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冲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孔沈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会稽山阴人,字德度。
孔群子。
有美名。
何充荐之于王导,辟丞相司徒掾、琅邪王文学,并不就。
与魏顗、虞球、虞存、谢奉并为四族之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字敬仁,小字苟子。
王濛子。
明秀有美称。
善隶、行书。
起家著作佐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
时年二十四。
全晋文·卷二十九
脩字敬仁,小字荀子,濛子。
为著作郎琅邪王文学,转中军司马,未拜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5—413 【介绍】: 东晋末琅邪临沂人,字茂世。少有才藻,袭爵雉乡侯。为会稽王司马元显后军长史。卢循据广州,以为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后随刘裕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南北从征,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败卢循,灭刘毅,刘裕甚委仗之。起为辅国将军,卒。
全晋文·卷十九
诞字茂世,恬孙,袭父混爵雉乡侯。
历秘书郎、琅邪王文学中军功曹,又补元显后军府功曹,除尚书吏部郎,仍为后军长史,领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龙骧将军琅邪内史,随府转骠骑长史。
桓玄辅政,徙广州,为庐循平南府长史,还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
太尉刘裕请为咨议参军,转长史,从征南燕,领齐郡太守,迁吴国内史,母忧去职。
义熙九年卒,追赠作唐县侯。
(案:《宋书·傅亮传》:高祖文笔,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
又案:王诞《宋书》有传,《艺文类聚》亦以为宋人,今以卒年为断编入晋文。)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后居扬都庄严寺。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世居吴之富春。三国有吴之后也。幼孤。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师事僧回。从受五经义。宋吏部郎吴郡张辩。尝谓之曰。沙弥何姓。家何处。旻曰。贫道姓释。家此山。辩异之。特进张绪。见而叹曰。松柏虽小。已有凌云之气。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年十六。回亡。移住庄严寺。师事昙景。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夕则合帔而卧。昼则假衣而行。往返咨询。柔次远亮四师。大明经律论指。振发拥滞。虽命世硕学。无所是非。齐文慧帝。竟陵王。深加贵敬。尚书令王俭。尝延僧宗。讲涅槃经。旻所扣问。辄摧衄。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使竺道生。难道融义。往复百翻言义俱切。众服其英秀。今旻法师过之远矣。文宣帝请柔次二师。讲成实论。旻于末席。有所议论。辞旨清新。宏邈。听者倾属。次师乃放麈尾叹曰。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有十五番。诚为难窟。每恨不逢勍敌。自至金陵五年。始见竭于今日矣。待为思之。晚讲当答。及晚裁复数交。辞义遂拥。次师动容。顾四座曰。后生可畏。永明十年。始二十六岁。讲成实论于兴福寺。先辈后进。道俗交会。不远万里。呜呼盛哉。晋宋来学者。务高谈大语。以相誇罩。而旻谦让。恬静若不能言。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师于经论该博。何以立义多儒。答曰贫道谨依经文。文玄则玄。文儒则儒。不知其他也。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然未尝修诣。闻其得郡便往。意所不欲。众由是亦罢。永元初。诏僧局。请僧三十人。入华林园夏讲。僧正拟旻法主。旻却之。或问其故。答曰。此徒外润。不能内益。由是誉传遐迩。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学冠当时。并投分纳交。申以缟滞。齐乱避地入东。逮梁天监五年。诏僧正慧超。到房请。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入华林园道义。六年制注般若经。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首讲。以旻道居其右。深其悦可。又诏于慧轮殿。讲胜鬘经。帝躬临听。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以类相从成。八十卷。皆取旻考正来上。十一年。感风疾。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舟仗资粮津发至都。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叹曰。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天监末。诏庄严寺。建八座法轮。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旻最处后。而徒众剧繁。庄严讲堂。宋世祖所立者。其高广𮞅[〦/柔]。非他处比。是日至不能容。诏听停讲五十日。益辟窗牗。进床五十张。犹云迫隘。桄程为之摧折云。讲十地经于简静寺。先为筑堂五间。以增其旧。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吴郡陆倕一日造房。旻称疾不见。倕欣然曰。此诚弟子所望也。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山主智迁以告旻。旻曰。吾山薮病夫。无事见贵二千石。昔戴颙隐居北岭。宋江夏王诣之。颙高卧牗下。不与相见。吾虽德薄。请附于戴公。及萧至。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致礼赠物。大通五年。诏还都。徙居开善寺。于路旧疾。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寿六十一诏。以其月六日。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乃依所立义。获入定。问诸禅师。皆曰门户虽殊。造寂则一。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道安故事也。时灵根寺道超。勤学。每祷佛。愿如旻。忽梦。人曰。僧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已能讲说。君始发心。岂可遽及耶。但自加功。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朝夕礼谒。梦像遣化。送菩提树。曰菩提者。梁言道场树也。弟子颇宣其言。旻止之。著述殆百馀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之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辩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旻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
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俭曰。
昔竺道生入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旻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及旻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旻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开顿悟以通经。
齐时重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要旻共往。
征虏别之。
旻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旻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吴。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五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旻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后吴郡太守张充。
吴兴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京师学士云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简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唯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旻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
