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会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灵集愧天恩(灵者,神。集者,会也。愧者,荷也。天恩者,泽也。神会大师住洛京荷泽寺。),生□二六人
法中无气味,石上有功勋
⑴ 生□者,师资也。二六者,会大师弟子十二人也。
⑵ 法中者,佛法也。会大师传佛知见,甚深法也。无气味者,缘北宗秀大师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经教。当此之时,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无气味也。
⑶ 石上者,秀大师弟子,磨却南宗碑,神秀欲为六代,何其天之不从,乃得会大师重立实录,故有功勋。
夫万有朝彻。独立而不改。其妙空乎。洎鸿濛以还。民溺情海。安不幻之迹。丧全真之旨。若识浪不作。幻何有哉。我释迦本师。独开宗极。遽而告灭。降蕴魔也。在而言逝。为狂子也。以八万四千正法。首付饮光。饮光以下二十四圣。降及菩提达摩。继传心教。有七祖焉。第六祖曹溪能公。能公传方岩秉策公。乃永嘉觉荷泽会之同学也。方岩即佛川大师也。大师讳惠明。俗姓陈氏。汉太邱长寔之后。世居颍川。显祖某。永嘉南迁。为司徒掾。陈氏受禅。四代祖仲文有佐命之勋。封丹阳公。祖某。双溪谷熟二县宰。考某。兰陵人也。大师虽世有荣阀。而未尝自称。盖处尘世之馀累矣。先夫人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恶履于荤圃。口不尝于鲜器。神梦髣髴。长闻法音。既而诞焉。年渐及丱。方祈舍俗。大人从之。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耳未诱于声戒。眼不瑕于色尘。清行剋终。如鉴寒玉。尝谓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高遁焉。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净论纷若。心即心之。法至矣哉。西诣方岩。顿开心地。于戏。冥冥其机。赫赫其师。寂乎大空之渊而不疑。放乎万缘之律而不变。天宝年。将有愿于清凉山。淮汴阻兵。师乃旋策。偶与禅侣。西之宛陵。□文于上石为神明。柰何使我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大师乃授以菩萨戒。神欣然曰。若和尚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居。言毕不见。其后果移寺焉。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是吾师法号。更有异器。略而不书。建中元年春。忽顾左右。愀然而叹曰。夫人生百年。盖一念耳。昧者安知揭日月以趋新哉。吾将往净方。尔曹勉之。于时报年八十四。僧腊五十一。以其年正月十一日有疾。其日庭木春悴。山雨画冥。猛虎绕垣。悲啸而去。十二日奄然长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佛湘川西山。有慈乌满林。举众惊异。受法门人。自湘淮楚。不远而至。有若孤秉律网。默持心印。惠解比邱即其人也。德与物敷。言随性寝。声采不饰。世谓浑金。惠敏比邱即其人也。外学以文。内修心行。迹不疑圣。机能造微。如知比邱即其人也。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公幼平颜公真卿独孤公问俗杜公位裴公清。惟彼数公。深于禅者也。谢太傅之通于宗要。殷深源之造于精微。常恐大师之言。将坠于地。顾谓小子志之。予曰。必使睹至人之奥。知地位之极。则未敢闻命。若盛美之迹。人所见闻。何尝敢忘。请退而记之。刻诸灵石。词曰。
青山我庐,白云我曹。
吾师处焉,人遐迹高。
迹高伊何,降心鍊魔。
传教方岩,倾珠竭河。
持而不检,放而不过。
匪云异月,如水与波。
见独超超,證法无两。
生死谁羁,我不可鞅。
若摇空轮,如蹴风响。
何为告灭,亦由狂子。
忽示双桐,空棺只履。
佛去川在,人亡寺留。
使吾旧境,寂寞长秋。
泣露草繁,悲风树满。
此物无心,尽如凄断。
门人千万,昔为法来。
悟者不蹙,常情自哀。
祥花雨坠,灵峰昼开。
真子相顾,全身在哉。
至道元默。
真宗朴素。
莫究其源。
孰知其故。
将假物以明象。
乃忘言而立喻。
若筌在鱼。
若蹄在兔。
苟或薮泽之内。
以时而肃设。
溪涧之间。
应节而周布。
乃凌岑壑。
忘蹄与筌。
兴言薄狩。
命驾忘旋。
鱼泼泼以随波乐只。
兔爰爰而得性怡然。
好之者徒发叹于终日。
观之者空起羡于临川。
斯无虞于即鹿。
