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楚南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陈,号宝峰英禅师,邵武(今属福建)人。初依曹山雅禅师,后为黄龙南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南岳下十三世。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居庐山圆通寺。二年,开法于石门。迁隆兴府泐潭(同上书)。三年卒,年五十九。《禅林僧宝宝传》卷三○有传。今录偈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洪英。
出于陈氏。
邵武人。
幼警敏读书。
五行俱下。
父母钟爱之。
使为书生。
英不食。
自誓恳。
求出家。
及成大僧。
即行访道。
东游至曹山。
依止耆年雅公。
久之辞去。
登云居。
眷岩壑胜绝。
为终焉之计。
阅华严十明论。
至为真智慧无体性。
不能自知无性。
故为无性之性。
不能自知无性。
故名曰无明。
华严第六地。
曰不了第一义。
故号曰无明。
将知真智慧本无性。
故不能自了。
若遇了缘而了。
则无明灭矣。
是谓成佛要门。
愿以此。
法绍隆佛种。
然今诸方。
谁可语此。
良久喜曰。
有积翠老在。
即日造黄檗。
南禅师于积翠。
夜语达旦。
南公加敬而已。
时座下龙象杂还。
而英议论。
尝倾四座。
声名籍甚。
尝游西山。
昌潘居士。
同宿双岭。
居士曰。
龙潭见天皇时节。
冥合孔子。
英惊问何以验之。
曰。
孔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
师以为如何。
英笑曰。
楚人以山鸡为凤。
世传以为笑。
不意居士。
此语相类。
汝擎茶来。
我为汝接。
汝行益来。
我为汝受。
汝问讯。
我起手。
若言是说。
说个什么。
若言不说。
龙潭何以便悟。
此所谓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以世尊之辩。
亦不能加此两句耳。
学者但求解会。
譬如以五色。
图𦘕虚空。
鸟窠无佛法可传授。
不可默坐。
闲拈布毛吹之。
侍者便悟。
学者乃曰。
拈起布毛。
全体发露。
似此见解。
未出教乘。
其可称祖师门下客。
哉九峰被人问。
深山里有佛法也无。
不得已曰有。
及被穷诘无可有。
乃曰。
石头大者大。
小者小。
学者卜度曰。
刹说众生说。
三世炽然说。
审如是教乘自足。
何必更问祖师意旨耶。
要得脱体明去。
譬如眼病人。
求医治之。
医者但能去翳膜。
不曾以光明与之。
居士推床惊曰。
吾忧积翠法道。
未有继者。
今知尽在子躬厚自爱。
双岭顺禅师问。
庵中老师。
好问学者。
并却咽喉唇吻。
道取一句。
首座曾道得么。
英乾笑已。
而有偈曰。
阿家尝醋三赤喙。
新妇洗面摸著鼻。
道吾答话得腰裈。
玄沙开书是白纸。
于是顺公屈服。
以为名下无虚士。
有同参在石门。
分座接纳。
英作偈寄之曰。
万锻炉中铁蒺藜。
直须高价莫饶伊。
横来竖去呵呵笑。
一任傍人鼓是非。
熙宁元年。
首众僧于卢山圆通寺。
学者归之如南公
明年春。
南公下世。
冬十月英开法于石门。
又明年六月。
知事纷争。
止之不可。
初九日谓众曰。
领众不肃。
正坐无德。
吾有愧黄龙。
呼维那。
鸣钟众集。
叙行脚始末曰。
吾灭后火化。
以骨石藏普通塔。
明生死不离清众也。
言卒而逝。
阅世五十有九。
坐四十三夏。
赞曰。
英厌纷争之众。
而趋死。
又诫以骨石藏普通塔。
其以死生为儿戏乎。
晋魏舒丧其室。
一恸而止。
曰。
吾不及庄周远甚。
桓温殷浩儿时戏。
温弃鞭。
而浩取之。
温后喜曰。
吾固知浩出吾下。
古人哭泣戏剧之间。
自验其材如此。
英叹领众不肃。
而愧黄龙。
自鞭不赦。
可以为法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九七
行伟(一○一八——一○八○),俗姓于,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年十九游京师,谒宝相寺大乘师方益,为服勤十三年,始落发受具。益令入洛,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又谒黄龙南禅师,南卒,遂奉江西使檄住仰山,法席冠江南。元丰三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四,《罗浮野录》卷四。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四
禅师名行伟。
生于氏。
大名人也。
幼寡笑语。
颓然地坐终日。
伏犀插额。
眉目疏秀。
人皆异之。
年十九。
游京师。
闻宝相寺大乘师。
方益有鉴裁。
谒之。
益曰。
君风神不凡。
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
正当袒肩荷担如来。
乃称耳。
伟欣然曰。
此吾心也。
愿执役扫除。
益以讲学聚徒。
伟甘勤力。
挽车运粟。
破薪佐炊。
无所不为者。
十三年。
乃剃落受具。
辞益经行诸方。
益令入洛。
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
成名继其席常千人。
讲无定居。
南游门弟子。
有愿随者。
伟不却。
至淮上。
所至禅林。
盛藉藉闻宗师名。
心怪之。
馆淮山古寺。
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𥦑。
高其衣裙。
布缠两胫。
惊曰。
亮亦逃矣。
呼俱行者。
聚观太息。
亮笑叙寒温而已。
伟问曰。
汝今称禅者。
禅宗奥义语我来。
亮曰。
待我死后。
为汝敷说。
伟曰。
狂耶。
亮曰。
我狂已息。
汝今方炽。
即趋去。
伟请其属曰。
亮闻见淹博。
知法解义倍我。
今甘尔。
禅家。
必有长处。
乃独行诣黄檗。
南禅师
依止二年。
每造室。
南公必敛目。
良久乃语。
伟曰。
和尚见行伟。
必合眼何耶。
曰。
麻谷见良遂来。
荷锄锄草。
良遂有悟处。
我见汝来。
但闲闭目。
汝虽无悟。
然且有疑。
尚亦可在。
伟滋不晓。
时泐潭月禅师。
南公同坐夏积翠。
月以经论有声。
伟尝侍座。
听其谈论。
因读小释迦传曰。
韦尚书问仰山寂公。
禅师寻常如何接人。
寂曰。
僧来必问来为何事。
曰来亲觐。
又问。
还见老僧否。
曰见。
又问。
老僧何似驴。
僧未有詶者。
韦曰。
若言见。
争奈驴。
若言不见。
今礼觐谁。
以此故难答。
寂曰。
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
月公称善。
伟亦以为然。
南公独曰。
沩仰宗枝。
不到今者。
病在此耳。
伟日夜究思。
不悟其意。
将治行而西。
卜庵嵩少之下。
为粥饭僧。
夜与一僧同侍座。
僧问。
法华经言。