弥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时萧昂出守吴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
丧事大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问诸禅师皆云。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旻。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立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开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旻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时负经来华。玄宗时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又言善无畏。盖义翻也。一名输波迦罗。华言无畏。亦义翻也。其先以国难。自中天竺分王乌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异艺。夙禅位焉。已而兄弟阋墙。统戎平定。宜行军法。义不忍诛。乃𢪛泪白母。以位让兄入道。母哀而许之。且密以传国宝珠。为分器去。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为本师。仍舍宝珠。莹之像额。一日侍次。有僧持钵至。而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曰方从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复言。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辞而游历。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未几。还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行矣毋滞。登雪山体殊不安。忽掬多飞空至。谓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东近唐境。有神人现形辞曰。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非弟子所能摄。开元四年。丙辰奉梵夹届长安。诏居兴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梦与相见。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谒。与梦所见。无小异。五年诏翻译。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无著笔受。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沙门宝月度语。一行笔受。盖得之京师华严寺。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学毕言归。卒于北印。获梵夹悉留华严云。至是始选取而译之。畏尤开定业。而禀承者日至。平居神异莫测。尝手出成模铸铜塔。作火之日。或惧其庭宇湫隘。致灾变。畏曰无苦。当自知。塔成而雪冻冱。及炉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祷雨。曰民病且死。虽风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坛。持小刀搅钵中水。诵祝数百言。有物如龙。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钵底。畏且搅且祝。顷之白气自钵起。径上数尺。稍稍远引。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驰去。顾见白气旋转。自讲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风震电。而随骤。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二十年乞西还。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寿九十九。腊八十。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摩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时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宾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礼国师以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洛。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果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宣颇嫌鄙之。
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僧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赠鸿胪卿。
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宾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二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本天竺人。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因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时。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为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其状甚异。蟠绕出于山下。洛民咸见之。畏语曰。此蛇欲决水潴洛城。即说佛书义。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若倾听状。畏责之曰。尔蛇也。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速去无患生人。其蛇闻之若有惭色。遂俯于地顷而死焉。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果符其言。开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淫雨逾时。诏畏止之。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即刻而霁。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 【介绍】: 唐宗室。
太宗子。
始封汉王,后改封越王。
善骑射,涉文史。
历任徐、扬、安州都督,相州刺史。
武则天临朝,迁太子太傅、豫州刺史。
则天垂拱四年,与其子琅邪王李冲及诸皇族密谋反则天。
起于博州,贞应于豫州,破上蔡。
然起事仓卒,众无斗志,凡二十日,即败。
服毒自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8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第八子。始封汉王,改封原王,徙封越王,历徐、扬、安三州都督,相、绛二州刺史。武后临朝,累迁太子太傅,豫州刺史。武后垂拱四年(688)与韩王元嘉等图谋反正,兵败,仰药而死。玄宗开元四年(716)复爵,谥曰敬。贞善骑射,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昭陵碑林《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贞墓志》。《全唐诗》存诗1首。
丘神绩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
丘行恭子。
为左金吾卫将军。
高宗崩,奉武后命逼章怀太子贤自杀。
佐来俊臣等大兴冤狱。
琅邪王冲起兵,神绩讨之,诛千余族,拜大将军。
武周天授中以谋反被杀。

人物简介

简介
字令则。
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女,母王德妃,惠宣太子李业、凉国公主李㝹的同母姐妹。
武周长安年间,封淮阳公主,十七岁嫁琅邪王氏王承庆,王承庆官至太子少詹事、临沂公。
长安四年(704年)十月十六日,淮阳公主在女儿王怜儿出生时,因难产去世于东都洛阳永丰坊的家中,享年十九岁。
僧光仪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 【介绍】: 唐僧。
琅邪王李冲子。
武则天时以起兵复唐室而族诛,光仪方在襁褓,乳母负而匿之,后遇老僧剃度为僧。
中宗复位,敕求琅邪王后代,光仪始自陈,诏令袭父爵,恳让,誓愿为僧,居法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宗室琅琊王子也。
武后时。
与越王起兵。
得罪族诛。
仪方襁褓。
乳母窃负逃民间。
且八岁。
诏求之急。
乳母惧与决舍去。
仪独行。
终以冻馁。
依老僧落发于青龙寺。
稍长经律通贯。
习禅燕。
自以为出家之乐。
诚非世俗荣名利达。
所可比也。
会中宗诏访琅琊王后。
仪因向寺主吐实。
寺主大骇。
