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严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清河临清人。年十六。辞亲出家。十九薙落。谦谨恭敏。专务实行。虽经论备阅。而尤善律部。开皇之季。驻锡京师。日以持戒礼忏为业。又诵千佛名经十二卷于太白山中。而每名则加拜焉。太白九陇山僧邕禅师者。素以道行著。称美因奉之。以究心学。后还京。住慧云寺。从静嘿禅师。静嘿盖道善禅师之神足。道善持己节约。四众钦重。美事静嘿馀十年。凡其施设。皆所经历而得其说。静嘿灭度。一以委之。西循守不失。故悲敬二田。未尝间岁。诸造福处。悉有馈慧。夏末兰盆。亦随寺送物。俗谓普盆钱。大业之季。夏集千僧。行道七日。或谓美曰。时既炎热。不可使众饥虚。何不打饼供养。美曰面易致耳。然而柰其馊败何。或曰我能之。但多置冷水盆则善矣。明日半衣起。溲面二十斛。作二日料。饔庖麇。至杖打刀切。汤锅亦已沸矣。随切随投之汤中。已煮熟。则捞以投水中。投之汤者有尽。投之水者无穷。黎明行饼。莫不讶其坚韧也。众以为至诚所感云。武德初。诏住会昌寺。乃于西院。造忏悔堂。像设严盛。栋宇宏丽。时则浴井忽竭。美为祷祈。泉涌如旧。平生畜舍利不多。而应验莫测。随以宝函。遇祷必给。力行头陀。终身徒跣。以避虫蚁。或学般舟而不坐。或学止过而不言。杂行纷纭。殆难殚举。且口诵弥陀之号。心专净土之归。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而逝。寿六十三。露尸于南山鸱鸣阜。骸塔楩梓谷。弟子树碑。侍中于志宁文又沙门昙献者。京邑人亦弘福业。功格前贤。身成令范。众所推挹。故光明宝阁。冠绝寰中。慈悲佛殿。时所惊异。本微迹显。兹不广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德美。
俗姓王。
清河临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乐善。
口中所演恒铺赞呗。
拥尘聚戏必先景塔。
每见形像生知礼敬。
由是亲故密而异之。
知非绍续之胤也。
任从师学。
十六辞亲投诸林野广访名贤用为师傅。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
谨敬谦恪专思行务。
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
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
追求善友无择遐迩。
洁然自厉不群非类。
开皇末岁。
观化京师受持戒检。
礼忏为业。
因往太白山诵佛名经一十二卷。
每行忏时诵而加拜。
人以其总持念力功格涅槃。
太白九陇先有僧邕禅师。
道行僧也。
因又奉之而为师导。
义业亟染暄凉。
后还京辇住慧云寺。
值默禅师又从请业。
默即道善禅师之神足也。
善遵承信行普功德主。
节约形心不衣皮帛。
默从道。
闻见学之望重京都。
偏归俗众。
美依承默十有馀年。
三业随从深相器待。
所以每岁礼忏将散道场。
去期七日苦加励勇。
万五千佛日别一遍。
精诚所及多感徵祥。
自尔至终千有馀遍。
故默之弘奖福门开悟士俗广召大众。
盛列檀那利养所归京辇为最。
积而能散。
时又珍重。
常于兴善千僧行道。
期满䞋奉人别十缣。
将及散晨外赴加倍。
执事惧少依名付物。
默闻告曰。
何有此理不成僧义。
必若约截凡圣难知。
但当供养不虑虚竭。
库先无贮物出散之晨及设大会七众俱集。
施物山积新旧咸充。
时又钦之。
谓其志大而致远。
故使灵祇冥助也。
不然谁能睹斯不惧耶。
故自开皇之末。
终于大业十年。
年别大施。
其例咸尔。
默将灭度。
以普福田业委于美。
美顶行之。
故悲敬两田年常一施。
或给衣服。
或济糇粮。
及诸造福处多有匮竭。
皆来祈造通皆赈给。
又至夏末。
诸寺盆。
随有盆处皆送物往。
故俗所谓普盆钱也。
往住禅定斯事无殆。
大业末岁。
夏召千僧七日行道。
忽感异人形服率然来。
告美曰。
时既炎热。
何不打饼以用供养。
美曰。
面易办也。
人多饼坏。
何由可致。
便曰。
易可办耳。
且溲三十斛面。
作两日调。
饼不坏也。
即随言给。
但云多办瓫水槽多贮冷水。
明旦将设。
半夜便起打面搥案。
鼓动人物。
僧俗聚观惊乱眼耳。
须臾打切面已。
将半命人煮之。
随熟内水。
自往搅之。
及明行饼。
皆讶紧韧抽拔难断。
千人一饱咸共欣泰。
试寻匠者通问失所。
馀有槽瓮中饼。
日别供僧。
乃尽限期一无烂坏。
合众悲庆感通斯应。
武德之始。
创立会昌。
又延而住。
美乃于西院造忏悔堂。
像设严华堂宇宏丽。
周廊四注复殿重敞。
誓共含生断诸恶业。
镇长礼悔洁净方等。
凡欲进具必先依凭。
荡涤身心方登坛位。
又于一时所汲浴井忽然自竭。
徒众驻立无由洗忏。
美乃执炉临井。
苦加祈告。
应时泉涌。
还同恒日。
时共宗焉。
所畜舍利藏以宝函。
随身所往必赍供养。
每诸起塔祈请散之。
百粒千粒随须而给。
精苦所感随散随满。
由是增信弥隆。
勤恳不绝。
又年经秋夏。
常行徒跣。
恐蹈虫蚁。
慈济意也。
或行般舟。
一夏不坐。
或学止过。
三年不言。
或效不轻通礼七众。
或同节食。
四分之一。
如斯杂行其相纷纶。
即目略舒差难备举。
生常辍想专固西方。
口诵弥陀。
终于命尽。
以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称佛卒于寺院。
春秋六十三矣。
乃送于南山鸱鸣堆。
后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
弟子等树碑于会昌寺。
侍中于志宁为文。
又京邑沙门昙献者。
亦以弘福之业功格前贤。
身令成范众所推揖。
所造福业随处成焉。
故光明宝阁冠绝寰中。
慈悲佛殿时所惊异。
人世密尔故不广焉。
僧慧云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 【介绍】: 唐僧。湖湘人,俗姓姚。十岁时从南岳初祖禅师出家,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戒,专营福事,为士庶所钦。住东京相国寺。历游荆郢江浙,所至劝人舍资造寺庙,前后共成二十余所,多有灵异之相。时号造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姚氏。湖湘人。麟德初。云十岁。辞父母。出家于南岳。弱冠受具戒。游历幽胜。随有废弛。辄营治。如是至凡寺宇二十馀。所久视初。驻锡浚郊。夜宿繁台。望有异气。起汴水北园池中。且访其地。乃知其为歙州司马郑景宅也。因杖屦以往。见池阔甚。澜漪浩渺无际涯。下布天影。而参差轇轕。有宫殿楼阁状。独叹曰。此可以致吾力矣。神龙二年。徙居濮州报成寺。发愿募金。写就丈八弥勒像。树殿池旁。且拟名其寺为福慧。以安奉之。伐材聘工。将底功绪。景龙二年。始从景购得其宅。或出古碣土中。记曰齐天保六年乙亥岁。创建国寺。于是行部使者。命迎像其地。仍撤殿材。以定建国额。会刑部尚书王志愔。以采访使。将诏指尽撤天下无名额寺宇。并收铜铁像。送近寺。时云规模已备。所欠者仅绘饰尔。既值此诏。竟中辍。云乃焚香涕泣。日夕膜拜于像前曰。苟事必成。当现奇瑞。顷之像首发金色光。辉烛天壤。合城聚观叹异。或瞋视谤言。则目盲口喑。云为像前悔过而愈。皆誓奴役终其身。未机上闻诏赐额相国。先是上于潜邸。尝符梦想云。复诏佛授。记寺大德明干。捡挍功德。毋令官府烦扰。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平章事岑羲。悉捐俸赀以助。玄宗受内禅。先天中。上皇躬御翰墨。书额以赐。诏大德真谛。并弟子品官。并持幡华以侈之。久而卒。葬东郊。至今寺庄影堂在焉。号造寺祖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慧云。
姓姚氏。
湖湘人也。
性识精明气貌疏朗。
高宗麟德元年。
正十岁矣。
邈然有出尘之志。
二亲多厌沮之。
其心匪席不可卷也。
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初祖禅师禀承慈训。
而能黠慧好味经教。
沈默如也。
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
自专护戒且善毗尼。
寻罢讲科专营福事。
发言响答化俗风从。
立事绝私士庶钦揖。
乃出重湖而游荆郢。
江南振锡浙汭携囊。
务在劝人令舍悭病。
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馀所。
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
长安元年来观梁苑。
夜宿繁台。
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
质明入城寻睹。
乃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
云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
参差楼阁合沓珠璎。
门牖䌽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
直谓兜率之宫院矣。
云睹兹异事喜贯心膺。
吾闻智严经说。
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
此不思议之境界也。
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徵瑞。
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往濮州属县报成寺。
