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牛云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时负经来华。玄宗时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
又言善无畏。
盖义翻也。
一名输波迦罗。
华言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以国难。
自中天竺分王乌荼。
父佛手王。
以畏有神姿异艺。
夙禅位焉。
已而兄弟阋墙。
统戎平定。
宜行军法。
义不忍诛。
乃𢪛泪白母。
以位让兄入道。
母哀而许之。
且密以传国宝珠。
为分器去。
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
为本师。
仍舍宝珠。
莹之像额。
一日侍次。
有僧持钵至。
而油饵尚温。
粟饭犹暖。
曰方从震旦乞得。
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
掬多戒畏。
勿复言。
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
辞而游历。
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
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未几。
还省。
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
行矣毋滞。
登雪山体殊不安。
忽掬多飞空至。
谓曰。
菩萨身同世间。
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
宁有病耶。
东近唐境。
有神人现形辞曰。
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
非弟子所能摄。
开元四年。
丙辰奉梵夹届长安。
诏居兴福寺。
徙西明寺。
先是帝梦与相见。
御丹青肖其貌殿壁。
及廷谒。
与梦所见。
无小异。
五年诏翻译。
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
无著笔受。
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
十二年随驾入洛。
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沙门宝月度语。
一行笔受。
盖得之京师华严寺。
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
学毕言归。
卒于北印。
获梵夹悉留华严云
至是始选取而译之。
畏尤开定业。
而禀承者日至。
平居神异莫测。
尝手出成模铸铜塔。
作火之日。
或惧其庭宇湫隘。
致灾变。
畏曰无苦。
当自知。
塔成而雪冻冱。
及炉炭。
上以夏暑旱。
使畏祷雨。
曰民病且死。
虽风雷亦足快意。
使中官高力士候望。
畏不立坛。
持小刀搅钵中水。
诵祝数百言。
有物如龙。
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
水面。
复潜钵底。
畏且搅且祝。
顷之白气自钵起。
径上数尺。
稍稍远引。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疾驰去。
顾见白气旋转。
自讲堂而西。
如匹素。
既而昏霾。
大风震电。
而随骤。
大木皆拔。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二十年乞西还。
不允。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
寿九十九。
腊八十。
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
具威仪宾律师护丧。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华言净师子。义翻为善无畏。一云输波迦罗。此名无畏。亦义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国难分王乌荼。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十岁统戎。十三嗣位。得军民之情。昆弟嫉能称兵构乱。阋墙斯甚。薄伐临戎。流矢及身掉轮伤顶。天伦既败军法宜诛。大义灭亲忍而曲赦。乃抆泪白母。及告群臣曰。向者亲征恩已断矣。今欲让国全其义焉。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母哀许之。密与传国宝珠。犹诸侯之分器也。南至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聚沙为塔。仅一万所。黑蛇伤指。而无退息。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舟行万里。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群盗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寻越穷荒。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问舍位之由。称叹不足。是日携手同归。慈云布阴一境丕变。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解究五乘道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伎能悉闻精练。初诣那烂陀寺。此云施无厌也。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寺有达摩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十万馀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学焉。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龙神围绕森在目前。其诸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人天师。称曰三藏。夫三藏之义者。则内为戒定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总摄之也。陀罗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慧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顿升阶位邻于大觉。此其旨也。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不惮艰险。凡所履处皆三返焉。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有猛兽前导。深入山穴。穴明如昼见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时中印度大旱。请畏求雨。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时众欣感得未曾有。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镕中金为窣睹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游方日久。谓为已殁。旦夕泣泪而丧其明。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九十六宗各专其见。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湿弥罗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讲毗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树。