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锻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僧即事廉让。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隶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环以绝巘呀为洞壑。平坦在中幽偏自久。是谋薪火尘劫之会。非议冈阜地灵之吉。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藩寄严厉素所钦承。于以率徒。依归缅怀助理。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辍诸侯之旌旗。资释子之幢盖。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山门子来财施如积。邑里僧供饭香普熏。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此明一终之先兆也。示疾云逝俾葬远山。凡百攀援愿留近郭。终遂穷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将归灵龛。爰溯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是二俱离。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圣。现身不留于大士。负手俄萎于哲人。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今海昏县影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姓廖氏。虔化人也。生有奇表。亲党异其伟器。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即迁于塔。谏议大夫韦绶。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太守李渤请旌表。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生卒】:719—782 【介绍】: 唐清河人,字子初。代宗广德元年任刘晏转运从事。大历中任寿安尉,后罢任,侨居润州丹阳。起为淮西节度从事。德宗建中三年出使扬州,省家丹阳,寻卒。工诗,有名于时,所作婉媚绮错,长于兴喻。《中兴间气集》收录其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人物简介
【生卒】:719—776 【介绍】: 唐赵郡人。字贞一。第进士。幼孤,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士多慕向。肃宗时累官给事中,进工部侍郎。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以治行封赞皇县子。代宗欲相之,惮载而止,遂郁愤而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栖筠字贞一。赵人。第进士。累擢工部侍郎。进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授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召拜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吴兴武康人。姚南仲父。能诗,曾从萧颖士游。玄宗天宝间应进士试,十上而不第。弃而入陇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积功至右领军卫将军。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宋城令姚玄子。玄宗天宝间应进士试,十上而不第。入陇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积功至右领军卫将军。曾从萧颖士游。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权载之文集》卷一四《姚南仲神道碑》。《唐诗纪事》卷二七云登天宝十二载(753)进士第,不确。《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介绍】: 唐越州会稽人,字公绪。玄宗天宝末避乱剡溪,自称东海钓客。后结庐于泉州南安九日山,号南安居士。注《老子》,弥年不出。与刘长卿、韦应物友善,以诗相赠答。后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0?—800? 字公绪,号东海钓客,排行十四,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玄宗天宝中赴京应试未第,天宝末避乱归越,隐居剡山。德宗建中元年(780)隐泉州九日山,三、四年间归隐越州。贞元七年(791)徐泗节度张建封征为从事,检校校书郎。十六年返居润州茅山,未几卒。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宋高似孙《剡录》卷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八、宋李昭𤣱《跋秦系诗》、宋刘克庄《跋秦系诗》。近人赵昌平有《秦系年表》(附《秦系考》)。系工诗,以五言著称。韦应物赠诗云:“五言今日为君休”。(《答秦十四校书》)与刘长卿唱酬甚密,二人唱和诗曾编成《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权德舆为之序曰:“彼汉东守(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秦系(约725-约805),字公绪,越州会猜(今浙江绍兴)人。天宝末举进士不第。至德中隐居剡溪。大历五年,薛嵩辟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辞不就。大历末,因与妻谢氏离异获谤,迁居泉州南安,结庐九日山,穴石为砚,注《老子》,弥年不出。刺史薛播往见之,岁时致牛酒。建中末,返会稽。贞元七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荐,就加校书郎。晚年隐居茅山,年八十余年。与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皎然等友善,唱和甚多。有《秦系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刘长卿)尝自以为“五言长城”,而公绪用偏伍奇师,攻坚击众,虽老益壮,未尝顿锋。词或约而旨深,类乍近而致远,若珩佩之清越相激,类组绣之元黄相发,奇采逸响,争为前驱。李昭圮《跋秦系诗》
后村诗话系辞意清远,讽而不怨,有古诗人之风。一时与游者钱起、韦应物、刘长卿、鲍防、耿湋,皆知名士,独权德舆深爱之,非所谓大音希声、大味必淡者欤?
