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董安于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8 首
铜剑赞 南梁 · 江淹
四言诗
永明初,始造旧官,凿东北之地,皆平网迤陇,尤多古冢墓,有人得铜剑,长尺五寸,余既借看,叹其古异。客有谓余曰:「古时乃以铜为兵乎?其可得而闻不?」余笑而应曰:「此证据甚多,殆不俟言。卿既欲知,辄具言之。余案《山海经》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曰:「此山出金如火,以之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时,西戎献之,《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越绝书曰:「赤瑾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欧冶铸以为纯钩之剑。」又汲冢中得一铜剑,长三尺五,及今所记干将者,亦皆非铁,明古者以铜锡为兵器也。《周书》称,「穆王时征犬戎,得昆吾之之剑、火浣布,长尺有咫。又有练铜赤刀,割玉如泥焉。」又《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赐之金,既而悔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杜预注云,「楚金利故也。」古者以铜为兵,故《禹贡》云,「荆扬贡金三品。」余以为古者语质而难解,今者语文而易了,独诗云,「元龟象齿。」其实象牙也。书云,「厥包橘柚。」乃黄柑也。金品,上则黄,中则赤,下则黑,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黄金可为宝,赤金可为兵,黑金可为器。《韩子》称:「昔智伯繇之伐赵襄子。初,晋阳襄子金将尽,问于张孟谈,孟谈对曰:『吾闻董安于治晋阳也,公室悉以铜为柱质,君可发而用之。』于是发之,有馀金矣。」谓此据盖可知焉。又昔夏后氏使九牧贡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于昆吾氏之墟,白若甘搀之地,图其山川奇怪,以形于鼎,使民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舁而自藏,不迁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国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殷纣暴虐,鼎迁于周。每人主休明,鼎虽小而重,其奸回昏乱,虽大而轻。及周显王三十二年,姬德大衰,乃沦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见于彭城。二十七年,始皇东游,大发徒出之,而不能得焉。后汉武帝宾礼百神于汾阴,得大鼎,时人以为九鼎,其详不可得而审也。且荆轲刺秦王之日,匕首击铜柱,铜柱火出,则古者非直以铜为匕首,亦以为殿柱也。且始皇之世,长狄十二,见于临洮,身长三丈,足迹六尺,于是始皇敛天下之兵,铸而象之。故西京赋云,「高门有闶,列坐金狄」是也。又造阿房之宫,其门悉用磁石,磁石噏铁,以防外兵之入焉。以此推之,明知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遂成风俗,所以铁工比肩,而铜工稍绝,二汉之世,逾见其微,及汉建安二十四年,魏文帝为太子时,铸三宝刀,二匕首,天下百炼之精利,而悉是铸铁,不能复铸铜矣。按张华《博物志》亦称,「铸铜之工,不复可得,唯蜀地羌中,时有解者。」由此言之,斯妙久绝。余谓不复能铸铜者,正当不能使利如霜雪,光如云霞,陆斩犀兕,水断蛟龙,岂复不能铸铜炉碗灯耶?然今太极殿前两大铜镜,即周景王铸也。制作精巧,独绝晚世,今之作必不及古,犹今镜不及古镜,今钟不及古钟矣。昔余为吴兴令,凿池,又获铜箭镝数十枚。时有人复于彼山中伐木,得铜斧一口。古铜铸为兵,岂为一据?故备言其详,以发子之蒙矣。古贵铜贱铁,非独此事,按《皇览·帝王冢墓记》,称吴王阖闾冢,铜椁三重,汞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盘郢鱼肠之剑在焉。秦始皇冢,亦以铜椁水银为江河,关东贼发之,至铜椁而取铜,深大不可多得,因此穴墓。汉思王冢,时奢侈,皆生葬,取爱幸奴婢,蓄谷,为铜窗,以通殉葬者气息,兼以水火,守冢给呼召,数十年乃不复闻声矣。晚世之葬,无复此例,然犹自大奢大富大盛,或倾一国之财,或竭一家之宝,或争为宏丽,或竞相高尚,前汉奢于后汉,魏时富于晋世,中原既夷,至于江左,时天下凋丧,制度日衰,富贵之家,犹或厚葬,然论古论曩,亦减损千万倍矣。世愈贫狭,哀礼愈薄。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钉,悉用细腰,其细腰之法,长七寸,广三寸,厚二寸五分,状如木秤,两头大而中央小,仍凿棺际而安之,因普漆其外,一棺凡用细腰五十四枚,大略如此,亦可谓至巧矣。其法既绝,亦有铜钉,铜钉之体,皆如今柘钉形也。铜钉既滑,多被发掘,自义熙以来,乃以柘代铜,爰及明器之属,亦多减省,必不得已,乃用乌牙焉,相与皆用素棺,不得施漆,及自棺之外,一无所设,既由贫富之悬,兼以避患之及耳,故为此赞,以明古今铜铁之兵刃,葬送之事焉,乃成赞曰。
