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居遁

相关人物:共 41 位
共 4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昙邃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止河阴白马寺。诵法华经。一夕有扣户者曰。请上人看经。𨗉不许。固请乃许之。与一弟子俱。及觉而身在白马坞神祠中。自后日日阴往。人无知者。有僧过祠。见𨗉师弟子相向高坐讲说。于是道俗方敬异之。夏休。神施白马一。白羊五。缣九十端。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邃。
未详何许人。
少出家。
止河阴白马寺。
蔬食布衣诵法华经。
又释达经旨亦为人解说。
常于夜中忽闻扣户云。
请法师九旬说法。
邃不许。
固请乃赴之。
而犹是眠中。
比觉已身在白马坞神祠中。
并一弟子。
自尔日日密往。
馀无知者。
后寺僧经祠前。
见有两高座。
邃在北弟子在南。
如又有讲说声。
又闻有奇香之气。
于是道俗共传神异。
至夏竟神施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
咒愿毕。
于是而绝。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昙邃。
未详何许人。
少出家止河阴白马寺。
蔬食布衣。
诵正法华经常一日一遍。
又精达经旨亦为人解说。
尝于夜中忽闻扣户云。
请法师九旬说法。
邃不许。
固请乃赴之。
而犹是眠中。
比觉己身在白马坞神祠中。
并一弟子。
自尔日日密往。
馀无知者。
后寺僧经祠前过见有两高座。
邃在北弟子在南。
如有讲说声。
又闻有奇香之气。
于是道俗共传。
咸云神异。
至夏竟。
神施以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
咒愿毕于是各绝。
邃后不知所终。
僧昙晖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504 【介绍】: 南朝梁女尼。成都人。本青阳氏女,俗名白玉。幼乐修道,父母弗许。至十三岁,始从比丘尼法育出家,住长乐寺。明经论,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门徒至千数百人。
比丘尼传·卷第四
昙晖。
本姓青阳。
名白玉。
成都人也。
幼乐修道父母不许。
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
入蜀大弘禅观。
晖年十一。
启母求请禅师欲咨禅法。
母从之。
耶舍一见。
叹此人有分令其修习。
嘱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
出门有曰。
不展馀计。
育尼密迎还寺。
晖深立誓愿。
若我道心不遂。
遂致逼迫者。
当以火自焚耳。
刺史甄法崇闻之。
遣使迎晖。
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
诸僧尼穷相难尽。
法崇问曰。
汝审能出家不。
答曰。
微愿久发特乞救济。
法崇曰善。
遣使语姑。
姑即奉教。
从法育尼出家。
年始十三矣。
从昱学修观行。
裁得禀受。
即于座末便得入定。
见东方有二光明。
其一如日而白。
其一如月而青。
即于定中立念云。
白者必是菩萨道。
青者声闻法。
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
即应此念。
青光遂灭。
白光炽满。
及至起定为昱尼说。
昱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
时同坐四十馀人莫不见叹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为奸诈。
相率抄取将归其家。
昙晖时年十六矣。
以婢使营卫不受侵逼。
婿无如之何。
复以诉州。
刺史赏异。
问畺良耶舍曰。
此人根利慎勿违之。
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
贫道有一苍头即为随喜。
于是解释。
后于禅中自解佛性。
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
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
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
宋元嘉十九年。
临川王临南兖延之至镇。
时年二十一。
骠骑牧陕复携住南楚。
男女道俗北面拥帚者千二百人。
岁月稍淹思母转至。
固请还乡。
德行既高门徒日众。
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
殿堂厢廊倏忽而成。
复营三寺皆悉神速。
莫不叹服。
称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
天监三年而卒。
初张峻随父母益州。
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
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
便下果粽并悉时珍。
刺史刘悛后尝率往亦复如之。
梁宣武王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
本言不出临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
并王佐吏近四百人。
将欲行道。
遣婢来倩人下食。
即遣人。
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无杂手力。
王弥复叹之。
不可量也。
或有问晖者。
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
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
何以至此耶。
答云。
贫道常自无居贮。
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
随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
时又有花光尼。
本姓鲜于。
深禅妙观洞其幽微。
遍览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属文。
述晖赞颂。
词旨有则。
不乖风雅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
出家。
住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云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观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云居上首。
中书即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云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神僧宝志。
呼云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又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时云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北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