法为金字列在空中。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乳为三道飞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前登雪山大池。畏不悆。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言讫冲天。畏洗然而愈。路出吐蕃。与商旅同次。胡人贪货率众合围。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州。礼足而灭。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龙宫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及牵驼出岸。经无沾湿焉。初畏途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此与梦合符。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斯为盛。时有术士。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角其神异。畏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开元四年丙辰。赍梵夹始届长安。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续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缮写进内。帝深加赏叹。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畏与一行禅师。于彼选得数本。并总持妙门。先所未译。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劝初学。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超然觉明日有人矣。法侣请谒。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一行禅师者。帝王宗重时贤所归。定慧之馀阴阳之妙。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手成模范。妙出人天。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畏笑曰。无苦自当知也。鼓铸之日。果大雪蔽空。雾塔出垆瑞花飘席。众皆称叹焉。又属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数当然也。若苦召龙致雨。必暴适足所损。不可为也。帝强之曰。人苦暑病矣。虽风雷亦足快意。辞不获已。有司为陈请雨具。幡幢螺钹备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梵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径上数尺。稍稍引去。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驰去。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力士才及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街中大树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谢。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不日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示为粗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若观此说。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不许。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胁累足奄然而化。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法侣凄凉皇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不坏。会葬之日涕泗倾都。山川变色。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乾元之初唐风再振。二禅师刻偈。诸信士营龛。弟子舍于旁。有同孔墓之恋。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黑皮隐隐骨其露焉。累朝旱涝皆就祈请。徵验随生且多檀施。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本天竺人。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时。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果符其言。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生雁门赵氏。
幼入乡塾。
虽勤苦备至而曾莫之有所得。
见僧尼惟能合掌畏惮而已。
年甫十二。
父母使依五台山华严寺净觉师薙落。
既受具。
性益昏钝。
而负薪汲水。
时众异之。
逮年三十有六。
乃发愿面觌文殊从乞智慧。
庶几以进学成业。
方隆冬盛雪。
遽跣登东台之绝顶。
见一老人附火坐。
云问其所自。
曰自山下。
曰我自山下来。
别无行迹。
岂欺我哉。
曰雪前来。
遂问云曰。
师奚为徒跣积雪中如此。
云语之故。
老人曰。
善哉已而。
又曰。
兹于菩萨既不获见者。
师复欲于何处求耶。
云曰。
必造北台。
老人颔首曰。
吾意亦尔。
师先往。
毋滞留也。
云因遍历台顶幽胜。
告别老人。
抵北台则薄暮矣。
仍见老人于绝顶附火坐如初。
怪而诘其先至之由。
曰吾知径路耳。
云独念。
以为非菩萨安能若是。
即呜足礼拜。
老人自以俗人固辞。
云拜不为止。
老人曰。
吾第为师入定观之。
乃闭目。
顷之开目语云曰。
师前身堰牛也。
以尝力挽藏经舟。
故获僧报。
然昏钝之质犹在者。
盖以心中有积劫瘀肉未去耳。
今当去之。
可就龙王堂中取钁来。
且使云谨闭目曰。
不闻吾语。
毋开。
寻觉施钁于𮌎前者。
然无痛苦。
而爽快殊甚。
老人曰。
瘀肉去矣。
但开目。
随开目。
则文殊菩萨前立。
谓云曰。
今而后。
汝于经教。
既善记持。
亦无忘失。
而于华严涧东院。
因缘尤稔。
汝宜精进受吾付嘱。
云悲哀礼谢。
未举头顷忽然不见。
云后坐夏寺中。
绕育王塔。
经行持经。
夜将初鼓。
见光明一道。
从北台顶直照塔所。
久而不散。
中现宝阁。
金榜署善住字。
云曰。
昔菩萨固已授记矣。
其敢忽忘乎。
于是依所现建阁东涧院而居之。
极为世所推重。
呼之牛云
亦菩萨所表显
以开元二十三年。
无疾而逝。
寿六十三。
腊四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5—805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城武。代宗大历中,累授使府监察御史、陇州行营留后事。德宗建中末,朱泚叛,皋连拒朱泚伪命,迭斩其使,拜奉义军节度。贞元元年,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经略滇南,诸蕃皆内附。以功加中书令,封南康郡王。顺宗病,不能临朝政,皋上太子笺欲其亲政,由是政归太子,尽逐王叔文之党。寻暴疾卒。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虽有建树,然赋敛亦颇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05 字城武,排行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代宗广德元年(763)为建陵挽郎。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后历佐使府。德宗建中四年(783)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元年(785)拜剑南节度使,累破吐蕃,封南康郡王。顺宗永贞元年(805)八月卒,谥忠武。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权德舆撰《韦公先庙碑铭》(《全唐文》卷四九七)。《全唐诗》存诗3首。
