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梁肃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常据 朝代:前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6 【介绍】: 十六国时前凉燉煌人,字元琰。
年十四,拜奉车都尉,从梁肃征陇右,大破王擢。
由是显名。
张天锡时为征东将军。
升平十四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苻坚遣姚苌攻前凉,据战死。
前凉亡。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东平(今山东东平东),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
初射策登科,睿宗景云中为洹水县令。
玄宗先天元年(712)为魏知古所荐,历监察御史里行,迁户部员外郎。
开元中为张嘉贞所荐,授中书舍人。
后任户部侍郎、右庶子。
能诗,颇自负才华。
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魏知古传》及《张嘉贞传》、《元和姓纂》卷六、梁肃《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
全唐诗》存吕太一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五
太一。景云中为洹水令。拜监察御史里行。迁户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以处士。
事左溪玄朗师。
而受经焉。
异日朗谓之曰。
汝何梦矣。
曰畴昔之夜梦。
著僧伽黎。
挟两轮。
游大河中。
朗曰。
嘻汝其以止观二法。
度众生于生死渊乎。
天宝初。
始缁薙。
寻从越州昙一律师。
究毗尼藏。
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
无几何朗师捐世。
乃叹曰。
道之难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几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
舍予其谁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传章句。
凡十数万言。
以贻诸后。
诏书屡徵。
卒辞疾不起。
虽当大兵大饥之际。
归趋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陇道场。
语其徒曰。
夫一念无相。
谓之空。
无法不备。
谓之假。
不一不异。
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尔曹其毋忽。
因隐几泊然而化。
寿七十二。
腊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吴门沙门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
法华疏记。
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论一卷。
止观义例大意。
止观文句。
十妙不二门等。
行于世。
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
学士梁肃其尤也。
故摛鸿笔。
以发大师之蕴。
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晋陵之荆溪。
则常州人也。
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
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
默而识之。
授南岳思大师。
由是有三观之学。
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
智者之五世孙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独有迈俗之志。
童丱邈焉异于常伦。
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
与之言大骇。
异日谓然曰。
汝何梦乎。
然曰。
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
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
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
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
方寸之间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
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
无何朗师捐代。
挈密藏独运于东南。
谓门人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
心度诸禅身不踰矩。
三学俱炽群疑日溃。
求珠问影之类。
稍见罔象之功行。
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宝末。
大历初。
诏书连徵。
辞疾不就。
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厉法流学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
顾语学徒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
要与汝辈谈道而诀。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尔其志之。
言讫隐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四。
门人号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吴门元浩。
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辑纂教法。
明决前疑开发后滞。
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镙-糸+拱]论一卷。
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
盛行于世。
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
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
经不云乎。
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
然师有焉。
其朝达得其道者。
梁肃学士
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
彼题目云。
尝试论之。
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传灌顶。
顶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发乘此宝。
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
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
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
非此人何以动鸿儒。
非此笔何以铭哲匠。
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
故以是研论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
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
至大宋开宝中。
吴越国王钱氏。
追重而诔之。
号圆通尊者焉。
可不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遐叔。少旷达。擢进士宏辞科。玄宗天宝间官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后去官隐山阳,晚事浮图法。善属文,与萧颖士友善,然时谓不及颖士,文辞绵丽,少宏杰气。爱奖士类,名随以重。有《李遐叔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4 字遐叔,排行三,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中博学宏词科。
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
安史乱时,奉母避乱,为叛军所虏,受伪凤阁舍人职。
两京既复,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肃宗上元二年(761)为左补阙,加司封员外郎。
代宗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南,辟华入幕,任检校吏部员外郎,翌年因病弃官,客隐楚州。
大历九年(774)卒。
生平见梁肃《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新旧《唐书》本传。
其为盛唐著名古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华前集》10卷、《中集》20卷,今佚。
后人辑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4卷。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华(715—774),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天宝二年(743),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载拜监察御史,改右补阙。安史知己,哥舒翰守潼关,表华为掌书记潼关破,华走邺,欲奉老母南逃,被俘受伪职。两京收复,贬杭州司功参军。上元中诏授左补阙,广德中,加司封员外郎,自伤节隳亲亡均告病不赴。李岘领选江淮,召入暮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因病云官,隐居山阳,卒。华工文,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为韩、林先驱。有《李华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已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中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禄山陷京师。伪署为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大历初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文艺传下
(李)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萧)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疑过之。……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遐叔《杂诗》,虽不足以上继陈伯玉、张子寿之《感遇》,要亦正声雅奏也。《咏史》诗大有合于开元、天宝中事,似非无为而作,恨用事多沓拖耳。然如明扬仆伐朝鲜曰:“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三军*裂土,万里讵闻天!”说尽边臣邀功生衅之弊,岂有感于青海之役耶?
《诗学渊源》
其诗清而博雅,无损以古;《杂诗》及《咏史》诸作,亦嗣宗、景纯之亚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天宝四载(745)进士及第,官京兆府兵曹参军。
至德元载(756)擢工部员外郎,转水部郎中,官终眉州刺史。
与天宝末尝任宋州刺史之李岑非同一人。
生平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贾至《授李岑工部员外郎制》、梁肃《虔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与子李舟皆善诗,有名当世,杜甫赞曰:“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天宝中曾任宋州刺史。《全唐诗》存诗2首。与官终眉州刺史之李岑非一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昼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居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洪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盖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然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之昼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昼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本德清人也。
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赴然师斋来。
时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剪茅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琳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李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9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公颖。
苏味道外孙。
早游江湖间,以朋酒自娱。
肃宗时,张镐荐为上饶令,有能名。
刘晏以状闻,迁晋陵令。
入佐陈少游宣歙幕府。
随府迁越州。
代宗永泰末,平三衢之乱,时人称之。
寻拜比部郎中,兼越州长史。
寻退归无锡私第,淡然自居,梁肃曾从之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89 【介绍】: 唐辽东襄平人,字长源。魏柱国李弼六世孙,徙居京兆。少聪颖,及长,博涉经史,善属文,尤工诗。常游嵩、华、终南山,慕神仙不死术。天宝间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厚之,为杨国忠所疾。肃宗即位,入议国事,出陪舆辇,悉与谋议,为李辅国所疾,去隐衡山。代宗立,出为楚州、杭州刺史。德宗时,拜中书侍中、同平章事。出入中禁,事四君,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有谠直之风,好谈神仙诡道。封邺侯,卒赠太子太傅。有文集二十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2—789 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玄宗天宝中诣阙上书,召待诏翰林。
至德元载(756)赴灵武谒肃宗,顾问国事,权逾宰相。
历仕代宗、德宗。
贞元三年(787)拜相,累封邺县侯。
五年卒。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清杨希闵有《李邺侯年谱》。
李泌7岁能文,为张九龄所知。
梁肃称其“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
”(《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全唐诗》存李泌诗4首,又断句6句,《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句。
唐诗汇评
李泌(722-789),字长源,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七岁能文。天宝中,玄宗召讲《老子》,待诏翰林。因赋诗讥刺杨国忠等,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参预军国大政,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二京收复,归隐衡山。代宗朝,召还,为澧、杭二州刺史。朱泚之乱,德宗奔奉天,召泌为左散骑常侍。乱平,为陕虢观察使。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封邺县侯,半。有《李泌集》二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四首,或句三。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
泌字长源。其先辽东襄平人。徙居京兆。天宝中自嵩山上书。召见。待诏翰林。为东宫供奉。肃宗北巡至灵武。泌奔赴行在。授银青光禄大夫。掌枢务。判元帅广平王军司马事。拜中书令。乞隐衡山。代宗立。召为翰林学士。德宗在奉天。授左散骑常侍。贞元三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作品评论

