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年不详。代宗大历中居荆州。约于德宗建中中至贞元初任长林令,与司空曙唱酬甚密。贞元中为荆南节度从事、检校侍御史。事迹散见《酉阳杂俎》卷一二,《元和姓纂》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三。《全唐诗》存诗2首。唐诗汇评
卫象,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德宗建中年间任长林令,官终侍御,象与李端、司空曙友善,以诗名于大历间。《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僧。长安人,一作范阳人。贾岛从弟。居青龙寺,一说居天仙寺。工诗,多五言,律调谨严,意在言外,诗名与岛齐。与马戴、姚合、厉玄多有酬唱。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贾,范阳(今北京西南)人。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金石萃编》卷六六《僧无可书幢》)。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合刺金州,无可往访之。又与张籍、马戴、厉玄、喻凫等人友善。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唐才子传》卷六。无可工诗,多五言,与贾岛、周驾齐名,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清奇雅正主”之入室。无可善为象外句,“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冷斋夜话》),如“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微阳下乔木,远烧人秋山”。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关中金石记》)《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又2句。唐诗汇评
无可,生卒年不详,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或云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贾岛从弟。元和中,居长安青龙寺,后又居长安先天寺及终南白阁寺。又曾游吴越、岭南、江西等地。会昌中,居华山树谷,自称树谷僧。约会昌末、大中初卒。可善书,工五言诗,与姚合、朱庆馀、贾岛、殷免藩、章孝标、顾非熊、马戴、段成式、雍陶、厉玄等为诗友,唱和甚多。有《无可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78—861 【介绍】: 唐僧。衢州须江人,俗姓祝。年十五,随叔僧唯宽入内道场,诵《法华》、《华严》等经。年二十三,受戒。历四十年,精通诸大经论。归诸暨法乐寺授徒。武宗会昌间,往永嘉,隐于乐成县大芙蓉山。宣宗大中初,出住温州开元寺。晚住越州吕后山院。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姓祝氏。衢之须江人。大德惟宽。其季父也。宽名重当时。质幼从出家。及宽被诏。入长安居大兴善寺。复请授菩萨戒于内道场。而质皆在焉。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二十三。受具。七日能覆习戒本。更二夏。讲四分律。年二十七。讲俱舍论。如是四十年。而大经大论。通畅者多矣。后问心法于大悲禹迹二禅师。乃归领徒于诸暨之法乐寺。虎伏座下。若听所说者。质为摩顶。使毋噬生物。虎妥尾去。会昌诏沙汰。质遁永嘉之乐清县大芙蓉山。太中初。太守韦公。屡致召命。质固辞。于是强舁之入城府。居开元寺积岁月。所得檀施。悉以造佛殿讲堂房庑等宇。而像设之严饰。藏教之完治。皆其费。俄而会稽廉使贰沈公。以吕后山院迎之。以归。院盖宁贲禅师旧化地。质至。惟寓一榻于草庵而已。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别于众。十五日。端坐而化。寿八十四。腊六十二。窆全身于灵谷。塔既建。越州刺史段成式。叙其行实。
释文质。俗姓祝氏。尚丘之远孙。衢州须江人也。叔氏为僧号唯宽。学通多本经论。宽被诏入长安止大兴善寺。重诏入内道场。兼请受菩萨戒。质随宽入内。年十五诵法华华严维摩等经。二十三受具。七日诵周戒本。二夏便讲四分律。二十七讲通俱舍。四十年中精晓诸大经论。后约束大悲禹迹二禅师参问心要。既博达矣。归诸暨法乐寺领徒。时有虎来听法。质摩其顶而去。后往永嘉钟会昌之搜简乃隐乐成县大芙蓉山。胎息而已。大中重兴。太守韦君累请不来。强置于榻舁出州开元寺居。檀施骈貤回造大佛殿并讲堂房廊形像。并写藏教无不备焉。越州廉使沈贰卿命住吕后山院。本宁贲禅师旧化之地也。质唯居草庵而止。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众言别。十五日端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二。窆于云谷建塔。越州刺史段式为行录焉。
