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峤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52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或称马素。武周如意年间出家江宁长寿寺,晚年居润州幽栖寺。伏形苦节,无喜无怒,时人目为婴儿行菩萨。扬州与京口道俗争迎致之。文宗大和时追谥大律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
润之延陵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
操行愈益奋厉。
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养恬和。
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
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
识者以为行婴儿行。
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
开元中。
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
迎居鹤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虽见贵显。
略不为动而瞻礼。
者充塞。
尝躬赴一屠家请。
众骇异。
素曰佛性是同。
无生岂别。
苟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宝初。
将应吴越命。
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
以往江北。
涛波淼然。
月黑难济。
持舟待风。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灭倾城迎谒。
津所车马繁拥。
不避涂潦。
捐金掷币。
施予山积。
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
时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
其德之感物类如此。
天宝十一载。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寿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执心丧之礼者。
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
菩萨戒弟子。
吏部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
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玄素。
字道清。
俗姓马氏。
润州延陵人也。
生有异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
父母从之出依净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隶名于江宁长寿寺。
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
因事威禅师。
躬历弥载撞钟大鸣。
威诲以胜法。
得其不刊之旨。
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
败纳衬身寒暑不易。
贵贱怨亲曾无喜愠。
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
道业既高人希瞻礼。
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
郡牧韦铣屈居鹤林。
四部归诚充塞寺宇。
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
不为动摇。
顾世名利犹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
自生感悟忏悔先罪。
求请素明中应供。
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
士庶惊骇咸称异哉。
素曰。
佛性是同无生岂别。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异之有。
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
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
窃而宵遁。
黑月难济。
江波淼然。
持舟拟风。
俄顷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获全。
楚人相庆佛日再耀。
倾州奔赴会于津所。
人物拒道间无立位。
解衣投施积若山丘。
略不干其怀抱。
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
斋心虔虔二时瞻近。
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
二处纷诤莫决所从。
李时谓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爱憎。
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伦恸彻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江湖震响。
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
高松偃覆如盖。
及移他树还互如前。
又当舍寿之夕。
房前双桐无故自枯。
识者以为双林之变。
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
嘉瑞灵祥应感必有。
经云。
随缘赴感即其事也。
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
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
亦尝问道于径山。
犹乐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汉弥高。
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
洎太和中。
远慕遗风高其令德。
追谥大律禅师。
太和大宝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
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
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
