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独孤及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子至。举进士。领修《三教珠英》,书成迁户部员外郎,兼修书学士。擢修文馆学士,再迁工部侍郎,卒年四十九,赠贝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3—711 字子至,自号东山子。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武后时举进士,调猗氏县尉。
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书成,迁户部员外郎,兼修书学士。
中宗景龙初,擢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
睿宗景云二年(711),转工部侍郎,寻卒,赠贝州刺史。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贾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独孤及《唐故正议大夫右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李公(季卿)墓志铭》,李季卿《三坟记》、《栖先茔记》。
睿宗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还山,适赠诗甚美,朝士属和者300余人,徐彦伯编为《白云记》,颇传于世。
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李适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四》录为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多为应制奉和之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纮。唐吴郡人。工诗。早以硕学丽藻,名动京师。武周久视元年登进士第。累官监察御史,出为会稽令。后自左拾遗贬许州司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误作张纮、张炫。
生卒年不详。
早年以硕学丽藻,名动京师。
武后久视元年(700)登进士第。
自监察御史为会稽令。
后自左拾遗贬许州司户。
事迹见独孤及《张从师墓表》、《唐诗纪事》卷一三、《登科记考》卷四。
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间处士。
独孤及尝称其“敦于诗,困于学,敏于行。
口弗言禄,禄亦不及,居之淡如,君子也”。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天宝间处士,与柳芳、赵骅、独孤及等人有交游,尝西游庐山,独孤及、赵骅、王定等人作《送薛处士游庐山序》。
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二八。
独孤及称其“敦于诗”。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薛业,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玄宗朝处士。
肃宗时,曾西游庐山,独孤及、赵骅、王定、张有略等均作文送行。
代宗初尚在。
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独孤及《送薛处士业游庐山序》
薛侯敦于诗,困于学,敏于行。时然后言,言而寡尤;口弗言禄,禄亦不及。识其真者以为永叹,而薛侯居之澹如。君子哉,若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浚仪人。穷老山野,终身未仕。曾与李白、高适、元结等交游。工诗,气格淳朴高古。元结《箧中集》选录其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十一,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穷老山野,终身未仕,天宝中与李白、萧颖士、高适、李颀、独孤及、元结等人交游。
十四载(755),萧颖士客韦城,左胁下生肿,于逖与张南容言于汴牧李公,李公贻以莲蕊散,萧肿获瘳。
生平事迹散见于萧颖士《莲蕊散赋序》、李白《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唐诗纪事》卷二七。
孙望撰《箧中集作者事辑》,有于逖条。
逖性淳质,诗气格高古。
元结《箧中集》选其诗2首。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于逖,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玄宗时人,久居大梁(今河南开封),白首未仕。
与李白、李颀、高适、独孤及等友善。
天宝十四载,萧颖士客韦城,肿生左胁,逖为求药治之。
乾元三年,元结编沈千运等七人诗为《箧中集》,逖诗入选。
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独孤及、李由皆有诗赠之,盖天宝间诗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遐叔。少旷达。擢进士宏辞科。玄宗天宝间官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后去官隐山阳,晚事浮图法。善属文,与萧颖士友善,然时谓不及颖士,文辞绵丽,少宏杰气。爱奖士类,名随以重。有《李遐叔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4 字遐叔,排行三,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中博学宏词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乱时,奉母避乱,为叛军所虏,受伪凤阁舍人职。两京既复,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肃宗上元二年(761)为左补阙,加司封员外郎。代宗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南,辟华入幕,任检校吏部员外郎,翌年因病弃官,客隐楚州。大历九年(774)卒。生平见梁肃《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新旧《唐书》本传。其为盛唐著名古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华前集》10卷、《中集》20卷,今佚。后人辑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4卷。《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华(715—774),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天宝二年(743),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载拜监察御史,改右补阙。安史知己,哥舒翰守潼关,表华为掌书记潼关破,华走邺,欲奉老母南逃,被俘受伪职。两京收复,贬杭州司功参军。上元中诏授左补阙,广德中,加司封员外郎,自伤节隳亲亡均告病不赴。李岘领选江淮,召入暮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因病云官,隐居山阳,卒。华工文,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为韩、林先驱。有《李华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已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中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禄山陷京师。伪署为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大历初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文艺传下
(李)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
(萧)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疑过之。
……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遐叔《杂诗》,虽不足以上继陈伯玉、张子寿之《感遇》,要亦正声雅奏也。《咏史》诗大有合于开元、天宝中事,似非无为而作,恨用事多沓拖耳。然如明扬仆伐朝鲜曰:“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三军*裂土,万里讵闻天!”说尽边臣邀功生衅之弊,岂有感于青海之役耶?
