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生卒】:727—785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少为范阳裨将。朱滔时积功至雄武军使,迁涿州刺史。李宝臣击败滔于瓦桥,欲乘胜袭幽州,怦设方略,勒兵完守。擢御史中丞。及滔死,军中推怦总军事,俄诏为节度副大使、彭城郡公。卒谥恭。
怦。幽州昌平人。累迁涿州刺史。朱滔称大冀王。伪署怦范阳留守。贞元二年滔死。军中推怦总军事。诏授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彭城郡公。死年五十九。赠兵部尚书。谥曰恭。
人物简介
【生卒】:735—801 【介绍】: 唐时契丹怒皆部落人,字元英。善骑射,初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因说宝臣率五州归国,奏兼御史中丞,封维川郡王。德宗擢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史,因不得节度,遂谋叛,屡败官军,自称王,国号赵。后李抱真使客说之,乃去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琅邪郡王。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帝宠之甚厚。卒谥忠烈。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武俊字元英。本出契丹怒皆部。年十五。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劝宝臣以恒定等五州归朝廷。封维川郡王兼御史中丞。德宗朝。以讨李维岳功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使。既而与朱滔谋叛。自立为赵王。李抱真遣客贾林说之。使归命。乃黜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又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节度使琅邪郡王。与李抱真大破朱滔军于贝州。上还幽州卢龙节度。诏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即授武俊长史。赐德棣二州。俄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贞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曰忠烈。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僧。所为率意,不拘僧体。德宗建中初,于潞州佛寺题诗数篇亡去。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80 代宗大历间泽潞僧。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言事往往有验。德宗建中初,于潞州佛寺中题诗数首而亡。其中一首预言兴元间朱泚之乱被平定事。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四〇引《广德神异录》。《全唐诗》谶记类收其诗1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未详何许人。汾晋间。颇彰异迹。世因以强练万回辈视之。建中初。题诗于潞州佛舍中云。此水连泾水。双朱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竟亡去。不知所在。然诗意亦莫有能窥测之者。至朱泚以泾源节度叛。驾幸奉天。四方勤王之兵。转战不已。其弟朱滔佐之。逮兴元元年乙丑。贞元二年丙寅。而后平。乃知此水者泚也。双朱则泚与滔也。青牛则乙丑。赤虎则丙寅。所指晓然。抑何其神也。
释普满者。未知何许人也。于汾晋间所为率意不拘僧体。或歌或哭莫喻其旨。以言斥事往必有徵。故时人以强练万回待之。或入稽胡激劝修善。至有罢弋猎者。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去。所记者云。此水连泾水。双朱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后人莫能知。至朱泚为泾源。叛徒推拥驾幸奉天。干时天下徵兵关辅贼据围逼连战。人方解悟。此水者泚也。泾水者泾州来兵始乱也。双朱泚与滔也。青牛者兴元元年乙丑。乙木青也。丑牛也。其年改元贞元。至二年丙寅。丙火赤也。寅虎也。至是贼始平。故曰还号太平年也。神僧传·卷第七
僧普满。随意所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以言事往往有验。故时人待之为万回。后于潞州佛舍中题诗数篇而亡。所记者云。此水连泾水。双珠血满川。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题诗后人莫能知。及贼泚称兵。众方解悟。此水者泚字。泾水者自泾州兵乱也。双珠者泚与滔也。青牛者兴元二年乙丑岁。乙者木也。丑者牛也。明年改元贞元。岁在丙寅丙者火也。寅者虎也。至是贼已平。故云青牛将赤虎。还号太平年。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生卒】:742—784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初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部将,代宗大历三年,与朱希彩等杀怀仙,希彩领节度使。七年,将士杀希彩,推泚为留后,俄领节度使。九年,自请入朝,弟朱滔为留后,旋代为节度使。德宗建中三年,因滔叛唐而落职,以太尉衔留居长安。次年,泾原兵哗变京师,德宗出奔奉天,泚被拥立为帝,建国号秦,年号应天。德宗兴元元年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天皇。李晟复京师,泚出走彭原,为部将所杀。
泚。幽州昌平人。以荫籍为李怀仙部将。大历七年拜卢龙节度使。封怀宁郡王。入朝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屯奉天。迁检校司空陇右节度副大使。仍知河西泽潞行营兵马事。德宗立。改镇凤翔。加中书令。进拜太尉。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督兵讨李怀光。过阙下。兵叛。迎泚入宣政殿。僭位改号。既为李晟所破。走保彭原西城。斩之。年四十三。
人物简介
【生卒】:?—782 【介绍】: 唐平州卢龙人。田承嗣从弟。仕为平舒丞,迁乐寿、清池、束城、河间四县令。又迁沧州刺史。李宝臣、朱滔合兵围沧州,廷玠固守连年。徙相州。及田悦代承嗣领军政,召为节度副使,廷玠以其叛逆,称疾不出。
人物简介
【生卒】:?—约783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与朱泚同里相狎。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幽州将士骄悍,廷玉屡劝泚入朝,因之被囚岁余。后泚以军付弟朱滔,入朝,廷玉从,诏授泚为泾原凤翔节度使,廷玉以大理少卿为泚司马。滔素恶廷玉,表请杀之,亦遗泚书,泚不从。及滔反,德宗乃贬廷玉柳州司户参军以慰滔。廷玉于道中投河死。
人物简介
【生卒】:?—786 【介绍】: 唐定州安喜人,始名华。德宗时为张孝忠牙将。后领沧州刺史。朱滔叛,兵屯河间,滔及王武俊皆招之,不纳。建中二年以州归,德宗乃置横海军,以为节度使,赐名日华。寻加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卒。
人物简介
