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灵祐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法砺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9—635 【介绍】: 唐僧。
赵州人,俗姓李。
十五岁出家,初为灵祐法师弟子,后从静洪律师学《四分律》。
又往江南学《十诵律》。
住相州日光寺。
为佛教律宗三派之一相部宗创始人。
有《四分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赵之李氏也。后以宦游。遂家相。砺则相产也。其牙齿自始生。至老死皆坚。完无动摇脱落者。年十五。灵裕法师度为弟子。受具后。从静洪律师学四分。又听集恒州渊公大义。故能于开阐之际。辞吐简诣。攻难弥坚。尤为识者所称赏。晚复游揽江南。倦于讨击。乃返邺中开导昆季。隋历告终。徒侣解散。属有唐启祚临漳令裴师远迎以说法。久之。化风大畅。而升堂入室者。相继时慧休法师方以义理之学。获誉当世。砺与友善。乃因之以著本疏而该博斯称。贞视九年十月。卒于邺之日光寺。寿六十七。平生讲律四十馀遍。制四分钞十卷。羯磨疏三卷。舍忏仪轻重叙等。门人道烁徇缘卫州。诚亦青蓝冰水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法砺。俗姓李氏。赵人也。因宦遂家于相焉。生而牙齿全具。迄于终老中无龀毁。坚白逾常。登年学位便欣大法。初归灵裕法师。即度为弟子。风素翔郁威容都雅。言议博达欣尚玄奥。受具已后敦慎戒科。从静洪津师咨学四分。指撝刑网有历年所。振绩徽猷誉腾时类。功业既著更师异轨。又从恒州渊公。听集大义乃周两载。统略支叶穷讨根源。当即簙引所闻开讲律要。词吐简诣攻难弥坚。故得邻几独绝尤称今古。末又往江南游览十诵。而盛专师授讨击未资。还返邺中适缘开导。属隋炀道销岳渎尘扰。听徒拥戢咨逮无因。唐运初基法门重辟。会临漳令裴师远。夙承清训预展法筵。请砺在县敷弘相续。绵积累载开悟极多。四方怀道霄兴命驾。解契升堂行敦入室。砺以初学旧习委访莫归。若不流于文记是则通心无路。乃开拓素业更委异闻。旁讯经论为之本疏。时慧休法师道声远被见重世猷。赞击神理文义相接。故得符采相照律观高邈。休有功焉。以贞观九年十月。卒于故邺日光住寺。春秋六十有七。前后讲律四十馀遍。制四分疏十卷。羯磨疏三卷。舍忏仪轻重叙等。各施卷部见重于时。时卫州道烁。律学所崇。业驾于砺。为时所重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世称寒山子。太宗贞观时人。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与拾得交友。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
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
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
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
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
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
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
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
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
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
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
自称曾作诗600首。
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得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
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
二书皆不存。
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
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1卷。
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又称寒山子。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其诗通俗诙谐。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历然雅体。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号幽石焉。
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编成一集。人多讽诵。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为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发辞气。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习堪舆家言,历览洪都诸山。
一日,至奉新参百丈禅师,告湖南见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识所居之地。
百丈问可住否,答以和尚骨相非彼山主。
时华林觉为首座,询之亦不许。
一见典坐灵祐(沩山),谓为山主人。
后果如其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春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后独入五台山巡礼,回天台山示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封干。天台山国清寺僧。身长7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人问其佛理,仅对以“随时”二字,别无他语。传曾骑虎入松门,口诵《唱道歌》,众僧见而惊畏。喜执役舂谷,以应斋炊。曾至五台山巡礼。及其卒后,传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间见其在长安行化。《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以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台山国清寺。身长七尺馀。剪发齐眉。拥布裘。寒暑不易。日事舂给众。或咨其佛法。则以随时二字对之。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夜每唱歌其院达旦。僧俗知敬。久之。示灭于寺。先天中。京兆闾立胤。将之官天台。忽患头疾。庸医莫能效。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且求治其疾。即汲水盈净器噀之。疾良已。胤大喜。因引与坐深语。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曰。使君他日。当无忘文殊普贤也。胤诘其为谁。则曰寒山拾得耳。夫二人。素隶国清寺。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然尤不可以貌得也。胤既视事。因造寺如所约。时寺僧道翘。以知事接待。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而虎迹满藏后旧院。见寒拾方共执爨。灶下相顾大噱。胤亟拜之。则咄曰。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又曰。封干饶舌封干饶舌。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始不知其何来。貌癯瘁。桦冠木屐。疏布襦裤。隐迹始丰县之寒岩。世因以寒山名之。发言有理趣。辞句俊伟。非学者所企及。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而寒山遽喝岩石使裂。