《诗学渊源》
其诗清而博雅,无损以古;《杂诗》及《咏史》诸作,亦嗣宗、景纯之亚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768 【介绍】: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字茂政。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玄宗天宝十五年擢进士第,授无锡尉。代宗大历初,王缙为河南节度,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7?—770? 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10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后又获萧颖士、李华奖掖。
玄宗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授无锡尉。
代宗大历初,王缙为河南节度使,辟为掌书记,官至右补阙。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艺文志四》《皇甫冉诗集》注,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
与刘长卿、严维、刘方平相善,有唱酬。
“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五七律风格清迥,为时所重。
有《皇甫冉诗集》3卷,为其弟曾编定,独孤及作序,称有350篇。
全唐诗》编为2卷,仅存230篇,已非其旧。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
唐诗汇评
皇甫冉(约717-约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州)。十岁能属文,为张九龄所赏,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天宝十五年(755)登进士第,授无锡尉。罢任游越,隐居阳羡,后官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广德二年,王缙为河南元帅,表掌书记。入朝为拾遗,迁补阙。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阳,卒于家。工诗,与弟皇甫曾齐名,时人方之晋张载、张协。有《皇甫冉诗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二卷,颇与他人作品相杂。
全唐诗补逸
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
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
大历二年卒,年五十四(据独孤及撰《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
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冉字茂政。天宝中进士。授无锡尉。王缙帅河南。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

作品评论

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鱼甫公集序》
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尝代不过数人,补阙其又也。……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非师资所奖,每舞雩咏归,或金谷文会,曲水修禊,南浦怆别,新声秀句,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
中兴间气集
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与“闭门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长辔未骋,芳兰早凋。悲夫!
高仲武《皇甫冉集序》
皇甫冉补阙,自擢桂礼闱,遂为高格。往以世道艰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变色。于词场为先辈,推钱、郎为伯仲,谁家胜负,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旧庐”,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
唐诗纪事
张迪江深爱之,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唐诗品》
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高仲武极取《巫山篇》,至于排体所长,乃遗采拾。如《奉和独孤中丞法华寺》,全篇绮密,形神兼茂;而拟骚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宝以后作者虽多,而翩翩然有盛时之风,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岂作兰玉森然之会耶?
《大历诗略》
补阙诗五言之善者,犹夷绰约,有何仲言之音韵,特歌行体弱耳。律诗当与李从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闲淡过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90? 【介绍】: 唐广平人,一说京兆人,字文明,一作文初。
登进士第。
代宗永泰中至大历初,累官左拾遗,于长安与卢纶、独孤及、钱起等唱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后贬为长林丞。
德宗贞元初,以水部郎中衔任职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
官终虞部郎中。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0? 字文明,一作文初,排行十四,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卢纶表兄。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起,避地南方。代宗大历初任洛阳主簿,后入朝为左拾遗。德宗建中年间贬长林县丞。贞元四年(788)前后,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中,官检校水部郎中,终于虞部郎中。事迹散见《新唐书·卢纶传》附、苻载《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图赞》、《极玄集》卷上、《唐诗纪事》卷三〇、《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司空曙考》颇详备。司空曙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赠答与羁旅漂泊之作,善以朴实真率之词句表现异乡流落之感与穷愁失意之情。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贼平后送人北归》)、“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卿宿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等,皆深沉含蓄,历来称为警句。长于近体,尤善五律。绝句如《江村即事》、《咏古寺花》、《金陵怀古》,或潇洒雅淡,或浑厚沉著,亦堪称佳作。胡震亨誉为“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签》卷七)。《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2卷,《全唐诗》亦编为2卷。
唐诗汇评
司空曙(?-约790),字文明,一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一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安史乱起,避难寓居江南。后登进士第,官主簿。大历末,自左拾遗贬长林丞。贞元初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检校水部郎中。官终虞部郎中。曙乃卢纶表兄,与纶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司空曙诗集》(一作《司空文明集》)二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吴礼部诗话
司空文明结思尤精。
唐才子传
(司空曙)多结契双林,暗伤流景。寄暕上人诗云:“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暄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闲园即事,高兴可知,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如新花笑日,不容熏染。锵锵美誉,不亦宜哉!
