师,自是阔别,乃阅十有馀年。君既出与人事,多识海内贤士大夫,周览四方名胜,闻见宏广,而夷险顺拂舒郁之情,毕泄于诗,其境日辟,而其言日昌。诗者,人心之神,自有其冶之甄之,潜转而密迁之,俾不能狃于其故。昔贤之诗,皆远游一变,涪翁之言诚然,而有不尽然者。变者所遇,不变者所存,使其所存缘境而变,奚足以永千载之思而长留于无穷?故论诗于其变,不若于其所存。众异之诗工矣,自其所存观之,宁徒工焉已哉,略举以徵。君昔居旧京,有忆故山诗云「谁信出山仍面壁,此心曾誓佛前香」,其后又有寄予诗云「倚楼看镜身将隐,听雨焚香子最工」,盖心摄闻思,回光内照,故虽浩穰纡轸,每有抱独处寂之思。浚此一源,其所派衍而支流者,皆有所从发,以为之本。然则诗非所以为娱,为有其真娱者寓之,遂以成为梁子之诗,不亦善欤。予耽诗,结习殆与君同,而才思远不君若。君将梓其诗,属为之序,意以予习于君,独能微窥君美者。寒天呵笔,爰就平生离合之迹与所相默契者书之,依稀旧日山中,一灯荧然,吾两人者促膝对语时也。甲戌冬日,世愚弟何振岱。
爰居阁诗·序三
自三百篇以至于今数千年,代莫不有诗,诗之体日繁,而赋比兴之旨莫能外也。《传》曰:「诗言志。」志者,持也,必其人有所持而托于言,而后其言为有物,言有物而后其人之性情遭际毕载以出。后之人读其诗,知其人,论其世,有以相感而相发,故虽法于古而足以自名其家,不专一先生言而裒众长以为我役。世之不学而好立异,破音律章句为之,曾不能与村讴里曲争一日之长,与夫标举古人,自诡为名高以文其蹇拙者,皆不足与于是也。同年友长乐梁子众异,才足以理剧,学足以周变,智足以驭物,勇足以任事,生俶扰之世,再起再蹶,而意气不衰。交游遍国中,在所与其徒饮酒挟伎乐,摴蒲歌呼,或相从笑谑,谐啁狎侮其坐人,人人但以为语妙,无非难者。其为诗亦然,不搯擢肝肾而深,不涂饰藻采而丽,不排比故实而渊,懿不怨尤忿激而怒骂刺讥当于人心之公,盖其才学智勇,无所施于时,一托于诗,用能权奇傲兀,纵横恢诡,无不如其意之所欲达,坦然以心迹与天下相见。并世知众异者多矣,苟取其诗读之,虽千里外,众异之声音笑貌,固宛然相接于几席间也。然则众异所为诗,非古人之诗而梁子之诗也夫。非有其志而善其言者,畴能于数千载下自专其诗以侪于古作者之林哉?众异手定其诗如干卷,命之曰《爰居阁诗存》,督为之序。余不能诗,为发所见如此。至于众异治诗之艰苦,固非余所能言者矣。爰居阁者,众异侨大连时署所居室也。乙亥仲春,湘潭袁思亮。
爰居阁诗·序四
长乐梁子众异将刊其所著《爰居阁诗》,黄君公渚既为文序之矣,梁子复委序于予。予未尝知为文也,顾曾以文获罪于友朋,梁子必勉予为之,而曰:「君之为文,足以获罪于友朋,是以君文为重也。」予文果足重于世耶?然予与梁子为文字交垂三十年,每得一诗篇,敦复商榷,梁子固以予为知言者,其何敢辞?评梁子诗者辄曰,似苏东坡、陈后山、陈简斋,予殊不谓然。夫诗道广矣,自汉魏以逮今日,作者累千百辈,其能卓然独见以成一家之言者,殆相师而不相袭,必权衡章句曰,似某似某,亦扬子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而已。予少好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为之,无我存焉,继稍涉猎至唐宋,于是能辨其家数,循级复上而及魏晋,乃悟魏晋人诗亦自各别。诗之风气,随世运而变也,根于性情,异其遭际,遂同风而殊趣,其风衰而出一振之者反乎盛,亦性情遭际有不同耳。