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愿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道均禅师。
南泉愿禅师法嗣。
释怀空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河阳商氏子。家殖资产。父母兄弟无怨。空固求脱去。于是依乡里之大都山广福院。师事大明禅师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见秀禅师于京师。发明己事。未几游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谓曰。愿师留此。庶几我等获沾利益。空因结庵而止。一日村民逐虎。见空喜曰。此间虎暴不安。师其可以法力弭之否。空曰虎暴何如人暴。人不暴虎。则虎不暴人。此理之常也。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弃猎具。而陈置道场。则虎暴可弭。民从其教。是夕一虎于庵前瞑目而伏。空咄曰。汝以宿昔嗔噬。而受此报。今又不已。当入地狱。语毕虎竟去。明日赴道场家斋归。虎复引七子踞庵前。空投以斋馀饼饵物。为之说戒忏悔。自是虎暴息矣。时州牧张辽。遣府吏慕容兴。诣山迎空。入城府供养。空以疾辞不起。仍即山构伽蓝。以处空。贞元三年卒。寿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起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怀空。
俗姓商氏。
河阳人也。
膏粱之子幼且矜庄。
乃辞所亲。
就本州大都山广福院出家。
大明禅师默识空之器局不常。
教诵群经。
纳法之后观方京都。
属北秀禅师阐化。
造而决疑。
后往安陆定安山。
倏遇一叟。
劝空镇压此川我沾大利。
乃结茅而止。
前叟即土地神耳。
寻因村民逐虎入山。
见空欢喜。
而白之曰。
此中多虎暴村落不安。
愿和尚示以息灾之法。
空曰。
虎亦众生也。
若屠害于彼彼必来报。
迭相偿报。
何时断期乎。
老僧为诸君计者善可禳去。
乡人曰。
愚下无知唯教所在。
空曰。
汝归舍同心陈置道场施设大会。
空预法筵。
至日之夕矣。
有一虎于庵前瞑目伏地。
空曰。
咄哉恶类。
一报未灭。
更增宿殃。
噬人伦也。
天不见诛。
死当堕狱。
吾悯汝哉。
虎被责已。
忽迟回而逝。
明日斋散上山。
其虎在庵前领其七子。
将斋馀掷之。
各食讫为其忏悔。
七虎相次俱亡。
百姓胥悦。
且曰。
从师居此俗无疵疠。
仍年谷熟致拜而退。
时张辽大夫为州牧。
遣府吏慕容兴。
往请入州。
空谢病不起。
部领工匠为建禅宫毕。
示疾而终。
享年八十三。
贞元三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入塔焉。
释惟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
幼事大光山道愿禅师出家。
既而游嵩岳。
见神会禅师。
而决择焉。
乃复观览圣迹。
于江之左。
有山僻邃。
妍秀可爱。
遂营茅舍。
而安禅其间。
盖其地旧多龙蛇。
瘴烟疠雾。
白昼冥晦。
樵牧者。
往往犯之立死。
虽有国医。
无所施其技。
自忠之来。
近远宁谧。
闻空中声云。
承法师力。
今得解脱矣。
建中三年入灭。
寿七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惟忠。
姓童氏。
成都府人也。
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
神骥伏枥虽止也。
发蹄则超忽千里焉。
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
处于大方观览圣迹。
见黄龙山郁翠而奇异。
乃营茅舍。
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
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
医工寡效。
忠初不知。
独居禅寂涧饮木食。
其怪物皆卷而怀矣。
山民无害。
或闻空中声云。
得师居此民之多幸。
令我解脱也。
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
言忠弭伏鳞虫之长。
故此名焉。
以建中三年入灭。
报龄七十八。
其年九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
姓王氏。
丹阳人也。
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
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
后诣襄汉泊慈恩寺。
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
深相钦重。
问道周勤。
施供繁沓。
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
二年示灭。
春秋七十三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
生卒年不详。
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
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
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
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卒谥至真禅师。《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驻锡庐山之归宗院。
参访之徒群拥。
乐天白公。
以司马贬江州。
获往来咨决心要。
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后李渤自虔州。
以刺史迁。
尤加悦服。
一日问曰。
教中谓须弥纳芥子。
固其理也。
又谓芥子纳须弥。
亦岂理乎。
常曰。
人言博士读万卷书。
是否。
渤曰。
忝得此名。
常曰。
摩顶放踵。
身不过若干尺尔。
万卷书向何处著。
渤俛首。
顷之。
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
从上古德。
不是无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常流。