悠悠开辟,或圣或贤。
蚩尤铸铜,为兵几年。
天生五才,实此为先。
既古既曩,谁测谁传。
纷纶百代,事无不异。
况乃金铁,国之利器。
风胡专精,欧冶妙思。
于昔则出,于今则秘。
闻之释经,万物澹薄。
在古必厚,在今必恶。
徒侈徒异,徒铲徒削,聊举一概,以明鸿略(《本集》。)
赵魏君子。迹著明文。
有韦弦之淑慎。在躁静以区分。
于以诫德在我。于以表正事君。
禀刚以宣其志。守柔以播其勋。
动静有恒。得枢机于要道。
佩服无斁。合规矩于典坟。
董安于事赵子。虚心固节。
收目反视。由一国之具瞻。
在四德之为美。诫孜孜于不怠。
谅勤勤于所履。观其弦之劲姿。
可以励其攸止。式标其道。
于焉克已。所谓惕祸以垂休。
故以善终而令始。且其天道何常。
顺之无悔。察是非之倚伏。
节行藏于进退。守而取则。
在刚柔以为箴。动必可观。
比玉剑之为佩。邺令乃曰躁用乖于正性。
故安卑以从时。静既恭于五德。
故不暴以为师。命韦带之閒缓。
体君子之舒迟。惟器可象。
惟贤则之。佩兰则殊于楚客。
象环有慕于宣尼。信建物之表意。
实善之人之所资。故知欲不可纵。
俭以足用。德或可移。
中以成规。识君子之容止。
见淑人之表仪。周旋之中。
宁假于宫徵。内外相制。
亦合乎埙篪。大哉景行。
刚柔异性。缓之于韦用和。
急之于弦表正。既守道而恒佩。
因履端而不竞。懿夫。
式彰茂德。分意表情。
礼节既备。敬慎孔明。
参衣冠而振序。列簪绂以齐荣。
猗二子之垂诫。与千古之扬名。
日月昼夜明,中匿暗霭物。
前世有奇疾,五日瞑未殁。
大夫家臣惧,鹊来视之脉不汨。
尝闻秦缪公,奄奄往帝所,甚乐岂苍卒。
及乎七日寤,事与此无咈。
果然踰二日,觉语汝忽忽。
从帝游钧天,天乐声飏动心骨。
有熊欲援我,我时不敢咄。
帝命我射之,熊死罴来突。
又射又死罴,帝喜笑嗢嗢。
二笥皆有副,拜赐未及发。
见儿在帝侧,帝属翟犬一。
曰俟子壮与,虽得都未悉。
复思古虞舜,勋德如白日。
将以其胄女,而为七世匹。
是时董安于,受言藏既密。
遂陈鹊所云,锡田嘉彼术。
他日驾四牡,桓桓兵卫出。
矫立道上人,不避从者叱。
愿言谒主君,见子光隘溢(疑当作溢溢)
请君去左右,且闻君始疾。
臣实在帝傍,颇有良可诘。
诘见我何为,见君射熊罴,命中皆不失。
是且曷谓然,晋难其可述。
赐笥与属犬,解讲见终必。
问姓欲以官,欻恍不见质。
姑布子卿能相人,翟婢贱儿真将帅。
驰上常山得宝符,主君自此知无恤。
北登夏屋邀大王,铜枓厨人击王卒。
夫子姊呼天,摩笄自杀向山窟。
今传所死山,摩笄名不没。
其后竹书留两节,丹砂写素智氏灭。
呜呼人事非偶然,满饮琉璃耳方热。
示病毗耶金粟影,出山五祖金仙相。
神妙通灵顾虎头,白莲香火空诸妄。
腊中发药补衰朽,扶杖清风看花柳。
捷书政用此时来,开颜正尔难忘酒。
韩门弟子更谁如,即今犹有董安于
更有承明两学士,与公相对白髭须。
(中州自序曰:"余往年尝一和陶靖节诗,俯仰垂四十年,浮云世事,何所蔑有。及来河朔,触事感怀,间用其韵,积日既久,辞无诠次,因袖而目之曰《后和陶诗》。然余前所和者,多因其事而寓己意;今所和者,第用其韵不复用其事云。"中州《前和陶诗》,苏平仲书其后。《后诗》则洪武二十五年壬申,与独庵少师同客于燕,少师用蝇头小楷继写成卷,而题其后云:"中州先生才力老成,问学淹贯,二十年来奔走南北,虽涉历世故,乐天知命,有合于靖节之志趣。其和诗如茧抽泉决,略不见其艰窘,矧有牵强者耶?"己丑岁之涂月,子晋得少师手书卷录以示余,余录其什之二云。)
我昔少年日,无事幸休居。
佩弦戒性缓,每师董安于
迨兹桑榆景,始悟失东隅。
屡将孱弱躯,触冒风波途。
严冬朔风急,夜绝高邮湖。
岂不幸利涉,为计良已疏。
古人戒垂堂,况我疾病余。
前途谅多险,欲悔将焉如。
独坐次谢伯一韵 明 · 范嵩
五言律诗
閒散真无事,虚斋对月孤。
才惭曹子建,性数董安于
醉后聊凭几,吟馀谩撚须。
悠然成吏隐,习静似禅臞。
椵岛书感。用前韵 其二 (壬申) 明末清初 · 李安讷
五言律诗
绝岛西关外,穷荒北塞隅。
国恩那可报,臣罪不容诛。
九载重回橹,三章乍解符。
平生弦自佩,性比董安于
读书杂感十七首 其三 (甲申) 清末至民国 · 陈衍
佩弦董安于,佩韦西门豹。
性情安可移,职志聊取闹。
嵇康种合欢,蠲忿未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