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憕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48 【介绍】: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齿空门,志不可夺。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时贤推服,有声京师。寻归居扬州龙兴寺,食不求饱,居不易坐。朝士途经者,以不践其门阈为大羞。复召至长安,房琯、崔涣等皆争与之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识。
即念出家。
父母虽爱。
不能夺也。
既从瑶台成律师受具戒。
旋于太原东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参玄要。
识者推伏焉。
众请任以纲领职。
乃默然东归。
率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心咒。
化乡里。
诸所设施。
莫克尽述。
大略皆以隆显教门。
敷弘法席而已。
且维扬东南之冲要。
朝廷土大夫。
所从来往。
必脩刺门下。
然尤以得见为𢠢。
以不得见为大辱。
故黄门侍郎卢藏用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陆象先。
兵部尚书毕构。
少府监陆馀庆。
吏部郎中严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
礼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潜。
名士王昌龄。
佥所赡奉。
愿同洒扫。
天宝七载。
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灭于龙兴寺之别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领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万人其得法上首。
曰会稽昙一福建怀一等。
树塔于城西蜀冈之原。
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张从申书。
赵郡李阳冰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岁誓齿空门。
亲爱所钟志不可夺。
从遥台成律师受具戒。
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
时贤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环中。
声振京师如晞爱日。
诸寺众请纲领。
乃默然而东归。
既还扬都俯允郡愿恒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众生亦得。
如意胜愿我如此愿。
众生亦如。
谓天台止观包一切经义。
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亡定慧双照。
不可得而称也。
慎暑不摄齐。
食不求饱。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归于大众。
一身有无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衔命往还。
路出维扬终岁百数。
不践门阈以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饥渴。
慎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臣言依于忠。
与人上言依于仁。
与人下言依于礼。
佛教儒行合而为一。
学者流误。
故亲校经论延来者听受。
故大起僧坊将警群迷。
故广图菩萨因地。
善护诸命。
故曲济众生寿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
故自负衣钵。
以规规为任故纲正缁林。
以发挥道宗。
故上行恭礼。
以感慕遗迹。
故不远他邦。
以龙象参议。
故再至京国。
以轨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欤。
黄门侍郎卢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见于慎慕味循环不能离坐。
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信有高人。
黄门于院中置以经藏严以香灯。
天地无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陆象先兵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憕辞人王昌龄著作郎綦母潜佥所瞻奉愿同洒扫。
感动朝宰如此。
以天宝七载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灭于龙兴寺别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岭徼。
望哭者千族。
会葬者万人。
其上首曰会稽昙一闽僧怀一南康崇睿晋陵义宣钱塘谭山寺惠鸾洛京法瑜崇元鹤林寺法励法海维扬惠凝明幽灵祐灵一等。
罔不成乐说辩才入法华三昧。
众所知识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调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乐树下长流福慧之泉。
雪山峰顶仰见清凉之月。
金刚决定烦恼无馀优昙开敷香洁盈满。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经始灵塔于芜城西蜀冈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亲侍。
后请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碑纪述。
大历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张从申书赵郡李阳冰题额其塔。
亦幽公经度建塔之地。
广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临四衢平视千里。
门人环莳列柏荐以名香。
其塔属会昌中例皆毁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52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或称马素。武周如意年间出家江宁长寿寺,晚年居润州幽栖寺。伏形苦节,无喜无怒,时人目为婴儿行菩萨。扬州与京口道俗争迎致之。文宗大和时追谥大律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
润之延陵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
操行愈益奋厉。
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养恬和。
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
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
识者以为行婴儿行。
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
开元中。
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
迎居鹤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虽见贵显。
略不为动而瞻礼。
者充塞。
尝躬赴一屠家请。
众骇异。
素曰佛性是同。
无生岂别。
苟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宝初。
将应吴越命。
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
以往江北。
涛波淼然。
月黑难济。
持舟待风。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灭倾城迎谒。
津所车马繁拥。
不避涂潦。
捐金掷币。
施予山积。
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
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
其德之感物类如此。
天宝十一载。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寿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执心丧之礼者。
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
菩萨戒弟子。
吏部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
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玄素。
字道清。
俗姓马氏。
润州延陵人也。
生有异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
父母从之出依净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隶名于江宁长寿寺。
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
因事威禅师。
躬历弥载撞钟大鸣。
威诲以胜法。
得其不刊之旨。
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
败纳衬身寒暑不易。
贵贱怨亲曾无喜愠。