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
举高一丈八尺。
募人出赤金。
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
遂振橐籥程巧工。
一铸克成。
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属温王让位奉睿宗。
叔父也。
景云元年云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
始云治材方议版筑。
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
至二年辛亥于福慧寺经坊北。
贸新安典午郑景宅。
方事兴工掘得古碑。
则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
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
睹之者皆惊叹。
同舍利弗悲蚁垤焉。
采访使君称异再三。
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
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
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
改元延和。
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为采访使。
至浚郊宣敕。
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
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
云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
犹亏䌽缋。
遇新敕乃辍工。
云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
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
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
满城士庶皆叹希有。
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
又有舌肿一尺许者。
远近传闻争来瞻礼。
舍施如山乃全胜概。
像坐垂趺人观稽颡。
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
斯须失明者重视。
舌卷者能言。
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
奏闻睿宗潜符梦想。
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
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
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
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
皆捐俸禄共构因缘。
或启发心之元。
或施外护之力。
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
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
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
迎受悬挂。
云道化梁园身荣福树。
百龄有限四相交迁。
终于寺之别院。
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
时号造寺祖师。
云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
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
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
或云造塔。
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
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
又开元十四年。
玄宗东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
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
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
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
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
宋太祖重修。
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
时推笔墨之妙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
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
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
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
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
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
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
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
其先播迁。
于是生安于海门郡。
始娠终娩。
皆有瑞相。
童时。
有异僧款门求见。
为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隆之业。
其在斯乎。
稍长亟请于父母。
愿出家。
父母不能禁。
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
祝其发。
年满登具。
诣南岳智严律师。
进毗尼学。
后从大寂禅师于南康龚公山。
妙领心地法门。
元和末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寺虽古制。
然楹堵靡完。
补坏扶倾。
聊复燕坐。
时杭之海昌法昕者。
缁林之翘楚也。
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
以拟偃息。
闻安在越。
遽迎之而举。
以让焉。
僧问。
如何本身卢舍那。
安云。
与我将净瓶来。
僧即取净瓶。
安云却安本处著。
僧安瓶于旧处。
再理前问。
安云。
古佛过去久矣。
有座主来参。
安问云。
蕴何事业。
座云。
讲华严经。
安云华法界有几种。
座云。
广说则重重无尽。
略有四种。
安竖起拂子云。
者个是弟几种。
座未及答。
安咄云思而知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日下孤灯。
果然失照。
安一日唤侍者云。
将犀牛扇子来。
侍者云扇子破也。
安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
须弥为椎。
是什么人打得。
众无对。
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
杂堂众安默识之。
命为记室。
尝使撰疏语以丐。
而所获尤丰羡。
安叹其福气之盛。
且曰时至矣。
母滞泥蟠。
因以佛法嘱累云。
会昌二年。
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
及帝登极。
闻而怆悼。
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安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安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安尽力送终。
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时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于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以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竹柏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又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安默识帝。
