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介绍】: 唐吴楚人。工诗,与张祜齐名。失意游侠江淮间,曾作《侠士诗》,一时传诵人口。
唐诗汇评
崔涯,生年年不详,吴楚人。失意游江淮,自命侠士。能诗,与张枯齐名。《全唐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崔涯者,吴楚之狂生也,与张祜齐名,每题一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错。
同时崔涯亦工诗,与祜齐名,颇自放行乐。或乘兴北里,每题诗倡肆,誉之则声价顿增,毁之则车马扫迹。
人物简介
【介绍】: 唐人。妓女。时诗人崔涯、张祜,每题诗倡肆,毁誉为时所重。涯为诗嘲端端,有“鼻似烟窗耳似铛”句。端端再拜乞怜,乃重赠一绝,誉为“一朵能行白牡丹”。
人物简介
【生卒】:766—837 【介绍】: 唐宜州华原人,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德棻后裔。宪宗时,以能为辞章,尤善笺奏制令,进中书舍人。以与皇甫镈、李逢吉结党逐裴度,出为华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时进门下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敬宗时迁宣武节度使,召为尚书右仆射,拜彭阳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谥文。有《漆奁集》,又选有《元和御览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令狐楚(766-837),字悫士,祖籍敦煌(今属甘肃),实居并州(今山西太原)。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桂管观察使王拱辟为从事。佐太原节度使府,历掌书记、节度判官。元和初,入为右拾遗、礼部员外郎。丁父忧。免丧,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十三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怀节度使。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量移郢州。长庆四年,自河南尹迁宣武军节度使。大和二年,入为户部尚书,历东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镇。入为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领盐铁转运事。开成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楚工诗,长于乐府。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与刘禹锡唱和诗《彭阳唱和集》三卷,与李逢吉唱和诗《断金集》一卷,均佚。元和中编《御览诗》一卷进呈,今存。《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楚字壳士。燉煌人。自言十八学士德棻之裔。贞元七年进士。元和十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朝罢为宣歙观察使。敬宗文宗朝历宣武天平河东节度使。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转太常卿。进左仆射。封彭阳郡公。开成元年拜山南西道节度使。卒年七十二。赠司空。谥曰文。子绹贵。累赠至太尉。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诗人主客图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介绍】: 唐睦州人。工诗,宪宗元和中即有诗名,方干曾从之学诗。穆宗长庆中,赴杭州取解,大得刺史白居易赏识。后尝至京洛,竟无所成。归故乡,优游而终,人呼为徐山人。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与施肩吾精研吟咏,无进取意。宪宗元和年间有诗名,方干曾从之学诗。后游于长安,竟不成名,(一说“官至侍郎”,见《唐诗纪事》引宋潘若冲《郡阁雅谈》)遂归隐故乡,优游而终。与韩愈、白居易有交往。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凝诗风朴实,张为《诗人主客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徐凝为及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唐诗汇评
全唐诗补逸徐凝,生卒年不详,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与施肩吾同里友善。长庆中,白居易刺杭,凝与张祜同往取解,凝得解元,后竟无成。元稹观察浙东,凝尝投谒。大和中,白居易为河南尹,复至洛,与唱和,后归江南,竟以布衣终身。凝工诗,受知于元、白,方干亦曾师事之。有《徐凝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徐凝,与白居易沈亚之辈友善,元和中官至侍郎。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凝之操履不见于史,然方干学诗于凝,赠之诗曰:“吟得新诗草里论”,戏反其辞,谓“村里老”也。方下,也所谓简古者,且能讥凝,则凝之朴略稚鲁,从可知矣。乐天方以实行求才,荐凝而抑祜,其在当时,理其然也。唐才子传
(凝)始游长安,不忍自炫鬻,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吏部曰:“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知者怜之。《石园诗话》
徐侍郎(凝)《奉陪相公看花宴会》二绝,胜于《杭州开元寺牡丹》诗,白香山赏之,以其末句见誉耳。……洪容斋以为诸绝如《辞韩侍郎》、《相思林》、《忆扬州》,亦皆有情致。今观侍郎诸诗,固皆以情致胜者也。或较之于(张)祜,则实不如。白之抑祜,或出于退轻薄而进朴略之心。而元稹谓“祜雕虫小技,或奖励之,恐变风教”,则实怀妒才之心矣。世不咎元而但咎白,何也?《唐人绝句精华》