悬合后到阿含经。
可不务乎。
素师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
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将来。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2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徐。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继游上京,后居越州法华山寺近三十年。玄宗开元末恩制度人,润州刺史齐浣等还主其事,自广陵到信安,道俗受法者万人。有《辅篇记》、《金刚义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越之诸暨人。年十二。师事富春僧晖出家。證圣元年。以恩制获度。隶贯悬溜寺。弱冠从光州岸师。禀具戒。时崇福融济二律师。皆训徒上京。俨往依之。升堂入室。蒙其印可。由是名声重矣。及睿宗受戒于安国。诏充大德。后还江左。偏以四分开导。俄居法华山。敷阐金刚般若。而蹑屩檐簦之俦。听讲请戒。云凝风休。如是几三十载。不起于座。开元二十四年。诏颁行御所注经于天下。都督河南元彦冲。躬造山中。请俨俯临郡治。设筵唱演此经大义。以称上意。初光州岸公尝梦。神僧谓曰。玄俨诚一世之法器。教之小乘。非所空自尔每以般若命之宣畅。至是果际遇。岂非命欤。未几内捐衣钵。外率檀信。装饰石城。百尺弥勒像。而润州刺史齐浣。运心极广。视物惟均。方舟结乘。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等郡。为诸新度受具则化之所被。自广陵迄于信安。地方千里。餐规沐德。殆且万人。福缘之盛。乃如此。天宝元载十一月七日示疾。坐终于寺之戒坛院。寿六十八。卜于是月二十。窆之秦望山下。建塔植松。以表其地。万齐融述文。颂德。兹不录。 俨凡礼佛名经一百过。设无遮会十筵。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金刚义疏七卷。讲金刚经疏一百过。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玄俨。
俗姓徐氏。
晋室南迁因官诸暨。
遂为县族。
年始十二辞亲从师。
事富春僧晖。
證圣元年恩制度人。
始堕僧数隶悬溜寺。
俨幼而明敏长则韶令。
标格峻整风仪凛然。
迨于弱冠乃从光州岸师咨受具戒。
后乃游诣上京探赜律范。
遇崇福意律师并融济律师。
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奥。
共所印可。
由是道尊戒洁名动京师。
安国授记并充大德。
后还江左偏行四分。
因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远近传写。
初光州岸公。
尝因假寐忽梦神僧。
谓曰。
玄俨当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宣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采摭旧学。
撰金刚义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先达所未详。
我则发挥光明若指诸掌。
誓以一生宣讲百遍。
越邑精舍时称法华。
晋沙门昙翼曾结庵山巅。
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萨。
徒观其塔类多宝涌出以證经宫如转轮飞行而听法。
双乌所以示兆今尚翔鸣。
六象所以呈奇。
时犹隐现。
不可得而思议者。
盖斯之谓欤。
信如来之福庭。
是菩萨之隐岳。
俨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
建置戒坛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
数若稻麻算同竹苇。
伏膺请益蹑屩担簦。
宴坐不出几三十载。
开元二十四年。
帝亲注金刚般若经。
诏颁天下普令宣讲。
都督河南元彦冲躬。
请俨重光圣日。
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
令盲者见日月之光。
聋者闻雷霆之响。
俨之演畅盖有力焉。
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
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
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
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
而俨纲纪小乘演畅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
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
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
白黑归依当仁不让。
昔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以图兜率。
良愿未谐护公长逝。
梁武皇帝诏僧祐律师驰传经理。
规模刻划意匠才施。
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
合高百馀尺。
虽金石丝竹四天之供施常闻功德庄严十地之雕镌尚阙。
俨乃内倾衣钵外率檀那。
布以黄金之色。
镕以白银之相。
铜锡铅锴球琳琅玕。
七宝由是浑成。
八珍于焉具足。
虽宝积献盖界现三千。
迦叶贡衣金踰十万。
如须弥之现于大海。
若杲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俨之功德不可思议者也。
故洛州刺史徐峤工部尚书徐安贞。
咸以宗室设道友之礼。
国子司业康希铣太子宾客贺知章朝散大夫杭州临安县令朱元慎。
亦以乡曲具法朋之契。
开元二十六载。
恩制度人。
采访使润州刺史齐浣越州都督景诚采访卢见义泗州刺史王弼。
无不停旟净境禀承法训。
齐公乃方舟结乘。
奉迎俨于丹阳馀杭吴兴诸郡。
令新度释子躬授具戒。
自广陵迄于信安。
地方千里。
道俗受法者殆出万人。
凡礼佛名经一百遍。
设无遮大会十筵。
而入境住持举无与比。
夫秉法传授从佛口生。
有门人法华昙俊崇默龙兴崇一开元智符称心崇义香严怀节宝林洪霈觉引灌顶。
皆不倾油钵无漏浮囊。
经不云乎。
如旃檀林旃檀围绕。
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信俨之威神有在。
而法主之功德不刊。
将知三界无安百灵共尽。
此生已适于后息他世应见于前心。
以天宝元载岁次壬午缘化已毕。
十一月三日现疾于绳床。
七日午时坐终于戒坛院。
春秋六十有八。
粤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树双塔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秀色罗于明月。
经始则神邕崇晓。