唐诗汇评
韦皋(745-805),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大历初,为华州参军,后屡辟使府。建中四年,为凤翔陇右营田判官,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朱泚反,皋拒伪命,诏以为陇州刺史,置奉义军节度以旌之。乱平,征为左金吾卫将军。寻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以功屡进检校司徒、中书令、太尉,同平章事,封南康郡王。卒于镇。《全唐诗》存诗三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三
皋字城武。
京兆万年人。
大历初以建陵挽郎调补华州参军。
累授殿中侍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
朱泚反。
遣家僮苏玉持诏以皋为御史中丞。
皋斩玉及其部将牛云光以徇。
诏以皋为御史大夫陇州刺史。
置奉义军节度。
以旌其功。
德宗还京。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迁大将军。
贞元元年拜剑南西川节度使。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右仆射。
封扶风县伯。
加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兼南安抚等使。
十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七年以功加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封南康郡王。
顺宗立。
加检校太尉。
卒年六十一。
赠太师。
谥忠武。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天竺亡名。
未详何印度人也。
其貌恶陋。
缠乾陀色缦条衣。
穿革屣曳铁锡。
化行于京辇。
当韦南康皋之生也。
才三日其家召僧斋。
此僧不速自来。
其日僧必历寺连名请至。
韦氏家僮患其长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而斋毕。
韦氏令乳母负婴儿出。
意请众僧祝愿焉。
梵僧先从座起。
摄衣升阶视之曰。
别久无恙乎。
婴儿若有喜色相认之意。
众皆异之。
韦君曰。
此子才生三日。
吾师何言别久也梵僧曰。
此非檀越所知也。
韦君固问之。
梵僧曰。
此子乃诸葛亮之后身耳。
武候鼎国时为蜀丞相君所知也。
缘蜀人受其赐且久。
今降生于世。
将为蜀帅必福坤维之人。
吾往在剑门与此子为善友。
既知其生于君门。
吾不远而来。
此子作剑南节度二十年。
官极贵中书令太尉。
此外非我所知也。
父然之。
因以武子为字。
又单字武也。
张镒出为凤翔陇州节度。
奏皋权知陇州。
及镒为李楚琳所杀。
牛云光请皋为帅。
朱泚不得已用皋为凤翔帅。
德宗置奉义军节以旌之。
续加礼部尚书。
兴元中驾还京。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贞元元年为成都尹代张延赏。
到任和南蛮。
并战功封南康郡王。
顺宗即位进太尉。
南康在任二十一年。
末涂甚崇释氏。
恒持数珠诵佛名。
所养鹦鹉教令念经。
及死焚之有舍利焉。
皋又归心南宗禅道。
学心法于净众寺神会禅师。
在蜀富贵僭差重赋敛。
时议非之。
然合梵僧悬记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天竺亡名僧者。未详何印度人也。其貌恶陋缠乾陀色缦条衣。穿革屣曳铁锡。化行于京辇。当韦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斋。此僧不召自来。韦氏家僮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食韦氏命乳母出婴儿请群僧群祝其寿。胡僧忽自升阶谓婴儿曰。别久无恙乎。婴儿若有喜色。众皆异之。韦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三日。吾师何故言别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韦氏固问之。胡僧曰。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当东汉之季为蜀丞相。蜀人受其赐且久。今降于世将为蜀门帅。且受蜀人之福。吾往岁在剑门与此子友善。今闻降生韦氏。吾故不远而来。韦氏异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后韦皋自少金吾节制剑南军累迁太尉兼中书令。在蜀门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语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世居峨嵋之麓。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住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径山。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门人集有《语录》。见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宝印号别峰。
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志慕竺坟。
乃从德山清素和尚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
觉劳算沙终非解脱。
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
僧问岩头。
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
是谁起灭。
师闻大悟。
会圆悟归昭觉。
遣师往省。
随众入室。
悟问。
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师竖起拳。
悟曰。
此是老僧。
用底何者。
是从上诸圣用底。
师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
相交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于径山。
慧问。
甚处来。
曰西川。
慧曰。
未出剑门关。
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和尚。
慧忻然。
后出奉诏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
赐肩舆入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本同。
这个理否。
对曰。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
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
印曰。
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华严云
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顿令悟入。
不乱于生死之际。
此为殊胜。
印曰。
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
