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处直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往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
善因明论。
止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问楚门人之秀拔者。
楚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抵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于长安大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诏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时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谓止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止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王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以丞相冯道书。
迎止至洛。
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孔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多终南崆峒间。
有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
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
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
依悯忠寺法贞律师。
年十五为息慈。
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
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
止执卷服膺三遍。
精义入神众推俊迈。
有老宿维摩和尚者。
释门之奇士也。
问楚师曰。
门人秀拔孰者为先。
曰有幽州沙弥者。
温故知新厉精弗懈。
于是求见。
遂质问胜军比量。
随难应变辞不可屈。
维摩曰。
后生可畏。
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
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
缁素无不钦羡焉。
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
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
于寺敷演。
二十三往并部。
习法华经百法论。
景福年中至河池。
有请讲因明。
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
乾宁三年进诗昭宗。
赐紫袈裟。
应制内殿。
本道刘仁恭者。
据有北门控扼蕃汉。
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
其父与师相次物故。
母犹在堂。
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
行诵青龙疏三载。
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
矫首顾视似有所告。
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
且曰。
蛇则目睛不瞬。
今其动乎。
得非龙也。
止焚香祝之曰。
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
苟实龙神轸念。
希值一檀越。
居数日。
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
召申供养。
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
历乎年载百谷勇贵。
止顿释忧惧。
未几燕陷。
刘氏父子俘归晋阳。
止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
请于开元寺安置。
逐月供俸。
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
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
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
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
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
奏署大师号文智焉。
于长寿净土院住持。
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
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
奄然而化。
俗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六。
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
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
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
有赠樊川长老诗。
流传人口。
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
王令方欲继好息民。
因命僧斋于庆云寺。
会有献白鹊者。
王曰。
燕人诗客试为咏题。
止即席而成。
后句云。
不知谁会喃喃语。
必向王前报太平。
王欣然。
诗人李洞者。
风骨僻异。
慕贾阆仙之模式。
景福中在河池相遇。
赠止三篇。
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
皆唱予和汝。
埙篪韵谐。
止顷在长安。
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
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
年代寖深鞠为茂草。
且曰。
吾为释子忍不兴乎。
奏昭宗乞重修。
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
后请樊川净休禅伯。
聚徒谈玄矣。
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
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
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
盛行于时。
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
僧照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9—94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年十四,投悯忠寺出家。受戒后,诵习经典逾六大部,复参寻经论十余年,通解奥义。唐哀帝天祐中,南下住中山法华寺,赐紫,署至真大师。后住洛阳法林院,与宰臣马胤孙过从尤密。开堂讲经,门生颇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范阳张氏子也。
年十四。
以秀伟聪寤之姿。
为沙弥。
于悯忠寺。
再历岁。
即能暗诵最胜王大悲维摩法华等经。
其深文奥义。
甫十数年。
亦已淹贯。
天祐中。
杖锡南届。
中山元帅王处直邀住法华寺。
至易定。
太傅陇西李公表荐。
诏赐紫方袍。
至真大师号。
扶风马公请为僧正。
非其志。
抵洛阳。
或命于法林寺。
开法华经席。
都阙浩穰。
象龙辐辏。
其服膺稛载者多矣。
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
春秋七十。
夏腊五十四。
时太傅李公方以侍中守洛。
躬饬丧礼。
四月三日。
茶维于城南。
获舍利明润。
通守济阳丁公为树塔。
葬之广化寺南冈。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僧照。
姓张氏。
范阳人也。
年十四出家投悯忠寺。
聪晤绝俦神仪伟秀初受经偈日诵数千百言。
目所览者过于宿习。
吐论知见有老成之风。
遂度为沙弥。
受具已来历于再闰。
暗诵经典已踰六大部矣。
即最胜王大悲维摩法华等经。
傍加听寻经论十数年间。
深文伏义蓝出青矣天祐中游方南下。
爰届中山。
元戎王处直请住法华寺。
相次易帅请之。
太傅陇西公连表荐赐紫方袍加至真大师。
次则扶风马公。
请为僧正。
非所好也。
及抵洛阳有命开法华经讲止法林院。
况乎都阙浩穰象龙辐凑。
及照之唱导翕如于下风伏膺矣。
以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于讲院。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
四众号慕。
侍中李公倾易定。