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
道业既高人希瞻礼。
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
郡牧韦铣屈居鹤林。
四部归诚充塞寺宇。
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
不为动摇。
顾世名利犹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
自生感悟忏悔先罪。
求请素明中应供。
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
士庶惊骇咸称异哉。
素曰。
佛性是同无生岂别。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异之有。
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
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
窃而宵遁。
黑月难济。
江波淼然。
持舟拟风。
俄顷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获全。
楚人相庆佛日再耀。
倾州奔赴会于津所。
人物拒道间无立位。
解衣投施积若山丘。
略不干其怀抱。
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
斋心虔虔二时瞻近。
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
二处纷诤莫决所从。
李时谓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爱憎。
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伦恸彻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江湖震响。
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
高松偃覆如盖。
及移他树还互如前。
又当舍寿之夕。
房前双桐无故自枯。
识者以为双林之变。
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
嘉瑞灵祥应感必有。
经云。
随缘赴感即其事也。
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
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
亦尝问道于径山。
犹乐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汉弥高。
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
洎太和中。
远慕遗风高其令德。
追谥大律禅师。
太和大宝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
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
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
悬合后到阿含经。
可不务乎。
素师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
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将来。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23后 【介绍】: 唐太原文水人。
李憕子。
父遇害时,年八岁,为叛军所俘,转徙流离。
代宗时授河南府参军,转司农寺主簿。
以父死祸难,无心禄仕,不食酒肉,不婚娶,住洛阳惠林寺从僧斋戒,偃仰穴中。
穆宗长庆三年,李德裕上表荐之,穆宗诏赐。
源陈疾甚年高,辞不受。
卒于寺。
蒋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莱州人。
蒋沇弟。
擢明经第。
调巩县丞。
东都留守李憕贤之,表为判官。
安禄山乱起,与同死难。
追谥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
禅讲之暇。
仍治产业。
颇致田园之利。
居洛阳之慧林寺。
号空门猗顿。
尤与李源善。
源父憕
天宝间留守。
以节死安禄山乱。
故源因誓。
不婚娶仕宦。
悉捐产业。
入慧林常住。
而日随僧饮食。
以见己志。
尝欲偕观游蜀。
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
而议所由道。
久不决。
盖观欲自长安斜谷。
源欲自荆门三峡也。
既而卒从源议。
舟泊南浦。
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
观泣曰。
予始议不欲由此。
今奈何。
源问之曰。
妇人王氏。
孕三年矣。
然犹未娩。
特以予死期尚赊耳。
死此生彼。
固无恨。
请辞。
后十二年中秋之夕。
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
源治观丧毕。
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
子一笑。
由以知缘之所在。
诚未易免也。
久之源如观约。
至钱塘。
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
趋拜之曰。
观公健否。
牧童曰。
李君真信士。
勤远来。
宜得晤语。
君兹俗缘未益。
慎勿近。
益务进脩。
以遂合并。
则幸甚。
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也。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之别墅也。
以为公用无尽财也。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源好服食。
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峡。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观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
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
观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观曰。
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环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
是识认君也。
后十二。
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塘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亲族毕集。
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
李往授符水。
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
观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观。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观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观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莫知所谓。
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圣凡路殊。
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
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
流浪南北展转人家。
凡六七年归于近亲。
代宗闻之授河府掾。
源遂绝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随僧斋食。
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
时时往眠其间。
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
遂授谏议大夫。
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长庆二年也。
系曰。
圆观未死。
先寄胎者。
闻必不信何耶。
违诸圣教也。
尝闻闽尼多许。
族姓家妇女为儿。
云便来也。
及终有以朱题髀。
当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
此类亦多。
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
佛或别会曾谈。
见有我宗自许。
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
其如观也果證高深。
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
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
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
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
与李源为忘形之友。
源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