以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松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景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景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
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而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并沙门僧朗道湛。
及侍中崔光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从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于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见宝唱等录。
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令定。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见法上录。
又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从元年至兴和末。
于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又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并沙门智仙笔受。
建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陈。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访道。昉受具。趋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历数载。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齐名。俄诣道宠法师。究十地论。时高昌国慧嵩法师。专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会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方镇乡里。为张法席。召与僧琼法师对讲。前开智度。后发杂心。时州都正法继谓念。以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频弘二论。逮周氏废教。遂同俗服。逃祸海隅。隋兴。诏访其所在。开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彦法师。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以阐心论。撰疏及钞各九卷。盖能正其谬误。且补其遗脱云。得其传者。如法懿怀正等。数百人。俄汉王谅镇晋阳。别筑城置塔。构开义寺迎居之。遣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兴国寺。仁寿二年。献后崩。念偕王入朝。复扬唱焉。听者千计。留百馀日。仍还住宝相寺开授。未几。文帝晏驾。汉王即世。念归乡里。绍承旧业。寔沙门空明之力为多。大业初。住慧日。屡诏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顾眄从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时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谓念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引念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念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既达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念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27 【介绍】: 隋唐时僧。吴郡海盐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隋仁寿中造禅定寺,遂为知事上座。后住京师大庄严寺。为唐初举十大德之一。所讲《三论》,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
晋太常宝之后。
祖朴梁散骑常侍。
父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材。
世济其美。
因年十二。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
年十五。
听建初寺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
其名誉已被远近。
然心慕禅悦。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
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
久之辨遁世远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
且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体柔温如故。
经七日而后苏。
其徒请问所以。
徐曰。
试看箱内有何物。
侍者随言看之。
得帛两束。
曰此衬遗耳。
因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
请法师
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
阎罗王也。
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
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意已经三月矣。
乃复仅尔耶。
噫非妄想颠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
隋仁寿三年。
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
频开三论。
并制疏文。
入国朝。
举十六德纲记僧务。
因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萨戒。
后进具戒者。
其羯磨法无不依。
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
于兹二纪。
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众闻异香满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音。
遂塔而树铭焉。
其文则兰陵萧钧所作也。
仁亦勤学有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晋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梁散骑常侍。
父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因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辩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因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兰陵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神僧传·卷第七
