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武三思

相关人物:共 51 位
共 5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18 【介绍】: 唐晋州临汾人,字荣期,本名馀庆。
少举童子科。
长师事王义方。
高宗上元初,应八科举皆中,授武陟尉。
尝乘县令赴州,开仓赈济灾民。
武则天时,为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
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忤旨,下迁水部郎中。
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守豪、蕲二州刺史,所至礼化大行。
睿宗初,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累封平原郡公。
有《三国春秋》、《明堂新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庆,字荣期,排行四,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客居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八科举,授武陟尉。永隆元年(680)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武后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参军,入阁供奉。历司宾寺主簿、左卫长史兼弘文馆直学士、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左迁水部郎中,出为棣州刺史。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封平原郡公。玄宗开元九年(721),卜居尧山、沮水间,卒。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勃、骆宾王交往。著有《明堂新礼》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员半千字荣期,晋州临汾人。卒玄宗开元间(《旧唐书》谓卒开元二年,《新唐书》则谓卒开元九年),年九十四。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本名馀庆。少师事王义方。义方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上元初举八科皆中。授武陟尉。又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冑曹入阁供奉。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除棣州刺史。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睿宗立。徵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九年卒。年九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06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孟将。
登进士第,始调清源丞。
武周永昌元年以贤良征试,擢监察御史。
后出为合、蜀二州刺史。
长安中召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与桓彦范等乘机政变,诛张昌宗、张易之,复中宗帝位,擢天官尚书,迁中书令,封汉阳郡王。
武三思所诬,罢相,贬新州司马。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少补太学生,博涉经史。
登进士第,调清源丞。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中贤良方正科,擢拜监察御史。
圣历初,累迁凤阁舍人,后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以诛张易之、拥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迁中书令。
神龙二年(706),为武三思所排,贬新州司马,又流泷州,卒。
谥文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大唐新语》卷六。
柬之所存之诗均为乐府体,辞彩斐然,颇沿齐梁旧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张柬之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柬之字孟将。
襄州襄阳人。
少补太学生。
第进士。
累补青城丞。
永昌元年以贤良徵。
时年七十馀矣。
试策第一。
擢拜监察御史。
神功初累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召还。
狄仁杰荐为司刑少卿。
迁秋官侍郎。
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迁凤阁侍郎。
中宗即位。
以诛张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
封汉阳郡公。
迁中书令。
监修国史。
进封汉阳郡王。
加特进。
令罢知政事。
授襄州刺史。
寻为武三思所搆。
贬新州司马。
愤恚卒。
年八十二。
景云元年赠中书令。
谥曰文贞。
建中初又赠司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700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怀英。狄知逊子。举明经。为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迁侍御史。历宁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绩。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出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率军追击突厥兵。入为内史。封燕国公。卒谥文惠。追封梁国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0—700 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举明经,授汴州判佐,转并州法曹参军。高宗仪凤中,为大理丞。迁侍御史,度支郎中,出为宁州刺史。武后时,入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左授复州刺史,徙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贬彭泽令。征为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拜纳言。圣历初,为河北道元帅,还授内史。三年(700)卒,赠文昌右相,谥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仁杰善举贤才,能诗文。《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仁杰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
举明经。
授汴州判佐。
天授二年累迁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来俊臣诬搆下狱。
免死贬彭泽令。
神功元年擢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加银青光禄大夫。
武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仁杰切谏。
请立庐陵王。
后感悟。
卒复唐嗣。
寻拜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三年卒。
赠文昌右相。
谥曰文惠。
中宗反正。
追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梁国公。
豆卢钦望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0—709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豆卢宽孙。
武则天圣历二年拜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授太子宾客。
中宗时擢尚书右仆射。
居相位十余年,因张易之、武三思等专权,独谨身自全。
神龙二年拜开府仪同三司。