入其中。且入连咄曰。贼贼。又曰。报汝诸人。各自努力。既入而石合无痕罅。闾丘命道翘录其诗。树叶崖石屋壁上得。凡三百馀首。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以拾得而名也。昔封干师游赤城。闻儿啼道旁。而抱以归。委灵熠视养焉。稍长。职上堂中圣僧供。顾日坐案上啖其供。复谇骂圣僧小果。或以告灵熠。熠遣上供伽蓝神祠。以屈辱之。而乌鸢啄神祠供。拾得则杖其神曰。汝力不能护所食。而能护伽蓝乎。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拾得打我奈何。明日众僧语所梦。人人同。莫不叹异。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县申州。州符寺。宜称贤士。而拾得贤士。由是闻天下。然身未尝去国清。尤友善寒山子。每斋馀涤器。则漉蔬滓纳竹筒中。以俟寒山之至。而负以去。或混樵牧放旷自乐。一日僧布萨。忽骑牛闯门入。首座诃之。遂对群牛立阶下。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苟呼一名。则一牛辄应声。过立其侧。尽过其牛乃已。众惭惧。后以闾丘故走避。终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神僧传·卷第六
释丰干师者。本居天台国清寺。剪发齐眉布裘拥质。身量可七尺馀。人或借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乐独舂谷。役同城旦。应副斋炊。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与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丰干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丰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当就见之。闾丘至任。三日后即到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嗟叹。乃入厨见二人拜之。二人起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遂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丰干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人或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道歌。众皆宗重。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相类风狂。言则多中。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多于僧厨执爨。爨讫。二人晤语。潜听者多不体解。时闾丘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苦头疼。医工寡效。干造云。某自天台来。谒使君。丘告之患。干曰。君何虑乎。便索净器。咒水喷之。斯须觉体中颇佳。闾丘异之。乃请干一言。定此行吉凶干曰。到任记谒文殊。闾丘曰。此菩萨何在。曰国清寺厨。执㸑洗器者是。及入山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叹嗟。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闾丘拜之。二人连声咄吒。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嘤孺呵呵不已。行曰。丰干饶舌。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
丱岁离尘。
三学该练。
属马祖阐化南康。
乃倾心依附。
与西堂智藏。
同号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祖云。
正恁么时如何。
藏云正好供养。
海云正好脩行。
祖云经入藏禅归海。
祖一日上堂。
大众云集。
海乃捲却礼拜席。
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
乍归诣祖。
祖于禅床角。
取拂子示之。
海云只这个。
更别有在。
祖放拂子旧处云。
你已后将什么为人。
海却取拂子。
祖云只这个更别有。
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
参玄之宾麇至。
沩山祐黄檗运。
尤杰出。
海谓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被马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不觉吐舌。
曰某甲虽不识马祖。
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
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
檗云。
不嗣马祖。
海云作么不嗣马祖。
檗云丧我儿孙。
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
为轨范耶。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
是大乘律。
盍亦从旃。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约折中之。
务归于善焉尔。
其制谓。
于一寺之中。
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说法也。
僧堂中。
设长连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论高下。
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长连床。
昼夜不息。
倦则斜枕床唇偃仰。
谓之带刀卧。
使不安于寝寐也。
长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则行普请法。
以均其劳苦。
天下禅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废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寿九十五。
长庆元年。
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15 【介绍】: 唐僧。
临川人。
俗姓饶。
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德宗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与姜公辅、颜真卿等友善。
坐坛二十余年,卒于庐山东林寺,白居易为作《石塔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
志学之年。
从舅氏出家。
日诵佛经。
计千言。
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
而听禀虽勤。
惮于远涉。
大历中。
请隶景云寺。
以便侍养。
亟淹岁序。
脩习无亏。
尤于南山事钞讲贯通畅。
贞元初。
徙居预章龙兴寺。
与庐阜法贞。
天台灵祐
荆门法裔。
兴果神凑。
建昌慧琎。
友善。
又相国姜公辅。
鲁公颜真卿。
杨冯韦丹。
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
所利益者多矣。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剡浮震旦男女。
获度者。
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
示微疾。
十月己亥。
化于庐山之东林寺。
葬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夏。
门人等。
树松柏。
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上恒。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也。
童而有知。
志学之年发心舍家。
