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59—830 【介绍】: 唐太原人,居扬州,字明扬。德宗贞元中擢进士第,登贤良方正制科。累迁侍御史,历三原、长安令,有吏干。顺宗时迁工部郎中,转考功郎中,出为虢州刺史。宪宗元和时为御史中丞、京兆尹、诸道盐铁转运使。穆宗长庆时拜刑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盐铁等使,出为淮南节度使,仍携盐铁印,颇事搜剥。敬宗即位,罢使。后再领盐铁转运使,加重铜、盐税,以钱物进奉朝廷,名为“羡余”。文宗大和初还京,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仍领盐铁使。封太原郡公。卒谥敬。播微时,尝客扬州木兰寺,随僧饭,僧厌之,乃于饭后击钟,及播至,饭已毕。播愧恨,题诗而去。后镇淮南,复游寺,见所题诗,已以碧纱笼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王播(759-830),字明敬,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扬州(今属江苏)。贞元十年(795),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集贤校理,再迁监察御史。贞元末,为三原令。元和中,历御史中丞、京兆尹、刑部侍郎、礼部尚书,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长庆中,征还,为刑部尚书,领盐铁转运使。旋拜相,出镇淮南,仍领盐铁。大和中,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卒。播与弟炎、起皆有文名。《全唐诗》存诗三首。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播字明扬。其先太原人。父恕官扬州。遂家焉。贞元中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宪宗朝累官礼部尚书。充剑南节度使。穆宗立。拜刑部尚书。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敬宗朝加检校司空。文宗朝加检校司徒。拜尚书左仆射。复辅政。封太原郡公。太清宫使。大和四年卒。年七十二。赠太尉。谥曰敬。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天水略阳人,字大圭。权德舆子。宪宗元和二年擢进士第。历监察御史,有美称。宰相李宗闵荐为中书舍人。时李训得宠,以《周易》博士居翰林,璩与舍人高元裕、给事中郑肃、韩佽等连章劾训倾覆阴巧,且乱国,不宜出入禁中,不听。及宗闵贬,璩亦贬阆州刺史。文宗怜其母病,徙郑州。训诛,时人以为璩明祸福大体,能世其家。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介绍】: 唐渤海人,字景圭。本名允中。第进士,为右补阙。文宗大和初为侍御史,奏改今名。敢于切谏。李宗闵为相,高其节,擢谏议大夫,进中书舍人。大和九年,宗闵得罪南迁,元裕出城饯送,以此贬阆州刺史。后复召为谏议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子宾客,改御史中丞,历京兆尹、刑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渤海郡令。入为吏部尚书,卒。
【生卒】:777—852 始名允中,后改今名。字景圭,排行二十九,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调补秘书省正字。穆宗时累迁监察御史,转右补阙。文宗大和时,为司勋、吏部员外郎,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改中书舍人,贬阆州刺史。开成四年(839)为御史中丞。武宗时,为京兆尹,历左散骑常侍,迁兵部侍郎,转尚书左丞。出为宣歙观察使。宣宗时,入为吏部尚书,后封渤海郡公。大中六年(852)卒,赠尚书右仆射。元裕善书,通经术。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萧邺《渤海高公神道碑》。《全唐诗》存断句2。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元裕字景圭。渤阳人。始名允中。大和中改今名。第进士。元和中累擢尚书左丞。出为宣歙观察使。入授吏部尚书。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渤海郡公。卒年七十六。赠尚书右仆射。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慕巢。杨虞卿弟。宪宗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为右补阙,再迁职方郎中。文宗大和中,以本官知制诰。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待汝士厚,拜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又迁户部。开成元年,转兵部,后转吏部。终刑部尚书。族人嗣复尝大宴,汝士与元稹、白居易均在座,赋诗,汝士后成而最佳,归语人曰:“今日压倒元白。”
【生卒】:778—? 字慕巢,排行六,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宪宗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821)由监察御史迁右补阙,累官至中书舍人。文宗大和七年(833)迁工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九年入为户部侍郎。开成元年(836)转兵部侍郎。同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官至刑部尚书,卒。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杨汝士以才气自负,尝自诩其《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压倒元、白”(《唐诗纪事》卷四六)。《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三
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进士。又登宏词科。长庆中累擢工部侍郎。出为同州刺史。开成时由兵部侍郎为东川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进刑部尚书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779—847 【介绍】: 唐安定鹑觚人,字思黯。德宗贞元进士。宪宗元和三年,因对策条指失政,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官武昌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还朝,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相结,排斥李德裕等,史称“牛李党争”。后出为淮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僧孺被贬居散地。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谥文简。有《玄怪录》。
唐诗汇评【生卒】:780—848 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15岁至长安习业。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造访,由是知名。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授伊阙尉。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朋党相结,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穆宗长庆元年(821)拜户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后历武昌节度使、太子少师等职。武宗会昌四年(844)贬循州长史,卒于洛阳,谥文贞。生平见杜牧《牛僧孺墓志铭》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诗4首,残句9。《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残句2。
黄鹤楼志·人物篇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80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第一,授伊阙尉。以对策直言时政,久不调。后除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历礼部、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知制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长庆三年拜相。宝历初,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复相;六年,出镇淮南。开成二年,为东都留守,征拜左仆射,复出镇襄州,累进司徒。会昌中,李德裕用事,罢为太子少师,复留守东都。三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长史,复迁太子少师。卒。僧孺与令狐楚、李宗闵交厚,史称“牛党”,与李德裕党交恶,史称“牛李党争”。著有《玄怪录》(一作《幽怪录》)十卷,今存炙本。《全唐诗》存诗四首。
牛僧孺(779~847) 唐代官员、学者。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或作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累官户部侍郎、武昌军(今湖北武昌)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户部尚书,穆宗至武宗时曾四次出任宰相。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曾撰《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论曰:“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牛僧孺在湖北任职六年,颇有政声。曾耗时五年改建鄂州城垣,使黄鹤楼成为了独立的景观建筑。蛇山上有“奇章亭”,即为纪念卒后被追封为奇章郡公的牛僧孺而建。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二