梁肃《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
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
旧唐书本传
(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武功人,字弱夫。初名预。玄宗天宝进士。累官国子司业。安禄山陷京师,源明以病不受伪官。肃宗时擢知制诰,数陈时政得失。终秘书少监。善诗文,与杜甫、元结等友善。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 字弱夫,初名预,避代宗讳改今名。
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
玄宗开元、天宝间进士及第,又中制举,尝任州县卑官,后迁太子谕德。
累为东平太守、国子司业。
尝为郑虔集取名《会稡》。
至德间,荐元结于肃宗。
安禄山陷京师,称病不受伪职。
至德二载(757)擢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乾元元年(758)正除中书舍人,入为翰林院学士,转秘书少监。
代宗广德二年(764)卒。
生平详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一九。
源明工文辞,有盛名于天宝间,雅善杜甫、郑虔、元结、梁肃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苏源明前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源明。京兆武功人。初名预。字弱夫。天宝中进士。更试集贤院。累迁太子谕德。出为东平太守。召拜国子司业。安禄山陷京师。以病不受伪署。肃宗复两京。擢考功郎中知制诰。终秘书少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77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至之。玄宗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补华阴尉。代宗时以左拾遗召,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卒,谥宪。世称独孤常州。性孝友,喜鉴拔后进,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与李华、萧颖士等齐名。有《毗陵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777 字至之,排行十四。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中洞晓玄经科,授华阴尉。
肃宗至德中避地越州,历佐浙东节度、江淮都统幕。
代宗广德元年(763)征为左拾遗,累迁太常博士,礼部、吏部二员外郎。
大历三年(768)出为濠州判史,五年改舒州刺史,八年迁常州刺史。
十二年四月卒,谥宪。
生平详见崔祐甫《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公行状》、《新唐书》本传。
今人赵望秦有《独孤及年谱》。
及有文名,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先后倡导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
又工诗,其论诗主缘情绮靡说。
今存《毗陵集》20卷。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唐诗汇评
独孤及(725一777),字至之,洛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中,客游梁、宋,与高适、贾至、陈兼为友。
十三载(754),应道举,对策高第,授华阴尉。
安史乱起,南奔。
上元初为左金吾兵曹,充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
征为右拾遗,历太常博士、礼吏二部员外郎。
大历中,出为濠、舒二州刺史,治绩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
九年,徙常州刺史,卒。
及与李华、萧颖士齐名,提倡古文,奖掖后进,梁肃、朱巨川、崔元翰等皆出其门,天下谓之文伯。
有《毗陵集》二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大历十二年卒,年五十三。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四
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刺史。卒年五十三。谥曰宪。著有毗陵集。

作品评论

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
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论议最长。其或列于碑颂,流于咏歌,峻如嵩华,威如江河,清如秋风过物,邈不可逮。
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其文宽而简,直而婉,辩而不华,博厚而高明,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其馀记物叙事,一篇一咏,足以追纵往烈,裁正狂简。
权德舆《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及谥议》
独孤及刚方直清,根于性术。其修身莅官,确手处中,立言遣辞,有古风格。辩论裁正,昭德塞违,浚波澜而去流荡,得菁华而无枝叶。
皇甫澄《谕业》
独孤尚书之文,如危峰绝壁,穿倚霄汉,长松怪石,倾倒溪壑,然而略无和畅,雅德者避之。
唐才子传
及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诗,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
唐诗归
钟云:少不喜此君诗,其全集近八十首,冗累处甚不好看,故所选止此。然其高处已似元道州矣,以此知诗之难看者,不当便弃之也。使此君止传此数诗,则亦盛唐好手、惟读其全集,故反生厌:
《唐律消夏录》
独孤至之诗笔俱高,中唐时亦一大家。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