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国忠

相关人物:共 42 位
共 4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 【介绍】: 唐时高丽人。
少习戎旅,以战功充关西兵马使。
安禄山反,哥舒翰奏充元帅府马军都将,每事独与之决。
密劝翰诛杨国忠,翰不应。
潼关失守,走行在,肃宗责其不坚守,将斩之,赖房琯谏得免。
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
代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大使。
卒谥武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5—762 【介绍】: 亦称唐明皇。
唐朝皇帝。
睿宗第三子。
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
始封楚王,后为临淄王。
中宗景龙四年,密谋匡复,起兵诛韦后,奉父睿宗即帝位。
旋受禅为帝,在位四十四年。
初以姚崇、宋璟为相,革除弊政,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
后宠杨贵妃,用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吏治腐败,又好声色,奢侈荒淫,至天宝十四载,爆发安史之乱,避难奔蜀。
太子李亨即位灵武,被尊为太上皇。
返京居西内,左右悉遭贬逐,抑郁而卒,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谥曰明,故亦称唐明皇。
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临淄郡王。
因诛韦后有功,立为太子。
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以张九龄、姚崇、宋璟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国事日非,终于引发“安史之乱”。
后因受肃宗监视,悒郁而死。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玄宗多才多艺,知音善书,工诗能文。
王世贞云:“明皇藻艳不过文皇(太宗),而骨气胜之。
”又云:“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
”(《艺苑卮言》卷四)《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李隆基(685—761),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睿宗第三子。景云初,以诛韦氏功,立为皇太子。延和元年即帝位。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后奔蜀,册太子亨即位灵武。两京收复后,还京。上元二年卒。隆基多才艺.知音律,善书法,工诗能文,有《玄宗集》,己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隆基(685-762)庙号玄宗。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旧唐书·本纪》称"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有《好时光》词云:"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全唐文·卷二十
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生。三年封楚王。长寿二年降封临淄郡王。韦后矫诏称制。帝定策讨乱。拜殿中监。唐隆元年进封平王。睿宗即位。立为皇太子监国。延和元年七月即位。累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神文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载七月禅位。册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五年。年七十八。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或曰:“唐自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其于诗义,亦固然尔。玄宗内智明朗,睿心疏畅,既新国步,遂拾词华。开元之际,君臣悦豫,饯别临游,动纾文藻,而感旧瞩芳,探奇校猎,情欣所属,辄有命赋。一时赓歌之盛,上武虞皇,下收葑藻,词人竞进,六艺争长,固已陵夸建安之迹,而泳贞观之馀波矣。然贞观之初,浮靡虽去,而绮丽犹扬。殆乎垂拱之后,法章陈具,吏事深刻,人怀密志,无复疏节,先时风轨,为之一变。故感惕之言,易流于激,悲愤之调,不吐其华,骨气顿高,风神遂委,而藻思丽情渐异往时矣。天宝之后,治人凋谢,而乱梗外集,飘零奔溃,无复治朝之风,求之风人闲雅之意,盖亦徵(微)矣。三变之端,殆有出于此乎!
《艺苑卮言》
明皇藻艳不过文皇,而骨气胜之。语象,则“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语境,则“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语气,则“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语致,则“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
唐诗归
钟云:六朝帝王鲜不能诗,大抵崇尚纤靡,与文士竞长,偏杂软滞,略于文字中窥其治象。至明皇而骨韵风力一洗殆尽,开盛唐广大清明气象,真主笔舌与运数隆替相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7—76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会微。
韦凑子。
登进士第。
授相王府参军。
玄宗天宝九载,累擢吏部侍郎,平判皆诵于口,铨叙平允。
官有丐求,辄下意听纳,人多德之。
十三载,杨国忠欲倾安禄山以争宠,以见素安雅易制,引入相以为己助,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
禄山叛,从帝奔蜀。
肃宗立,与房琯等奉传国玺及册,宣扬制命。
帝以其尝附国忠,礼遇独减,遂罢相,授太子太师,致仕。
卒谥忠贞。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见素字会微。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擢累谏议大夫。天宝十三载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从元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国公。肃宗立。除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
李麟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59 【介绍】: 唐宗室。
太宗从孙,李浚子。
以父荫补京兆府户曹参军,举宗室异能,转殿中侍御史,历户部、考功、吏部三员外郎。
累擢兵部侍郎,与杨国忠同列,国忠怙权,疾之,改权礼部贡举。
随玄宗幸蜀,还京,拜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褒国公。
乾元初罢知政事,太子少傅。
卒谥德。
麟正身谨事,无所依附。
好学能文,尝编聚皇朝以来制集五十卷行于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62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去惑。
颜惟贞子。
开元十五年以挽郎考判入第,授鹑觚尉。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以忤宰相杨国忠,贬襄阳丞,移河东司户、京兆士曹。
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历任屯田员外郎、司膳郎中。
乾元中,迁司封郎中。
封金乡县开国男。
官至国子司业。
好为五言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4—762 字去惑,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群望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真卿之兄。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以挽郎应吏部试,判入高等,授鹑觚尉。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天宝九载(750)以忤杨国忠贬襄阳丞,累移京兆士曹。