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
教诵佛典日计千言。
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而听涉精苦。
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
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
南山事钞讲贯尤专。
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
与庐阜法真天台灵祐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
埙篪合韵水乳相资。
法付王臣。
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
提振禁防。
故讲四分律。
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十有八会。
救拔群生。
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馀人。
元和十年微云乖悆。
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夏。
门人等树松柏。
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陈氏子。
幼年入道。
资质不凡。
元和十二年。
登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
寺始名乾元。
坛名兜率。
当安受戒时。
天雨桂子。
地生朱草。
刺史元锡上其瑞。
诏改今名。
俄游洪井。
获闻律学之要。
造临川石巩山。
见慧藏禅师。
受半人之记。
北入五台。
每裸浴龙池中。
观者惊悚。
安自若。
后礼沩山大圆禅师
时崔贞孝方廉使豫章。
重闻安誉。
走疏召之。
咸通十四年。
诏赐号延圣大师。
并紫袈裟。
中和二年。
法堂之梁。
忽中折。
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
坐逝于怡山之方丈。
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
谥圆智。
塔号證真。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大安。
姓陈氏。
闽城人也。
幼年入道顿拂尘蒙。
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县乾元寺置兜率坛。
始全戒足。
时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
刺史元锡手疏其瑞上达冕旒。
遂回御礼。
诏改凤栖寺。
号灵感坛焉。
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
忽逢一老父曰。
子往南昌必有所得。
及咨参律学夜闻二僧谈论。
遽了三乘之旨。
乃以所习付之同人。
之临川见石巩山慧藏禅师。
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拟学人。
安服拜未兴。
唱曰。
看箭。
安神色不挠答对不差。
石巩乃投弩曰。
几年射始中半人也矣。
安游五台入龙池沐浴。
虽久寖涟漪。
殊无奋暴雨雹之怪。
观者惊悚。
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
复證前闻而为量果也。
时豫章廉使赠太尉崔贞孝公。
则魏公之季父。
深契玄机敦安之道。
飞疏召之。
厥誉愈昌。
咸通十四年。
诏宜号延圣大师。
赐紫袈裟一副。
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
巨梁中折。
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
坐化于怡山丈室。
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
续诏赠圆智大师。
塔号證真。
安不尝唾地不处温房。
随化而衣天雨而浴。
咨法弟子慧长。
入关扬安之德。
故有追谥也。
博陵司空相国仰慕前烈。
遂著文颂德。
诗人周朴笃重安。
时入山致礼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83 【介绍】: 唐僧。韶州浈昌人,一说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削发依南华寺通禅师,后谒耽源禅师,又参大沩山禅师,从学十余载。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慧寂。别立一派,称沩仰宗。常于空中作圆相,相中写“佛”字,以手势启悟人,称仰山门风。传有《仰山法示成图相》。敕谥智通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83 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一说怀化(今广东广州东南)人。
17岁出家。
后嗣沩山灵祐而得禅法,历住沩山达十四五年。
晚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和尚。
灵祐同创沩仰宗,为禅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响颇大。
卒后,于昭宗时赐号通智大师。
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陆希声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
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诸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二
释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叶。
韶州怀化(今韶关)人。
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不语通禅师出家。
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
不从,断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礼佛之志。
父母乃许之。
再诣通禅师处,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
初谒耽源,后参沩山,为南岳下四世,沩山祐禅师法嗣。
于袁州仰山,开沩仰宗,世称仰山和尚。
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
谥智通禅师。
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有传。
偈颂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韶州浈昌叶氏子。年十五。恳求出家。父母不听。十七恳愈甚。犹未许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贯其舍。察其所从来。则自曹溪发也。寂亦左断无明指及小指。以进曰。敢以奉酬劬劳之德。于是遣依通禅师于南华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弥进道。初访耽源。已觉升堂。后见沩山。遂能臻奥。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𦦨之无穷。思尽还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执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参岩头。岩举拂子。寂展坐具。岩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岩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问石室云。佛之与道相去几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辞室。