盛唐雄浑宏阔气象,一变而为韩愈之奇险,再变而成为白居易之刻露。奇险之极,则有卢仝之怪僻;刻露之极,则有徐凝之粗率。其间复有浮艳与冗漫之作,而唐诗遂衰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生卒】:803—85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杜佑孙。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武宗会昌中,历迁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论朝廷用兵之策。后泽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孙子兵法》。善属文,工诗,世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后得病,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牧随赴宣州。七年应牛僧孺之辟,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为宣州团练判官。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湖州刺史。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为中书舍人,卒。临终作《自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杜牧为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唐诗汇评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沈传师廉寨江西,辟为团练巡官;沈徙镇宣歙,牧亦从之。府罢,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掌书记,颇好游宴,纵情声色。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旋分司东都。开成中,历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出守黄州,历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终官中书舍人。牧知兵,善古文。工诗,尤擅七言近体,清丽俊爽,自成一家,与李商隐夺名,亦称“李杜”。其甥裴延翰集其诗文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后人复摭拾集外诗文为《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多杂他人作品。《全唐诗》编诗八卷,其第七卷几全为许浑诗。词学图录
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孙。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甫为"老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杜牧(803—852)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学家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人称“杜紫薇”。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诗风明快,长于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全唐诗补逸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牧字牧之。驾部员外郎从郁子。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迁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转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评论
某苦心为诗,唯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
窃观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历,旁绍曲摭,洁简浑园,劲出横贾,涤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皲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痒,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断果行,若誓牧野,前无有敌;其正视严听,前冲后銮,如整冠裳,祗谒宗庙;其甜蛰爆聋,迅发不慄,矜大吕劲呜,洪钟横撞,撑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恶,堤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尧醲舜薰,斯有意趋贾、马、刘、班之藩墙者耶!……其馀述喻赞诫,兴讽愁伤,易格异状,机键杂发,虽绵远穷幽,脓腴魁 ,笔酣兴健,窕眇碎细,包诗人之轨宪,整扬、马之牙阵,耸曹、刘之骨气,掇颜、谢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丰,縆幅道义,钩深于经史,抵御于理化也。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新唐书本传
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郡斋读书志
牧善属文,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为诗情致豪迈,人号“小杜”。直斋书录解题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风月堂诗话
杜牧之风味极不浅,但诗律少严;其属辞比事殊不精致,然时有自得为可喜也。《蔡百衲诗评》
杜牧之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有类新及第少年,略无少退藏处,固难求一唱而三叹也。《臞翁诗评》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瀛奎律髓
《唐诗品》郊、岛、元、白下世之后,张祜、赵嘏诸人皆不及牧之,盖颇能用老杜句律,自为翘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凑砌也。
牧之鄠社遗风,名家远绍。其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然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而持情亦巧。或者比之许浑,两人之作,南北异调,了了可辨,岂风气囿诸情性,不能自达干中声者乎?初席先辈,西北居多,而含宫调徵,各谐其节,未有如牧之者。升庵诗话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骚坛秘语》
