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越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僧靖嵩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隋僧。涿郡固安人,俗姓张。年十五出家。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为法主。导悟诸徒,响誉河东。入隋,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涿郡固安之张氏。十五岁出家。有沙门靖融。秦究杂心。兼通大小经论。嵩始依之。每以奥义问融。融莫知所答。因劝使往京邺受学。曰必成大器。既登具。从太学寺融智律师。究涅槃十地论。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探讨成杂。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皆旁通博揽。声名藉甚。齐琅邪王深加器重。每春聚徒设席。奉为法主。以励后学。属周氏之变。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三百馀僧。渡江。时宣帝遣侍中袁宪。至京口礼接。继遣驸马蔡凝。宣旨云。至人以身许道。法师等。义明治乱。归寄有叙。深可嘉尚。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听众馀五百。会天竺真谛三藏。既译摄舍二论。而未之讲授。法门法泰。独得其传。嵩咨决数年。遂臻壶奥。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四十馀部。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隋开皇十年北还。诏改前京兆王寺。为崇圣。以居之。专开摄论。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行世。炀帝在蕃邸。出填扬越。立四道场。尝召嵩。嵩不起。及御宸极召之。亦固辞。门人问其故。曰沙门名解脱。何返自累如此。吾昔游两都。屡加劳役。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故其诵脩。垂三十载。精苦犹一日。其手按膝跪。扣头之迹。久而宛尔不灭。性爱文藻。乐泉石。大业十年卒。寿七十有八。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嵩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必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有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嵩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猷。
每于肇春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奉嵩为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
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时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唯嵩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济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嵩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诣嵩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嵩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僧法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3 【介绍】: 隋唐间僧。郑州荥阳人,俗姓郑。弱冠出家,登戒后,从渊法师习《十地经》。北周灭佛时,南渡至建业。南朝陈亡后,住江都安乐寺,曹毗从之习《摄论》。杨广镇扬越时,荐住长安日严寺。隋文帝仁寿间,往宣州送舍利,有异迹。唐初,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荣阳郑氏子也。
幼隶泰山灵岩寺出家。
登具之后。
从渊法师。
研究十地地持之旨。
齐历告终。
周废大教。
乃南度建业。
隋既平陈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信士为解摄论。
当侃覆叙。
毗自听之。
每于隐义。
毗必合掌称善。
隋炀居晋邸出镇杨越
召住日严寺俄而退归。
栖心止视匠物弘多。
隋仁寿初。
诏侃往宣州安置舍利。
未几。
又往黎州皆获瑞徵。
具如别录。
国初诏选十大德。
充统摄僧尼之任。
而侃以仪矩恬肃预其数。
晚徙居兴善寺。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
寿七十三。
葬京之东郊。
侃少服紫石。
至是遂发疾。
医者教以益啖猪肉压之。
侃曰。
人生必死。
宁得尔耶。