【生卒】:?—791 【介绍】: 唐陇西人。玄宗天宝中,仕为校书郎。后为州司马,累迁大州刺史。代宗大历十四年,自秘书少监兼侍御史授鄂州刺史、当州防御使。德宗建中三年,改鄂、岳、沔三州观察防御使,讨梁崇义。襄阳平,加左散骑常侍。旋又副曹王皋讨李希烈,以泾原乱,遂止。贞元元年,为江西观察使。罢省军士,收其资粮,以为月进,希固恩宠。又进六尺高银瓶。人以此少之。七年,征拜国子祭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人物简介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德宗建中元年,官司勋郎中,出巡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为黜陟使。三年,迁京兆少尹,知府事。时朱滔、田悦等合从而叛,国用不支,用韦都宾等议借京师富商钱。祯督责切急,民有自经者,长安为罢市,市民相率遮邀宰相哭诉。祯惧,乃请免钱不及百缗、粟不及五十斛者。
人物简介
【生卒】:760—821 【介绍】: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参群经。年二十,至襄州受戒,习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礼参马祖道一,得传心印。寻遍参名山圣迹。至长安西明寺,举充两街大德,辞之。至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礼重。后住汾州开元寺,历二十年,并汾间多向化之。宪宗、穆宗屡召之,不行。卒谥大达国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薙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尔䌷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于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遍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于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于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释无业。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及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加趺。商于缁徒见皆惊叹。此无上法器。速令出家绍隆三宝。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后闻洪州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业身逾六尺。屹若山立。顾必凝睇声仵洪钟。大寂一见异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业于是礼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瞻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八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准公。远赍敕旨迎请。准至作礼白之曰。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法委国王请师熟虑。此回恩旨不比常时。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相时而动无累后人。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烦圣主。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加趺而坐奄然归寂。呜呼可谓于生死得自在也。俗龄六十二。僧腊四十二。道俗号慕如丧考妣乃备香华幢幡。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积香薪而行茶毗。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异香西来都馥氛氲。阖境士庶咸皆闻睹。及薪尽火灭。获设利罗璨若珠玉。弟子慧愔行勤虔纵义幽元度恒泰等。泣血收之。殓以金棺。乃命郢匠琢石为塔。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安葬于练若之庭。业迁化之岁。州牧杨潜得僧录准公具述其事。遂为碑颂。敕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焉。
姓杜。商州上洛人。其母李氏。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遂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跏趺。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凡参讲肆。聊闻即解。同学有所未晓。随为剖析。皆造玄关。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后闻洪洲大寂禅门之上首。特往瞻礼。大寂一见异之。业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寔未能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别物。更无不了。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业言下豁然开悟。涕泪悲泣。向大寂曰。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寔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寔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毕尽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业既传心印。寻诣曹溪。礼祖塔。回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遍寻圣迹。自洛抵雍。憩西明寺。僧众咸欲举请。充两街大德。业默然叹曰。亲近国王大臣。非予志也。于是至上党。节度使相国李抱真。与马燧。累有战功。又激发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势盛。然好闻贤善。虽千里外。必持币致之。深重业名行。旦夕赡礼。麾幢往来。常有倦色。谓门人曰吾本避上国浩穰名利。今此又烦接君侯。岂娱心哉。言讫。逍遥绵上抱腹山。又往清凉山。于金阁寺。读大藏经。星入周天。斯愿方毕。复振锡南下。至于西河。初止众香佛刹。州牧董叔缠。请住开元精舍。业谓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游方之意。岂吾缘在此邪。于是撞钟告众。作师子吼。雨大法雨。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宪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乃下诏请入内。辞疾不行。明年再降纶旨。称疾如故。穆宗皇帝即位之年。圣情虔虔。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犀公。远赍敕旨迎请。业笑曰。行即行矣。道途有殊。于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坐。奄然归寂。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