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洪諲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慧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江右丧乱。徙居丹阳之秣陵。方觉之娠也。时志公适至。谓其家当出神童。俄而觉生。八岁入道。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尝闻摄山泉石佳胜。诚息心之地也。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请开大智度论。以餐服幽微。陈晋安王伯恭。刺史湘州。并要一众。南游弘化。吏部尚书毛喜。护军将军孙玚。并鞠躬顶礼。左卫将军傅縡。通内外学。平居慎许可。每见觉则心形俱肃。谈论为倾倒。随平江表下令。一州惟留二寺。馀从屏废。觉闻惧焉。于是百舍扣阍。天听斯允。炀帝在蕃邸。出镇淮甸。复赐书。请住慧日寺。及正位青宫。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大业二年从驾入京。感疾于路。三月二十二日。至泗州宿预县卒。春秋五十三。其年五月十三日。还窆干江阳县之茱萸里。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制铭。门人智果立。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之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即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觉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有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布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为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觉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独演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于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觉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之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惟觉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芝兰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之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14 【介绍】: 唐僧。虔州人,俗姓廖。事马祖于临川。卒谥大觉禅师。谏议大夫韦绶曾辑藏之言行,编入《图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廖氏。
虔化人。
生有奇表。
识者知其为伟器。
八岁即从师薙染。
及大寂移居龚公山。
往依之。
且为大寂。
奉书于忠国师。
国师问。
汝师说什么法。
藏从东过西立。
国师云。
只者个。
更有。
藏从西过东立。
国师云。
者个是马师底。
仁者底作么生。
藏云。
早个呈似了也。
又奉书于径山。
属大寂受连率路嗣恭。
延居府治。
而授藏以衲袈裟。
使众请益。
僧问大寂。
离四句绝百非。
请师直指。
寂云。
汝去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云。
汝去问取海兄。
僧问海。
海云。
我到者里却不会。
僧举似寂。
寂云。
藏头白海头黑。
藏住西堂后。
有俗士问。
天堂地狱是有否。
佛法僧宝是有否。
藏皆以有答之。
士云。
和尚错了也。
藏云。
汝曾见何等尊宿来。
士云曾见径山。
藏云。
径山向汝道什么。
士云。
道一切总无。
藏云汝有妻子否。
士云有。
藏云径山有妻否。
士云无。
藏云径山和尚道无则得。
士礼谢。
时相国齐公映。
亚相李公兼尚书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礼敬。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建塔葬全身。
长庆初。
追谥大觉。
释全玼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馀杭人。
法济大师
行化径山。
玼即求以剃落。
后于衡岳结草庵进道。
木食涧饮。
无所待于人。
耐寒暑。
以槲叶自蔽。
更伏腊未尝易。
客有赠玼诗者曰。
巢居过后更何人。
传得如来法印真。
昨日祝融上下见。
草衣便是雪山身。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全玼。
本馀杭人也。
入径山礼法济大师求剃染。
禀质强渥且耐饥寒。
诸所参寻略得周遍。
乃隐衡岳中立草庵木食涧饮。
结软草为衣。
伏腊不易。
有赠玼诗云。
窠居过后更何人。
传得如来法印真。
昨日祝融峰下见。
草衣便是雪山身。
此太常孙渥旧相南迁有作。
事详南岳高僧传云。