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何等语是陀罗尼。
南公顾香炉。
僧即引手。
候火有无。
无火。
又就添以炷香。
仍依位而立。
南公笑曰。
是此陀罗尼。
伟惊喜。
进曰。
如何解。
南公令僧且去。
僧揭帘趋出。
南公曰。
若不解。
争能与么。
伟方有省。
伟律身甚严。
燕坐忘夜旦。
占一室谢绝交游。
有过伟者。
虚己座以延之。
躬起炷香。
叉手而立。
南公闻之以为。
大绝物。
非和光同尘之义。
面诫之。
对曰。
道业未辨。
岁月如流。
大根器。
如云门赵州犹曰。
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
又曰。
我岂有工夫闲处用。
矧行伟根性。
日劫相倍者。
宁暇囿世情。
事清谈。
谀悦人。
增我相乎。
南公贤之。
熙宁二年。
南公殁于黄龙。
江西使者。
檄宣春。
厚礼致。
以居仰山。
未期年。
法席冠江淮。
平昔同参。
知名者皆集。
道俗尊事之。
谓之后身通智。
性刚莅事有法度。
俾某人职某事。
莫敢违者。
尝遣化十二辈。
伟以其名付维那。
使明日俱来。
受曲折。
及会茶辄失一人。
伟问为谁。
曰随州永泰。
伟方经营中。
首座曰。
泰游山去。
请以他僧备员。
伟然之。
俄有告者曰。
泰寔在。
首座匿之。
以欺众耳。
伟色庄使搜得之。
泰自陈。
怯弱惧失所受事。
首座寔不知也。
伟令击钟。
集众白曰。
首座已分座授道。
又老师所赏识。
昧心罔众。
他人犹不可为。
乃甘自破坏乎。
首座屏息受罚。
俱永泰者出院。
诸方伏其公。
泰后嗣其法。
住黄檗山。
首座住沩山。
嗣黄龙。
伟夏夜坐深林。
祖以食蚊蚋。
会肠毒作。
十日不愈。
以刀绝之尺许。
血流不止。
门人泣曰。
师独奈何不少忍。
曰。
为其障我行道。
蒲伏床上。
无所利于物。
得死不愈于生乎。
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说偈而化。
后三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骨石栓索勾连。
塔于寺之东。
阅世六十三。
坐三十三夏。
赞曰。
法句经言。
若起精进心。
是妄非精进。
观伟施为。
宜若起心者何哉。
永嘉曰。
昼夜精勤。
恐缘差故。
不惜身命。
以知恩故。
伟方畏缘差。
负法道之恩。
引云门赵州。
以自较渠。
恤是真是妄哉。
非志列秋霜。
何以若此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
南雄始兴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少为儒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
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
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公至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沉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后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扄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于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 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于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
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殁,辞去。
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
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
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
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
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视瞻精彩。
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
异焉曰。
若从我游乎。
玑仰视欣然。
为负杖笠去归。
俄试所习得度。
游东吴。
依天衣怀。
怀殁。
师事黄檗南禅师
密授记莂。
玑天姿精勤。
荷担丛林。
不知寒暑。
垦荒地为良田。
莳松杉为美干。
守一职。
十年不易。
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
及迁黄龙。
携玑与俱。
熙宁二年。
南公殁。
建塔毕。
辞去。
东林总公。
命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龟峰。
潭之大沩。
争迎致。
而玑坚卧不答。
宝觉禅师。
欲以继黄龙法席。
玑掉头掣肘径去。
宝觉不强也。
人问其故。
对曰。
先师诫我。
未登五十。
不可为人。
玑客于归宗。
时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劝之以应翠岩之命。
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
又十年。
移住圆通。
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
崇宁二年。
世英复守金陵。
会保宁虚席。
移玑自近。
江淮缙绅。
都会休沐。
车骑填门。
奕棋煮茗。
如兰丛。
如玉树。
而玑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谈剧有味。
睢阳许顗彦周。
锐于参道。
见玑作礼。
玑曰。
莫将闲事挂心头。
彦周曰。
如何是闲事。
答曰。
参禅学道是。
于是彦周开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
玑呼侍者。
理前语问之。
侍者瞠而却。
玑谓彦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废也。
疾学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学文章不读书。
颓然终日自如愚。
虽然百事不通晓。
