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房琯

相关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 【介绍】: 唐时高丽人。
少习戎旅,以战功充关西兵马使。
安禄山反,哥舒翰奏充元帅府马军都将,每事独与之决。
密劝翰诛杨国忠,翰不应。
潼关失守,走行在,肃宗责其不坚守,将斩之,赖房琯谏得免。
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
代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大使。
卒谥武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琴工。
出入房琯所,昵之。
为之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廷兰以见
自是招纳货贿,奸赃颇甚。
后为宪司弹劾,肃宗大怒,因是而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新州(今新兴县)人。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潞州铜鞮人。俗姓姜。师事神秀。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后隶京城慈恩寺。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
潞州铜鞮人。
出家从神秀禅师。
得心法。
始居蓝田之广化寺。
凡二十年。
徒京师慈恩寺。
道望日以隆重。
开元十一年。
驾幸东都。
诏扈从。
所过官吏士女。
具华幡迎导。
充塞道路。
蒲虢二州尤甚。
盖秀公出自黄梅。
而化行关洛。
虽为帝后王公所敬。
礼然其所在。
殊未尝提唱宗旨。
以开发徒众。
故福亦如之。
一日升堂演说。
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
群公咸在。
因曰。
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
既退而张窃语房。
某以早岁饵金丹。
深忌临丧。
今大师如此。
某不敢留。
遂去。
人莫知者。
福徐与房曰。
吾与张游有年矣。
而宿业之来。
其不可免如此。
苟能小忍。
以终吾会。
则犹庶几。
且就执房手曰勉之。
必为中兴名臣。
后张果陷贼。
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黍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以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初福往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福忽谓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又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往韶阳见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四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曰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
上党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洁。
搢绅士庶翕然归依。
尝从驾往东都。
所历郡县人皆倾向。
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学徒。
告以将终。
兵部侍郎张均。
中书侍郎严挺之。
刑部侍郎房琯
礼部侍郎韦涉。
常所礼谒。
是日亦同相造焉。
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
乃曰。
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宿岁饵金丹。
尔来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义福谓房曰。
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
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
乃携房之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公其勉之。
言讫而终。
及禄山之乱。
张均陷贼庭授伪署。
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 【介绍】: 唐河南人。武则天时以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中宗神龙初贬死高州。通晓佛经,精梵语,与天竺僧般剌、密谛等共译《首楞严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5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房琯之父。
武后时,为怀州长史。
长安四年(704),以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705),配流高州,卒于贬所。
事迹散见《新唐书》之《则天本纪》、《中宗本纪》、《房琯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二。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48 【介绍】: 唐僧。
江都人,俗姓郭。
工翰墨。
少誓齿空门,志不可夺。
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时贤推服,有声京师。
寻归居扬州龙兴寺,食不求饱,居不易坐。
朝士途经者,以不践其门阈为大羞。
复召至长安,房琯、崔涣等皆争与之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识。
即念出家。
父母虽爱。
不能夺也。
既从瑶台成律师受具戒。
旋于太原东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参玄要。
识者推伏焉。
众请任以纲领职。
乃默然东归。
率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心咒。
化乡里。
诸所设施。
莫克尽述。
大略皆以隆显教门。
敷弘法席而已。
且维扬东南之冲要。
朝廷土大夫。
所从来往。
必脩刺门下。
然尤以得见为𢠢。
以不得见为大辱。
故黄门侍郎卢藏用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陆象先。
兵部尚书毕构。
少府监陆馀庆。
吏部郎中严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
礼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潜。
名士王昌龄。
佥所赡奉。
愿同洒扫。
天宝七载。
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灭于龙兴寺之别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领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万人其得法上首。
曰会稽昙一福建怀一等。
树塔于城西蜀冈之原。
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张从申书。
赵郡李阳冰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岁誓齿空门。
亲爱所钟志不可夺。
从遥台成律师受具戒。
依太原寺东塔体解律文绝其所疑。
时贤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环中。
声振京师如晞爱日。
诸寺众请纲领。
乃默然而东归。
既还扬都俯允郡愿恒诵金刚般若经如意轮。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众生亦得。
如意胜愿我如此愿。
众生亦如。
谓天台止观包一切经义。
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亡定慧双照。
不可得而称也。
慎暑不摄齐。
食不求饱。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归于大众。
一身有无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衔命往还。
路出维扬终岁百数。
不践门阈以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饥渴。
慎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臣言依于忠。
与人上言依于仁。
与人下言依于礼。
佛教儒行合而为一。
学者流误。
故亲校经论延来者听受。
故大起僧坊将警群迷。
故广图菩萨因地。
善护诸命。