系曰。
草衣在南岳炎方壮年。
即可未知。
衰老徙居幽朔。
耐否。
如能则上上根胜士也。
释圆绍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孙氏。
其先富阳人。
祖官南燕。
固占藉于滑台焉。
绍幼而俊迈恬静。
年十八。
事明福寺正觉禅师出家。
年二十二。
于相州义坛。
从香灯律师受具。
已而遍历丛林。
实悟旨于夷门仓垣水南。
水南即今之开宝寺也。
复久挂锡。
以养圣胎。
大中十年。
会裴公休罢相镇汴。
与言悦之。
请居上方院。
绍恐其迫窄。
不足以容广众。
将辟而大之。
时檀信臻萃。
倏成钜刹。
拥毳之流。
数盈二百。
僖宗时。
相国晋公王铎。
为奏院额曰双林。
师号曰法济
仍诏度僧七人。
以侍汤药。
法社之盛。
仅四十载。
所受化者。
可万计。
僧尼弟子。
五百馀人。
乾宁二年乙卯七月四日。
谓众曰。
若不解玄旨。
何能脱生死。
报汝诸人。
急急自了。
吾今景迫崦嵫。
此为最后教戒也。
遂寂然而化。
寿八十五。
腊六十三。
诏于本院西南隅建塔以葬。
越五年二月二日。
开塔仪貌如生。
爪发俱长。
乃复供养七日。
使远近瞻仰。
当阇维之际。
神光五色出烟中。
收舍利百馀粒。
四众淘汰近千粒。
珠圆玉洁。
非戒定慧所熏染。
恶能尔。
昭宗戊午岁也。
梁乾化癸酉。
诏谥定觉。
塔号灵化。
贞明四年九月。
慧霭等立碑。
开封尹王瓒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6 【介绍】: 唐僧。湖州长城人,俗姓钱。钱徽孙。早以孝闻,出家依湖州开元寺僧高闲。高闲善草隶,传其笔法。后参盐官齐安,得悟禅法。寻归乡,传徒讲法。懿宗咸通三年,住杭州径山院,为径山第二祖。卒于山。吴越时,追谥无上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钱氏。
湖州长城人。
祖徽礼部侍郎。
父晟不仕。
卧病久之。
宗刲股肉作羹以进。
病因愈。
孝誉远著。
时高闲以内供奉上都临坛大德。
居州之开元寺。
闲善草书。
声名藉甚。
宗请礼以为师。
而剃染焉。
谒盐官悟空大师。
获印记。
咸通三年辛巳。
巡历名山。
遂止天目东峰之径山。
道俗归心。
化以弘阐。
有弟子洪諲
以讲论自矜。
宗谓之曰。
佛祖正法。
直截亡诠。
汝算海沙。
于理何益。
但能莫存知见。
泯绝外缘。
离一切心。
即汝真性。
闻茫然。
礼辞游方。
至沩山悟旨。
乃知宗训为不诬也。
七年丙戌。
闰三月五日示灭。
塔全身于大寂岩下。
梁乾化五年。
吴越国王尚父钱氏。
表请谥曰无上天下号为径山第二祖。
云芽先生吴兴沈敬脩述赞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4—932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盐官人,俗姓孙。十三岁于苏州出家。唐僖宗乾符五年入闽,历参诸名德,终嗣雪峰义存。留住雪峰历三十年。哀帝天祐三年出住泉州招庆院,复移住福州长庆院。化世廿余年,授徒一千五百余人。卒谥超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4—932 俗姓孙,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南)人。13岁于苏州出家。僖宗乾符五年(878)入闽,历参诸僧,终嗣雪峰义存。留住雪峰山30年。哀帝天祐三年(906)出住泉州招庆院,复移住福州长庆院,世称长庆和尚。化世20余年,授徒1500余人。卒谥超觉大师。《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有传,前二书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槜李诗系·卷三十
慧棱,海盐人。
幼出家苏州通玄寺,参灵云问佛法。
云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棱于是往雪峰玄沙。
二十年间,坐破七个蒲团,不明此事。
一日,捲帘忽大悟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帘来见天下。
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擘觜打。
”峰谓沙曰:“此子彻,去也”沙曰:“此是意识著述,更须勘过始得。
”至晚上堂,棱又口占一颂。
峰乃顾沙曰:“不可更说,是意识著述。
”天祐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招庆。
后闽主召居长乐府长庆院,号超觉大师,得度者不减一千五百众。
长兴三年,归寂
全唐诗续补遗
慧棱,海盐人。
幼出家苏州通伭寺。
天佑三年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昭庆。
后闽王召居长乐府长庆院,号超觉大师。