韦苏州与系诗:“莫道谢公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韦公五言独步一世,而怜才下士如此。《唐诗品》
隐君夙慕林丘,早怀旷度,但气过其文,遂乏华秀,外无清庙明堂之奏,内无逍遥御风之景,寥寥自得,亦可谓跨俗之致而已。至如“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又“门前山色能深浅,壁上河光自动摇”,山人景象模榻殆尽。《唐诗别裁》
刘长卿自谓“五言长城”,系欲以偏师攻之。然诗格近幽涩,未之许也。《大历诗略》
公绪人品高,诗品中中,而权载之谓文房“五言长城”,秦以偏师攻之,其亦别有意在耶?
人物简介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字幼正。包融子。玄宗天宝六年进士。累官至秘书监。与韩洄、元琇、李衡等皆出于刘晏门下。德宗贞元以后,相继掌天下财利。历汴东两税使,诸道盐铁等使,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又与父、兄号三包。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7?—792 字幼正,排行七,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父融,有文名。佶于玄宗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天宝末避地江南。代宗广德中至大历初入刘晏转运幕。大历中历官度支郎中、谏议大夫知制诰,十二年(777)坐与元载善贬岭南。十四年起为江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权领转运盐铁使,历江淮水陆运使、汴东水陆运盐铁使。贞元元年(785)入为刑部侍郎,改国子祭酒,二年知贡举。转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八年五月卒。生平见权德舆《祭故秘书包监文》、《新唐书·刘晏传》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四〇。佶有诗名,与兄何并称二包,与李纾并称包李。权德舆称其诗:“雅韵超俗,清机入冥。立言大旨,为纲为纪。行中文质,不俚不俗。”(《祭故秘书包监文》)《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包佶(约727—792),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开元诗人包融之子,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曾为转运使刘晏判官。大历中,累迁至谏议大夫。十二年,坐与元载厚善贬岭南。建中初,复授江州刺史,权领江淮盐铁转运。入为户部郎中,仍权领盐铁。三年,为右庶子、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贞元初,官刑部侍郎,迁国子祭酒,兼知贞元二年贡举。官终秘书监。佶与兄包何均能诗,时称“二包”。有集,梁肃为之序,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包佶字幼正,包融之子。登天宝六载杨护榜进士第,累官至秘书监。与刘长卿、窦叔向善。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擢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30—805 【介绍】: 唐沧州南皮人,字敦诗。玄宗天宝十载,举明经第。精通地理学。累擢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历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徙东道,召为工部尚书,旋为东都留守、义成军节度使。德宗贞元九年,以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每逢四方使者及自远方归者,必详问其山川土地终始,画陇右、山南图,及黄河经界远近,成书十卷。顺宗立,进左仆射。时王叔文等预政,耽屡移疾乞去,不许。卒谥元靖。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生卒】:730—805 字敦诗,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人。玄宗天宝十载(751)登明经第。肃宗乾元元年(758)任临清尉,后迁河东节度副使。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征拜鸿胪卿,十一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德宗建中三年(782)徙镇山南东道,兴元元年(784)召为工部尚书。贞元元年(785)出为东都留守,二年改义成军节度使。九年拜相,十七年封魏国公。顺宗永贞元年(805)十月卒,谥元靖。生平见郑馀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权德舆《魏国公贾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日人内藤虎次郎有《贾魏公年谱》。耽工诗尚书,擅长地理学。郑馀庆称其“文章之制,博达而清约”(《左仆射贾耽神道碑》)。《全唐诗》存诗1首。
