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鷟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5—约689,一说约636—695后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高宗乾封初,出为益州新都尉。秩满,漫游蜀中。后患风痹,居长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药中毒,手足致残。疾转笃,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作《释疾文》、《五悲文》等自伤。后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颍水而死。工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后人又称初唐四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4—686,一说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尝从曹宪、王义方学《苍》、《雅》及经史。
年弱冠,调邓王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高宗龙朔末(663),拜益州新都县尉。
总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满去官。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皆谓因染风疾去官,不确。
其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阳时。
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
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具茨山。
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有《卢照邻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
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
与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之基本体式。
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五言排律用力亦勤。
其诗风格典重清峻。
诗集以明张燮辑《幽忧子集》为最通行。
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初授邓王府典签。调新都尉。因风疾去官。沈痼挛废。不堪其苦。投颍水死。年四十。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签之日,即擅相如之誉,可谓彬彬学士矣。然神情流荡,早痾伤困,废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华,曜灵驻节,竟以不堪,自沉颍水,悲夫!壮士激志,而横骨朔野;忿妻感泪,而魂逐飘蓬。若生之死,谓之何哉?生感时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忧子》三卷,皆出词赋之上。
《艺苑卮言》
七言歌行长篇须让卢、骆。怪俗极于《月蚀》,卑冗极于《津阳》,俱不足法也。
诗薮
卢、骆五言,骨干有馀,风致殊乏。至于排律,时自铮铮。
唐音癸签
范阳较杨微丰,喜其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
《竹林答问》
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江记室,间以奇气,振其丰采,唯贪排对,致气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写,虽繁弦损调,固无泛音。《长安古意》宛转芊绵,则七言佳体不让子山,开阖往来,犹以气胜。
《诗学渊源》
(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当时近体为唐律之渐,未变陈隋之遗,敁其《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大剑送别刘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创也。又有连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数联者,与虞世南应制诗同一机杼,为齐梁与唐律逗变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滑州胙人。
刘政会子。
武周长寿中为天官侍郎,曾荐张鷟、司马锽为监察御史,二人因申屠玚以谢,奇正色曰:“举贤本无私,何见谢?”闻者皆竦。
后为酷吏所陷,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04 【介绍】: 唐深州陆泽人,字孝举。
张鷟孙。
少精史传,聪颖能文。
代宗、德宗朝充史馆修撰,为裴延龄所忌。
三使回纥(回鹘)、吐蕃,累官御史中丞。
吐蕃赞普死,为吊祭使,途中遇疾卒,谥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4 字孝举,排行二十九。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家于邗沟(今江苏扬州北),后寓居江左。代宗大历中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县尉。德宗贞元十一年(795)拜谏议大夫,仍充史馆修撰,以御史中丞持节使回纥,还,迁秘书监。二十年迁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卒于道,谥宪。生平见权德舆《张公墓志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3首。其7岁善诗,10岁通《史记》,笃志好学,博洽多闻。著述甚富,惜多失传。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天宝中。李涵表荐才任史官。召充史馆修撰。德宗朝擢拜谏议大夫。改秘书少监。卒年六十一。顺宗时赠礼部尚书。谥曰宪。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逸》存诗2首,出张鷟游仙窟》,实为张鷟伪托。
参见张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逸》存诗6首,俱出张鷟游仙窟》,实为张鷟伪托。
参见张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旷达不自脩饰。
每持一斗。
乞丐长安市。
得则就其地食之以去。
或施杂碎布帛。
则缀联衲衣上。
发鬖髿覆眉际。
寡言笑。
恬憺自怡。
一日利贞法师讲寺中。
鼎偶至倾听座前。
问曰。
万物是定否。
贞曰定。
曰阇梨若言定者。
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死而生。
生而死。
六道往来。
轮回不已。
何得定耶。
贞曰不定。
曰。
若不定者。
何不指天为地。
指地为天。
召星为月。
召月为星。
安得不定耶。
贞无以应。
众叹其辩。
张文成见之谓曰。
法师才辩如此。
岂非菩萨果位人哉。
鼎曰。
菩萨喜怒哀乐。
莫足以挠其内。
名利荣辱。
莫足以动其外。
内外一如。
则其生也。
适然而来。
其死也悠然而往。
是之谓即生死。
而离生死者也。
吾辈其奚以及。
此众合掌而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神鼎者。
不详何许人也。
狂狷而纯直发垂眉际。
每持一斗巡长安市中。
乞丐得食就而食之。
人或施粗帛币布锦绮罗縠。
并缀联衣上而著且无选择。
尝入寺中见利贞法师讲。
于座前倾听少时。
而问贞曰。
万物定已否。
贞曰定。
鼎曰。
阇梨若言定何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有死即生有生即死。
万物相纠六道轮回何得定耶。
贞曰万物不定。
鼎曰。
若不定何不指天为地呼地为天。
召星为月命月为星。
何得不定耶。
贞无以应之。
时众惊其辩发如流贞公奥学被挫其锋。
颇形惭色。
张文成见之叹嗟。
谓之曰。
观法师迅辩即是菩萨行位人也。
鼎曰。
菩萨得之不喜失之不怨。
挞之不怒辱之不瞋。
鼎今乞得即喜不得即怨挞之即怒辱之即瞋。
由此观之去菩萨远矣。
时药错愕合掌而散焉。
系曰。
答人之问迟巧不如拙速。
今传家隔几百年辄伸詶对。
通曰。
谷变陵迁生来死往。
万类相纠五道轮回。
正是不迁之法可非定耶经云。
世间相常住是也。
又言。
天地星月各据其伦终归磨灭。
可非不定耶。
经云。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是也。
今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
可非定不定耶。
虽定不定俱解脱相欤。
又言有喜怒非菩萨者。
菩萨虽喜怒非喜怒。
非菩萨而谁也。
今聊雪利贞之郁悒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逸》存诗1首,出张鷟游仙窟》,实为张鷟假托。
参见张鷟
董方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九举不第,号“白蜡明经”,时以唐张鹜“青钱学士”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