长兴三年归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杭州海盐孙氏子。初娩胞纯紫色。儿肩腋间。若服伽梨状。逮成童。益俊朗。遂出家于苏之通玄寺。才登戒品。即事南询。至雪峰问云。从上诸圣。传授一路。请师指示。峰默然。棱礼拜而退。峰笑颔之。 一日峰谓棱曰。我寻常向诸人道。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出入好看。汝作么生会。棱曰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 棱入方丈参。峰云。是什么。棱云今日。天晴好普请。叩激之机。无所疑滞。因述颂曰。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旨乃方亲。昔时谩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天祐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以昭庆院。诣师居之。群纳云委。后又居长乐府之长庆院。出世二十馀年。众常不减一千五百。盖其资性能容忍。而慎许可。故受其益者无算云。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卒。寿七十九。腊六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慧棱。杭州海盐人也。俗姓孙氏。初诞缠紫色胎衣。为童龀日俊朗抗节。于吴苑通玄寺登戒已。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谒雪峰。提耳指订顿明本性。乃述偈云。昔时谩向途中学。今日看来火里冰。如是亲依不下峰顶计三十许载。冥循定业谨摄矜庄。泉州刺史王延彬。召棱住昭庆院禅子委输唯虞后至。及于长乐府居长庆院。二十馀年出世不减。一千五百众。棱性地慈忍不妄许人。能反三隅方加印可。以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长往。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闽国王氏私诔之大师号超觉。塔葬皆出官供。判官林文盛为碑纪德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
嗣云居道膺,又曾参夹山善会、径山洪諲
后归浙中,住杭州(一作越州)佛日寺,世称佛日和尚。
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二〇、《五灯会元》卷一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吉州新淦人。初投本州元證禅师出家。辞师赴东都,复至江西参洞山良价,为其法嗣。又历参大沩安和尚、明招德谦诸僧,曾与香严智闲、岩头全豁、镜清道怤等僧论道。晚住抚州疏山,世称疏山和尚。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后梁时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宋高僧传》避宋太祖讳作光仁。约为晚唐时人,禅宗僧侣,嗣洞山良价。曾参大安和尚,又尝与香严智闲、镜清道怤等论道。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二书录存匡仁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丛林号矮师叔。以其形质矬陋也。然气槩精爽。其说法。且不以杖拂为用。时时扪抚木蛇。或问焉。则曰。曹家女也。机办宏峻。四方学者所严惮。盖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仁云尺五头巾。又问。如何是尺五头巾。仁云圆中取不得。 仁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问镜清云。怤道者作么生会。镜清云全归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个中无旨路。仁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问如何是冬来意。仁云京师出大黄。 仁迁化时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闲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又著四大等颂。李长者华严论略。行世。既入龛。有白鹿。屈膝龛前。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光仁。
不知何许人也。
其形矬而么么。
幼则气槩凌物。
精爽殆与常不同。
早参洞山深入玄奥。
其辩给又多于人也。
尝问香严禅师。
答微有偏负。
曰某累茧重胝而至。
得无劳乎。
唾地而去。
后居临川疏。
山。
毳客趋请颇有言辞。
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
终入龛中。
已有白鹿至灵前屈膝而起。
时众谓为作吊焉。
次筠州白水院释本仁。
不知何许人也。
得心于洞山法席。
仁罕谈道。
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
却之还至。
乃徇丹阳人请住。
无几时。
天复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
垂欲入灭。
先触处告违。
乃集众焚香曰。
至香烟尽处是某涅槃时。
如其言端坐而化。
次龙牙山释居遁。
姓郭氏。
临川南城人也。
年殆十四警世无常。
而守恬。
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
于嵩山受具戒。
已思其择木。
乃参翠微禅会。
迷复未归莫知投诣。
闻洞上言玄格峻。
而躬造之。
遁少进问曰。
何谓祖意。
答曰。
若洞水逆流即当为说。
而于言下体解玄微。
隐众栖息。
七八年间孜孜戢曜。
时不我知。
久则通矣。
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