住持则唯湛道昭。
并躬护圣场亲传智印。
其馀三千门人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
尽号颛门。
无待弥勒。
天宝十五载岁次景申。
万齐融述颂德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3—782 【介绍】: 唐越州郯县人,字季海。
徐峤子。
玄宗开元五年,擢明经第。
工书,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精。
历迁集贤校理、都官郎中,领东都选。
肃宗立,为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时。
累进国子祭酒,为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
代宗时,复以中书舍人召,历工部侍郎、会稽县公,出为岭南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与薛邕分典选。
坐事,贬明州别驾。
德宗初,召授彭王傅。
卒谥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3—782 字季海,郡望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州)人。玄宗开元五年(717)明经及第,调鲁山主簿。张说爱其才,因上闻,擢太子校书,寻拜右拾遗。二十一年入幽州节度使幕,擢监察御史,后任河阳令,入为太子司议郎。天宝中,历仕刑部郎中、司农少卿。安史乱时,从玄宗入蜀,拜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肃宗上元二年(761)为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代宗大历二年(767)任广州刺史,三年入拜吏部侍郎。德宗建中二年(781)召拜彭王傅,封会稽郡公,三年以疾卒,赠太子少师,谥曰定。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式《徐公(浩)神道碑铭》。浩善为文,擅书法,有论书专著传世。《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浩字季海。越州人。举明经。累官金部员外郎。迁宪部郎中。肃宗立。召拜中书舍人兼尚书右丞。除国子祭酒。代宗朝拜工部侍郎。封会稽县公。德宗立。拜彭王傅。进郡公。建中三年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谥曰定。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须江(今浙江江山)人。嗣马祖道一。后住信州鹅湖,世称鹅湖和尚。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皆曾应诏入内问对。卒谥慧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缁门警训》卷二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元贞。
姓徐氏。
会稽萧山人。
生而秀朗。
甫七岁。
父以经典训之。
日可忆数千言。
年十二。
投山阴灵隐寺。
习内法。
开卷辄通。
见者叹赏。
属中宗以龙飞。
恩度天山僧道。
都督胡元礼。
考试经。
义格第一。
获剃染。
配贯昭玄寺。
自兹听习尤勤至。
开元初。
从吴郡圆律师受具。
复就乡里开元寺深律师。
究四分学。
深公既亡。
乃游京师。
法华玄俨律师。
爱其俊迈。
谓之曰。
于今传法。
非子而谁。
未几。
乡里称心寺超律师。
请任寺职。
开元中。
以亲丧。
转藏经于天台佛陇山。
天宝中。
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
以居。
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
二梵僧告曰。
汝于此有二十日缘。
宝应初。
复梦前僧曰。
本期二十日。
今过矣。
魔贼且至。
不宜更住。
既而袁晁。
据剡丹丘。
被害滋甚。
义因与大禹回律师。
诣左溪朗禅师所。
练治止观。
于是朝野士大夫。
归心焉。
相国杜鸿渐。
尚书薛兼训。
中丞独孤峻。
洺州刺史徐峤
其子浩。
皆厚善。
大历己未岁。
五月终于称心。
寿八十九。
腊六十二。
殡于北坞旧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大义。
字元贞。
俗姓徐氏。
会稽萧山人也。
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
特禀神异生而秀朗。
七岁父训之以经典。
日可诵数千言。
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
因习内法开卷必通。
人咸叹之。
属中宗正位恩制度人。
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
格中第一。
削染配昭玄寺。
自兹听习旁赡玄儒。
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
复依本州开元寺深律师学四分律指训。
义因游长安。
深公已亡。
乃抠衣法华寺玄俨律师。
其俊迈出伦。
俨云。
于今传法非子而谁。
及称心本寺超律师请为寺任。
开元中丧亲。
誓入天台佛陇转藏经。
答劬劳也。
天宝中遂筑北坞之室。
即支遁沃州之地也。
初梦二梵僧曰。
汝居此与二十日。
至宝应初复梦。
曰本期二十日今满矣。
魔贼将至不宜更处。
无何海贼袁晁窃据剡邑至于丹丘。
义因与大禹寺迥律师同诣左溪朗禅师所学止观。
而多精达。
前后朝贵归心者相国杜鸿渐。
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
洺州刺史徐峤次徐浩皆宗人也。
以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本院。
春秋八十九。
僧腊六十三。
殡于寺之北坞旧居。
因造塔焉。
义前后戒坛计二十七登。
受戒弟子三万馀人。
终时室中闻天乐声验乎生。
诵法华经大涅槃经小大乘戒本。
以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
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
唐煜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唐煜(1620年5月31日—17世纪),字殿昭,号韬斋,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唐煜曾祖唐曰渐,祖父庠生、宾介唐维岳,父亲廪生唐日宣,早年以《书经》中崇祯九年(1636年)乡试举人第十四名,十三年(1640年)会试中式第七十八名,成二甲进士,于刑部观政,同年获授南通州知州,在当地课士称得人。
之后他转任宁国推官,后事不详,有《青来居文集》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