(牧之)主才,气俊思活。诗薮
中唐绝,如刘长卿、韩翃、李益、刘禹锡,尚多可讽咏。晚唐则李义山、温庭筠、杜牧、许浑、郑谷,然途轨纷出,渐入宋、元。多歧亡羊,信哉!唐音癸签
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自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诗源辨体》
杜牧才力或优于浑,然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之工美,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诗源辨体》
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为主,实僻涩怪恶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诗源辨体》
杜牧七存律出意虽深,而造语实僻。《唐音审体》
樊川笔健调响,而绝少全璧。如《甲雁》诗前半绝唱,而后幅殊劣,岂非恨事。《唐诗别裁》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配以义山,时亦称“李杜”。瓯北诗话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四库全书总目》
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格则实出元、白之上。《雨村诗话》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北江诗话
中唐以后,小杜才识,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则有经济,古近体诗则有气势,倘分其所长,亦足以了数子。宜其薄视元、白诸人也!北江诗话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石洲诗话
樊川真色真韵,殆欲吞吐中晚千万篇,正亦何必效杜哉!《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观玉溪生“高楼风雨”云云,倾倒之者至矣。《唐七律隽》
元、白而下,牧之较有气骨,然七律多随笔而出,于锻炼之功殊缺也,实开宋人生涩一派。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盖以气味相近故也。虽与熟滑卑调不同,而初盛典型荡然矣。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东目馆诗见》
牧之五言浩灏,却仍是白描。虽题咏好异于人,而识解既大,风调高华,笔如辘轳,亦无懈可击。熟于军计,洞知形势,故其议论利弊,胸开眼大。发于吟咏,焉得无寄托?数诗人治才,牧之实第一。诚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长淡杀个衰翁。”亦谓其味耐寻也。三唐诗品
其出与元、白同源,古风愈况,时伤浮露,无复春容。律诗、绝句情韵覃渊,足以方驾龙标,囊括温、李。《瓶粟斋诗话》
晚唐唯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遗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祇响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杂粗悍之病。《诗学渊源》
其诗情致豪边,而造语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风调尤胜,唯古诗声调未化耳。
人物简介
【介绍】: 唐新定人,字雄飞。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始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览卷而变容,馆之数日,登山临水,无不与焉。懿宗咸通中,隐会稽之镜湖,太守王龟荐之谏署,不果。卒后十余年,宰臣张文蔚奏名儒不第者赐一官,以慰其魂。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 《唐诗大系》作(809—873?),不确。字雄飞(《唐才子传》卷七作“飞雄”,误),卒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排行十四,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人。一作桐庐人,不确。屡应举不第,遂隐居鉴湖,终生不仕。曾学诗于徐凝,与喻凫、李频等诗人交厚。“方干诗清润小巧”(《韵语阳秋》卷二),颇为时人所重;或谓方干“广明、中和为律诗,江之南未有及者”(孙合《玄英先生传》,《唐诗纪事》卷六三)。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七。其诗集以席启宇《唐诗百名家全集》10卷本《玄英先生诗集》为较通行,《全唐诗》存诗6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唐诗汇评
方干(?-约888),字雄飞,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师徐凝为诗。大和中,姚合出守金、杭二州,干携卷投谒,合叹赏之。后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与郑仁规、李频、陶详为三益友。曾漫游岭南、江西等地。咸通末,浙东观察使王龟欲表荐之,无何,龟卒,事竟无成。与段成式、吕述、于兴宗、李群玉等交游唱和。卒,私谥为“玄英先生”。门人杨弇等编其诗为《玄英先生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玄英集》八卷。《全唐诗》编诗六卷,羼入戴叔伦诗多首。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薛寿。王赞《元英先生诗集序》
唐摭言吴越故多诗人,未有新定方干,擅名于杭越,流声于京洛。夫干之为诗,锓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馀隽;丽不葩粉,苦不棘癯。当其得志,倏与神会,词若未至,意已独往。……予尝校之:张祜升杜甫之堂,方干入钱起之室矣。
方干、桐庐人,幼有清才,为徐凝所器,诲之格律。干或有句云:“把得新诗草里论。”反语云:“村里老”,谑凝而已。韵语阳秋