室门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寂归沩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应接他机。具见别录。后自王莽山。迁止仰峤。随缘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记吾言。汝从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吾之所言。盖欲夺汝觕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极难。若是祖师门下。上根上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馀根随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者里总须茫然。僧云。此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寂云。别有别无。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处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还思彼处否。僧云常思。寂云。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时。还有许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见有。寂云。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礼谢而去。 寂于未迁化之数年前。有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两手攀屈膝。逮兹果于韶州东平山抱膝而化。时年七十七。后谥智通大师妙光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叶。韶州须昌人。年十五。恳出家。父母不听允。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削染。年十八营持道具。先见耽源。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𦘕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倏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曰智通。塔号妙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69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禅法于新丰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称“洞山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卒谥悟本禅师。有《大乘经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幼年出家,从五泄灵默披剃,21岁受具足戒,历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祐,后至湖南醴陵攸县参云岩昙晟,受其心印。
宣宗大中末在新丰山大行禅法。
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称洞山和尚。
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悟本禅师。
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得其弟子曹山本寂发挥,创立曹洞宗。
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有传。
良价纂有《大乘经要》1卷。
其语录收入《大正藏》。
良价喜以诗偈阐扬佛理,撰《宝镜三昧歌》、《玄中路》、《新丰吟》、《纲要偈》等。
其语录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存其诗偈36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会稽诸暨俞氏子。稚岁即从师于五泄山。逮二十一年。方获薙染。往嵩山受具戒。未几见南泉愿禅师。值马祖讳辰。南泉脩斋次。泉问众云。未审马大师还来否。众无对。价出云。有伴即来。泉指价谓众云。此后生甚堪雕琢。价云。和尚莫压良为贱。到沩山问云。忠国师无情说法话。闻之久矣。未究其微。请和尚今日与良价道。沩云。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道。价云。还有与和尚同道者否。沩云。此去有云岩道人。汝若见之。必为汝道。既到云岩。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岩云。无情说法。无情得闻。价云。和尚闻否。岩云。我若闻。汝即不闻我说法。价云。若恁么。良价果不闻和尚说法也。岩云。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价述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遂辞岩。岩云。什么处去。价云。未卜所止。岩云。莫湖南去。价云无。岩云。莫归乡去。价云无。岩云。早晚来也。价云。待和尚有住处即来。岩云。此去难得相见。价云。难得不相见。又问。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真否。如何秪对。岩云。但向伊道只者是。价良久。岩云。价阇梨。承当个事。大须子细。价犹未肯。后因过水睹影。乃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有僧问云。先师道只者是。莫便是否。价云是。僧云。意旨如何。价云。当时几错会先师语。僧云。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价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大中末。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价问僧云。世间何处最苦。僧云。地狱最苦。价云不然。僧云。什么最苦。价云。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价有疾。僧问云。还有不病者么。价云有。僧云不病者还看和尚否。价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和尚争得看他。价云。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僧无对。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剃发搭僧伽梨。命鸣钟。奄然逝。时弟子众悲号莫能已。价忽开目。喻众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脩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召主事僧曰。营斋。斋毕吾其逝矣。于是众情慕恋。乃持迟其斋。至于七日。而后告备。价亦随众。且谓其斋为愚痴斋。盖以其无般若气分也。及僧唱随意。则曰。临行之际。大率不可喧动。此斋所以示戒也。明日浴讫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三。戒腊四十二。后诏谥悟本。塔号慧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人也。少孺从师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云岩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沦丧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营斋。斋毕吾其逝矣。然众心恋慕从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备。价亦随斋。谓众曰。此斋名愚痴也。盖责其无般若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太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而绝。