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范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释道宠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即故儒生张宾也。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有雄安先生者。
博学能文辞。
为时师范。
其徒李范齐镳安席。
皆材艺所归。
而宾其一也。
尝至赵州堰角寺。
即今之应觉寺也。
渴因从寺索水。
沙弥问宾。
水具几尘。
必言之。
乃可以饮。
宾罔然。
沙弥遂浇其面。
宾大惭。
谓其人曰。
非直以辱我而已。
亦足以见佛法之不易知如此。
吾今投诚趋向矣。
于是悉辞去其从者。
而从寺出家。
寺法当三年历试而后剃落。
以宾名士故。
即日使受具戒。
乃入西山。
广寻藏部。
造诣渊微。
叹留神之晚。
宣武皇帝崇尚大教。
永平元年。
诏西竺三藏菩提流支于紫极殿。
勒那摩提于太极殿。
翻译十地。
然各置禁卫。
不相往来。
四年方讫。
及雠校义句恰同。
其所不同者。
特一字耳。
盖或以为不二。
或以为不尽。
后那的定为不异。
而众共称美。
谓合圣心。
宠闻之。
因访流支以所译指趣。
支授十地曲教。
而宠于三冬之间。
尽为疏出。
寻而讲演。
听侣云臻。
邺下歆艳焉。
时魏收邢子才扬休之等在座。
宠默识之曰。
诸贤既皆国华朝彦。
颇忆受业有所自来否。
答以为始皆北面张君。
君兹厌俗。
罔知所向。
宠咄曰。
师资之礼。
典籍具存。
今乃尔何耶。
三子遽拜伏谢过。
转以闻上。
诏日赐黄金三两。
以旌异之。
而终其身。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道宠。
姓张。
俗名为宾。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大儒雄安生者。
连邦所重。
时有李范张宾。
齐鏕安席。
才艺所指莫不归宗。
后俱任安下为副。
年将壮室。
领徒千馀。
至赵州元氏县堰角寺侧。
即今所谓应觉是也。
从寺索水。
沙弥持与。
问具几尘方可饮之。
素不内涉罔然无对。
乃以水浇面。
宾大恧谓徒属曰。
非为以水辱我。
直显佛法难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矣。
即日于寺出家。
寺法入道三年历试。
以宾聪明大博不可拘于常制。
即日便与具戒。
遂入西山广寻藏部。
神用深拔慨叹晚知。
魏宣武帝崇尚佛法。
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
勒那摩提在大极殿。
各有禁卫不许通言。
校其所译恐有浮滥。
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讫。
及勘雠之。
惟云。
有不二不尽。
那云。
定不二不尽。
一字为异。
通共惊美若奉圣心。
宠承斯问。
便诣流支访所深极。
乃授十地典教三冬。
随闻出疏。
即而开学。
声唱高广。
邺下荣推。
时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杨休之等。
昔经宠席官学由成自遗世网形名靡寄。
相从来听皆莫晓焉。
宠默识之。
乃曰。
公等诸贤既称荣国。
颇曾受业有所来耶。
皆曰。
本资张氏厌俗出家。
宠曰。
师资有由今见若此。
乃曰。
罪极深矣。
初聆声相寔等昔师。
容仪顿改致此无悟。
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
悲庆相循。
遂以闻奏。
以德溢时命义在旌隆。
日赐黄金三两尽于身世匠成学士堪可传道千有馀人。
其中高者。
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是也。
一说云。
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
房定二士授其心法。
慧光一人偏教法律。
菩提三藏惟教于宠。
宠在道北教牢宜四人。
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
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
当现两说自斯始也。
四宗五宗亦仍此起。
今则阙矣辄不繁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张。
俗名为宾。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大儒。
雄安生者。
连邦所重。
时有李范张宾齐鏕安席。
才艺所指。
莫不归宗。
后俱依安下为嗣。
年壮。
领徒千馀。
至赵州元氏县。
堰角寺侧。
从寺索水。
沙弥持与。
问具几尘。
方可饮之。
素不内涉。
罔然无对。
乃以水浇面。
宾大恧。
谓徒属曰。
非以为水辱我。
直显佛法难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
便于寺出家。
聪明博大即具戒。
遂入西山。
广寻藏部。
神用深拔。
慨叹晚知。
魏宣武帝。
崇尚佛法。
天竺梵僧菩提留支。
初翻十地。
在紫极殿。
勒那摩提。
在太极殿。
各有禁卫。
不许通言。
校其所释。
恐有浮滥。
始于永平元年。
至四年方讫。
及勘雠之。
惟云有。
不二不尽。
那云。
定不二不尽。
一字为异。
通共惊美。
宠诣留支。
访所深极。
乃授十地。
曲教三冬。
随闻出疏。
即而开学。
声唱高旷。
邺下荣推。
时朝宰文雄魏收。
邢子才。
杨休之等。
昔经宠席。
官学由成。
自遗世网。
形名靡寄。
相从来听。
宠默识之。
于是同敦三大。
罄此一心。
悲庆相循。
遂以闻奏。
以德溢时命。
义在旌隆。
日赐黄金三两。
匠成学士。
传道千馀。
其中高者。
僧休。
法继诞礼。
罕宜。
儒果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汴州尉氏人。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学人甚众。倡“渐悟”禅学。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间在洛阳受戒。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历6年,升为上座僧。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卒谥大通禅师。《旧唐书》有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师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住荆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洛阳尉氏。
李氏。
小年从师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师于蕲州东山双峰寺。
开示心要。
叹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虽躬事樵汲。
无所惮。
会有行者慧能。
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
而大师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当阳山。
以阐化导众。
四海禅侣。
向风而靡。
则天闻其名。
诏肩舆赴阙。
入内道场。
躬拜跪。
执弟子礼。
供施丰缛。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诏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门寺。
当是时。
王公贵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谒听训诲。