方干诗清润小巧,盖未升曹、刘之堂,或者取之太过,余未晓也。王赞尝称之曰:“锓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馀隽;丽不葩粉,苦不癯棘。当其得志,倏与神会。”孙合尝称之曰:“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𡁥于众响。”观其所作《登灵隐峰》诗云:“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送喻坦之》诗云:“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山林。”此真儿童语也。《寄喻凫》云:“寒芜随楚尽,落叶渡淮稀。”如《送喻坦之下第》又云:“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沉。”《赠路明府》诗云:“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赠喻凫》又云:“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须。”《称(湖)心寺中岛》云:“雪折停猿树,花藏浴鹤泉。”《寄越上人》又云:“窗接停猿树,岩飞浴鹤泉。”《于使君诗》云:“月中倚掉吟渔浦,花底垂鞭醉凤城。”《送伍秀才》诗又云:“倚棹寒吟渔浦月,垂鞭醉入风城春。”其语言重登,有以见其窘也。至于“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白猿垂树窗边月,红鲤惊钩竹外溪”、“义行相识处,贫过少年时”等句,诚无愧于孙、王所赏。唐诗纪事
孙合《玄英先生传》曰:先生新定人,字雄飞。章八元即先生外王父也。广明、中和间,为律诗,江之南未有及者。始谒钱塘守姚公合,公视其貌陋,初甚侮之。坐定览卷,骇目变容而叹之。先生一举不得志,遂遁于会稽,渔于鉴湖,与郑仁规、李频、陶详为三益友。弟子弘农杨弇,释子居远。先生卒,弇编其诗,请舍人王赞为之序。后村诗话
其诗高处在晚唐诸公之上……罗隐《题方干诗》云:“九霄无鹤板,双鬓老渔舟。”升庵诗话
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九僧其人也。唐音癸签
方干诗练句,字字无失,固应有“高坚峻拔”之目;但嫌其微带经籍气,村貌棱棱尔。《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同一矫时易俗之志,阆仙以刻削,雄飞以清脱,元、内格调尽变于此矣。而两人皆不得一第而死。胭脂画牡丹,无惑乎逢人者之俗也,然从前人之蹊径而求解脱,即所解脱之中而自成蹊径,是以不获跻位于大家。《四库全书总目》
何光远《鉴戒录》称干为诗炼句,字字无失,咏系风雅,体绝物理。合传(按指孙合所作小传)亦称其高坚峻拔。盖其气格清迥,意度闲远,于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故盛为一时所推。然其七言浅弱,较逊五言。《郝氏林亭》而外,佳句无多,则又风会之有以限之也。《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雄飞受诗律于徐侍郎(凝),遂举进士,其源盖出徐氏也。今考侍郎集,绝句之外,近体三篇而已,卒难定其何体。但读方诗,生新刻苦,似游泳长江而出者,七言尤逼肖。即安知徐之不为贾氏流耶?今但编雄飞为阆仙及门云尔。《石园诗话》
方雄飞(干)……见赏于徐凝、姚合,自咸通得名讫文德,江之南未有及者……集中如“野花多异色,幽鸟少凡事”、“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野烟新驿曙,残照古山秋”、“地下无馀恨,人间得盛名”、“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驯鹿不知谁结侣,野禽多是自呼名”,足当高坚峻拔之目。《东目馆诗见》
方干自云苦吟,只五律整紧,七律圆婉,而并乏新异。亦获重名,岂以宰辅张文蔚奏请官而显耶?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孟浩然。古风告寝,犹自神清。五律虽温丽难言,而清真足喜。《诗学渊源》
其诗大雅不群,有盛唐风骨,五言允佳。……三人(按指赵嘏、方干、姚合)诗皆取实境,造语自然,不着刻露迹象,而方干尤得子美之神,虽元、白未能过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介绍】: 唐袁州宜春人,一作望蔡人,字子发。武宗会昌三年,进士状元及第。初为鄂岳卢商从事,其后江陵节度裴休、太原节度卢简求奏为门吏。后除著作郎,充集贤院直学士。懿宗咸通中,历歙、宣、池、吉四州刺史,卒。初李德裕谪袁州长史,殊遇肇。及德裕入相,肇绝无依附。有《文标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年不详。字子发,宜春(今属江西)人。少穷苦自励,韩愈自潮州量移袁州,肇就之请益。文宗时,李德裕贬袁州长史,肇以文投献,由此见知。武宗会昌三年(843),李德裕时为宰相,荐之于主司王起,遂以状元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元年(847)为鄂岳节度使卢商辟为从事。后江陵节度裴休、太原节度卢简求相继署为幕僚。入为秘书省著作郎,迁仓部员外郎,充集贤院直学士。懿宗咸通时,历任歙、宣、池、吉四州刺史,所至有治声。生平事迹散见其《进海潮赋状》、《云溪友议》卷上、《唐摭言》卷二、卷三、《北梦琐言》卷三、《新唐书·艺文志四》等。肇有奇才,诗、文、赋皆精到。其《甘露寺》诗,为张祜所激赏。著《海潮赋》,历20年方成。又善书法,林韫谓其文翰“海内知名”(《拨镫序》)。著作颇多,曾有《文标集》3卷、《大统赋》2卷等,今多已佚。《文标集》有《豫章丛书》刊《袁州二唐人集》本。《全唐诗》存卢肇诗1卷又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7首,断句3。又《全唐诗》误立卢子发条,录诗1首已见卢肇名下。
卢肇(?-873),字子发,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家贫,大和九年,李德裕谪为袁州长史,肇投以文卷,由此见知。会昌三年(843),因德格荐,以状元登第。初为鄂岳卢商从事,后为华州纥干{自/豖}防御判官。入朝,历著作郎、仓部员外郎、集贤直学士。咸通初,出为歙州刺史,历池、吉、万三州刺史。咸通末,归宜春,卒。肇著述甚多,有《文标集》三卷、《愈风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卢肇字子发,袁州人。会昌三年登进士第。补诗四首。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
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会昌三年进士第一。除著作郎。迁仓部员外郎。充集贤院直学士。咸通中出为歙州剌史。历宣池吉三州卒。
作品评论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