卒谥元。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钦望。雍州万年人。累官越州都督司宾卿。长寿二年拜内史。封芮国公。坐阿附李昭德贬赵州刺史。入为司府卿。迁秋官尚书。中宗还东宫。拜太子宫尹。进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罢为太子宾客。中宗复位。擢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进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卒年八十。赠司空并州大都督。谥曰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5 【介绍】: 唐雍州蓝田人。
举明经。
武则天垂拱初为监察御史,累官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遇事敢言。
武三思意,出为岐州刺史。
复为右台大夫。
中宗时,节悯太子败,诏珦穷其党羽。
时睿宗居藩,被牵连,珦密奏保释。
擢户部尚书,封河内郡公。
卒谥文。
全唐文·卷二百
珦。雍州蓝田人。第明经。调鄠尉。垂拱初拜右台监察御史。累擢户部尚书。赐爵河内郡公。授太子宾客检校詹事。以老致仕。开元三年卒。年八十一。赠兖州都督。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0—716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
弱冠以明经及第,调隆州参军事。
武则天长安时擢秋官侍郎,忤张昌宗,出为定州刺史。
中宗神龙初,擢大理卿,忤武三思,出为青州刺史。
前后为刺史十三郡,皆以清廉著闻。
累官工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14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举明经第。累除雍州司马。宰相苏良嗣荐于武则天,历迁德、郑二州刺史,政尚清严,吏民尊畏。久视元年,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知纳言事。时张易之等宠横,安石数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龙元年,罢相,俄迁中书令,封郧国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拒不往。复罢政事,留守东都。后以事累贬沔州别驾,发愤卒。玄宗天宝初追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14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举明经,授乾封尉。
历雍州司兵参军、膳部员外郎、文昌令、雍州司马,并、德、郑三州刺史。
久视(700)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因数折辱张易之、武三思,出为扬州长史。
中宗神龙初(705),征拜刑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复同三品,迁中书令,封郧国公,为侍中。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公,复为侍中、中书令。
开元元年(713)出为蒲州刺史,转青州刺史。
二年贬为沔州别驾,愤激而卒。
后谥文贞。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06 【介绍】: 唐润州曲阿人,字士则。
以荫调右翊卫,累迁御史中丞。
武周长安中为司刑少卿,屡疏请昭雪冤案。
神龙元年,参与张柬之等谋逼武则天退位,率禁兵入宫杀张易之、张昌宗,拥中宗复位。
拜侍中,封谯郡公。
未几为武三思所谗,罢政,加特进,封扶阳郡王。
寻出为濠州刺史。
三思复诬其谋反,谪徙岭外,杖杀途中。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彦范字士则。
润州丹阳人。
少以门荫调补右翊卫。
累转司刑少卿。
中宗即位。
以诛张易之昌宗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拜纳言。
赐勋上柱国。
封谯郡公。
改侍中。
武三思谮进封扶阳郡王。
加特进。
令罢知政事。
又因三思诬搆贬泷州司马。
长流瀼州。
三思令周利贞矫制杖杀之。
年五十四。
睿宗立。
追复官爵。
谥曰忠烈。
建中元年重赠司徒。
周允元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 【介绍】: 唐豫州安城人,字汝良。
弱冠举进士。
武则天延载初任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宴宰相,诏各述书传中善言,允元日:“耻其君不如尧舜。
武三思以为语有指斥,纠而驳之。
则天曰:“闻其言足以诫,安得为过?”卒,则天为七言诗悼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从武则天游龙门,赋诗冠诸臣。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
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
武周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次年春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
景龙中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
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
《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
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
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
明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
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
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还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
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
今存《宋之问集》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
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寻抟越州长史。睿宗即位,眨钦州。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有《宋之问集》十卷,已佚。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三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
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
补诗五首。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问字延清。
一名少连。
虢州宏农人。
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
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
未几逃还。
匿洛阳人张仲之家。
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
之问发其事。
起为鸿胪主簿。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
之问首膺其选。
寻转越州长史。
睿宗立。
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
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新唐书·文艺传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唐才子传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瀛奎律髓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诗薮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诗薮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诗薮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诗薮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师友诗传录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共 5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