学诵者内籀于心,必其性之所近;外萦于貌,必其情之所安;激而发,或和而鸣,必其遭际之所驶。师古而不泥于一家,习今而不囿于风气,斯能有己存也。梁子亦如是而已矣。抑尤有进者,文章之道,盖有无穷尽者在也。升高者讵翔于空,涉渊者讵底于深,予与梁子亦以诗自道自娱耳,此所知所能者,不可以炫于世,差自信也。予尝见谬妄人自炫其所造诣,以为举天下莫己若矣,此予所不敢效也,梁子以为如何哉。乙亥四月,新建夏敬观。
爰居阁诗·序五
昔人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而近世达官多能诗,岂古今人不相若邪?抑多穷之说未足概今之为诗者邪?余始而惑,继而思,终悟其说之无以易。盖所谓穷达云者,非仅论其一身荣瘁而已,其所遭时会系焉。吾身之穷而世则治也,虽饥寒之切于吾身,而其忧伤呻吟者,仅及其身而已,无足重轻也。其身显矣,而遭祸乱之会,谤讥戮辱之来莫知其始,其身既无所容,而亡国破家之变交乘于前,曾无术以拯之,其悲闵世道,感伤太息,岂韦布之士所可望者邪?且诗之为物,超乎万物者也,必其人有超世之念,而后能遗物。遗物矣,则世之荣辱毁誉若无毫末足加于其心,何穷达之足云。闵世也,斯怛恻,遗物也,斯闳远,故其发为声诗也,寄感伤于芳恻,寓隐微于诙诡,卓然有以自树立,非嘲弄风月者所得而比。斯自风骚以还,名能诗者所必循之轨,无得而易者也。长乐梁君众异尝达矣,顾其诗清刚逋峭,杂谈谐而出之,初无劳苦艰辛之态。遭际艰危,至避地辽沈而不可得,感慨世变,其声肃以悲,盖所谓以遗物之怀写闵世之旨者。其身虽达,其遭则穷,其诗足自致于不朽,斯质诸百世而不谬者也。君曾祖退庵先生,往与先五世祖霁峰公昆季为文字道义交,而吾从祖从父,又多与君习。君避地南来,然后得数数与君为文字饮。余虽伏处圜府,而遗物闵世之念则未敢后君,然则君今兹必索余一言者,意者气类相感,有不能自已者存,而六世文字道义之交,有不能不绵延至于无极者邪?民国廿六年三月,闽侯曾克耑。
爰居阁诗·序六
昔刘彦和有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卓绝之义,檃括靡详。所谓超然直诣,妙擅终古,善发谈端,精于持论。所谓鍊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以斯为诠,庶乎近之。盖镕冶易范,而骏逸难能,自非文举,孰称高妙,世无公干,亦未知孔氏之卓卓也。梁子之诗,神锋遒上,后有千祀,宜无间言。若其渊映玉颖,爽骏融明。自缘劬攻,兼荷天纵。身世悱发,用臻愉艳。夫岂褧衣以为章,鸊膏以为利哉?君以高门,少遭孤露。倚魁之行,胥出母仪;圣善之教,厉于初服。折葼怀恩,集蓼伤遇。其所吟思,燡然已远。至如烧砚为学,抱经以求。观川晨谣,度塞夕唱。客梁园而结欢,临碣石而沾衿。词赋渐新,芬芳有烈。及夫宣室方召,天衢忽巘。毁巢同于鲁国,复壁厄于邠卿。琢璧滫兰,于焉已极。然后浮绝江海,间关干戈。情敏于多师,忧生于噍响。零雨行役,南浦将归。翔雁有万里之心,鸣蝉入繁霜之鬓。逮至斗枋载昭,垂棘效器。既领中书,行策补衮。秘省旋风之笔,温室削稿之心。群望枢机,期能缉亮。而乃横流肇于翟泉,沈猜吟乎短簿。投帻东阁,长揖军门。嵚崎数州之间,支离异国之际。日光霜叶,澈照高情;星浦松涛,若鸣奇志。既辞鲁门之飨,终作皋庑之歌。自是溯江礼岳,稠适湛冥。