曾为外护复守洛宅。
饰终丧礼悉以资奉。
粤四月三日迁神于城南行茶毗法。
收舍利红润可数百粒。
济阳丁公为保釐之簉职。
为树塔于广化之寺南冈。
照平昔讲凡七十馀座。
勤勤为法门生颇多。
宰臣马公孙最所钦重。
前后赠诗仅数十首。
洛中为美谈矣。
李德休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赵郡人,字表逸。唐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绛孙。登进士第,历盐铁官、渭南尉、侍御史等。唐昭帝天祐初,两京丧乱,乃寓迹河朔。后唐庄宗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以礼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四。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三
德休字表逸。
赵郡赞皇人。
举进士。
历盐铁官渭南尉右补阙侍御史。
天祐初。
河朔定州节度使王处直辟为从事。
后唐庄宗即位。
徵为御史中丞。
转兵部吏部侍郎权知左丞。
以礼部尚书致仕。
卒年七十四。
赠太子少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 【介绍】: 五代时同州人。
唐末避乱中山,王处直辟于幕下,有奏记之誉。
后仕后唐,李存勖以其名家子,召为行台左丞相。
及即位为帝,拜平章事。
革素不学问,登廊庙,事常错乱,拜官吏,多失其序。
唯事修炼,服丹砂以求长生。
明宗天成初坐事贬陵州长流百姓,寻赐自尽。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四
革。
同州人。
唐末避地中山。
唐亡。
王处直掌书记。
转节度判官。
后唐庄宗即位。
以宰相卢质荐。
徵拜行台左丞相。
同光初拜平章事。
天成初。
谏官诬以纵田客杀人。
贬辰州刺史。
再贬陵州长流百姓。
二年。
诏逐处刺史监赐自尽。
王都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9 【介绍】: 五代时中山陉邑人。
本名刘云郎。
王处直收为养子。
既长,狡佞多谋。
总兵权,为节度副大使。
处直欲立子郁,都遂杀处直
后唐庄宗同光中,授义武军节度使。
明宗嗣位,加中书令,然以其夺据父位,心深恶之。
都叛,引契丹兵为援,兵败乃闭城不出,或有思降者,访察杀戮之。
城破,与妻孥自焚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44 【介绍】: 五代时京兆万年人,字绍基。
唐定州节度使王处存孙。
性勇剽狡捷。
少为晋阳军校,能与士兵共甘苦。
后唐庄宗于亲族中独加礼遇。
历官贝、忻等六州刺史。
初庭胤叔祖王处直为养子王都所杀,其子王威北走契丹。
后晋初,契丹以王威为定州节度使,以袭先人土地。
后晋石敬瑭畏契丹势力滋蔓,连升庭胤,镇中山。
累官至检校太尉。
王郁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京兆万年人。
唐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养子。
先投李克用,为新州防御使。
辽太祖神册六年,降契丹。
从攻后梁、后唐,灭渤海,累官崇义军节度使。
僧贞辩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少刻苦修学。负笈至太原听习,宿古冢中,为李克用所获,遂命入府供养,以久在宫中不乐,乃归中山讲训。撰《上生经钞》,时号“辩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也。蚤岁力学。其尅苦坚忍。盖出天性。听习之暇。则复刺指。血书众经。画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像施以结缘。 尝负笈客太原。时庄宗方居潜邸。壤与王氏接。城郭之禁。至不相容纳。遂夜宿废冢中。会出猎。见之问其故。且验冢中。笔研钞疏良是。因𮞅入供养。曹太后尤敬仰之。辨乘间。诉于太后曰。贫道诚以佛法为怀。久居王宫。不乐如桎梏然。由是听其出入。无所禁。迨王氏平。遂获归。讲训乡里。人有布发掩地者。其德化之所服如此。尝因行道次。有二天女来挠。辨被之神祝。不得去。则其操守可见。撰上生经钞。葺治废伽蓝。其平生能不自豫逸如此。鲜矣。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贞辩。
中山人也。
少知出尘长誓修学。
剋苦之性人不堪其忧。
一志听寻暇则刺血书经。
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
尝因行道困息。
有二天女来相挠恼。
辩誓之曰。
我心匪石吾以神咒被汝。
彼众不容去。
自此道胜魔亦无踪。
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
时中山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
虞其觇间者。
并州城内不容外僧。
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
会武皇帝畋游。
冢在围场中。
辩固不知方。
将入城赴讲见旌旗骑卒。
缩身还入穴中。
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
遂验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
遂命入府供养。
时曹太后深加仰重。
辩诉于太后曰。
止以学法为怀。
久在王宫不乐如梏械耳。
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
王处直平乃归中山。
讲训补故伽蓝无不谐愿。
有妇人陈氏。
布发掩地请辩蹈之撰上生经钞。
为学者所贵。
时号辩钞者是。
后终于此寺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中山人。少知出尘。长誓修学。暇则刺血书经。又针血画立观自在像。慈氏像等。尝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来相挠恼。辩誓之曰。我心匪石。以神咒却之。自此道胜。魔亦无踪。辩负笈抵太原城听习。时中山王氏。与后唐李氏。封境相接。虞其觇间者。并州城内。不容外僧。辩由此驱出。遂于野外古冢间宿。会武皇帝畋游。冢在围场中。辩固不知。方将入城赴讲。见旌旗骑卒缩身。还入穴中。武皇疑。令擒见。问其故。遂验冢中敷草座案砚。疏钞罗布。遂命入府供养。时曹太后深加仰重。辩诉于太后曰。止以学法为怀。久在王宫。不乐如梏械耳。武皇纵其自由。乃成其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应天府虞城人,字希圣。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举服勤词学科,次年登第。为学主张究古今之变,而识为当世之用。自校书仕至太常博士,卒年五十六。有《备对制策》及文集。
全宋诗
王渎,字希圣,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
砺次子。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举服勤词学科,八年登进士第,知楚州山阳县。
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由审刑院详议官、殿中丞责监蔡州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
卒年五十六。
有文集十卷,不传。
事见《乐全集》卷三九《赠给事中太原王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弃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试法华经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经。
名满三河。
学者追崇之。
时昭禅师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观焉。
投诚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头来明头合。
暗头来暗头合。
若道得。
天下横行。
道不得。
且合却。
僧问。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真实事请师举。
芝曰。
两叚不同。
向下文长。
又问。
满身是眼。
口在什么处。
芝曰。
三跳。
进曰。
不会。
芝曰。
章底词秋罢。
歌韵向春生。
大众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杨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藏身北斗中。
应须合掌南辰后。
要会么。
一偈播诸方。
塞断衲僧口。
又曰。
鲁祖见僧来。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寻常向师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会取。
尚不得一个半个。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会得。
打折你腰。
密谏李公守南昌。
请住西山翠岩。
开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轮常转。
且道法轮如何转。
会么。
须弥顶上笑翻身。
却来堂中叠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饭箩里坐却受饿。
