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字里不详。初任河南府掾,充考试官,曾作诗送张晔赴举。懿宗咸通十一年(870)任鄂州观察判官。《千唐志斋藏志》收李夷遇撰《张晔墓志》附载其事迹,录其诗1首(不全)。《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人物简介
【生卒】:?—1601 【介绍】: 明江西馀干人,字惟贞,号及泉。隆庆二年进士,为中书舍人,博习典故,负才名。万历初擢御史,忤张居正,出为湖州知府,迁湖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久之,进右都御史,屡言矿监、税监之横暴,不报。进工部侍郎,管理河道。以劳卒。仕宦三十余年,敝车瘦马,布衣蔬食。有《奏议》。维基
李颐(1542年—1602年),字惟贞、惟祯,号及泉,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馀干县(今江西省馀干县)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工部侍郎。隆庆元年(1567年)江西乡试中第三十七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联捷戊辰科会试第177名,三甲第二名进士,授职中书舍人。万历初年,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同官胡涍、景嵩、韩必显,给事中雒遵相继获罪,他上疏相救未果。之后负责清理湖广、广西军队,上疏请求免除士民远戍之苦,只充军邻近的卫所,得到批准。万历四年(1576年),因违背张居正意愿,被外迁,任浙江湖州府知府。万历八年,任苏松兵备副使。万历十一年,升任湖广按察使。郧阳兵变时,知府沈鈇被治罪,李颐上疏为他申辩冤情,并秘密杀死带头叛乱的人。因母丧丁忧去职。服丧期满,官复原职。万历十七年(1589年),李颐出任陕西按察使。万历二十年(1592年),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同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再升为右副都御史。因定兵乱有功,升任兵部右侍郎。长昂骄横,李颐与总兵王保将其心腹小郎儿等七人抓住,叛贼于是害怕。不久,其别部伯牙入寇,李颐率领将士将其击败于罗文峪,升任兵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右都御史。当时,朝廷派往使者到各地征收矿税。马堂驻于天津,王忠驻守昌平,王虎驻保定,张晔驻通州。李颐上疏道:“燕京是王气所钟之地,离陵寝也近,一开凿必定损伤灵气。”又称:“畿辅土地荒芜,收成不高,而敕令使者索求却不遗余力,恐怕临清变乱惨剧,将会重新上演。”不久,辽东税使高淮诬蔑弹劾山海同知罗大器,李颐再一次上疏反对征收矿税,并暗示万历怠政,称:“朝廷监官,外省的僚属,起初并没有统摄,况且辽阳的矿税与蓟门又有何关系?假若都效法高淮所为,官吏将无法归类处理。皇上执掌天下的权力,现在尽落入宦官,早上上奏,下午回报,如同声音的回响。纵使所弹劾的人应当治罪,以什么名义呢?更何况无辜之人,被暴虐的摧残。”所上奏疏皆无下文。李颐在镇任职十年,威望大增。宦官害怕李颐名望,故而畿辅百姓的日子稍微安宁。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以工部右侍郎之职代刘东星管理河道。他上疏建议上筑决口,下疏故道,为长远打算。两个月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内。赠兵部尚书。
人物简介
【介绍】: 明常州府宜兴人,字伯闳。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丰城知县,以治最征为御史。请罢税监、矿使,皆不报。居官廉正,遇事敢言,屡遭排击而无人能以一言污之。后以不得其职而归。有《灵萱阁集》。维基
汤兆京(1565年—?),字伯闳,号质叁,南直隶宜兴县人。居官廉正,遇事慷慨。万历十六年(1588年),汤兆京中式戊子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三甲四十七名进士,授江西丰城县知县,任内政绩显著。三十年二月行取,授陕西道御史。弹劾礼部侍郎朱国祚、蓟辽总督万世德。巡视西城时,见万贵妃的太监竖涂折辱礼部侍郎敖文祯,又上疏弹劾太监,太监被杖配南京。又上疏请罢税使张晔、矿使王虎、王忠,神宗不听。三十三年九月巡按福建。丁忧归。三十七年九月复除河南道御史,三十八年辅助孙丕扬主管京察计典,又改巡按顺天。回朝后复掌河南道,四十一年七月因疏劾吏部尚书赵焕被夺俸三月,遂请辞归乡。天启中,赠太仆少卿。侯方域的《汤御史传》称:“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诤。”著有《灵萱阁集》八卷。
人物简介
【生卒】:1585—1645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徙居凤阳寿州。字孩未,号念道。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沙县知县,入为御史。辽阳破,疏请犒师关外。受命巡按辽东,以忤魏忠贤,罢官,并被诬有赃罪。崇祯初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弘光时,疏请勤王,遭马士英阻止,郁愤而卒。维基
方震孺(1585年—1645年),字孩未,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癸丑科进士,四十二年二月授沙县知县,四十七年入觐,五月请假归里。泰昌元年十一月考选,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天启初年,巡视南城,他上疏议论魏忠贤,呈《拔本塞源论》说明梃击案、移宫案,正直言论震撼朝廷。他巡视南城,宦官张晔等人被讼告,魏忠贤为宦官疏通,他不允许,使魏忠贤更怨恨他。清朝军队攻陷辽阳,他一日连上十三道奏疏,请求增加巡抚,贯通海运,调用边兵;罢免本兵崔景荣,以孙承宗代任。五鼓时分,朝廷下令在门前鞭打公卿,他筹画痛哭。自己请求出师,获诏发公帑二十万;出关后方震孺吊死扶伤,令军民大悦,又上言三岔河六不可依赖,得任命巡按辽东,监督当地军事。就任后他废寝忘餐地工作七个月,有人建议退守广宁,他则请求驻兵振武;又请求令宁前监军,专斩逃军逃将,都获准许。而辽东经抚不和,边疆事务日益败坏,他再上疏言山海地方没有外卫,应该驻兵作眼目,未获理会。次年正月他任满代前候屯,清兵渡过三岔河,巡抚王化贞逃走,使各城士兵溃散,只有前屯不动;参将祖大寿在觉华岛有十多万兵马,方震儒怕他们投降清朝,就渡海和祖大寿见面,慷慨地说:「将军回来,一定相保障你富贵,不回来,我以颈血溅将军。」祖大寿哭泣,他也哭泣,于是二人一同回来,带来无数军民物资。魏忠贤制造冤狱,教唆给事中郭兴治诬陷他私藏赃物入狱,每天一杖,论行死刑。狱卒可怜他忠心,给他饮食。很快献怀太子朱慈炅出生,获得赦免,回归寿州。崇祯初年,朝廷打算重用方震孺,刘鸿训当国索要贿赂,他断言拒绝,因此没有再仕途。张献忠包围寿州,长吏刚刚调职离开,他和弟弟方震仲鼓动士民守城,让史可法上奏他的功劳,起用为广西参议,不久再擢官佥都御史。弘光帝继位,朝臣忙于争夺拥戴之功,无意收复国土。方震孺上疏言:「诸臣都高举夹日的功勋,我始终抱哀悼先帝的痛楚,愿意带著一旅与敌寇一决死战。」又以狼兵擅长火器药箭,命副总兵朱之胤统率一千人入卫。遭到马士英、阮大铖阻止,敕令还镇。震孺抑郁呕血而卒。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