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
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竟捉摸不著。
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以此观之。
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
昔张商英曰。
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此言实为至当。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
庄子若何如人。
印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众生尽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彼其泽者。
若已推而内沟中也。
帝大悦诏住径山。
开堂曰。
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且道。
诸佛是祖师是。
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
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曰。
大虫里纸帽。
好笑又惊人。
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
赐师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
策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索纸书云。
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果至期而化。
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
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别峰。
嘉州李氏子也。
幼通六经。
长穷七史。
忽厌尘俗。
志慕竺坟。
乃从德山清素得度。
往听华严起信。
尽得旨。
觉劳算沙。
终非解脱。
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
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叱曰。
是谁起灭。
师闻大悟。
会圆悟归昭觉。
遣师往省。
随众入室。
悟问从上诸圣。
以何接人。
师竖起拳。
悟曰此是老僧用底。
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
师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止。
又谒大慧于径山。
慧问甚处来。
曰西川。
慧曰。
未出剑门关。
与汝三十棒了也。
曰不合起动和尚。
慧忻然。
后出。
奉诏住雪窦。
淳熙七年秋。
召师问道。
赐肩舆入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
本同这个理否。
对曰。
譬如虚空。
东西南北。
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
如孔子以中庸设教。
印曰。
非中庸。
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云。
治世语言。
资生业等。
皆与实相。
不相违背。
华严云
不坏世间相。
而成出世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
多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
不识夫子之心。
惟释氏禅宗。
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源。
顿令悟入。
不乱于生死之际。
此为殊胜。
印曰。
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
尝见孔门颜子。
号为具体。
尽生平力量。
只道得个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竟捉模不著。
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
向诸弟子道。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
以此观之。
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了也。
昔张商英曰。
吾学佛。
然后能知儒。
此言寔为□□。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问。
庄子何如人。
印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
声闻以下人也。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
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众生尽。
方證菩提。
正如伊尹。
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泽者。
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
帝大悦。
诏住径山。
开堂曰。
三世诸佛。
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
收百千万亿句。
祇在一句。
祖师门下半句也无。
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
诸仁者。
且道诸佛是。
祖师是若道佛是。
祖不是。
祖是。
佛不是。
取舍未忘。
若道佛祖一时俱是。
一时俱不是。
颟顸不少。
且截断葛藤一句。
作么生道。
良久曰。
大虫裹纸帽。
好笑又惊人。
十年二月。
帝注圆觉经。
赐师命作叙流行。
绍熙元年十一月。
往见智策禅师决别。
策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索纸书云。
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果至期而化。
留七日。
颜色明闰。
发长顶温。
葬全身于西冈。
隘曰慈辩。
塔曰智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别峰禅师。名宝印。字坦叔。生为龙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然不喜在家。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自成童时。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至是。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穷源探赜。不高出同学不止。时密印禅师民公。说法于中峰道场。乃挈一笠往从之。一日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头叱曰是谁起灭。师豁然大悟。自是锋不可触。密印恨相得之晚。会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乃遣师往省。因随众入室。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师举起拳。圆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为从上诸圣用者。师即挥拳。圆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罢。圆悟叹异之曰。是子。他日必类我师。留昭觉三年。