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梁肃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一作江)上荻花非雪花,风吹撩乱满袈裟。
如今岁晏无芳草,独对离樽作物华。
引用典故:金闺籍
明主重文谏,才臣出江东。
束书辞东山,改服临北风。
万里望皇邑,九重当曙空。
天开芙蓉阙,日上蒲桃宫。
天子初未起,金闺籍先通。
身逢轩辕世,名贵鸳鸾中。
故人荣此别,何用悲丝桐。
引用典故:柳家汀洲
柳家汀洲孟冬月,云寒水清荻花发。
一枝持赠朝天人,愿(一作应)比蓬莱殿前雪。
古意赠梁肃补阙(792年1月) 中唐 · 孟郊
曲木忌日影,谗人贤明
自然(一作来)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一作铜)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大罗天尊画像赞 中唐 · 梁肃
四言诗
维唐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以大功平大难。以大孝纂大业。少康匡复。下武继文。丕丕崇崇。千古同德。亦既厌代。去而上仙。衣冠留于乔岳。曜魄归乎太极。惟夏四月十有八日。实遗弓之辰。皇上追圣祖之烈光。申孝孙之永慕。载扬至道之赜。用宏上清之福。爰诏国工。以是日画大罗天尊像一躯。混成真精。挥倬神化。包裹六极。覆露九皇。巍乎道主之德相既明。至哉圣人之孝思可见。小臣肃。拜手受诏。为之赞云。
至阳之原,无穷之门。
大罗之界,象帝之尊。
文明武德,有赫孝宣。
道光乾元,人畏轩辕。
翼翼睿宗,嗣武统天。
或图尊容,追孝前文。
肃拜稽首,臣敢飏言。
惟此功德,载焕载元。
既祐圣神,介福无边。
亦祐我后,寿考万年。
天台山西南隅一峰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及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没一百九十馀载。长老大比邱然公。光照大师之遗训。以启后学门人。比邱法智。洒埽大师之□居。以护宝所门人。安定梁肃。闻上易名。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大师讳智顗。字德安。时号智者。其先颍川陈氏。世居荆州之华容。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菀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自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涣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涂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自言地位。示有證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住法界。现为比邱。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当是时也。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传东阳。东阳与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传左溪朗禅师。自缙云至左溪。以元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伸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盖尝谓肃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自上元宝历之世。邦寇扰攘。缁锡骇散。而比邱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其文曰。
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与佛同意。
赫赫大师,开示奥秘。
载宏要道,安住圆位。
白日丽天,天下文明。
大师出现,国土化城。
无生而生,生化两冥。
薪尽火灭,山空道行。
五世之后,閒生上德。
微言在兹,德音允塞。
明明我后,易名净域。
此山有坏,此教不极。