僧慧因。
善三论及法华金刚经。
常为讲说。
至德中黄昏时见一人入门云。
请法师
因遂僵仆。
惟心顶煖七日却苏。
云初随使者至一城。
极甚宏丽。
入见王从数百人。
下殿至阁门。
拜曰。
弟子不幸主世名禄兼治罪。
甚用为苦。
闻上人善讲金刚经。
幸为敷析。
于是就坐讲毕。
王施绢三百匹。
遂令送归。
次见一讲堂。
有百馀僧。
相与谈论。
初极礼法少时各争竞。
于手指上各生铁爪。
共相拿掴血肉涂地。
牛头巨卒以火燎之。
尽成灰粉。
须臾又复本身。
因惊惧却苏蹶然而起。
绢已在匮与前数同。
遂得此施作功德。
自此更不讲说。
惟持经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于。
吴郡海盐人。
晋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
梁散骑常侍。
父元显。
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
因禀灵温裕。
十二出家。
听琼法师授成实。
曾未具戒。
便齐入室。
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
道思逾肃。
又造长干辨法师。
禀学三论。
穷寔相微言。
辨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
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
忽感幽使云。
请法师
部从相諠。
丝竹交响。
当即气舍。
时经七夕。
若起深定。
学徒问。
乃云试看箱内。
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
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
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
五苦次第。
悲夫慈该幽显。
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圻。
神游异域。
隋仁寿三年。
起禅定寺。
搜扬寓内。
远招名德。
遂奉因为知事上座。
频讲三论。
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
学者高举。
大唐弘运。
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
当其一焉。
因定慧两明。
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
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
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
莫测其位。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6 【介绍】: 名或作粲。隋僧。姓氏籍贯不详。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逾四十,以居士身参二祖慧可得法,受衣钵,隐于皖公山。北周武帝破灭佛法,璨往来避难,人无知者。隋文帝开皇十二年,传衣钵于道信。卒后,被奉为中国禅宗三祖。有《信心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
见可禅师。
而问曰。
弟子身缠风疾。
其必宿有罪累焉耳。
请和尚忏罪。
可曰。
将罪来。
与汝忏。
璨曰。
觅罪了不可得。
可曰。
与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
璨曰。
今见和尚。
已知是僧。
未谂何者是佛。
何者是法。
可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无二。
僧宝亦然。
璨曰。
今日始知。
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间。
心体既然。
佛法无二。
可曰。
吾宝也。
即名之僧璨。
为薙发具戒。
而传以衣钵。
复告之曰。
昔达磨大师以正法眼藏付吾。
吾今付汝。
汝善护持。
属周武废教。
往来司空山者馀十载。
韬光晦迹。
人莫知之。
隋开皇初。
出居皖公山。
得沙门道信。
以承其统。
且付以所传衣钵。
而说偈曰。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
华地尽无生。
于是适罗浮山。
优游二载。
大业二年。
复归故山。
为众说法。
合掌俨立而化。
葬舍利舒之山谷寺。
唐玄宗朝。
追谥镜智。
释法进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早年师事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辉禅师出家。后从定法师受十戒。恭谨谦恪。常依辉研习水观。寺之竹林栖四虎。每进入定。虎则驯绕左右。如捍卫状。人迹为绝。邻之樵者。窃窥之。无所见。独见湛水凝止绳床上。因再投石其中。既而进出定。觉心痛。遍询之得其故。明日使其人。于定时必尽去所投石。痛即差。开皇间。皇子秀。以蜀王之国治成都。而妃患心腹殊剧。时白厓鸣鹤诸方士。皆莫治。遂遣长史张英。即其寺请起进。进不可曰。吾住兹山。且八十年。其性之无所动摇。与木石类。强之有死而已。既还报。王益遣官属车从奉迎。不少懈。进守志愈奋厉。王怒躬造其地。将加罪。及见进。顾复战汗。不能自已。遽曰。禅师慈悲。望救病苦。进徐应曰。杀羊取心。以充庖厨。则羊之痛有甚于妃者。王曾不少加爱焉。今妃稍痛。而爱如此。则王之于情念重。而道念轻矣。尚何以召我哉。王亟惭愧忏悔。遂出山。且不肯骑乘。请自以杖屦随王后。顷之则先二日至。造堂见妃。妃亦流汗。疾从而脱然。施帛五百匹。纳衣伽黎什物等。进令盥手。执所施物。祝愿毕。而悉送输之法聚寺。助营构。即辞去。当是时。王独与妃见进足高去地可四五寸。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于山中。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法进。
不知氏族。
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
为辉禅师弟子。
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
惟业坐禅。
寺后竹林。
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
勿泄其相也。
后教水观。
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
进暮还寺弥觉背痛。
具问家人。
云安石子。
语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进禅。
家人还见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所苦便愈。
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开皇中。
蜀王秀临益州。
妃患心腹。
诸治不损。
有绵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禁火。
鹄鸣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
符印章𭃔入水不溺。
并来同治。
都无有效。
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与木同姓。
馀更苦邀。
进答曰。
尽命于此。
可自早还。
信返具报。
王使六司官人𨏔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
进曰。