《唐诗品》
文明诗气候清华,感赏至到,中唐作者前有继躅,后罕联肩,诵之口吻调利,情意触发,可谓风人之度矣。如“雨(云)白当山雨,风清满峡波”、“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景象依然,模写切至。如“酒杯同寄世,客掉任销年”、“他乡生白发,归国见青山”,情寄宛转,绰有馀思。如“连雁下时秋水在,行人过尽暮烟生”,景物萧然,含思凄惋,虽桓大司马汉南之叹,无是过矣。
诗薮
七言律最难,迄唐世工不数人,人不数篇,初则必简、云卿、廷硕、巨山、延清、道济,盛则新乡、太原、南阳、渤海、驾部、司勋,中则钱、刘、韩、李、皇甫、司空,此外蔑矣。
唐音癸签
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近性情,抗衡长文不足,平视茂政兄弟有馀。
《诗源辨体》
曙五言律如“中散诗传画,将军扇续书”,七言律如“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乃晚唐奇僻之渐,学者所当慎始。
《近体秋阳》
曙诗清气刻思,著手便不同,似其一逞飘萧,儿将逸正,已而过之,诚中唐之人杰也。
《大历诗略》
司空文明诗亦以情胜,真到处与卢允言可云鲁、卫。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沈、宋,而音思就短,弥近晚唐,在大历十人之中,亚于卢、李。七言稀见,“丝结”一歌,㛹娟赠雅。五言则《分流水》,《关山月》,古情跌宕,清言隽永,足以参孟方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玄宗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
长期未出仕。
代宗大历五年(770),舒州刺史独孤及与之通信,犹称之曰“杨贲处士”。
事迹散见独孤及《答杨贲处士书》、《唐诗纪事》卷二六。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九岁出家,十三削发。
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
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
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
有《灵一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欲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799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禹圭。少以吏才进。肃宗时为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兼诸道度支使、盐铁铸钱使。以盐铁名使,自琦始。立盐法,禁私盐,由官府专卖。乾元中,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既而谷价腾贵,私铸蜂起,乃长流夷州。代宗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有异政,入为太子宾客,改京兆尹,俄加判度支等使,擢户部侍郎。前后主财政十余年。后坐与鱼朝恩狎,贬为括州刺史,徙饶、湖二州,复为太子宾客、东都留守。德宗闻其才,将复用,召之,会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3?—782 字禹圭,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以吏干进,玄宗天宝末累至北海录事参军。
肃宗至德元载(756)授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乾元元年(758)加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创榷盐法,寻进户部侍郎判度支,领诸道转运盐铁等使。
二年拜相,十一月贬忠州长史,三年流夷州。
代宗宝应元年(762)后起为关内元帅副使兼粮料使、京兆尹、户部侍郎等,封扶风郡公。
大历五年(770)贬括州刺史,累移太子宾客。
德宗建中三年(782)八月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独孤及称其诗“词清兴深,常情所不”(《与第五相公书》)。
全唐诗》存诗2句。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