人物简介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河东蒲坂人,俗姓卢。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问道者众。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寰中。姓卢氏。蒲坂人也。生有异相。其声如钟。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结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云。般若以何为体。赵州大笑而出。师明日见赵州扫地。师问般若以何为体。赵州置帚。附掌大笑。师便归方丈。师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众云。山僧不解答语。只能识病。又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时学者甚众。山素缺水。师拟飞锡。夜梦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东坡题诗云。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佩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约801—约866或约812—约870 【介绍】: 唐太原祁人,本名岐,字飞卿。温彦博裔孙。少敏悟,工诗词。数举进士不第。宣宗大中中,以搅扰试场,黜为随县尉。襄阳节度使徐商署为巡官。不得志,去归江东。后至长安,任国子助教。贬方城尉,卒。其诗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其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后收入《花间集》,为花间派词人之首,又与韦庄并称温韦。时试律赋,八韵一篇,相传庭筠文思敏捷,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韵只须八叉八吟,故号为温八叉、温八吟,有《金筌集》及诗集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812—870 本名岐,字飞卿,排行十六,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少负才华,尤长于诗赋,然生性傲岸,好讥讽权贵,得罪宰相令狐绹,因此累举不第,仅任方城尉、隋县尉、国子监助教等微职。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夏承焘有《温飞卿系年》。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亦有诗名,当时与李商隐齐名,号为“温李”。时人又称其与李商隐、段成式之诗风为“三十六体”,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故也。才性敏捷,每与试,押官韵,未尝起草,每一韵一吟,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故又称“温八叉”或“温八韵”。温诗语言风格较为秾艳,予人以绮错婉媚之感。此种特征尤以乐府篇什为最。其怀古之作,多含讽谕意义;其写女性之诗则多具悲剧色彩。亦有少量直接揭示社会矛盾之篇什,故不能将温诗一概斥之为“侧艳之词”。诗体以近体为较擅,气韵清拔,格调高峻,如《过陈琳墓》、《经五丈原》等。其写景小诗则清新可喜,如《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向称名句。由清人曾益编集作注、顾予咸补辑、顾嗣立补注重订之《温飞卿诗集笺注》,乃最完善之温诗注本,存诗近330首。《全唐诗》存诗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6。
词学图录
温庭筠(?-866) 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花间词人鼻祖。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皆佚,词存《花间集》、《金奁集》中,王静安辑《金荃词》一卷。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数举进士不第。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历方城隋县尉卒。
作品评论
唐摭言(李商隐)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场中号为“温八吟”。北梦琐言
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口“救数人”也。唐才子传
(庭筠)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批点唐音》
温生作诗,全无兴象,又乏清温,句法刻俗,无一可法,不知后人何故尊信。大抵清高难及,粗俗易流,差便于流俗浅学耳。余恐郑声乱耳,故特排击之。唐诗镜
温庭筠诗如浪芷浮花,初无根蒂,丽而浮者,伤其质矣。唐音癸签
温飞卿与义山齐名,诗体丽密概同,笔径较独酣捷。七言乐府,似学长吉,第局脉紧慢稍殊,彼愁思之言促,此淫思之言纵也。《诗源辨体》