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宏之裔。第进士。元和初登贤良方正制科。长庆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立。加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郡公。罢为武昌节度使。文宗立。复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加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召拜左仆射。武宗朝进太子太傅。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年六十九。赠太尉。谥曰文简。
作品评论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浐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么?”对曰:“谓之乐句。”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其口联镳至彼,因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谒几官前辈,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783—848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继之。杨于陵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进士。宪宗时,累官兵部郎中。穆宗长庆元年,拜中书舍人。与牛僧孺、李宗闵情义相得,同进退取舍。僧孺为相,乃令嗣复权知礼部侍郎。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初,入为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与李珏同以本官同平章事。寻进加门下侍郎。武宗立,李德裕辅政,出为湖南观察使,再贬潮州刺史。宣宗立,征拜户部尚书。至岳州病卒,赠左仆射,谥孝穆。
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第进士博学宏词。长庆初累拜中书舍人。文宗立。迁户部侍郎。开成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封宏农县伯。进门下侍郎。武宗朝出为湖南观察使。宣宗立。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卒。年六十六。赠尚书左仆射。谥孝穆。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785—853 【介绍】: 唐赵郡人,客居淮阴,字待价。幼孤,以事母孝闻。擢进士第。累官右拾遗。以上疏谏增茶税,出为下邽令。牛僧孺辟为掌书记。僧孺还相,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李宗闵以罪去,珏为申辩,贬江州刺史。文宗开成初复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宗时终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卒谥贞穆。
【生卒】:785—853 字待价,排行七,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宪宗元和七年(812)登进士第。入河阳幕府。又举拔萃科,补渭南尉。累迁库部员外郎。文宗大和五年(831)入为翰林学士,九年加承旨,旋贬江州刺史。次年,迁河南尹。开成三年(838)因杨嗣复荐,以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宗即位后,罢为桂管观察使。不久,长流驩州。宣宗大中二年(848)起复为户部尚书,后出镇河阳、淮南两镇。封赞皇郡公。卒谥贞穆。新、旧《唐书》有传。《灯下闲谈》卷下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文·卷七百二十
珏字待价。赵郡人。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开成中拜户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武宗立。迁门下侍郎。罢为太常卿。再贬江西观察使昭州刺史。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迁河阳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检校右仆射淮南节度使。进封赞皇郡公。大中七年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唐诗汇评
李德格(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出为浙西观察使。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入为兵部尚书。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开成中,由滁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再领浙西。又移镇淮南。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卒。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善诗文。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其他著述,大多散佚。《全唐诗》编诗一卷。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宰相吉甫子。文宗朝拜兵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封赞皇伯。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罢为兴元节度使。徙镇海军。武宗立。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左仆射。守司徒。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立。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又贬崖州司马。卒年六十三。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约777—约830或约835 【介绍】: 唐睦州新安人,字持正。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从韩愈学古文,与李翱、张籍齐名。其文奇僻险奥。诗仅存三首。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835? 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三年登贤良方正科,为陆浑尉,官至工部郎中。性辨急,使酒,数忤同省,求分司东都,留守裴度辟为判官。从韩愈学古文,然流于奇僻险奥。事迹散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五、《登科记考》卷一六、卷一七、《郡斋读书志》卷四中、《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皇甫湜集》3卷,已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有《皇甫持正集》6卷,为宋人重编,今存。《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外编》补1首。唐诗汇评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五
湜字持正。睦州新安人。第进士。补陆浑尉。仕至工部郎中。
作品评论
皇甫祠部文集外所作,亦为遒逸,非无意于保密,盖或未遑耳。唐诗纪事
湜不善诗,退之和《公安》、《陆浑》二篇,可以想见其怪奇。退之诗曰:“皇甫作诗止睡昏,辞夸出真遂上焚。要余和赠怪又烦,虽欲悔舌不可扪。”言其语怪而好讥骂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835 【介绍】: 唐婺州东阳人。宪宗元和八年进士。文宗大和初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自负奇才,锐于进取。五年,献文阙下,为宰相李宗闵所抑,改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善,训为文宗宠遇,召为尚书郎,后为同平章事。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李训等,元舆亦为左军族诛。有《牡丹赋》,时称其工。
【生卒】:789—835 排行三。郡望江州(今江西九江),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宪宗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授鄠县尉。穆宗长庆中为裴度幕僚,以文檄豪健见推。文宗大和中为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相结。八年(834)李训用事,引为尚书郎。九年九月迁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与李训谋诛宦官。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卷。《寄李翱》诗赞扬潭州刺史李翱脱韦夏卿之女于乐籍,为传诵之作。唐诗汇评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舒元舆(?-835),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调鄠县尉。长庆中,裴度表兴元节度掌书记。大和初,召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为宰相李宗闵所抑,五年,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复入为尚书郎。九年,李训用事,骤迁右司郎中、御之中丞、刑部侍郎,遂为相。其年冬,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元舆能诗善文,名盛于时。有《舒元舆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元舆。婺州东阳人。元和八年进士。大和时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为内兵所擒。族诛。
作品评论
大和九年,诛王涯、郑注后,仇七良专权恣意,上颇恶之,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上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同,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