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累授汾州刺史。入为鸿胪卿。大历十四年领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中召为工部尚书。贞元九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守左仆射。永贞十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元靖。
人物简介
【生卒】:732—789 【介绍】: 唐润州金坛人,字幼公,一作次公。为萧颖士弟子,工诗,以文辞著。代宗大历中,曾应刘晏召,于盐铁转运使府中任职。德宗建中中,曹王李皋领湖南观察使、江西节度使,叔伦入其幕府。皋征李希烈,留叔伦领府事,试守抚州刺史。民岁争灌溉,为作均水法,一郡便之。贞元四年,迁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威名流闻。次年,上表请为道士,旋卒。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郡望谯国(今安徽亳州),籍贯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代宗初,由刘晏荐为秘书省正字,入其盐铁转运使幕。由广文博士转监察御史里行。大历初,任湖南转运留后,至大历末调河南转运留后。德宗建中元年(780)出为东阳县令,四年入江西节度使李皋幕任判官。兴元元年(784)守抚州刺史,翌年封谯县开国男。贞元二年(786)辞官还乡,四年复起家授容州(今广西容县)刺史、容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故后人称为戴容州。翌年因病受代,卒于道。生平事迹见权德舆撰《墓志铭》、梁肃撰《神道碑》(见《重修戴氏宗谱》)、《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五。今人傅璇琮有《戴叔伦的事迹系年及作品的真伪考辨》。蒋寅有《戴叔伦简谱》。叔伦著有诗论,曾编选唐诗(今均不传),在诗歌体裁上有多方面探索。《女耕田行》上承杜甫传统,下启新乐府诗人。五律《除夜宿石头驿》、《客夜与故人偶集》等,寄深慨于平易之中,意达词畅,感人至深。绝句《过三闾庙》、《关山月》等融情入景,含蓄有味。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中之脉络。故胡应麟以为滥觞晚唐者“戴叔伦尤甚”(《诗薮》内编卷四)。《郡斋读书志》著录《述稿》10卷、《书状》1卷、诗1卷,已佚。明人辑有诗集2卷,其中多窜入他人诗。整理本有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全唐诗》仍编叔伦诗为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存目4首。
戴叔伦(732-789),字次公,一作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少师萧颖士。至德末,避兵乱居鄱阳。刘晏表授秘书正字,迁广文博士。大历中,晏掌财赋,以叔伦为监察御史,主湖南转运。建中初,出补东阳令。嗣曹王李皋镇湖南、江西,辟为从事,由大理司直迁殿中侍御史。后检校礼部郎中,兼侍御史。贞元初,官抚州刺史,后遇谤被代。贞元四年,起为容管经略使,次年,罢任北返,卒于道。有《述稿》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全唐诗》编诗二卷,其中除与唐方干等人诗重出外,尚大量羼入宋王安石、周瑞臣、元丁鹤年、明刘崧、张以宁、汪广洋、刘绩等人作品。词学图录
戴叔伦(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金坛(今属江苏)人。有《戴叔伦集》,词存《调笑令·边草》一首。全唐文·卷五百十
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人。释褐秘书省正字。累官祠部郎中。拜抚州刺史。封谯县男。迁容管经略使。贞元五年卒。年五十八。
作品评论
叔伦之为人,温雅善举止,无贤与不肖,见皆尽心。……其诗体格虽不越中(格),然“廨宇经山火,公田没海潮”,亦指事造形。其骨稍软,故诗家少之。石林诗话
司空图记戴叔伦语云:“诗人之词,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亦是形似之微妙者,但学者不能味其言耳。唐才子传
工诗……诗兴悠远,每作惊人。《唐诗品》
幼公未致羽仪之节,早收兰玉之誉,修辞合节,精研太始,亦可谓难士矣。夫太始之音,词以情胜,音以调谐。幼公情旨馀旷,而调颇促急,要之含气未融,心无流润,故虽工于斫炼,而寡于华要矣。《批点唐音》
幼公以下,说情渐细。格律之累,正坐此境。《唐诗别裁集》
高仲武谓叔伦骨气稍轻,晁公武谓唐史不称其能诗,正以少其绵弱。然尔时诗格日卑,幼公已云矫矫,愚不能人云亦云也。《大历诗略》
大历五言皆纡而不迫,幼公后出,气调为小变,顾情来之作,有不自知其然者。石洲诗话
容州七古,皮松肌软,此又在钱、刘诸公下矣。石洲诗话
戴容州尝拈“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之语以论诗,而其所自作,殊平易浅薄,实不可解。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沈休文,选韵笙和,谐音玉节,清歌平调,亦复睦耳关神。七言古风,如月林虚籁,晴霄霞绮,自然清丽,不杂微尘。五律高言壮阔,情语婉绵,在孟襄阳、刘随州之亚。《诗学渊源》