今时不能自成自立。
虚度时光。
从前只是依它知解。
发言皆滞。
光不透脱。
只为目前有物。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你。
亦无汝用心处。
珍重。
僧问如何是玄旨。
常曰。
无人能会。
问曰。
向者如何。
常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常曰。
去无汝用心处。
僧曰。
岂无方便。
常曰。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僧曰。
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常敲鼎盖三下云。
还闻否。
僧曰闻。
常曰。
我何不闻。
僧无语。
常打趁。
常与南泉行脚。
一日煎茶相别次。
南泉问曰。
从前与师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问。
毕竟作么生祗对。
常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毕竟作么生祇对。
常乃翻却茶铫便起。
泉曰。
师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常曰。
作者个语话。
滴水也消不得。
僧问。
此事如何用心。
常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
诸圣呵呵笑。
常因俗官来。
乃拈起帽带曰。
还会么。
官曰。
不会。
常曰。
莫怪老僧头风。
不卸帽子。
常入园取菜次。
画圆相围菜一株。
谓众曰。
辄不得动著者个。
众不敢动。
少顷常来。
见菜犹在。
便以棒打趁众僧曰。
者一队汉。
无一个有智慧底。
常刬草次。
有一僧来参。
忽蛇过其前。
当钁断之。
僧曰。
久向归宗。
元来是个觕行沙门。
常曰。
座主归吃茶去。
常目重瞳。
然恐其为己祸福也。
曰熏摩。
以求灭去。
而目为之赤。
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江西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白曰。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彊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续有东林寺僧神建。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常略提举。神建不体。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常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红。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97 【介绍】: 唐僧。青州临淄人,一说曹州郝乡人,俗姓郝。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开物化迷,大行禅道,号赵州法道。卒,谥真际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一作曹州(今山东定陶)郝乡人。
幼出家。
后至池州,谒南泉普愿而悟禅机。
年80,始住赵州观音院,讲习禅法,从者颇多。
世称赵州和尚。
成德节度使王镕甚加礼敬。
其禅语风行天下,时称为赵州门风。
享年120岁,卒谥真际大师。
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
古尊宿语录》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语录及行状。
诸书存其诗偈17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郝氏。
曹州郝乡人也。
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
以沙弥抵池阳。
南泉愿和尚
时泉方偃息。
问谂曰。
近离什么处。
谂云瑞像院。
泉云。
还见瑞像么。
谂云。
不见瑞像。
只见卧如来。
泉云。
汝是有主沙弥。
无主沙弥。
谂云。
有主沙弥。
泉云。
主在什么处。
谂进前云。
仲冬严寒。
伏惟和尚。
尊体万福。
泉器之。
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
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谂云。
还可趣向否。
泉云。
拟向即乖。
谂云。
不拟如何知是道。
泉云。
道不属知。
不属不知。
知足妄觉。
不知是无记。
若是真达不疑之道。
犹如太虚廓然虚豁。
岂可强是非耶。
谂于言下悟入。
乃于嵩岳琉璃坛纳戒。
却反南泉。
异日问南泉。
知有底人。
向什么处休歇。
泉云。
山下作牛去。
谂云谢指示。
泉云。
昨夜三更月到窗。
谂作火头。
一日闭却门。
烧烟满屋。
叫云。
救火救火。
时大众俱到。
谂云。
道得即开门。
南泉于窗隙中。
过钥匙与谂。
谂即开门。
谂到黄檗。
檗便闭却方丈门。
谂持火炬。
于法堂内叫云。
救火救火。
檗开门擒住云。
道道。
谂云。
贼过后张弓。
又到保寿。
寿见来即背坐禅床上。
谂展坐具礼拜。
寿下禅床。
谂便出。
到盐官云看箭。
官云过也。
谂云中也。
到夹山将柱杖入法堂。
夹山云。
作什么。
谂云探水。
夹云。
一滴也无。
探什么。
谂倚杖于壁而出。
将游五台。
有大德作偈留云。
何处青山不道场。
不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来非吉祥。
谂云。
作么生是正眼。
大德无对。
众请住赵州观音院。
示众云。
如明珠在掌。
胡来胡现。
汉来汉现。
老僧把一枝草。
为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
为一枝草用。
佛是烦恼。
烦恼是佛。
时有僧问。
未审佛为谁家烦恼。
谂云。
为一切人烦恼。
僧云。
如何免得。
谂云。
用免什么。
谂扫地次。
僧问。
清净伽蓝为什么有尘。
谂云。
又一点也。
谂问一座主。
讲什么经。
座云。
讲涅槃经。
谂云。
问一段义得否。
座云得。
谂以脚踢空吹一吹。
是什么义座云。
经中无此义。
谂云。
五百力士揭石业。
便道无。
大众晚参。
谂云。
今夜答话去。
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出礼拜。