其坚护戒足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法侃。姓郑氏。荥阳人也。弱年从道。志力坚明体理方广。常流心府。闻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年未登冠遂往从焉。会彼众心自欣嘉运。及进具后励节弘规。预在清训务机登践。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随闻戢戴有伦前达。有渊法师。道播当时雄杰推指。妙通十地尤明地持。侃又从焉。听其开释。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南度江阴栖迟建业。听采新异蓥饰心神。摄虑缘求拟诸漆木。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有曹毗者。清信士也。明解摄论。真谛亲承。侃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毗自听之恐有遗逸。侃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毗皆合掌称善。隋炀晋蕃昔镇扬越。搜举名器入住日严。以侃道洽江溽。将欲英华京部。乃召而隆遣。既达本寺厚供礼之。盛业弘被栖心止观。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匠益惰学亟动物心。仁寿二年。文帝感瑞。广召名僧用增像化。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初孟春下诏之日。宣州城内官仓之地。夜放光明红赤洞发。举焰五丈广一丈许。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谓是火起。及至仓所乃是光相。古老传云。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又放光明。如前无异。众并不委其然也。季春三月侃到宣州权止公馆。案行置所通皆下湿。一州之上不过永安。既预光待因搆塔焉。又令掘仓光之处。果得石函。恰同棺样。不须缮造。因藏舍利。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九枚盘曲光色殊异。遂令以表闻奏。又造塔黎州。还令侃往。初至馆停。闻空中天乐。繁会聒耳。道俗庆之。又感异香互来充鼻。掘地四尺获一古瓦。铭云。千秋万岁乐未央。侃奉福弘业亟发徵祥。抑是冥通。岂唯人事。旋还京邑讲授相寻。大唐受禅情存护法。置十大德用清朝寄。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侃仪止肃然挺超莫拟。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恂恂善诱弘悟繁焉。晚移兴善讲导无替。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春秋七十三矣。殡于东郊马头穴内。侃学专摄论。蹑足亲依。披析幽旨涣然标诣。解义释名见称清澈。诸赴听者欣其指况。有道抚法师者。俊颖标首京城所贵。本住总持。宗师异解用通摄论。及临侃席数扣重关。束心展礼餐承音训。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且侃形相英伟庠序端隆。折旋俯仰皆符古圣。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必以侃为言首。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及其少服紫石。老遂苦之。医诊云。须以猪肉用厌药势。侃曰。终须一谢。岂得啖他。因纵疾取终。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侃初立名。立人安品。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侃之为字。人口为信。又从川字。言信的也。因从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蜀川资中人。少出家于本州龙渊寺。寻扬州听讲,机辩爽利,名播扬越。尤善讲《法华经》。仍归蜀州。卒年九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史不言姓氏。其先居东吴。以其祖尝仕蜀。遂占藉资中。童稚依轮法师。止州之龙渊寺。久与宝海往来。因俱诣杨都云法师下。究所学。而机辨爽利。致有嘉誉。每所出辞义。士俗竞执纸抄撮。初开法华。至宝塔品乃曰。弥天七级。共日月以争光。同泰九层。与烟霞而竞色。方井则倒垂荷叶。圆桷则侧布莲华。较其高妙庄严。岂徒佛国有之。抑亦杨都多矣。一日海问曰。三变净秽。在土故尔。在人凡圣亦随以变否。答曰。化佛甚多。狭故须广。凡圣自尔。何劳改变。又曰。如是则六十小劫。谓如食顷。在圣则觉。在凡不觉耶。苟凡圣俱觉。则凡圣俱圣矣。方笑曰。高座何尝道此。海因调之曰。三隅木斗何谓智方。答曰。瓦砾污池孰称宝海。众皆大噱而散。逮疾笃。海常致尉问。谢之曰。智方不能摄养。仰劳仁者数来看尉。愿生善处以共游乐。俄而异香满内。中夜卒。寿九十馀。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智方。
蜀川资中人。
其先东吴。
远祖宦于西蜀。
遂乃家焉。
童稚出家止州廓龙渊寺轮法师所。
早与宝海周。
旋同往杨都云法师讲下。
而机辩爽利播名杨越
每讲商略词义清雅泉飞。
故使士俗执纸抄撮者常数百人。
初讲法华。
至宝塔品高妙。
遂序王释义了乃曰。
何必昔佛国土有此高妙。
即杨都福地亦甚庄严。
至如弥天七级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层与烟霞竞色。
方井则倒垂荷叶。
圆桶则侧布莲华。
似安住之居南。
类尼祛之镇北。
耳闻目见庶可联衡。
录得者秘以赍归益部。
吁嗟叹为惊绝。
故其语出成章状如宿构。
宝海频来击难发其声彩。
故海问曰。
三变此方改秽成净。
亦能变凡成圣不。
答曰。
化佛甚多狭故须广。
凡圣自尔何劳改变。
又难。
若尔则六十小劫谓如食顷。
但是圣睹凡不能睹。
凡圣俱睹凡圣俱圣。
方笑曰。
高坐何曾道此。
乃是自道自难耳。
海觉言失乃调曰。
三隅木升何谓智方。
寻声报曰。
瓦砾洿池那称宝海。
众大笑而散。