即言之扶风郡郡太守悦其状貌。
逼妻以女。
不可。
遽以闻。
召见。
诏使返服袭父爵。
恳辞。
愿守志自放丘壑。
诏许之。
仍听缮治兰若。
领徒众以居。
平生素爱终南山水之胜。
自法兴诸寺之葺。
而庵庐精舍。
往往皆是。
侍卫瞻候者。
常数千百人。
虽权要卿相。
所不逮。
亦其势然也。
开元二十三年。
六月二十三日。
集弟子垂训讫。
北首枕肱。
右胁卧而卒。
弟子禀遗命。
葬之少陵原南。
复辟天宝寺于其地。
以弟子世传守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光仪。
姓李氏。
本唐宗室也。
琅琊王与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
天后族诛之而无噍类。
仪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仪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
于桑林之下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
言讫对泣。
仪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仪茫然行至逆旅与群儿戏。
有郡守夫人往夫所住处方息。
俱此见仪群聚且貌俊爽。
因而怜之。
召谓之曰。
郎君家何在。
而独行至此。
仪绐之曰。
庄邻于此。
有时闲戏耳。
夫人食之又给之钱。
乃解衣而内其钱。
日暮寻径而去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
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仪惊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仪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䰂。
又出袈裟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谒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言毕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仪如言趋彼寺。
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许。
仪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
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仪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年齿相侔。
一见仪而心悦愿致情曲。
仪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出。
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来而逼之。
仪固拒百端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方令具汤沐。
女出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
不可。
遂断其势投之于地。
仪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
命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以膏傅之。
月馀疮愈。
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至京。
引见慰问优赍丰洽。
诏袭父爵。
仪恳让。
誓愿为僧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自恣化方。
仪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
率由道声驰远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甚于权要卿相焉。
仪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先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此大涅槃之表兆也。
遗言令葬于少陵原南。
乃凿原成室而封之。
柩之发也异香芬馥。
状貌如生。
祖车出城白鹤数百鸣唳空中。
䌽云依约覆车数十里。
道俗号咷多持孝服。
所葬之地遂建天宝寺。
弟子皆留而守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本唐宗室。
琅琊王
与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
中兴帝道。
不克。
天后族诛之。
仪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
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仪年八岁。
状貌不群。
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
置钱于腰腹间。
于桑林下。
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
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
无忘老姥。
言迄对泣。
仪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仪茫然。
行至逆旅。
日暮寻径。
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
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仪敬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
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仪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
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䰂。
又出袈裟。
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
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
谒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言毕。
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仪如言趋彼。
寺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
仪已洞明经律。
善其禅观。
属中宗即位。
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仪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
年齿相侔。
一见仪而心悦。
愿致情曲。
仪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
出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
来而逼之。
仪固拒百端。
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
方令具汤沐。
女出。
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
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
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不可。
遂断其势。
投之于地。
仪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
遂破户视之。
渐苏。
命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
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
以膏传之。
月馀疮愈。
使君奏仪是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至京。
引见慰问。
优赉丰洽。
诏袭父爵。
仪恳让。
誓愿为僧。
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
自恣化方。
仪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
造庵寮兰若。
凡数十处。
道声驰远。
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
缁素侍者。
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
仪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
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
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
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