是马何曾唤作驴。
政和五年。
易保宁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罢。
说偈而逝。
阅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维有终不坏者二。
而糁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
玑雅自号无学老。
而书偈于所居之壁。
曰。
无学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处。
至老得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
发天下僧尼。
为德士女德。
而玑化去。
已逾年矣。
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绍】: 宋僧。台州天台人,俗姓李,字湖隐。年十八就杭州灵隐寺落发出家,狂嗜酒肉,人称济颠,或称方圆叟,后世俗称济公。复居净慈寺,火发寺毁,行化诸地。相传屡显神通,事迹甚多。宁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诗
释道济(一一四八~一二○九),号湖隐,又号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市)人。年十八于灵隐寺落发,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长老德辉为记室。宁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补续高僧传》卷一九谓卒年七十三)。有《镌峰语录》十卷及《道济诗》(《净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见《北涧集》卷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净慈寺志》卷一○有传。 道济诗,《续藏经》所收《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实为小说,内容多有伪托,如记道济圆寂后尚有诗寄少林长老等。姑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书所录,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济(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隐,号方圆叟,俗姓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出家。
为人放荡不拘,破裈袒裎,饮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称济颠。
以是为灵隐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为书记。
浪游数十年,足迹几半天下。
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绍兴十八年生)。
后世称为济公活佛。
有文十馀篇传世,后人编次为《济祖师文集》。
见释居涧《北涧集》所载《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九,《敕建净慈寺志》卷一○。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济颠者。名道济。明颠者。名惠明。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裈形媟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出家灵隐寺。寺僧无不唾骂。逐之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曰。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年七十三示化。明颠者。潦倒猖狂。衣不蔽体。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铁钉。遇瓦砾拾置袖中。人诚语相向。则答以机锋。或侮之。则酬以狂言。入市。群儿争挽袖觅钱。或与之一钱两钱。或不与。喧叫语笑。衢路阗塞。人或饭之。不问远近识不识。皆凌晨而至。或受䞋。或不受䞋或反探袖出钱置几上。不谢而去。一时倭奴见之。罗拜云。曾向海中失风。得此僧幸免于死。且能诗。或持菖蒲索题。随口云。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与济颠实未相识。偶遇于朱泾。目之曰咦。济颠赠之诗曰。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谩。二颠俱南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书记禅师。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名道济。母梦吞日而孕。娩时红光烛室。国清本禅师。以为法中之宝。摩顶而谶之。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然济性狂简。出入僧堂。每大言忤众。众以济犯规。白远。远曰。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自后常出冷泉亭。与少年扑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觔斗。或携荤酒。污看经处。主事复白远。远惟以颠僧保护之。是以呼为济颠云。远公殁。济之颠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挂搭净慈。净慈德辉长老。奇济行履。以书记延之。然终不能忍酒。净慈之众。亦短济于辉前。辉之曲护亦如瞎堂。书记常私游十六听朝官之门。毛陈二太尉。日以香醪馈之。人不敢非。书记醉则赋诗千百言。言超意表。识者尚之。一晚醉卧十里松寺。主令人扶归。憨睡厨下。初夜分忽起绕廊。狂呼火发。众以为颠。中夜罗汉堂琉璃火。延幡脚寺燬。辉公乃留偈。承光化去。书记遂请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贤书记亦如辉公。书记则曲设灵机。而梦感朝廷。不二载。万础千楹。顿还旧观。又以两廊影壁未就。欲达临安新任王安抚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闻王公微时。常投斋僧寺。业被寺僧所卖。