王虽贵胜命有所属。
执志如初。
信还。
王大怒。
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礼佛见进。
不觉身战汗流。
王曰。
请禅师为妃治病。
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
杀羊食心岂不苦痛。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爱。
王惭愧忏悔。
出。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贫道生不乘骑。
当可后去。
王曰。
弟子步从与师同行。
报曰。
出家人与俗异。
但前行。
应同到。
王行两日方至。
进一旦便达。
径入妃堂。
见进流汗。
因尔除差。
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
进令王妃以水盥手执物咒愿。
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
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进足离地可四五寸。
以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
龙吟猿叫。
諠寺三日矣。
神僧传·卷第五
释法进。
不知氏族。
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
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
唯业坐禅。
寺后竹林常于彼坐。
有四老虎绕于左右。
师语勿泄其相也。
后教水观。
家人取柴见绳状上有好清水。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
进暮还寺弥觉背痛。
问其家人。
云安石子。
语令明往可除此石。
及旦进禅。
家人还见如初清水。
即除石子。
所苦便愈。
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开皇中蜀王秀临益州。
妃患心腹诸治不损。
有绵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
能升刀焚火。
鹄鸣山有二道士。
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
入水不溺。
并来同治都无有效。
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治病。
报曰。
吾在山住向八十年。
与水同性。
徐更苦邀。
进答曰。
尽命于此可自早还。
信返具报。
王使六司官人犊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迎请。
进曰。
王虽贵胜命有所属。
执志如初。
信还。
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
既至山寺礼佛见进。
不觉身战汗流。
王曰。
请禅师为妃治病。
禅师慈悲愿救此苦。
答曰。
杀羊食心岂不苦痛。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何因于妃偏生此爱。
王惭愧忏悔仍出山。
乃曰。
王命既重不可不行。
王自先行。
贫道生不乘骑当可后去。
王曰。
弟子步从与师同行。
报曰。
出家人与俗异。
但前行应同到。
王行两日方至。
进一旦便达。
径入妃堂。
妃见进流汗。
因尔除差。
施绢五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
进令王妃以水𭾄手执物咒愿。
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
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进足离地可四五寸。
以大业十三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
龙吟猿叫三日乃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645 【介绍】: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贞观初,主持纪国寺,与房玄龄结为法友。新经至,敕净译释。后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有《杂心玄文》、《金刚般若释文举义》、《大庄严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隋唐间诗僧、译经家。早习儒典,14岁出家。曾从志念论师习《杂心》、《婆娑》论。隋文帝开皇末入长安,颇有声望。唐太宗贞观中与房玄龄等结为法友,参预波颇译事,任《大庄严经论》笔受,译文深妙精切。高宗在东宫,复请为普光寺上座。慧净博学善辩,在唐初佛道论争中屡挫对手。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诗人之作,成《续古今诗苑英华集》20卷,今佚。另有《阿弥陀经义》等著作,尚存。《续高僧传》卷三有传。《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国子博士徽远犹子。年十四出家。贞观二年新经至。敕净译释。十三年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从父徽远。隋国子博士。净年十四出家。日记八千馀言。听大智度杂心婆沙等论。及他经部。隋开皇末。戾止帝城。嘉声远播。学徒钦属。 大业初。尝至槐里。遇始平令杨宏。集道俗于智藏寺论义。且欲令道士先升座。时吾释虽殷。莫敢言其非者。净出众谓曰。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窃有未谕。请咨所疑。何者。盖宾主有常礼。其犹冠屦之不可颠倒。岂于佛寺。而先道士乎。明府教义有叙。请毋坠彝伦。令曰。旨哉几误。遂先僧。道士于永通。令所重者。使六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净申释。且曰。法师必须辞理切对。不得犯平头上尾。于时令冠平帽。净因戏曰。贫道又不冠帽。宁犯平头。令曰。不犯平头。则犯上尾。净曰。贫道脱屣升座。自可上而无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谓平而无头。令有腼容。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请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无对。净曰。先生既能开关延敌。焉得息鼓偃旗。便尔败绩。顾谓令曰。明府既焉道助。何以救之。令亦赧然。尔后虽屡进援。皆应机摧挫。 武德初。神尧皇帝幸延兴寺法会。三府官僚咸集。时清禅法师。立破空义。相府记室王敬业。奏诏净对论。问曰。未审破空。空复何破。答以空破空。非以有破。曰执空为病。还以空破。是则执有为病。还以有除。 贞观二年。梵夹新至。诏所司选名德翻译。净当笔受。出大庄严论等。撰疏三十卷。波颇三藏曰。此非东方菩萨耶。 十三年。高宗居东宫。集诸宫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令与道士蔡晃抗论。晃整容问曰。经称序品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华。假远开近。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渐。故为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序最居先。故称第一。晃曰。第者弟也。为弟则不得称一。言一则不得称弟。两字矛盾。何以会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生既不领前宗。