故曲济众生寿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
故自负衣钵。
以规规为任故纲正缁林。
以发挥道宗。
故上行恭礼。
以感慕遗迹。
故不远他邦。
以龙象参议。
故再至京国。
以轨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欤。
黄门侍郎卢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见于慎慕味循环不能离坐。
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信有高人。
黄门于院中置以经藏严以香灯。
天地无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陆象先兵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憕辞人王昌龄著作郎綦母潜佥所瞻奉愿同洒扫。
感动朝宰如此。
以天宝七载十月十四日。
晨兴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灭于龙兴寺别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缁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岭徼。
望哭者千族。
会葬者万人。
其上首曰会稽昙一闽僧怀一南康崇睿晋陵义宣钱塘谭山寺惠鸾洛京法瑜崇元鹤林寺法励法海维扬惠凝明幽灵祐灵一等。
罔不成乐说辩才入法华三昧。
众所知识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调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乐树下长流福慧之泉。
雪山峰顶仰见清凉之月。
金刚决定烦恼无馀优昙开敷香洁盈满。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经始灵塔于芜城西蜀冈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亲侍。
后请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碑纪述。
大历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张从申书赵郡李阳冰题额其塔。
亦幽公经度建塔之地。
广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临四衢平视千里。
门人环莳列柏荐以名香。
其塔属会昌中例皆毁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7—762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会微。
韦凑子。
登进士第。
授相王府参军。
玄宗天宝九载,累擢吏部侍郎,平判皆诵于口,铨叙平允。
官有丐求,辄下意听纳,人多德之。
十三载,杨国忠欲倾安禄山以争宠,以见素安雅易制,引入相以为己助,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
禄山叛,从帝奔蜀。
肃宗立,与房琯等奉传国玺及册,宣扬制命。
帝以其尝附国忠,礼遇独减,遂罢相,授太子太师,致仕。
卒谥忠贞。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见素字会微。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凑子。第进士。袭父爵。擢累谏议大夫。天宝十三载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从元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国公。肃宗立。除右仆射。罢知政事。授太子太师。加开府仪同三司。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丹阳人。玄宗开元十八年进士,以《水壶赋》得名。次年又中博学宏辞科。官至礼部员外郎。以诗词著名,大为当时所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进士及第,十九年中博学宏词科,天宝元年(742)又中拔萃科。历仕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生平散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翰擅长五言古诗。其边塞诸作,慷慨悲壮。殷璠选诗11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顾况以其与王昌龄、綦毋潜相媲美。《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有《陶翰集》。《全唐诗》存陶翰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题1则。
唐诗汇评
陶翰,生卒年不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开元十八年(730),登进士第,又曾登宏词、拔萃二科,授华阴丞。
天宝中,屡官大理评事、大常博士,官终礼部员外郎。
翰诗笔双美,尤精赋序,长于五言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与孟浩然、房琯为友。
大历诗人鲍防、谢良弼、谢良补等均曾受其笑掖。
有《陶翰集》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
翰。润州人。开元十八年进士。又擢宏词科。官礼部员外郎。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矣。
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
行在六径,志在五言,尤精赋序。……綦毋著作潜、王龙标昌龄,则其勍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天宝末为北海太守。安禄山叛,进明赴肃宗行在灵武,授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以重兵守临淮,日与诸将张乐高会。尹子奇围睢阳,张巡遣南霁云至临淮告急,进明拥兵不救,睢阳遂陷。后贬溱州司马。进明好古博雅,工诗能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进士及第,历仕殿中侍御史兼内供奉,主客员外郎。
天宝中,始以尚书郎超拜名郡,进明遂任信安郡太守。
安史乱起,徙为北海太守,后率兵至平原,与颜真卿合师抗安史军。
肃宗至德二载(757)因谗毁房琯,符肃宗意,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
安史乱军围睢阳,进明拥兵观望,张巡遣南霁云乞师,进明不肯出兵。
乾元二年(759)坐第五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李华《衢州刺史厅壁记》、《唐诗纪事》卷一七、《唐才子传》卷二。
进明善诗能文,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其诗7首,评曰:“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合阮公。
又《行路难》五首,并多新兴。
”《全唐诗》存诗7首。
唐诗汇评
贺兰进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开元十六年(728)登进士第,累官主客员外郎。天宝末,任信安太守。安史乱起,徙北海太守,赴肃宗灵武行在,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临淮。安史叛军围睢阳,张巡遣南霁云突围至临淮求救,进明不肯出兵,致睢阳陷落。后坐第五琦党,贬溱州员外司马,不知所终。《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进明。开元十六年进士。肃宗朝历北海太守。移南海太守。摄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旋正授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后贬秦州司马。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员外好古博达,经籍满腹,其所著述一百馀篇,颇究天人之际。又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于阮公。又《行路难》五首,并多新兴。
崔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9 【介绍】: 唐博陵安平人。
崔玄炜孙。
博综经术,长论议。
初为亳州司功参军。
累迁司门员外郎。
玄宗奔蜀,迎谒于道,房琯荐之,即日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立,诏为江淮宣谕选补使,收采遗逸。
代宗时迁御史大夫。
元载辅政,涣论其奸,载恶之。
贬道州刺史。
卒谥元。
共 2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