十五载随玄宗奔蜀,拜屯田员外郎。
肃宗至德二载(757)迁司膳郎中,封金乡男,进国子司业。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卒。
生平见颜真卿《国子司业颜府君神道碑铭》。
允南工诗善书。
颜真卿称其“每应制及朝廷唱和,必警觉佳对,人人称说之”。
全唐诗》存诗2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60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殷卿。
韦安石子。
袭封郇国公。
有文采,善隶书。
张九龄为中书令,引为中书舍人,与孙逖、梁涉对掌文诰,时号得才。
后为礼部侍郎,于鉴裁尤长。
迁吏部侍郎,铨综号为公平。
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
玄宗天宝中入考,杨国忠恶其才望,恐践台衡,使人诬之,贬平乐尉。
肃宗即位,除御史大夫,兼江东节度使。
乾元初为礼部尚书、东京留守,后迁吏部。
陟素有台辅之望,为李、杨所挤而不得志,忧愤成疾卒。
全唐文·卷三百六
陟字殷卿。宰相安石子。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肃宗朝为吴郡太守。会永王璘兵起。委陟招谕。乃授御史大夫江东节度使。事平。除御史大夫。拜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永泰元年赠尚书左仆射。谥忠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时宿卫宫禁。
安禄山叛乱,玄礼谋诛杨国忠阙下,事不果。
从入蜀,至马嵬斩之,并请赐杨贵妃死。
还京,封蔡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63 【介绍】: 唐人。
本名静忠。
闲厩马家小儿,阉奴,貌陋。
初事高力士,后得侍东宫。
因参与谋诛杨国忠,又劝太子分中军趋朔方,收河陇兵,图兴复。
肃宗即位擢元帅府行军司马,赐名护国,后改今名。
至德间进封郕国公,上元间拜兵部尚书。
外谨密而内贼深,擅权用事。
代宗立,尊为尚父,加司空、中书令,封博陆郡王,愈恣横。
帝遣侠者夜刺杀之。
赠太傅,谥丑。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八
辅国本名静忠。以阉奴事高力士。后以王鉷荐侍东宫。肃宗即位灵武。辅国豫其谋。擢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改名护国。又改今名。进拜少府殿中二监。封成国公。首谋迁元宗西内。以功擢兵部尚书。代宗立。进司空兼中书令。加尚父。后帝遣使刺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6 【介绍】: 唐宗室。太宗第三子李恪孙。乐善下士,长吏治,以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尹,封梁国公。乾元中,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望最高,军国大事皆独决。后出为蜀州刺史。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复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衢州刺史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66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唐宗室。
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以门荫入仕,自太子通事舍人五转为魏州刺史。
天宝中,得罪杨国忠,贬长沙太守。
至德元载(756),为凤翔太守兼御史大夫,入迁尚书左丞、礼部尚书。
两京收复,兼京兆尹,封梁国公。
乾元二年(759)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言事触怒肃宗,贬蜀州刺史。
宝应元年(762),代宗立,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复入相。
广德二年(764)罢知政事,为太子詹事,不久迁礼部、吏部尚书,知江南东西、福建道选事。
永泰元年(765)改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
二年,卒于任所,赠太子太师。
生平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李岘(709-766),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信安王李祎少子,少以门荫入仕。玄宗朝,自太子通事舍人五迁为魏郡大守,再迁京把尹,出为长沙大守。安史乱起,拜凤翔大守,迁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御史大夫兼京兆尹。乾元二年为相,为李辅国所忌,贬蜀州刺史。代宗立,自荆南节度征为礼部尚书,旋复如政事。罢相,为礼部尚书,知江淮选。改检校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卒。《全唐诗》存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岘。吴王恪孙。以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尹。至德初封梁国公。乾元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蜀州刺史。代宗即位。入为礼部尚书兼宗正卿。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太子詹事。寻迁吏部尚书。出为衢州刺史。永泰二年卒。年五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颜师古五世从孙。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
又擢制科。
累擢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
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
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
以直不容,屡贬官。
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
谥文忠。
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
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
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
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
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
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
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
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
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
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
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
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
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
与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
德宗立,改大子少师。
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
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
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共 4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