谂云。
比来抛砖引玉。
却引得个墼子。
有僧游五台。
问一婆子云。
台山路向什么处去。
婆云蓦直去。
僧便去。
婆云。
又恁么去也。
僧举似谂。
谂云。
待我去勘破者婆子。
谂明日便去。
问台山路如前。
婆答谂亦如前。
谂归谓其僧曰。
我与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问。
恁么来底人。
师还接否。
谂云接。
僧云。
不恁么来底人。
师还接否。
谂云接。
僧云。
恁么来者从师接。
不恁么来者如何接。
谂云。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有新到僧。
谓谂曰。
某甲从长安来。
横担一条柱杖。
不曾拨著一人。
谂云。
自是大德柱杖短。
僧无对。
有僧写谂真。
呈谂。
谂曰。
且道似我不似我。
若似我即打杀老僧。
若不似我即烧却㡧子。
谂上堂云。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还有答话分也无。
后有僧举似洛浦。
浦扣齿。
又举示云居。
居云何必。
僧回举似谂。
谂云。
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
僧云。
请和尚举。
谂才举前语。
僧指旁僧云。
者个师僧。
吃却饭了。
作恁么语话。
谂休去。
一日真定帅王公。
携诸子入院。
谂坐而问曰。
大王会么。
王曰不会。
谂云。
自小持斋身已老。
见人无力下禅床。
明日王公令客将传语。
谂下禅床接。
侍者问云。
和尚昨日大王来。
不下禅床。
今日军将来。
为什么却下禅床。
谂云。
非汝所知。
上等人来。
禅床上接。
中等人来。
下禅床接。
下等人来。
山门外接。
谂临终。
寄拂子与王公曰。
若问何处得来。
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尽者。
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
右胁而寂。
寿一百二十。
谥真际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从谂。
青州临淄人也。
童稚之岁孤介弗群。
越二亲之羁绊。
超然离俗。
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
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
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
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
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
南泉密付授之。
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
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
朝廷患之。
王氏抗拒过制。
而偏归心于谂。
谂尝寄麈拂上王氏曰。
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
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
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去道。
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参南泉。值泉偃息而问曰。近离甚处。师曰瑞像。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祇见卧如来。泉便起坐。深器之。许其入室。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师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师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怀。祇是个主人公。更向外觅作么。一婆子请转藏经。师却下床转一匝。曰转藏经已竟。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为转半藏。一日师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又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恁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师曰。大众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0—880 【介绍】: 唐僧。
澶州人,俗姓周。
出家于幽州开元寺,后嗣南泉普愿
初住衢州马蹄山。
文宗开成二年,迁衢州贵溪子湖岩,世称神力子湖和尚。
有语录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0—880 俗姓周,澶州(今河南内黄)人。
出家于幽州开元寺。
后嗣南泉普愿
初住衢州马蹄山。
文宗开成二年(837)迁衢州贵溪山子湖(一作紫湖)岩,世称神力子湖和尚。
祖堂集》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古尊宿语录》卷一二收其语录。
三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69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禅法于新丰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称“洞山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卒谥悟本禅师。有《大乘经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幼年出家,从五泄灵默披剃,21岁受具足戒,历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祐,后至湖南醴陵攸县参云岩昙晟,受其心印。
宣宗大中末在新丰山大行禅法。
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称洞山和尚。
