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714—780 【介绍】: 唐僧。俗姓刘。幼出家,事灵隐谋禅师。玄宗天宝四载,受戒于东海览真,传律于会稽昙一。肃宗至德中,举高行,隶名苏州开元寺。乾元中,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为其一。擅场十六番,律枢正持,为湖南北宗仰。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辩秀。俗姓刘氏。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也。秀幼孤。诸父哀字。礼如教立孝自天生。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因请伯氏出家长行。哀而舍旃。事灵隐谋禅师便能问津。图入道之意。所闻指训。如凉风入怀。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传律于会稽昙一。至德中举高行隶名于吴郡开元寺。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应其数也。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何邪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秀坛场一十六番度人孤制。律枢正持僧纲自肯。湖南北皆宗仰焉。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终。春秋六十七。法腊三十五。当其逝日。有庭树一本。枝叶扶疏朝华正敷。而遽萎瘁。其年七月五日。迁灵龛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门人道亮道该清会。偕绕旃檀之香树也。故观察使韦元甫李栖筠虢州刺史李纾。御史中丞李道昌。尽钦慕往德。亦林下之交。霅昼为碑颂焉。
人物简介
【生卒】:?—约767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遐叔。少旷达。擢进士宏辞科。玄宗天宝间官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后去官隐山阳,晚事浮图法。善属文,与萧颖士友善,然时谓不及颖士,文辞绵丽,少宏杰气。爱奖士类,名随以重。有《李遐叔文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4 字遐叔,排行三,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中博学宏词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乱时,奉母避乱,为叛军所虏,受伪凤阁舍人职。两京既复,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肃宗上元二年(761)为左补阙,加司封员外郎。代宗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南,辟华入幕,任检校吏部员外郎,翌年因病弃官,客隐楚州。大历九年(774)卒。生平见梁肃《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新旧《唐书》本传。其为盛唐著名古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华前集》10卷、《中集》20卷,今佚。后人辑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4卷。《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唐诗汇评
李华(715—774),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天宝二年(743),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载拜监察御史,改右补阙。安史知己,哥舒翰守潼关,表华为掌书记潼关破,华走邺,欲奉老母南逃,被俘受伪职。两京收复,贬杭州司功参军。上元中诏授左补阙,广德中,加司封员外郎,自伤节隳亲亡均告病不赴。李岘领选江淮,召入暮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因病云官,隐居山阳,卒。华工文,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为韩、林先驱。有《李华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已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中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禄山陷京师。伪署为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大历初卒。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李)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萧)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疑过之。……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
李遐叔《杂诗》,虽不足以上继陈伯玉、张子寿之《感遇》,要亦正声雅奏也。《咏史》诗大有合于开元、天宝中事,似非无为而作,恨用事多沓拖耳。然如明扬仆伐朝鲜曰:“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三军*裂土,万里讵闻天!”说尽边臣邀功生衅之弊,岂有感于青海之役耶?《诗学渊源》
其诗清而博雅,无损以古;《杂诗》及《咏史》诸作,亦嗣宗、景纯之亚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介绍】: 唐宣州人。少师事萧颖士,善文章。玄宗天宝进士。淮南陈少游表为掌书记。累迁刑部侍郎。德宗贞元四年诏群臣宴曲江作诗,德宗品评优劣,以太真、李纾等为上。迁礼部,掌贡士,多取大臣贵近子弟,坐贬信州刺史。有集。
【生卒】:725—792 字仲适,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玄宗天宝中师事萧颖士,十三载(754)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乱归乡。代宗大历中历官常熟令,浙东、淮南节度从事。十四年(779)征拜起居郎,累迁工部侍郎。德宗贞元三年(787)任礼部侍郎,四年、五年两掌贡举。五年三月贬信州刺史,八年三月卒。生平见裴度《刘府君神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太真有诗名。贞元四年,德宗与百官唱和,太真诗评为上等。《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太真。宣州人。天宝末举进士。大历中为淮南节度陈少游掌书记。徵拜起居郎。累历台阁。自中书舍人转工刑礼三部侍郎。贞元五年掌贡士。多取大臣贵近子弟。坐贬信州刺史。卒。
人物简介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字幼正。包融子。玄宗天宝六年进士。累官至秘书监。与韩洄、元琇、李衡等皆出于刘晏门下。德宗贞元以后,相继掌天下财利。历汴东两税使,诸道盐铁等使,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又与父、兄号三包。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7?—792 字幼正,排行七,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父融,有文名。佶于玄宗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天宝末避地江南。代宗广德中至大历初入刘晏转运幕。大历中历官度支郎中、谏议大夫知制诰,十二年(777)坐与元载善贬岭南。十四年起为江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权领转运盐铁使,历江淮水陆运使、汴东水陆运盐铁使。贞元元年(785)入为刑部侍郎,改国子祭酒,二年知贡举。转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八年五月卒。生平见权德舆《祭故秘书包监文》、《新唐书·刘晏传》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四〇。佶有诗名,与兄何并称二包,与李纾并称包李。权德舆称其诗:“雅韵超俗,清机入冥。立言大旨,为纲为纪。行中文质,不俚不俗。”(《祭故秘书包监文》)《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包佶(约727—792),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开元诗人包融之子,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曾为转运使刘晏判官。