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窦师纶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惠主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29 【介绍】: 隋至唐初僧。始州永归人。俗姓贾。六岁出家,后从姜律师习《法华经》,以律学闻,尤精于四分。后入京,于甘露寺受戒。隋炀帝大业中,还本州香林寺,以弘扬四分为业。
神僧传·卷第五
释惠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为斌法师弟子。
于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初年登冠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乃入京选德。
于甘露寺受戒。
唯听四分馀义傍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南山藏伏唯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伏苓甘松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礼佛诵经。
似如听仰。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其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主曰。
圣。
君出世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以事奏闻蒙预出家。
大业中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陵阳公临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主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驴骡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主状申。
陵阳大喜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细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寻尔午时主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
释慧主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贾氏。
始州永归人。
六岁出家。
为斌法师弟子。
诵遗教经。
一夕即能忆不忘。
顾以师所行。
多忤经旨。
因辞去。
依姜律师。
诵法华经。
寺诸房中。
或讲俗律。
主才听。
若素习。
乃问十关。
时无知者。
自是黑白惮伏。
众遽请为律主。
从受菩萨戒。
黄安县造七寺。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蜀之佛法。
至是始盛。
初主受学于京之甘露寺。
忽梦。
天地晦冥。
众生无眼。
三日夜而后明净如故。
觉而疑之。
及周废法。
距之复教。
仅阅百日。
其徵应也如此。
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
礼佛诵经不辍。
禽兽异类同集。
授幽显菩萨戒法。
感神馈茯苓甘松香物。
会猕猴群共治路。
主曰汝性躁扰。
作此何为。
猴忽人语曰。
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主殊怪之。
然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
适逢采弓材者八人。
而后闻开皇年焉。
寻出山。
以事闻。
诏与剃落。
大业中。
奉诏弘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
武德初陵阳公以皇子牧益将之任。
道过始州。
偶憩寺中。
凡讲堂佛殿僧房。
置行李物皆遍。
牛马散放庑下。
屎尿盈溢。
主从庄中还。
竟取三衣锡杖房中。
咄曰死生在今日。
因举杖拟牛马。
牛马即颠仆。
并掷弃行李沟中。
州县吏大惧。
随以状走白公。
拘王以待命。
公闻而喜。
遗之书曰。
弟子数病。
不逢害。
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
䌷绫十段。
仰赠。
后还京日。
当受戒焉。
寺有明禅师者。
主平昔同心之人。
贞观三年。
忽自见身无其半。
谓诸徒曰。
吾与律师。
建立此寺。
今所见如此。
律师不死。
则吾且死矣。
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
意以为寺中设会。
且而问之则否。
至午主告逝。
寿八十九。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慧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
为斌法师弟子。
后令诵遗教一夕便度。
以经验师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师所。
诵法华经。
寺东房中讲于俗律。
试听一遍性若曾闻。
乃问十关无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问莫不归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众。
即为州内律主受菩萨戒。
既尔约束以佛为师。
尚不敬天况礼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开弘。
于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从彼至今方将盛矣。
初主登冠。
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
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听四分馀义旁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
南山藏伏惟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茯苓甘松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
礼佛诵经似如听者。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主曰。
圣君出世。
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闻。
蒙预出家。
大业中。
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
陵阳公
临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主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诸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主。
状申陵阳。
大笑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
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明其死矣。
明日食时俗人惊云。
寺家设会耶。
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寻尔午时主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河东安邑人,俗姓杨。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杰,难人杀。”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汉大尉震后也。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隋开皇十一年。甫冠。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寻具戒。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因念曰。经不云乎。所闻宁少。所解须多。欲通其要。必俟博游。十四年。从青州何记论师所。采涉成实论二年。记以为吾论其兴矣。子能有始终者。吾诲其敢怠乎。未几。而记迁化。于是周流齐土。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仍依沧冀魏念二师。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练治成实论。讫四载。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唯一苦受而有三差。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而三差者。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也。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可不尔耶该曰然。杰曰。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而体即恶业。若言唯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亦可唯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该茫然。开皇九年。自卫适邺。学摄论于林法师。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及志念法楞二师。赴隋。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三载颇穷其指。尝难念师曰。若触空非触入处者。亦应识空非识住处。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念公含笑直视而已。仁寿二年。受楞法师十地等论。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两达之涅槃。舜龛之律部。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有可观者。故时人谚曰。大头杰难人杀。文帝崩晋阳乱。遁归乡里。阐阿毗昙心地持等。五六过。叹曰。言说之妄。终无益于生死。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深入缘起。慧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以利后来。武德元年。或请开十地论。杰笑曰。昼讲夜禅吾志决矣。即为开之。凡三十馀遍。且遣门人二十辈。分化于外。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寿五十五。初桑泉樊绰素与杰友善。绰既亡。其二女。忽梦乘空至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今来迎杰师耳。杰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绰尝为沙门。周废教遽内室。至是杰瞑。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汉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投闻喜横水窟。
真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往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杰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听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召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念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但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故并州语曰。
大头杰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崩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依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念慧深入缘起。
慧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念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念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素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慧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杰笑曰。
息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以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夏。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杰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知杰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杰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杨。其先弘农汉太尉震之后也。居河东安邑之鸣条。天怀颖发。廓然物表。以宿植德本。情厌俗尘。开皇十一年。岁将冠。投真营法师。营鉴其高拔。即为剃落受具。令学涅槃等经。性净修明。闻持镜晓。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自惟曰。经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欲得通要。必俟博游。开皇十四年。往青州何记论师所。听采成实。记顾曰。吾子形貌傀伟。清对有方。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无几而记迁化。遂尔周流齐土。时有装寂安艺。并号哲人。从之受道。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听毗昙论。又于清河道尚。汲郡洪该所。听成实始末。四载。倾穷五聚。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每令该公延颈长息。尝定该义曰。论云。唯一苦受。而有三差。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可不尔耶。该曰然。杰曰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若言唯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亦可唯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该于时茫然。后乃曰。此子有拔群之亮。难与言也。吾老矣。弘兴论道。其在子乎。由是门人胥伏。开皇十九年。自卫适邺。听林法师摄论。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东行。属隋汉王召。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忽遇斯际。即往从之。听仰迦延读婆沙论。首尾三载。颇极穷通。曾难念论师曰。若触空。非触入处者。亦应识空。非识住处。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于时念公。但含笑直视。仁寿二年。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尔时法门大敞。宗师云结。智景大论。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一期总萃。并晋中兴。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凡经六载。咸陈难击。故并州语曰。大头杰。难人杀。文帝崩。晋阳逆节。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又讲地持。各五六遍。自惟曰。徒事言说。心路苍茫。至于起慧。非定。不发。遂停讲。往麻谷依真慧禅师。学坐思择念慧深入缘起。慧叹曰。常谓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如何始习。便能住想。岂非宿习所致耶。后依成寔安般念处。两夕专想。观解大明。便谓神素法师曰。昨试依论文。安般念观。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坐不安席。欲除此患。终须教遣。请撰诸经安般同异。编为次第。将依遣滞。素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以示之。即依修习。更逾明净。又往麻谷以呈所證。慧曰。善哉大利根。淋落泉中诸学坐。未至此处。武德元年。请弘十地。杰笑曰。息驾修禅。但名自利己法。讲扬法化。诚为利他。至于俱利。须当昼语夜默。庶得小大通洽。遂即弘敷三十馀遍。常随门学百有馀人。堪外化者。数盈二千。择交迁士。疏财薄食。苦乐不言。喜愠无挠。栖岩一众举为僧主。以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