春秋六十三。法腊四十二。敕谥禅师曰悟本。塔号慧觉矣。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会稽人。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师骇然异之。指谒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皆无对。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次参沩山。问南阳忠国师无情说法话。沩竖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师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指造云岩。举前无情说法。甚么人得得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问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彰何典教。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始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 【介绍】: 即石霜。唐僧。庐陵新淦人,俗姓陈。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就东洛学律。避世混俗于长沙,至石霜山,人莫能识。后与禅侣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游学者寻见之,号哭扣击,交请不出。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亦长坐不卧,屹若椔杌,时人谓之石霜枯木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庆诸。
庐陵新淦陈氏子也。
生而神俊。
标致闲暇。
年十三。
独游南昌。
爱西山。
往游览忘返。
沙门绍銮与语奇之。
谓人曰。
此儿自奋如此。
他日未易量也。
容纳之。
诸事之。
十年如一日。
乃剃发。
诣嵩岳受具。
时洛下毗尼之学盛。
诸睨视讲席。
良久而去。
有劝之者。
诸不答。
闻湘中有南宗法道。
往造大沩。
祐禅师
席下万指。
诸愿籍名役作。
勤劳杵臼间甚久。
见之簸处曰。
檀信物不可抛撒。
曰不敢。
俯拾得一粒曰。
此非抛撒者耶。
诸拟对之。
曰。
勿轻此一粒。
百千粒从此粒生。
曰即如是。
此粒从何生乎。
为大笑。
明日升座曰。
大众米里有虫。
然诸疑终不决。
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
问曰。
和尚百年后。
有人问极则事。
如何向伊道。
智唤沙弥。
沙弥至。
智曰添净瓶水著。
却问诸曰。
汝适何所问。
诸理前语。
智即起去。
诸于是悟其旨。
时方为二夏僧。
去隐于浏阳之陶家坊。
人无知者。
有僧自洞山来。
诸问。
价公比有何言句。
曰洞山曰。
初秋夏末。
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然对之者。
多不契。
诸曰。
何不道。
出门便是草。
洞山旋闻其语。
惊曰。
浏阳乃有古佛耶。
自是僧多往依之。
乃住成法席。
号霜华山。
山去道吾密迩。
智公将化。
以诸为正传。
弃其众从诸。
诸迎居正寝。
智行必掖。
坐必侍。
智殁时。
众已辐凑如云。
谓众曰。
一代时教。
整理时人手脚。
凡有其由。
皆落在今时。
直至法身非身。
名为极致。
而我辈沙门。
全无肯路。
若分即差。
不分即坐著泥水。
但由心意。
妄说见闻。
僧问。
如何是西来意。
曰空中一片石。
僧礼拜。
曰会么。
曰不会。
诸曰。
赖汝不会。
汝若会打破汝头。
诸坐室中。
僧窗外问。
咫尺之间。
为什么不见师颜。
诸曰。
我道遍界不曾藏。
僧至雪峰。
举似存禅师而曰。
石霜意旨如何。
存公曰。
什么处不是石霜。
后传此语至诸。
诸笑曰。
老汉有什么死急。
诸不出霜华二十年。
学者刻意。
师慕至堂中。
有不卧。
屹然枯株者。
天下谓之枯木众。
唐僖宗闻其名。
遣使赍赐紫伽梨。
诸不受。
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
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五十有九夏。
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
谥普会。
塔曰无相。
有得法上首两人。
龙湖闻禅师。
九峰乾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庐陵新涂玉笥乡之陈氏。祖考皆有隐德。诸年十三。礼绍銮禅师于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习毗尼。既而抵大沩山。作米头。以究心学。一日诸在寮内筛米次。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诸云。不抛撒。沩于地上拾得一粒。举起云。又道不抛撒。诸云。一粒子不多。沩云。须知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诸云。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未审者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山笑归方丈。至晚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后参道吾问云。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沙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著。吾却问诸。汝适来问什么。诸欲举前问。吾便起去。诸有省。 后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极则。祖师门下。全无肯路。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尽落今时窠臼。汝等诸人还委悉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诸云。空中一片石。僧礼拜。诸云会么。僧云不会。诸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打破汝头。道吾以诸见处深类己。乃躬至石霜就养。会洞山示寂。四方学者无所归宿。而卒于诸是赖。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乙亥。示疾终。享龄八十二。受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号法相。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庆诸。俗姓陈。庐陵新淦玉笥乡人也。乃祖厥考咸不为吏。清言放荡焉。诸始十三礼绍銮禅翁为师。于洪井西山剃䰂。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柰耶。既知听制。终谓渐宗。回抵南岳入大沩山。次届云岩遇道吾。垂问知意方为二夏之僧。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执侍往还问答。语在别录。诸貌古气真世无能识。时洞山新灭。俄为远方禅侣围绕。因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时众追寻。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诸将安往。由是晨夕被游学者扣击。可无希声以应之乎。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为四方清则者无出其右。以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己亥示疾终于山院。享龄八十二。僧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隅二百许步。门弟子等结坟塔作螺髻形。夏四月一日广化寺释子处讷。追慕往德恐遗美声。命南岳玄泰纂录言行。诸方弟子分行其道焉。敕谥普会大师。塔曰法相。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