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约观游蜀。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观欲游长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峡。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历两京道。
观曰。
行无固必。
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
绦达锦裆。
负罂而汲。
观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
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
观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
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观死。
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观。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葛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观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
但且勤修不堕。
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观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
莫知所谓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
圣凡路殊。
源遂绝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随僧斋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太原文水人,字后己。
李憕孙。
敬宗宝历初,迁右拾遗。
淮南节度使王播献钱十万求领盐铁,景让极论不可。
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封酒泉县男。
宣宗大中中,进御史大夫,拜西川节度使,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事母孝。
性好奖掖寒士。
卒年七十二,谥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860? 字后己,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宪宗元和中进士及第,释褐授校书郎。敬宗初为右拾遗。时王播进钱求领盐铁,景让亟论不可,遂知名。累迁商州刺史。文宗开成二年(837)入为中书舍人,后出为华、虢二州刺史,再入为礼部侍郎、知贡举。武宗会昌中,历右散骑常侍、浙西观察使。宣宗时,入为尚书左丞,累官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大中十三年(859)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72岁卒,谥曰孝。景让有大志,正色立朝,言无避忌,为史家所称。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1联。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景让字后巳。赠太尉憕孙。宝历初为右拾遗。沈傅师观察江西。表以自副。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剌史。自右散骑常侍出为浙西观察使。入为尚书左丞。拜天平节度使。徙山南东道。封酒泉县男。大中中进御史大夫。拜西川节度使。病丐致仕。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55 【介绍】: 唐太原文水人,字中虔。
李憕曾孙。
穆宗长庆三年进士。
文宗大和中,历金部员外郎、祠户二部郎中、谏议大夫。
开成五年,官长安令。
武宗会昌末,坐事贬台州司马。
宣宗大中初,迁明州刺史。
四年,转歙州刺史。
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5? 字中虔,郡望陇西(今甘肃临洮),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文宗大和中为金部员外郎,历户部、度支二郎中,迁谏议大夫。开成五年(840)官长安令。武宗会昌末(846)坐事贬台州司马。宣宗大中初迁明州刺史。四年(850)转歙州刺史。事迹散见《旧五代史》卷五八《李琪传》、《唐诗纪事》卷五八、《宝庆四明志》卷一、《嘉定赤城志》卷一〇、《新安志》卷九、《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顾陶《唐诗类选后序》)《全唐诗》存诗8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李敬方(?-855?),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大和三年,为楚州营田判官。开成中,为长安令。累官金、户二部员外郎、户部郎中、谏议大夫。会昌末,因事贬台州长史。大中初,历明、歙二州刺史,卒。有《李敬方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八首。
全唐诗补逸
李敬方字中虔,长庆三年郑冠榜进士。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敬方字仲虔。陇西人。大中朝官歙州刺史。

作品评论

顾陶《唐诗类选序》
李歙州敬方,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家集三百首,简择律韵八篇而已。虽前后复绝,或畏多言,时典刑具存,作敢避弃。
优古堂诗话
唐李敬方《欢醉》诗云:“不向花前醉,花应解笑人……若非杯里酒,何以寄天真。”杜子美绝句云:“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儿回?莫悲身外无穷事,且进生前有限杯。”二诗虽相沿,而杜则尤工者也。世所传“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之句,盖出于敬方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宋僧。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温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顿厌荤血。
及娩。
蒙紫胞。
堕蓐不呱泣。
成童竟辞俗。
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
耆宿叹美之。
既登具戒。
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
乃造天台。
研究止观。
先是智者遗文。
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
教迹几熄。
寂尝于金华古藏中。
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
以全其旧。
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
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处为齐。
忠懿问。
此何等语。
韶答以为教家语。
吾禅者不知也。
且使召寂问其义。
寂至。
因得以前意。
请于忠懿而为遣使。
弊于海国。
以致其书焉。
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
诏天下僧尼。
试经业。
寂引弟子。
自螺溪趋州治试。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
楼迫大山。
夜梦刹柱陷入地。
独心恶之。
且雨甚亟。
迁处西偏。
而山颓楼压矣。
海门灵石。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地属黄岩。
众请寂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
放生。
以为常法。
寺像为一新。
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
入山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
会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获唐咸通六年。
沙门希皎。
所发愿辞。
观者知于寂有宿契。
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
九月至自缙云。
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诫嘱后事。
奄尔而化。
寿六十九。
腊五十。
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庄严幢座在焉。
题曰。
文殊台。
前限拒马不可入。
俄而观音菩萨。
手却拒马。
从中出接。
顿觉己与菩萨身合。
自是胜气日增。
而进于才辩矣。
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錍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
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