王公怒。题寺壁曰。遇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今凡见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众亦阻之。书记笑而唯。径投府前。值王公升堂。书记则探头引望。王公大怒。令阴执拟笞之。书记曰。吾乃净慈书记济颠僧也。有段因缘。惟阁下能省。特来计较耳。公亦微闻济颠诗酒之名。意稍解。书记遂以王公昔年题壁事。造妙语讽之。王公大笑。留济公。宿内衙。济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钞三千贯。以忏前非。济公之演化无碍。约类如此。至若释结弭灾。游戏三昧。异迹饶剩。不胜述也。一日入城访旧。与张提点。饮酒赋诗。归便卧疾。嵩下安乐堂。问公。公抚榻谢曰。惭愧。乃请嵩为沈万法披剃。万法为人诚重。事公有年。公随命万法。报诸诗酒故檀。即沐浴跏趺书偈。瞑目而逝。太尉朝官俱赴净慈。诸山宿德毕集会。送者千万人。至虎跑寺前。茶毗。获无数舍利。回至净慈寺前。有二行脚僧。谒嵩曰。某甲适从六和塔过。遇济公。寄书一缄僧鞋一双。嵩大惊曰。济公终时。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对众启缄。其辞恳切。计二百零九言。纸馀又附颂曰。看不著。错认笊篱是木杓。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少分明醉眼看。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是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又旬馀。有钱塘差使。过天台山下。会济公。复寄来诗二首。又后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于净慈。言近属济公所化。 赞曰。济公彻枢旨于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机。混俗同尘。或嘲风弄月。发明佛祖心宗。时不怪。以颠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称公。为不可测人。岂非末后实效光明之被于万物也。博矣。于戏鉴公生平。若非贤圣应世。求不巧尽拙。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啸溪,杭州南屏僧。
有《口头吟》。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曾寿(1878-1949) 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名诗人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曾为张之洞幕僚,赞助新政。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鬻画自给。溥仪出宫居天津时,陈曾寿为婉容师傅。伪满时期曾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卒于上海。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皆有任职。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人物简介
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号苍虬、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人。光绪丁甲选拔贡,壬寅乡试中本举,癸卯会试取进士,任刑部主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列高等。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为幕僚,襄赞新政。后由学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 著有《苍虬阁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
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
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
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
中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中进士,任刑部主事。
曾经一度出游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
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
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禦史。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邀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
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他和寓居青岛的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
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
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
1925年,陈曾寿赴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
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任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
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
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
1949年,陈曾寿在上海逝世。
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