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策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王,玄策侄。
早于少林山出家,乐诵文典,颇工文笔。
曾至蕲州,从五祖弘忍习禅。
复南行,与无行结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国,复至师子洲,参礼佛牙。
寻北行,至东印度,入大觉寺,瞻礼习经。
在中印度居八年,历参诸胜迹。
拟从北印度归国。
后不详。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智弘律师者。洛阳人也。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年才弱岁早狎冲虚。志蔑轻肥情怀栖遁。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饵。乐诵经典颇工文笔。既而悟朝市之諠哗。尚法门之澄寂。遂背八水而去三吴。舍素禔而擐缁服。事瑳禅师为师禀承思慧而未经多载即髣髴玄关。复往蕲州忍禅师处重修定潋。而芳根虽植崇条未耸。遂济湘川跨衡岭。入桂林而托想。遁幽泉以息心。颇经年载。仗寂禅师为依止。睹山水之秀丽。玩林薄之清虚。挥翰写衷掣幽泉山。赋申远游之怀。既览三吴之法匠。颇尽芳筵。历九江之胜友。几闲妙理。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奖。出日中府欲观礼西天。幸遇无行禅师与之同契。至合浦升舶长泛沧溟。风便不通漂居上景。覆向交州住经一夏。既至冬末复往海滨神湾。随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国。自馀经历具在行禅师传内。到大觉寺住经二载。瞻仰尊容倾诚励想。讽诵梵本月故日新。闲声论能梵书。学律仪习对法。既解俱舍复善因明。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在信者道场。乃专功小教。复就名德重洗律仪。恳恳勤勤无忘寸影。习德光律师所制律经。随听随译实有功夫。善护浮囊无亏片检。常坐不卧知足清廉。奉上谦下久而弥敬。至于王城鹫岭仙苑鹿林祇树天阶庵园山穴。备申翘想东契幽心。每掇衣钵之馀。常怀供益之念。于那烂陀寺则上餐普设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在中印度近有八年。后向北天羯湿弥罗。拟之乡国矣。闻与琳公为伴。不知今在何所。然而翻译之功其人已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后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懿宗咸通中归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岁出家,17岁落发。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祖堂集》卷七、《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岁求脱俗。父母以其幼。未许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润寺。存侍焉。寺有律师庆玄。操行峻特。存见而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不肯归。十七年落发。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属会昌之祸。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历揽名山。遍扣禅会。卒获益于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营雪峰之居。天下锡衲响应影随。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陈公。俱仰入府。问道要。或以闻之僖宗皇帝。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并真觉师号。岁辛亥。杖屦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审知。始以侍中入闽。据有其地。而存适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还自吴。王氏大加礼异。斋僧构宇。设像铸钟。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或油幢。临席听法。其熊罢之士。渔猎之民。皆变情易行。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存云。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存问僧。近离什么处。僧云离浙中。存云。船来陆来。僧云。二途不涉。存云。争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碍。存便打。 上堂。举拂子云。者个为中下。僧问上上人来如何。存举拂子。僧云。又道者个为中下。存以拂子蓦口打。 存因举六祖风幡话。乃云。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柱杖。时大原孚上座侍立。闻之咬齿。存云我适来与么道。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医以药进。存却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则玄沙师备。云门文偃。洞岩可休。鹅湖智孚。长庆慧棱。鼓山神晏。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义存。
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
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
存生而鼻逆荤血。
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
其容必动。
以是别垂爱于膝下。
九岁请出家。
怒而未允。
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
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
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为童侍焉。
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
见而奇之。
故止其所。
至宣宗中兴释氏。
其道也涅而不缁。
其身也褎然而出。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
讫巡名山扣诸禅宗。
突兀飘飖云翔鸟逝。
爰及武陵一面德山。
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数百咸莫测之。
德山曰。
斯无阶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
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
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
存拒而久之。
则有行实者。
始以存同而议曰。
我之道魏魏乎。
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
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
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
环控四邑峭拔万仞。
崷崒以支圆碧。
培楼以𤫽群青。
怪石古松栖蛰龟鹤。
灵湫邃壑隐见龙雷。
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
其树皆别垂藤萝。
䒠茸而以为之衣。
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
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
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
诚有待于我也。
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
将及之。
存曰。
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灵。
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
云庵既立月构旋隆。
繇是柅法轮于无为。
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
斯则庚寅逮于乙未。
存以山而道任。
山以存而名出。
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
趋之若召。
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
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
交使驰恳。
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
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
其侪之拔俗悟空者。
请蜕浮华而来脱屣。
僖宗皇帝闻之。
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
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
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
存受之如不受。
衣之如不衣。
居累夏。
辛亥岁朔遽然杖屦。
其徒启而不答。
云以随之。
东浮于丹丘四明。
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
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
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
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
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
为之增宇设像。
铸钟以严其山。
优施以充其众。
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
仅乎一纪勤勤恳恳。
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
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
闽王走医。
医至粒药以授存曰。
吾非疾也。
不可罔子之工。
卒不饵之。
其后札偈以遗法子。
函翰以别王庭。
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
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
俗寿八十有七。
僧腊五十有九。
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
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
巷无居人。
闽王涟如出涕。
且曰。
师其舍予一何遽乎。
遣子延禀躬祭奠之。
复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馀年。
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
徒之环足其趋也。
驰而愈离。
辩而愈惑。
其庶几者。
一曰师备。
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
拥徒于越州洞岩。
次曰智孚。
拥徒于信州鹅湖。
其四曰惠棱。
拥徒于泉州招庆。
其五曰神晏。
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
皆膺圣奖赐紫袈裟。
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
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
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
玄沙乘楞严而入道。
识见天殊。
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尝在明经。
故有过师之说。
一则雪峰自述塔铭。
已尽其致也。
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
极成洞过欤。
今江表多尚斯学。
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
知乘急也。
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
知戒急也。
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
则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