大历中,累迁至谏议大夫。十二年,坐与元载厚善贬岭南。建中初,复授江州刺史,权领江淮盐铁转运。入为户部郎中,仍权领盐铁。三年,为右庶子、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贞元初,官刑部侍郎,迁国子祭酒,兼知贞元二年贡举。官终秘书监。佶与兄包何均能诗,时称“二包”。有集,梁肃为之序,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包佶字幼正,包融之子。登天宝六载杨护榜进士第,累官至秘书监。与刘长卿、窦叔向善。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擢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725或727—783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字德源。二十岁明经擢第,后退居乡里。代宗初,为左卫率府兵曹参军。改睦州录事参军。大历四年后,历任钟离令、鄂岳从事。七年后,为浙西从事。其间与皎然有诗歌联唱。入朝为左补阙,擢起居舍人。迁司勋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人物简介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27—762 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9岁出家,13岁削发。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介绍】: 唐幽州人,字季直。工弈棋。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肃宗时仕为左卫仓曹参军。后避乱居扬州,难平再召,未及赴而卒。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季直,排行二,幽州(今北京)人。玄宗天宝末任试左右卫仓曹参军。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苏州,后闲居扬州。代宗大历中移居宣州宣城。德宗建中初至贞元二年(786)前再召,未赴,卒。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四一。南史本为弈棋者,中年折节学文。高仲武赏其“已被秋风教忆脍,更闻寒雨劝飞觞”句为“物理俱美,情致兼深”(《中兴间气集》卷下)。《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句。唐诗汇评
张南史,生卒年不详,字季直,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善弈棋,中岁苦节学文,遂入诗境。曾任左卫仓曹参军。安史乱起,避难居婺州,后寓居杨子。大历十一年前后,移居宣城。曾再被徵召,因病,未赴任,卒,窦常、李端有诗悼之。南史与刘长卿、钱起、皇甫冉、耿炜、灵一、朱放等交往唱酬,与李纾尤善。有《张南史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介绍】: 唐赵郡人,字令从。代宗大历中官大理司直、侍御,为浙西从事,曾至湖州与皎然等唱和。寻入朝为秘书郎、驾部员外郎。德宗建中中复出佐湖州,又迁常州副使。官至金州刺史。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令从,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德宗时吏部侍郎李纾之兄。代宗大历中官大理司直、侍御,为浙西从事,曾至湖州与皎然等唱和。后入朝为秘书郎、驾部员外郎,德宗建中中复出佐湖州,又为常州副使,官终金州刺史。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及皎然、卢纶、权德舆、刘长卿诸人诗。《全唐诗》存与皎然等联句4首。其一署名李令从。
人物简介
【生卒】:746—816 【介绍】: 唐僧。会稽人,俗姓汤,字澄源。幼年出家。读书勤苦,受诗法于严维。后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又与刘长卿、皇甫曾等以诗唱和,为包佶激赏。德宗贞元中,游长安,名振辇下。因流语激怒中贵,遭诬奏,徙汀州,后赦归东吴。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746或749—816 一作灵彻。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后,住越州云门寺。长于律学,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为僧徒所称。尤善诗文。初从严维学诗。自代宗大历初年起,即名播一时。约于大历末移居吴兴何山,与诗僧皎然游,常相唱和。德宗兴元元年(784),皎然致书于文坛盟主包佶、李纾,盛称其诗。灵澈旋入长安,名振辇下。约于贞元三四年间,经庐山、洪州,复归越州。约于贞元六年(790),再入京师。约于贞元末因僧徒所疾,被诬获罪,徙居汀州。宪宗元和初遇赦北归。元和四年(809)住庐山东林寺,与江西节度使韦丹相往还。旋东归湖州。后因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往住宣州开元寺。元和十一年(816)卒。生平事迹散见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宋高僧传》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三。灵澈以善诗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当时诗人如皎然、刘长卿、权德舆、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皆与其有过从。平生作诗凡2000首,由其门人删取300篇,编为诗集10卷,另取其自大历至元和50年间与时人唱和酬别之作,编为《酬唱集》10卷。二集今皆不存。今存诗以送别酬寄之诗为多,其中《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归湖南作》等篇,颇为后人所称道。《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仅存16首及残句10余则。另《澈上人文集纪》、《会稽掇英总集》尚存其诗1首及残句2则,《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灵澈(746一816),字源澄,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于云门寺出家,虽受经论,笃好篇章,从严维学诗。建中末,居吴兴何山,与皎然游。皎然以书荐于包佶、李纾。贞元初,北游长安,曾居嵩山兰若。南返,至庐山,后归越州。贞元中复至京师,为飞语所中,得罪徙汀州。后遇赦归越。元和初,复游江西,又至涧州、湖州,终于宣州开元寺。有《灵澈诗集》及《酬唱集》各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若干。
禀赋纯粹。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成立之岁。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从之游者。如趋阛阓。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过吴兴杼山。时皎然如昼。方获重名。一见遂定林下交。尽予包佶中丞书。推致殊甚。及彻见佶。礼貌非常人所得。后权德舆。又移书问彻于昼。昼答之。如前书。其为侪辈所许如此。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澈。不知何许人也。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然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与杭标霅昼分鼎足矣。不测其终。
作品评论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心无营营,虽然,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公承之。至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太寄家书。”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独雄于诗僧间耶!苕溪渔隐丛话
《雪浪斋日记》云:灵澈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小雨慢琴弦”、“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唐才子传
(灵澈)上人诗多警句,能备众体……里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