及疾甚。
海恒来看慰。
乃谢曰。
智方不能摄养致此沈痾。
仰劳仁者数来垂问。
愿生善处常与同游。
俄而异香满室。
中夜卒于益部。
年九十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会稽剡人。性轻清,常诵《法华经》,颇爱文学,善书法。杨广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乃被囚于江都。后广为太子,巡视扬、越。智果在狱上《太子东巡赋》,乃获释,召居东都慧日道场以终。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果,会稽剡人。住吴兴永欣寺,受书法于智永。入隋,住东都慧日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会稽剡人。材美有志节。诵法华经。知大义。尤玩文笔。时人颇推重焉。字画逼右军。炀帝在晋邸。或以其书上。召令挥洒。果难之。叹曰。吾出家人。乃为王门役耶。诡以目昏辞之。王怒囚之江都。使守宝台经藏。及入正东宫。出巡江都。因上太子东巡颂。其序略曰。智果振衣出俗。慕义游梁。感昔日之提奖。喜今晨之嘉庆。遂下令释之。赐钱一万。金钟二。召入京师。居慧日寺。终东都。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智果。
会稽剡人。
率素轻清慈物在性。
常诵法华颇爱文笔。
经史固其本图。
摛目得其清致。
时弘唱读文学所欣。
俗以其书势逼右军。
用呈蕃晋王。
乃召令写书。
果曰。
吾出家人也。
复为他役。
都不可矣。
一负声教之寄。
二违发足之诫。
王逼吾身。
心不可逼。
乃云。
眼闇不能运笔。
王大怒。
长囚江都。
令守宝台经藏。
及入京储贰出巡杨越
乃上太子东巡颂。
其序略云。
智果振衣出俗。
慕义游梁。
感昔日之提奖。
喜今辰之嘉庆。
遂下令释之。
赐钱一万金钟二枚。
召入慧日。
终于东都。
六十馀矣。
时慧日沙门智骞者。
江表人也。
偏洞字源精闲通俗。
晚以所学追入道场。
自秘书正字雠校著作。
言义不通皆咨骞决。
即为定其今古出其人世。
变体诂训明若面焉。
每曰。
余字学颇周。
而不识字者多矣。
无人通决。
以为恨耳。
造众经音及苍雅字苑。
宏叙周赡达者高之。
家藏一本以为珍璧。
晚事导述变革前纲。
既绝文褥颇程深器。
缀本两卷陈叙谋猷。
学者秘之。
故斯文殆绝。
京师沙门玄应者。
亦以字学之富。
皂素所推。
通造经音。
甚有科据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徐州丰县人,字延老。李淑子。仁宗庆历间赐进士出身。判吏部南曹,迁群牧判官。以游纵无度,出知汝州、沧州,会地震,寿朋督吏复其旧,括芜田使民耕;又徙河畔居民以防溃。司马光荐其能,进同修起居住,迁户部、盐铁副使。奉祠卒。
全宋诗
李寿朋(?
~一○七一),字延老,一作廷老,复圭兄。
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
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
判吏部南曹,迁群牧判官,出知汝州、荆门军、沧州、累迁户部、盐铁副使。
与梅尧臣、韩维、刘敞、江休复等均有交往(见本书卷四一七、四二○梅尧臣诗,卷四六五刘敞诗)。
神宗熙宁四年奉祠西太一宫,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四)。
宋史》卷二九一有传。
全宋文·卷九九二
李寿朋,字延老,淑子,丰县(今江苏丰县)人。
庆历初,与弟复圭同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判吏部南曹,迁群牧判官。
嘉祐间出知汝州,以饥岁营州廨劳民,降为荆门军。
历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凤翔府、沧州,有异政,司马光荐其能,入直史馆、同修起居注,累迁户部、盐铁副使。
后奉祠西太乙宫,暴得疾卒。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五、职官六一之四○、职官六五之一七、选举九之九,《宋史》卷二九一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仲修,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家开封。
圭子。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
八年,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
同知太常礼院(《宋会要辑稿》卷选举三三之一四)。
元丰四年(一○八一),坐谒告淮南时所为不检,冲替(同上书职官六六之一五)。
七年,为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勒停(同上书卷四○一)。
元符三年(一一○○),为其父王圭诉冤,尽复圭故官谥赠。
事见《东都事略》卷八○《王圭传》。
全宋文·卷二五二八
王仲修,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王圭之子。熙宁三年进士。八年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七年擢著作佐郎。王圭卒,仲修属蔡确为撰神道碑,以其言多美词,特勒停。后王圭入元祐党籍,元符三年仲修诉之乃得复。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五、选举三三之一四,《东都事略》卷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一二、三四八、四○一,《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