君讳傪。字公佐。吴郡人。曾祖某。某官。考某。某官。君早孤。与兄隐居于越。有佳山水。率子弟耕汲于其中。日修桑门之法。摈落人事。贞元初。兄既殁。始为宗姻士友所强。慨然有应知己之心。繇试左环卫。历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里行佐黔中。又以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佐浙东。凡四居宪职。介二方伯。皆有直声休利。邦人宜之。十二年。所从既罢。继之者再至。率以重礼礼君。终不能屈。非所乐而不苟合故也。朝廷宗公贤大夫多悦其风。十六年徵拜祠部员外郎。居二年。执事者上言其才。请为剧曹。会东方守臣表二千石之缺。天子方加恩元元。循责吏理。面命执事曰。诚如是。姑使为郡。须其报政。縻以好爵。遂拜歙州刺史。在途发疡。夏四月二十日。卒于洛师。享年五十五。夫人河东柳氏。殿中侍御史并之息女。才淑有贤行。长子某。年在羁贯。嗣子某。未离褓抱。夫人既得卜吉。且以孤藐之词。请表墓于父友。故鄙夫泣书于寝门之外而不让云。君峻而通。直而和。偫而不党。至若流俗之龌龊。细人之姑息。屑屑汲汲之态。不萌于胸中。器度夷远。英华发外。居常无怵迫。临事有风节。同心定交。造次以文。评议鉴裁。精明不惑。从善亲仁。发于肺肝。文章宏朗。有作者风格。学不为人。与古为徒。向使登其年。充其量。束带公朝。其骨鲠魁垒之士欤。常与故虔州刺史陇西李公受故右补阙安定梁宽中今礼部郎中京兆韦德符右补阙广平刘茂宏秘书郎赵郡李叔翰方外士右谕德博陵崔公颖暨予友善。嚱夫。相视莫逆。行二十年。洪范之攸好德。儒行之远相致。今则已矣。可胜恸也耶。时贞元十八年岁直鹑首秋七月甲子。镂坚石而铭曰。
皦皦陆生。
中和粹清。
直如朱弦。
洁如白珩。
或默或语。
不将不迎。
如何斯人。
晻忽冥冥。
蚩蚩下辈。
戬谷或丁。
煜煜芳兰。
严霜飘零。
命不可问。
死不可作。
呜呼陆生。
沔彼流水,我邦是纪,钟美不知(都人诵。均见《文苑英华》卷八一二梁肃《通爱敬陂水门记》引。)
徐陵师顗,道以尊贤。
梁肃师然,勤以周旋。
二子幸闻,二师言宣。
洒滋慧露,清彼心莲。
我师净光,芳声在焉。
无说无示,得之又玄。
形俨丈室,化流后天。
台厓不移,清风绵绵。
按:《螺溪振祖集》,续藏经第二编第五套第五册。
《前感知赋》,陇西李翱作,其感梁补阙肃也。
《后感知赋》,南阳赵湘作,其感罗著作处约也。
端拱二年秋九月,湘穷悴在衢,适罗君衔钦恤之命南来。
湘始闻罗君好诗,复以王命迅遽,罔以留驾,不暇以所为文为贽,但献诗二轴。
就馆一见,称赏过分。
且曰:「当垂名尔,岂止博一第、换一官而已!
余当力荐子之善于公卿大夫之前也」。
逮夫去衢赴辇下,过苏、杭、扬、泗之间,逢知识之士,往往不语他事,而腾口振齿,首鼓其名。
南北之人有来衢言是事,时时闻之。
踰一年,罗君不禄,湘不幸也。
又一年,湘由再举抵京师,复于朋友间闻君吹唱之声,犹在耳也;
又闻以湘章句题公卿屋壁间。
其志也,盖欲使王公大人共知之,然后共成之。
聆其说,酸腑堕睫,不知身之所以处也。
呜呼!
知己不易得也。
罗君当时之誉确然,未尝轻许,湘也何人,获誉如是!
得非天与之而又夺之耶?
所以恨者,惟始一见,未得尽贽文艺,是所贽之浅而受知之深矣。
茍天授罗君,使湘再见,得罄所有,罗君必当直荐于明天子之前,况于公卿大夫乎!
不知梁肃之知李翱能如是乎?
噫!
赵湘之贤不如李翱,罗君之知踰于梁肃,是使湘泣血增感,不知天之夺罗君耶?
厄赵湘耶?
因作《后感知赋》,比夫翱之作,或辞有所浅,而感有所深者,亦无多愧也。
其辞曰:
惟岁己丑,西风其凉。
余未知名,悴于遐荒。
罗君驾轺,聿来南乡。
其仪锵锵,其声煌煌。
文价沸腾,以充四方。
余将求知,冀于道芳。
始闻好诗,风教用昌。
因贡其有,仅三十章。
始献刺而登门,终览辞而登堂。
一见君子,婉兮清扬。
鼓舌大称,发言尤良。
若金应石,类宫入商。
确谓其艺,垂名必当。
一第匪艰,一官乃常。
吾归京师,子诗在囊。
公卿大夫,吾其首扬。
去衢赴京,道阻且长。
或经苏而涉杭,或过泗而馆扬。
逢人有言,益称允臧。
听者在侧,视者在旁。
心怪色变,眉伸目张。
自东自西,或昭或彰。
洎止帝墟,厥臂思攘。
尝题献词,公卿之墙。
奋于异人,启于周行。
询我且誉,于湘有光。
将使立事乎清朝,受吉乎黄裳。
庚寅不幸,罗君云亡。
目惟血○,心如刃伤。
上不可穷乎高天之苍苍,下不可问乎厚地之茫茫。
呜呼罗君,天胡不祥!
知我之深,曷罹其殃!
昔梁去世,翱既颠兮且狂;
今罗奄泉,湘亦悽而复惶。
湘之文莫甚乎翱,罗之知特深于梁。
罗生则余之道兮汪洋,罗没则余之道兮微茫。
噫嘻噫嘻!
天锡余知。
何始与也,而终夺之?
罗之知兮若是,余欲报兮何为?
朝夕之池兮,余谓可以挹;
嵚巇之华兮,余谓可以持。
惟罗之知兮,虽今日后日,徒念兹在兹。
罗君去兮,余将畴依?
不遇厥德,虽恨可追。
已而已而!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