诗清新典雅,而不涉秾纤。乐府如《巫山高》等篇,颇似长吉。
人物简介
【生卒】:735—800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客居兖州,字本立。代宗大历时任大理评事。马燧为三城镇遏使、河东节度使,辟建封为判官。进侍御史。德宗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使。十三年来朝。时宦官主宫市,建封得间言其弊,帝颇听顺。及还镇,帝赋诗以赠,又赐以鞭。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张建封(735—800),字本立,兖州(今属山东)人。少喜文章,慷慨负气,以功名为己任。大历中,历佐使府。建中初,为岳州刺史。李希烈据淮西叛,诏牧寿州。以拒贼功,除徐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累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年冬入觐,及还镇,德宗及群臣赋诗送别,时人荣之。十六年,卒于镇。建封镇徐十年,治军有方,军州称理。又礼贤下士,与孟郊、李翱交往;韩愈、许孟容等均曾佐其幕。有《张建封集》,已佚《全唐诗》存诗二首。全唐诗补逸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少任侠,喜文章。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使,十六年病卒,年六十六。补句二。
作品评论
(建封)赞勋伐,表丘陇,铭器叙事,放言旨理。皆与作者方驾。而歌诗特优,有仲宣之气质,越石之清拔,如云涛溟涨。浩漾无际,而天琛夜光,往往在焉。其入觐也,献《朝天行》一篇,因喜气以摅肝膈。览其词者见公之心焉。其还镇也,德宗皇帝纾天文以送别,湛恩异伦,辉动中朝。至于内庭锡宴,君唱臣和,皆酌六义之英,而为一时之盛。
人物简介
【生卒】:?—775 【介绍】: 唐人。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中号为白蹠。后折节向学,及进士第。累迁侍御史。湖南观察使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走交广,与哥舒晃反,兵败被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75 排行大,蜀人,少年时往来剽盗,善放白弩,巴蜀商人称之为“白蹠”。后折节读书,代宗广德二年(764),进士及第,累迁至监察御史。大历四年(769),湖南观察使崔瓘召为从事。五年,崔被杀,涣南奔广州,依广帅李勉。八年,岭南部将哥舒晃据广州反,苏涣为谋主。十年,路嗣恭率军破广州,斩晃、涣。生平散见《中兴间气集》、《新唐书·艺文志四》之《苏涣诗》注、权德舆《赠太子太保伊公(慎)神道碑铭》、《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大历四年,杜甫漂泊至潭州,涣与之交游。杜甫称其“才力素壮,词句动人”,赞其诗“突过黄初诗”、“殷殷留金石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高仲武选其诗三首入《中兴间气集》,评曰:“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有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4首。
苏涣(?-775),里贯未详。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号为“白蹠”,以比盗蹠。后折节读书。广德二年登进士第。大历四年,以侍御佐崔瓘湖南幕,与杜甫交游,甫赞其诗作“突过黄初”。次年,减玠杀崔瓘,据潭州,涣亡走岭南。哥舒晃杀广州刺史吕崇贲反,涣为之谋主。晃败,死之。有《苏涣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三首。
作品评论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浦思雷出,书箧儿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诗云:“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时。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中兴间气集
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号曰“白蹠”,賨人患之,以比盗蹠。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二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故善之。兰丛诗话
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蹠”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诗有古律二十余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