怫悦俱忘,钩镌靡辍。哀时之意,冲风警于曾霄;辨物之微,干将拂于秋水。盖三十年间,予所知者。砻硎弥切,智慧弥完。观于物者弥深,飞于声者弥莹。所谓跌宕昭彰,抑扬爽朗者,非欤?自唐以还,伪体滋盛。宋以涩称,犹质之代文也。涩加以理,贵出圆融。长公天人,妙如泻汞。而隐秀之用,未极其涯。君结言端直,莩甲清新。参曹洞于后山,缓咸韶于黄九。去弊救偏,浩得朗趣。心如一鉴,物呈万殊。辛未春夏之交,访予旧京,东棹方归,述所觇识,微谓积憾已甚,事将在辽,彼童实讧,不可喻察。及今案索篇章,如见毫末。斯又明诗之前用,补史之弘功,缀文照世,浅深一揆者也。予少有所作,便就商略。及视君句,瞠目绝尘。郭璞之赠温峤,尔神余契;王濛之叹刘惔,胜我自知。方嗟蓺诣,莫踰畛阈。今岁诗卷,并可杀青。鸾翮之全,吾将用懒;骥尾之附,赧于益彰。绕肠钟山,冉冉易老;戢枻湖舍,悠悠思君。承命竭才,聊当息壤。丁丑四月,哲维黄浚。
爰居阁诗·序七
韩翰林之集,多在忧危;庾开府之篇,每言身世。
天宝多故,工部诗名;建安不康,中郎赋好。
原本忠爱,发摅性情。
登楼有怀,欲回天地;倾厦可拄,不露文章。
房魏作相,贞观乃成;富文既登,嘉祐斯治。
岂止汉京开业,必赖儒生;晋甸分崩,在崇军号。
兹诵爰居之集,弥感鸿雁之诗。
长乐梁公众异,洛都世德,煇映袁扬;冶海名宗,颉颃林叶。
庾公早慧,射策建康之宫;齐君多材,摛毫长乐之省。
出入琐闼,周旋戎枢。
四始聿精,九骚毕永。
江左鲍谢,逊其清新;盛唐高岑,无此悲壮。
䌷绎编章,枨触衷曲。
蓂荚既更,勋华相授。
四岳之望,十洲所瞻。
合肥执政,翔泳信孚,胥卢道洽。
广成爰访,延喜攸归。
鸾掖莫先,凤池斯领。
纷争岐汴,集十镇之兵;攘夺石刘,盛五都之雾。
兴元挥草,必在推诚;长庆颁书,特昭垂悯。
吏部慰谕,收成德之军;中丞拊宣,完昭义之讨。
使其长崇礼德,克保信忠,则豚鱼可孚,蛮貊皆感。
数十州之节度,相牵来朝;卅六道之将军,无劳出伐。
百年割裂,可望会同;亿姓殄屠,于斯福寿。
载诵致光之咏,乃悟纥干之悲。
兰陵拊床,烛铜驼之祸;缁郎误策,致石马之嘶。
式著先几,愈钦雅律。
琳琅启览,怛悼增伤。
馀杭生日之诗,春秋冀续;天水挽词之作,剑履长悲。
又若幼安避地,欲卧东陲;文冀投遐,非梗西道。
时则永宁方盛,率义已强。
汉苑秦陵,尚见椎理之靖;玄菟盖马,无虞熢火之侵。
帷幄其参,席茵有礼。
将期公孙累叶,宅梁水而启封;慕容四君,邑徒河而绥众。
如钱王之保浙右,拟窦牧之福河西。
有造青邱之地,大安苍野之氓。
乃意表患生,隆中策阻。
左贤将逝,每询景茂之冲;中辽置州,无解襄平之溃。
流连嘉什,感慨生平。
既招高子之疑,遂还邴君之驾。
歔欷故帅,惆怅彼童。
苦断白狼之书,坐吟黄龙之弃。
至于彭泽陶情,本无涂饰;渭南乘兴,不事琢雕。
玉溪淹雅,工绮罗之词;山谷坚卓,敌松筠之品。
雍都衡盱,足薄王杨;汉塞抑扬,宜追苏李
周安东之作督,大惠吴人;韩晋公之平章,式先润部。
廷燮,因依卅载,仰止九皋。
少保订交,搜郑公之草;奇章念旧,斗宾客之樽。
石垒金陵,多留名笔;彭蠡震泽,造福斯人。
元祐之音,用昭典范;会昌之集,更见编摩。
大彰卫国之华,再撰荥阳之序。
抑更有进者,夫唐之张曲江,宋之韩魏公,非不工诗,而以事功著者,竟掩其诗,此则廷燮深为公望者焉。
戊寅秋日,江宁吴廷燮谨识。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