庭筠五言律有六朝体,酷相类。七言人录者调多清逸,语多闲婉,在晚唐另为一种。《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抵温氏之才,能瑰丽而不能澹远,能尖新而不能雅正,能矜饰而不能自然,然警慧处,亦非流俗浅学所易及。正如苎萝女,昵之虽欲倾城,然使其终身负薪,则亦不平。《唐音审体》
飞卿乐府歌行,不妨出义山之上,而今体诗不逮远甚。虽曰义山学杜,飞卿学李,渊源本异,而工力浅深,自不可掩。野鸿诗的
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谓,诗亦荒谬;若不论义理而只取姿态,则可矣。《唐诗别裁》
语曰:“情生于文,文生于情。”情不足而文多,晚唐诗所以病也。得此意以去取温诗,则真诗出矣。一瓢诗话
温飞卿,晚唐之李青莲也,故其乐府最精,义山亦不及。……唯长诗则温不迨李。李有收束法,凡长篇必作一小束,然后再收,如山川跌换之势;温则一束便住,难免有急龙急脉之嫌。石洲诗话
飞卿七古,调子元好,即如《湖阴同》等曲,即阮亭先生之音节所本也。然飞卿多作不可解语。且同一浓丽,而较之长吉,觉有伧气,此非大雅之作也。石洲诗话
温诗五律,在姚武功之上。《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温飞卿久困名场,故学力独为透到。其于玉溪,何止偏师之攻!顾华玉盛诋之,亦蚍蜉撼树也。《石园诗话》
愚谓飞卿才思艳丽,韵格清拔,随题措辞,无不工致,恰如其“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之妙。《南堂辍锻录》
温飞卿五律甚好,七律唯《苏武庙》、《五丈原》可与义山、樊川比肩。五七古、排律则外强中干耳。《东目馆诗见》
飞卿与玉溪并称,其歌谣岂玉溪所能几及!清拔处亦不似长吉刿心镂肝。《唐七律隽》
温、李并称,飞卿松秀似胜义山,而宋人学西昆者有此精到否?三唐诗品
其源滥觞明远,而衍派子山,是义山一流。顾律多浮藻,无婉密之音。五言规古,自存璆亮。歌行炼色揣声,密于义山,疏于长吉。刘彦和谓“穷力追新”,陆士衡谓“雅而能艳”者。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介绍】: 唐人。名或作德仁。穆宗长庆间以诗名。自文宗开成至宣宗大中三朝,昆弟皆擢显仕,而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卒无成。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公主子。穆宗长庆时以诗名。其兄弟以贵戚故皆为显贵,而得仁独苦为文,文宗开成后,出入举场20年,无所成。曾赋诗自伤云:“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故稀。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卒后,韦庄、僧栖白等竞相赋诗哀吊。生平散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五三、《唐才子传》卷六。得仁苦心为诗,曾自言“刻骨搜新句,无人怜白衣”、“永夜无他虑,长吟毕二更”。尤擅五律,晁公武称其“五言清莹,独步文场”(《郡斋读书志》卷四中)。《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得仁诗》1卷。《全唐诗》存诗2卷,又5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唐诗汇评
全唐诗补逸刘得仁,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公主之子。自文、武、宣三朝,弟尚公主,兄弟皆居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二十馀年,屡试屡黜,竞不得一第。约大中末年,时人哀之。得仁能诗,于五律尤工,与姚合、无可、段成式、厉玄、雍陶、顾非熊等交往酬和。有《刘得仁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刘得仁,贵主之子。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浪仙、无可、刘得仁辈,时得佳致,亦足涤烦。诗人主客图
清奇僻苦主:孟郊……及门二人:刘得仁、李溟。郡斋读书志
刘得仁,公主之子。长庆中以诗名,五言清莹,独步文场。唐才子传
(得仁)有寄所知诗云:“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故稀。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忧而不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铿锵金玉,难合同流,而不厌于磨淬。端能确守格律,揣治声病,甘心穷苦,不汲汲于富贵。王孙公子中,千载求一人不可得也。唐音癸签
刘得仁诗思深,合处尽可味,奈笔笨难掉何?天子甥为一名终日哀吟,何自苦!《重订中晚唐诗人主客图》
得仁诗,亦水部派也。前辈见其愁苦吟呻,拟之贾氏,其实唐末凄厉之音,大半相似,要自各有宗承,不相混。独惜得仁三十年苦功,赍志以殁,后世并亦无能知者。引为张司业门人,或有传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