宁有望于烹鲜。
于戏。
道有兴废。
时有通塞。
羡鱼如之何。
匪筌不得。
逐兔如之何。
匪蹄不克。
犹蹄在兔。
兔既获而蹄可以忘。
犹筌在鱼。
鱼既烹而筌可以息。
亦何异游道藩者挥郢匠之斤。
御道枢者削公输之墨。
彼损之而又损。
故不得而有得。
是以圣人立教。
所宝惟真。
勤求若丧之旨。
远索忘言之津。
还淳返朴。
求于道要。
绝圣弃智。
无为实宾。
故卓立政始。
辉光日新。
夫子将欲论筌蹄于宜观。
盍若考前途而后遵。
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
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
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
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
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
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元理可得。真宗可寻。
惟虚舟之不系。同大道之无心。
每悠悠而去住。恒泛泛而浮沈。
寂虑为徒。必澄淡而方息。
在物无竞。信风涛而莫侵。
体合道枢。来凭积水。
本流谦以处顺。宁遇坎而斯止。
类善行之无迹。似至人之虚己。
或沿或沂。非假功于楫师。
载沈载浮。亦奚劳于舟子。
若乃景绝游氛。川息波文。
荡漾无阻。逍遥不偫。
则鼓枻者未足与议。摧撞者不得而云。
故曰动以贞胜。而静为躁君。
观其浮广川之洋洋。混长澜之浩浩。
不拘同放旷之怀。无著体希夷之道。
殊青翰之见重。等元珠之为宝。
惟斯道全。谁曰不然。
任东西之漂荡。随风水之推迁。
中含虚而自若。外守正以无偏。
逢流则行。靡惊鼋鼍之穴。
安波自往。空思李郭之仙。
动息靡常。去留不禁。
以虚而受。殊乎小器易盈。
可济不通。非曰不胜其任。
处静安卑。乘流任时。
浩然独逝。邈矣谁追。
想好风于曲岸。避巨浪于中坻。
且没迹于寂寥。楫棹何从喧矣。
是无争于触击。绋纚焉得维之。
是则虚其舟川得以宁。虚其心人寡于欲。
既与道而合契。亦无情于相触。
苟思理之未忘。谅无惊于宠辱。
须弥颓,五岳崩,大海竭,十方空。
乾坤尚纳毛头里,日月犹潜毫相中。
此是西国那提子,示寂不起现神通。
妙德启口问不二,忘言入理显真宗
按:(见吴越释延寿《宗镜录》卷二三)。
大乘一等义,本自无遮闭。
凡夫著相求,心生有执滞。
无心为真宗,空寂为本体。
无问亦无说,常照勿使废。
佛子行道已,更莫愁来去。
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826年) 唐 · 白居易
五言排律
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
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
至乎哉。
元珠之为物也。
渊渊绵绵。
不知其然。
存乎视听之表。
生乎天地之先。
其中有象。
与道相全。
求之者刳其心。
俾损之又损。
得之者反其性。
乃元之又元。
元无音。
听之则希。
珠无体。
搏之则微。
故以音而求者妄。
以体而得者非。
倏尔去焉。
将窅冥而齐往。
忽乎来矣。
与罔象而同归。
是以圣人之求元珠也。
损明圣。
薄仁义。
索之惟艰。
失之孔易。
将在乎以心忘心。
以智去智。
其难得也。
剧乎剖巨蚌之胎。
其难求也。
甚乎伺骊龙之睡。
夫惟不皦不昧。
至明至幽。
将致之于驯致。
岂求之于躁求。
性失则遗。
若合浦之徙去。
心虚潜至。
同夜光之暗投。
斯乃动为道枢。
静为心符。
至光不耀。
至真不渝。
察之无形。
谓其有而非有。
应之有信。
谓其无而非无。
故立喻比夫至宝。
强名谓之元珠。
名不徒尔。
喻必有以。
以不凝滞为圆。
以不炫耀为美。
盖外明者不若内明之理。
纯白者不若虚白之旨。
藏于身不藏于川。
在乎心不在乎水。
然则外其心。
颐其神。
韬其光。
保其真。
虽无胫求之必臻。
劳其智。
役其识。
肆其志。
徇其惑。
虽没齿求之不得。
则知真宗奥秘。
妙本冥默。
珠者无形之形。
元者无色之色。
亦何必游赤水之上。
造昆邱之侧。
苟悟漆园之言。
可臻元珠之极。
何逻空。
何逻空。
第八俗流佛性同。
三乘演妙会真宗
鲁流卢楼何逻空。
无为法性妙开通。
愚迷众生隔壁聋。
容龙洪舂。
普劝同燃智灯。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六七)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