遂令维那高位安置。
礼殊他等。
安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安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帝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安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安尽力送终。
元和末。
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萧山法乐寺。
时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于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安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安默识帝。
遂令维那。
高位安置。
礼殊他等。
安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
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安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帝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讽宰臣百官迎立。
闻安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
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
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
高宗绍兴初谒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
泉州守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
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鼎需号懒庵。郡之林氏子也。幼业儒举进士。莅政有声。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需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侣。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三年。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时妙喜庵于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需不答。光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需欲随喜而已。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尔作么生。需下语。喜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乃鸣鼓讦其为邪解。需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遂求入弟子之列。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需大悟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喜又打一下。需礼拜。喜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印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自此名喧丛席道被遐方。此后开堂始称具眼宗匠云也。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懒庵。姓林。幼业儒。举进士。莅政有声。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需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侣。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时妙喜庵于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需不答。光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需欲随喜而已。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你作么生。需下语。喜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乃鸣鼓。讦其。为邪解。需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遂求入弟子之列。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需大悟。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喜又打一下。需礼拜。喜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印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自此名喧丛席。道被遐。方后开堂。称具眼宗匠。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鼎需,字懒庵,福之林氏子也。幼业儒,举进士,振振有声。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需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吩咐春风。翠竹黄华,此去永为道侣。”遂依保寿乐为大僧。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三年,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时妙喜庵于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需不答。光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需欲随喜而已。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你作么生?”需下语,喜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乃鸣鼓讦为邪解。需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正此耶?”遂求入弟子之列。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三击之,需大悟,厉声曰:“如此已多了也。”喜复击之,需礼拜。喜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即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瞎郤眼,卸郤符,赵州东璧挂葫芦。”自此名喧丛席,始称具眼宗匠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南昌进贤人,字自得。
号松云道人。
工诗文,晓音律,画山水尤清古。
以茂才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
以老疾归,放意诗酒,卜居娄江。
卒年九十余。
有《释乐书》。
元诗选
梦祥,字自得,南昌进贤人。
聪敏旷达,作诗为文,思若涌泉。
旁晓音律,能作数家书,写山水尤清古。
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
以老疾归,游淮浙间,放意诗酒,脱略不拘,有晋人风度。
卜居娄江上,匾「得月楼」,自号松云道人。
与玉山主人为忘年交,年九十馀卒,其所著述有《释乐书》行于世。

人物简介

维基
刘维祯,字熙若,湖广德安府安陆县人。
刘维祯是天启元年(1621年)湖广乡试举人,举会试不第后回家,父亲刘小玉命他继续就塾,稍一不专心就如童子一样鞭挞,但他也顺从乐受
天启五年(1625年)他成进士,获授开州知州,调任涿州,晋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再升为真定知府,因病乞归,回乡时行李只有图书数箱,亦不再问家人生产,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