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悟本禅师。
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得其弟子曹山本寂发挥,创立曹洞宗。
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有传。
良价纂有《大乘经要》1卷。
其语录收入《大正藏》。
良价喜以诗偈阐扬佛理,撰《宝镜三昧歌》、《玄中路》、《新丰吟》、《纲要偈》等。
其语录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存其诗偈36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会稽诸暨俞氏子。
稚岁即从师于五泄山。
逮二十一年。
方获薙染。
往嵩山受具戒。
未几见南泉愿禅师
值马祖讳辰。
南泉脩斋次。
泉问众云。
未审马大师还来否。
众无对。
价出云。
有伴即来。
泉指价谓众云。
此后生甚堪雕琢。
价云。
和尚莫压良为贱。
到沩山问云。
忠国师无情说法话。
闻之久矣。
未究其微。
请和尚今日与良价道。
沩云。
父母所生口。
终不为汝道。
价云。
还有与和尚同道者否。
沩云。
此去有云岩道人。
汝若见之。
必为汝道。
既到云岩。
便问。
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岩云。
无情说法。
无情得闻。
价云。
和尚闻否。
岩云。
我若闻。
汝即不闻我说法。
价云。
若恁么。
良价果不闻和尚说法也。
岩云。
我说法汝尚不闻。
何况无情说法。
价述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声方得知。
遂辞岩。
岩云。
什么处去。
价云。
未卜所止。
岩云。
莫湖南去。
价云无。
岩云。
莫归乡去。
价云无。
岩云。
早晚来也。
价云。
待和尚有住处即来。
岩云。
此去难得相见。
价云。
难得不相见。
又问。
和尚百年后。
忽有人问还貌得真否。
如何秪对。
岩云。
但向伊道只者是。
价良久。
岩云。
价阇梨。
承当个事。
大须子细。
价犹未肯。
后因过水睹影。
乃有偈曰。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养云岩真。
有僧问云。
先师道只者是。
莫便是否。
价云是。
僧云。
意旨如何。
价云。
当时几错会先师语。
僧云。
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
价云。
若不知有。
争解恁么道。
若知有。
争肯恁么道。
大中末。
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价问僧云。
世间何处最苦。
僧云。
地狱最苦。
价云不然。
僧云。
什么最苦。
价云。
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价有疾。
僧问云。
还有不病者么。
价云有。
僧云不病者还看和尚否。
价云。
老僧看他有分。
僧云。
和尚争得看他。
价云。
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
僧无对。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
剃发搭僧伽梨。
命鸣钟。
奄然逝。
时弟子众悲号莫能已。
价忽开目。
喻众曰。
夫出家之人。
心不依物。
是真脩行。
劳生息死。
于悲何有。
召主事僧曰。
营斋。
斋毕吾其逝矣。
于是众情慕恋。
乃持迟其斋。
至于七日。
而后告备。
价亦随众。
且谓其斋为愚痴斋。
盖以其无般若气分也。
及僧唱随意。
则曰。
临行之际。
大率不可喧动。
此斋所以示戒也。
明日浴讫跏趺而逝。
春秋六十三。
戒腊四十二。
后诏谥悟本。
塔号慧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人也。少孺从师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云岩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沦丧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营斋。斋毕吾其逝矣。然众心恋慕从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备。价亦随斋。谓众曰。此斋名愚痴也。盖责其无般若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太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而绝。春秋六十三。法腊四十二。敕谥禅师曰悟本。塔号慧觉矣。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会稽人。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师骇然异之。指谒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皆无对。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次参沩山。问南阳忠国师无情说法话。沩竖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师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指造云岩。举前无情说法。甚么人得得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问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彰何典教。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始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约中晚唐时人,一作岑和尚。
南泉普愿法嗣。
居湖南长沙,随情说法,世谓长沙和尚。
卒谥招贤大师。
祖堂集》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
以上二书及《宗镜录》存其诗偈2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