方能公禅师以承嗣之嫡。
留韶阳。
秀因累疏举荐。
以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当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弃裔土。
使本朝有轻教。
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进言不已。
然能公终莫之动也。
语载能禅师传。
神龙二年。
秀卒。
名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
岐王范
燕公张说。
徵士卢鸿。
各为碑诛。
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
诏谥大通中宗朝。
又诏以旧邸。
为报恩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今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秀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
能恳而固辞。
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
终不能起。
谓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谓秀宗为北。
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秀以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诏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能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说。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中宗景龙中登进士第。
历任陈王掾。
玄宗开元中,从岐王李范游,赋诗相娱。
后贬山茌丞。
工诗,颇为时所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中宗景龙中,登进士第。
仕为陈王掾。
玄宗开元时,岐王范好儒士,谔与阎朝隐等从之游,赋诗相娱,后贬山茌丞。
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一五、《国秀集》目录。
全唐诗》存诗12首,《全唐诗逸》补断句2联。
唐诗汇评
张谔,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景龙二年(708)登进士第,开元中官至太祝。
岐王李范好学工书,雅爱文士,博与间朝隐、刘庭埼、郑繇等皆游其门,篇题唱和。
时玄宗禁诸王与外人交接,谔坐与饮酒赋诗,贬山茌丞,后复为陈王掾。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中宗嗣圣元年登进士第。玄宗开元初,累转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六年,为岐州长史。十七年,自陈州刺史转湖州刺史。又改博州刺史。曾任金部郎中。工五言诗,所作《失白鹰》诗,时以为绝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中宗嗣圣元年(684)登进士第。
玄宗开元初累转右拾遗,迁监察御史。
六至八年,为岐王长史。
十七年,自陈州刺史转湖州刺史。
约于十八年迁博州刺史。
其间曾任金部郎中。
事迹散见《旧唐书·惠文太子》、《唐诗纪事》卷一五、《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五、《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繇工五言诗,在岐州所作《失白鹰》诗,当时以为绝唱。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
繇。郑州人。嗣圣元年进士。开元初为岐王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郡望沛国相县。
工诗,书法亦有名当时。
玄宗开元中,为万年尉,坐与惠文太子范饮酒赋诗,黜为雅州司户。
天宝初,任汾州长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刘廷琦,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符离)人。
玄宗开元初,任万年尉,坐与惠文太子李范饮酒赋诗相娱,贬为雅州司户。
开元、天宝间,官至汾州长史。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之《惠文太子传》、《元和姓纂》卷五、《国秀集》目录。
庭琦工诗、善书。
尝与阎朝隐、张谔等人交游,有诗名,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
全唐诗》存诗4首。
唐诗汇评
刘庭琦,生年年未详,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人。
开元中,官万年尉。
岐王李范好学工书,雅爱文士,庭琦与阎朝隐、张谔、郑繇皆游其门,篇题唱和。
时玄宗禁诸王与外人交结,庭琦坐与饮酒赋诗,贬雅州司户。
后复官西河部长史。
全唐诗》存诗四首。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庭琦。开元时官雅州司户。
李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
惠宣太子李业子。
惠文太子李范岐王,仪观丰伟,颇类玄宗。
官宗正员外卿。
因谋逆事发,被肃宗赐死。

人物简介

维基
黄华秀(1559年10月4日—1597年7月20日),字居约,号同春, 一说号桂斋,明朝泉州府同安县人《泉州市志》:「号回春,南安石井端安下村人」。
另说是金门西黄(今「西园」)人。。
黄华秀生于嘉靖己未年九月初四日(1559年10月4日),早年是南安县庠生。
幼年时与哥哥黄华瑞就学于杨子山「阳林书院」,后在泉州继续学习。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与其兄黄华瑞同为戊子科举人,时人誉为“兄弟同榜,双凤联科”。
此外他与哥哥也被认为是金门同时中举八人的成就「八鲤渡江」的人物之一其他六人分别是平林蔡献臣、阳翟陈基虞、浦边蒋孟育、青屿张继桂、浦边赵维藩、林兜吕大楠。。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联捷进士,被认为是金门同时中进士五人的成就「五桂联芳」的人物之一其他四人分别是平林蔡献臣、平林蔡懋贤、浦边蒋孟育、阳翟陈基虞。。
之后黄华秀授广东韶州府推官,任内雪杀姑之冤,释代兄之囚,辨伐冢之诡。
当地居民冲击教会房子,传教士利玛窦向知府谢台卿告状,并交由黄华秀彻查,很快整饬肇事者。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以考绩第一,召为南京浙江道御史。
刚果洞达,条陈时事。
时有辽东建奴之虑,中原有矿税之兴,楚藩有小人之构,华秀皆上疏极言之。
空暇时从德兴祝世禄、宁国张应泰、潜江欧阳东凤及郡人李范廉、骆日升为读书之会。
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七日(1597年7月20日),积劳成疾,猝逝于任上,不馀一钱,诸人为其经纪后事。
黄华秀有女儿,嫁给何乔远次子何九云。
明神宗嘉其廉政,让黄华秀入祀南京乡贤祠与广东韶州府学名宦祠配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