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字常照。姓胡氏。温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幼启二亲坚求去俗。旋入开元伽蓝。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寺之耆老称叹希有。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既通律义。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甚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后款告韶禅师。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由是博闻多识。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累请开演。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辞让不却受而不称。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雾拥云屯。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寂从山入州治寺。寺东楼安置。楼近大山。夜梦刹柱陷没于地。意颇恶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因受黄岩邑人请。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是智者冬居道场也。劝人修寺塑像。入缘者繁沓。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诸官同命受菩萨戒。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劝七乡人装塑尊像。愿舍报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寝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腊五十矣。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镙-糸+拱]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自智者捐世。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二百馀龄寂受遗寄。最克负荷。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又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寺。上方有宝庄严幢座。题曰文殊台。设枑梐阑隔。求入无由。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因而惊寤。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或曰。入普门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觉證无上故。下合众生凡同体故。开则群灵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是以讲谈也。施戒也。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说法之功所谓善建。由是堂室间可见者。曰澄彧。曰宝翔。曰义通。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来州治开元寺祭飨。皆缟素哀泣。天为之变惨。其慈摄之所感。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玄默垂文圣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图书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为经纬。本六十馀字。训第表明号洪范。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祖述之家翕尔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因分异辙各竞颛门。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悬合。宜乎。得正信者必开正眼。见正道者必事正修。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所诠之理喻训第也。经容纬入。纬变经存。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正不正之说恢张。玄又玄之谈崛起。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非如色法影质易寻。名色交加喜生迷竞。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故论中以四种徵理。理则难隐。一观待。二作用。三法尔。四證成。用斯道理义岂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去。有二三子相问曰。彼去者谁耶。一云乙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识人云甲也。回面视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识遂有多名。识者一呼应声而至。亲得自体不涉异缘。故曰精义无二也。因义生解解必虚通。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执情断故所执便遣。既能生解则断障。二重断染。依他清净。依他圆成。故得二胜果焉。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曳曲木于稠林。泛胶舟于苦海。又不可胜道也。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已翻。所诠之理难悟。苟非宿慧安喻经心。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经心乃大雄之意。岂易寻求。谚所谓老见事长。佛已三祇之扬历。多言或中。法从诸圣之同宣。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井鱼互谈其渤澥。此诚不可也。必须近佛菩萨。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八辩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亲大士。将世尊之一言。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钝根。以正见而诱邪见。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成裘则易。以日见而留心。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用成实法数之名。补大乘阙员之义。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未融六释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馀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钤键。先贤之所不决。令哲之所共疑。但谓阙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摩诃衍足杀三摩明。名数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深山大泽必生龙蛇。有大乘基为其高足。不缘宿习多见生知。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闭无关。堂堂合周髀之仪。轧轧应昆崙之轴。有经皆讲。无疏不成。权奇百本之名。控压四人之圣。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章句之学颇长。释签之理何富。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尚缀文荣于玉华。究三论极乎瑗康。穷方等归乎楷景。观公撰集华严命章。解相入之连环。且无难色。通绝行之断阁。故立易功。法藏从性海而游。智升自名流而出。伟欤。一行所作通神。实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萨。忠氤琳甫贲秀诜真。俱参译判经。尽开荒辟土。于烁宗密。美乎湛然。悟达全才彻公令范。可以副人之求备哉。馀诸上士擅美殊方。落落英翘互有长短。矧以佛之说经。申经者论。经由论显。论待疏通。疏总义章。义从师述。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大遍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疏。诊脉之求难中。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如摄异门。分差别之相难知。故智论中。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盖缠克断智慧成功。咸从。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问欲何为。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此则深于其道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