和泥合水。
且与么过。
上士闻之熙熙。
下士闻之肯可。
思量却成口过。
要会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开。
黄昏后日出。
芝讥呵学者。
寡闻得少为足。
曰。
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
锻佛祖钳锤。
今时禅者。
姿质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问。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师言。
夫说法者。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与人为眼目。
决断是非。
如鸟飞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断弦。
弦断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飞。
弦壮翼牢。
空的俱彻。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点出。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师又曰。
与什么人同得入。
与谁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杀。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个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总同参。
那个同大事。
何物同一质。
有点得出底么。
点得出者。
不吝慈悲。
点不出者。
未有参学眼在。
切须辩取。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芝曰。
先师曰。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学。
刺头向言句里。
贪着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
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
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
号曰广智。
其词曰。
大道不说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离微。
大海吞流同增减。
妙峰高耸总擎持。
万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尽须弥。
玉毫金色传灯后。
二三四七普闻知。
信衣息。
广开机。
诸方老宿任施为。
识心是本从头说。
迷心逐物却生疑。
芝曰。
此叙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纲出后机。
旨趣分明明似镜。
盲无慧目不能窥。
明眼士。
见精微。
不言胜负坠愚痴。
物物会同流智水。
门风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历世明明无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犹是机权出。
芝曰。
此叙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设随根巧回互。
不触当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无佛祖。
芝曰。
此叙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圆无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贤豪明渐次。
芝曰。
此叙石霜宗派也。
有时敲。
有时唱。
随根问答谈谛当。
应接何曾失礼仪。
浅解之流却生谤。
或双明。
或单说。
只要当锋利禅悦。
开权不为斗聪明。
舒光只要辩贤哲。
有圆相。
有默论。
千里持来目视瞬。
万般巧妙一圆空。
烁迦罗眼通的信。
芝曰。
此叙沩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万象森罗实不共。
青山不碍白云飞。
隐隐当台透金凤。
芝曰。
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
象骨镜。
地藏月。
玄沙崇寿照无阙。
因公致问指归源。
旨趣来人明皎洁。
芝曰。
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称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长击发。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还同楔出楔。
或抬荐。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开口。
不识先人出大悲。
管烛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叙云门宗派也。
德山棒。
临济喝。
独出乾坤解横抺。
从头谁管乱区分。
多口阿师不能说。
临机纵。
临机夺。
迅速机锋如电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灵脑劈裂。
或宾主。
或料拣。
大展禅宗辩正眼。
三玄三要用当机。
四句百非一齐铲。
劝同袍。
莫强会。
少俊依前或窒碍。
不知宗脉莫漫汗。
永劫长沈生死海。
难逢难遇又难闻。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悦。
闻芝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辄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
瞎却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称讲金刚经。
问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时有狗卧绳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问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赞曰。
大愚翠岩皆余故园。
少时往来两山之间。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无恙时事曰。
众未尝登三十辈。
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
过者疑将压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传舍。
粥饭亦有不继时。
追绎其高韵。
作偈曰。
庐山殿阁如生成。
食堂处处禅床折。
我此三门如冷灰。
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
少弃家。
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
名满三河。
时汾阳禅望大振。
窃疑之往观焉。
同参者。
慈明琅琊等数人。
服诚阳室。
遂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
大愚上堂。
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
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
大省力后生。
晚学刺头。
向言句里。
贪著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上座。
大有未稳当处在。
上堂大众集定乃曰。
现成公案也。
是打揲不办便下座。
慈明。
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
闻师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师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师俯取履。
善辄踏倒。
师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师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
会中有僧。
日诵金刚经一百遍。
师令侍者唤至。
问曰。
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
是否。
曰不敢。
师曰。
汝曾究经意否。
汝但日诵一遍。
参究佛意。
若一句下悟去。
如饮海水一滴。
便知百川之味。
僧如教。
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处。
遂以白师。
师遽指床前狗子云。
狗子聻。
僧无语。
师便打出。
作偈曰。
砂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称者谓。
师作偈绝精峭。
此盖其一斑云。
嘉祐初示寂。
塔于西山。
云峰悦公。
师之真子。
别有传。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