密印犹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致师。师辞。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为欲弃众去。众皇恐亟趋昭觉。罗拜恳请。圆悟亦助之请。始行。道望日隆。学者争归之。虽圆悟密印。不能掩也。久之。南游历见诸大禅老。最后扣妙喜于径山。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大惊。妙喜南迁。师亦西归。始住临邛凤皇山。举香。嗣密印。道既盛行。筑都不会庵。松竹幽邃。暇日名胜毕集。闻师一言。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辄相语曰。吾辈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俄复下硖挟金陵。应庵华方住蒋山。馆师于上方。白留守张公焘。举以代己。师闻。即日发去。会陈丞相俊乡来。为金陵。以保宁延师。俄徙京口金山。学者倾诸方。金山自兵乱后。虽屡葺莫能成。至是始复大兴。如承平时。而有加焉。异时居此山。鲜踰三年者。师独安坐十五夏。魏惠宪王牧四明。虚雪窦来请。住四年。乐其山林。有终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径山。淳熙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寿皇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赐食于观堂。引对于选德殿。赐坐劳问良渥。师目举古宿云。透得见闻觉知。受用见闻觉知。不堕见闻觉知。上悦。毕其说乃退。后十馀日。又命开堂于灵隐山。中使赍赐御香。恩礼备至。十年二月。上制圆觉经注。遣使驰赐。且命作序。师老益厌住持事。门人惧其远游不返。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光宗在东宫。书别峰二大字榜之。十五年冬。奏乞养疾于别峰。得请。明年。光宗受内禅。取向取赐宸翰。识以御宝。复赐焉。绍熙元年冬十一月。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归取幅纸大书曰。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精明。须发皆长。顶温如沃汤。是月十四日。葬于别峰之西冈。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四。得法弟子实繁。指不能一二屈。有慧绰者。山阴陆氏子。当以荫得官辞之。从师祝发。得记莂。遁迹岩岫。终身不出。师既示寂。上为敕有司。定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极方外之宠。师说法数十年。所至门人。集为语录。晚际遇寿皇。被宸翰咨询法要。皆对使者具奏。别具行世。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宝印禅师者。嘉州人。号别峰。初业儒。弃儒剃染。业华严。又弃华严。从华藏民禅师。悟明心要。其祖圆悟每誉之谓。印有超师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谒于妙喜。自称西川法侄。时径山多士。窃笑之。妙喜问曰。未出剑门关。与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动和尚。妙喜忻然。顾左右曰。你们骑马趁不及。是日万指。丛林为之震动。于是西还开法。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皆从印游。印仍慰其开讲曰。宗教无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无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无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灵峰。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皆以无欺法。而利无欺众。公但自反能无欺乎。既无欺矣。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则教与宗。是一是二乎。惟诸公勉之。印又出峡。住持保宁。次迁金山。自金山移雪窦。自雪窦补双径。其众盛矣。尝示众曰。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净拈云。今日新丰洞里。秖转个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边云。还有最初悟道者么。若无丈夫。自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凤凰山里。初无工夫。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转拄杖子。秖教诸人。行须缓步。语要低声。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又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诸佛是祖师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时是。佛祖一时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又曰。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纡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迈。日常宴坐。匡床颓然。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爱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辞不奉诏。帝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迎入选德殿。初礼臣议。朝仪及见。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问圆觉之旨。印随机酬对。帝默有契。辄注圆觉经。命印撰经首之序。自是东华门置禅师舆。以备顾问。十五年冬。力请庵居。绍熙改元。过访智策禅师。兼与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又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谥慈辨禅师。塔曰智光。 赞曰。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一入昭觉之门。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负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趋阳之鹿者。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以己愈之方。施之别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针芥投。为万古我慢之正鉴。是则西山亮。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印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印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么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尊者。”慧欣然。后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印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