奉之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
乃请居龙牙山妙济禅院。
侁侁徒侣常聚半千。
爰奏举诏。
赐紫袈裟。
并师号證空焉。
则梁贞明初也方岳之下。
号为禅窟。
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矣。
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
遘疾弥留。
九月十三日归寂
遁出世近四十馀龄。
语详别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汴州人。俗姓李。初出家于卫州白鹿山僖宗中和二年于嵩山受戒。后入闽,嗣禅僧雪峰义存。后梁太祖开平初,闽王王审知请其住福州鼓山,尊为兴圣国师,世称鼓山和尚。从其学者甚众。后晋高祖天福中卒,年七十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李,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初出家于卫州白鹿山。僖宗中和二年(882)于嵩山受戒。后入闽,嗣雪峰义存。后梁太祖开平初,闽王王审知请其住福州鼓山,尊为兴圣国师。世称鼓山和尚。从其学者甚众。后晋天福中卒,年77。《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古尊宿语录》卷三七有传,三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鼓山国师。
神晏。
大梁人也。
姓李氏。
幼恶荤膻。
乐闻钟梵。
年十二。
时有白气数道。
腾于所居屋壁。
师即挥毫书璧曰。
白道从兹速改张。
休来显现作妖祥。
定祛邪行归真见。
必得超凡入圣乡。
题罢。
气即随灭。
年甫志学。
遘疾甚。
亟梦神人与药。
觉而顿愈。
明年又梦梵僧告云。
出家时至矣。
遂依卫州白鹿山道规禅师披削。
嵩岳受具。
谓同学曰。
古德云。
白四羯磨后全体戒定慧。
岂准绳而可拘也。
于是。
杖锡遍叩禅关。
但记语言。
存乎知解。
及造雪岭。
朗然符契。
一日参雪峰。
峰知其缘熟。
忽起搊住曰。
是什么。
师释然了悟。
亦忘其了心。
惟举手摇曳而已。
雪峰曰。
子作道理耶。
师曰。
何道理之有。
雪峰审其悬解。
抚而印之。
暨雪峰归寂
闽帅。
于府城左二十里。
开鼓山创禅宫。
请扬宗教。
曰今为诸仁者刺头。
入诸圣化门里。
斗薮不出。
所以向仁者道。
教排不到。
祖不西来。
三世诸佛不能唱。
十二分教载不起。
凡圣摄不得。
古今传不得。
忽尔是个汉。
未通个消息。
向他恁么道。
被他蓦口掴。
还怪得他么。
虽然如此。
也不得乱掴。
鼓山寻常道。
更有一人不跨石门。
须有不跨石门句。
作么生是不跨石门句。
鼓山自住三十馀年。
五湖四海来者。
向高山顶上。
看山玩水。
未见一人快利通得。
如今还有人通得也。
不昧兄弟。
珍重。
乃有偈。
示众曰。
直下犹难会。
寻言转更赊。
若论佛与祖。
特地隔天涯。
闽帅礼重。
常询法要焉。
释全宰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钱唐沈氏子。
幼依径山法济大师薙落。
既受具。
即行头陀。
以禅观期證悟。
及游方卒得指于石。
霜诸公之室。
后入天台居暗岩阅二十年。
操履益笃。
而闻望寝著。
木精石魅。
皆为执役。
天成五年。
归老于径山而终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全宰。
姓沈氏。
钱塘人也。
孩抱之间不喜荤血。
其母累睹善徵。
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
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
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
谚曰宰道者焉。
迨乎诸方参请。
得石霜禅师印證密加保任。
入天台山闇岩。
以永其志也。
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
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
宰之居也二十馀年。
恶鸟革音山精让窟。
其出入经行鬼神执役。
或扫其路或侍其旁。
或代汲泉或供采果。
时时人见宰未尝言。
后天成五年径山禅侣往迎归镇国院居。
终于出家本院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全宰。
俗姓沈氏。
钱唐人也。
孩抱之间不喜荤血。
其母累睹善徵。
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
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
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
谚曰。
宰道者焉。
迨乎诸方参请。
得石霜禅师印證密加保任。
入天台山闇岩。
以永其志也。
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
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
宰之居也。
二十馀年。
恶鸟革音山精让窟。
出入经行鬼神执役。
或扫其路。
或侍其傍。
或代汲泉。
或供菜果。
时时人见宰未尝言后终于镇国院。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