而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难人。晃曰。言不领者。请为重释。净于是启东宫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扫。一名身子。一闻千解。然则蛇奴再闻不悟。身子一唱便领。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纳法非俊。晃曰。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净曰。菩萨说法。声震十方。道士在座。如迷如醉。岂谓形体有聋瞽。其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说法。何由可闻。净曰。天宫严卫。理绝兽踪。道士魂迷。谓人为畜。国子祭酒孔颖达。从旁进曰。佛家无净。法师何以构斯。净启东宫曰。如来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是不平。何谓平等。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尔。以净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净亦无诤也。于时东宫。语颖达曰。君既剿说。真为道党。净复启曰。净闻君子不党。其如祭酒亦党何。东宫怡然而笑曰。不图法乐之至于斯。俄而东宫下令。请主普光寺。仍知本寺上座事。笺辞不许。 净材赡学富。既弘经论。兼缀编章。杂心玄文三十卷。俱舍疏三十馀卷。金刚般若释文。太常博士褚亮为之序。法华缵述十卷。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英华诗集十卷。吴王咨议刘孝孙为序。其馀著述。不尽录。十九年更崇翻译。诏下已谢病矣。时方六十有八。后莫悉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净。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乡邦称美。
净即隋朝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
生知天挺雅怀篇什。
风格标峻器宇冲邈。
年在弱岁早习丘坟。
便晓文颂荣冠闾里。
十四出家。
志业弘远。
日颂八千馀言。
总持词义罕有其比。
游听讲肆咨质硕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极。
听大智度及馀经部。
神釆孤拔见闻惊异。
有志念论师。
驰名东夏。
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
乃从听习杂心婆沙。
学周两遍大义精通。
根叶搜求务括清致。
由是嘉声远布。
学徒钦属。
开皇之末来仪帝城。
屡折重关更驰名誉。
大业初岁。
因寻古迹至于槐里。
遇始平令杨宏集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
于时法侣虽殷。
无敢抗者。
净闻而谓曰。
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
窃有未喻。
请咨所疑。
何者宾主之礼自有常伦。
其犹冠屦不可颠倒。
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
明府教义有序。
请不坠绩。
令曰有旨哉。
几误诸后即令僧居先坐。
得无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颇挟时誉。
令怀所重。
次立义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论。
仍曰。
法师必须词理切对。
不得犯平头上尾。
于时令冠平帽。
净因戏曰。
贫道既不冠帽。
宁犯平头。
令曰。
若不犯平头。
当犯上尾。
净曰。
贫道脱屣升床。
自可上而无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谓平而无头。
令有腼容。
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
为体一故混。
为体异故混。
若体一故混。
正混之时已自成一。
则一非道生。
若体异故混。
未混之时已自成二。
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
请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无对。
净曰。
先生既能开关延敌。
正当鼓怒馀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荆棘。
仍顾令曰。
明府既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𧹞然。
尔后频有援救。
皆应机偃仆。
罔非覆轨。
自尔大小双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馀寻绎无暇。
却扫闲室统略旧宗。
缵述杂心玄文。
为三十卷。
包括群典笼罩古今。
四远英猷皆参沈隐。
末又以俱舍所译词旨宏富虽有陈迹未尽研求。
乃无师独悟思择名理。
为之文疏三十馀卷。
遂使经部妙义接纽明时。
罽宾正宗传芳季绪。
学士颖川庾初孙。
请注金刚般若。
乃为释文举义。
郁为盛作。
穷真俗之教原。
尽大乘之秘要。
遐迩流布书写诵持。
文学词林传诸心口声绩相美接肩恒闻。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誉早闻。
钦此芳猷为之序引。
其词曰。
若夫大块均形。
役智从物。
情因习改。
性与虑迁。
然则达鉴穷览。
皎乎先觉。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爱河而升彼岸。
与夫轮转万劫盖染六尘。
流遁以徇无涯。
舛駮而趋捷径。
不同日而言也。
颖川庾初孙。
早弘笃信。
以为般若所明归于正道。
显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极。
出乎心虑之表。
绝于言像之外。
是以结发受持多历年所。
虽妙音演说成诵不亏。
而灵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远。
眷砥途而太息。
属有慧净法师。
博通奥义。
辩同炙輠理究连环。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诱。
乘此誓愿仍求注述。
法师悬镜忘疲。
衢樽自满。
上凭神应之道。
傍尽心机之用。
敷畅微言宣扬至理。
曩日旧疑涣焉冰释。
今兹妙义朗若霞开。
为像法之梁栋。
变群生之耳目。
辞峰秀上。
映鹫岳而相高。
言泉激壮。
赴龙宫而竞远。
且夫释教西兴。
道源东注。
世阅贤智才兼优洽。
精该睿旨罕见其人。
今则沙门重阐。
藉甚当世。
想此玄宗郁为称首。
岁惟阉茂始创怀油。
月躔仲吕爰兹绝笔。
缁俗攸仰轩盖成阴。
扣钟随其大小。
鸣剑发其光釆。
一时学侣专门受业。
同涉波澜递相传授。
方且顾蔑林远。
俯视安生。
独步高衢对扬正法。
辽东真本。
望悬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无朽。
岂不盛哉。
岂不盛哉。
武德初岁。
时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兴。
京城大德竞陈言论。
有清禅法师。
立破空义。
声色奋发厉逸当时。
相府记室王敬业。
启上曰。
登座法师义锋难对。
非纪国慧净无以挫其锐者。
即令对论。
净曰。
今在英雄之侧。
厕龙象之间。
奉对上人难为高论。
虽然敢藉敛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泽。
使慧净咨质小疑。
令法师揄扬大慧。
岂非佛法之盛哉。
因问曰。
未审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难曰。
执空为病。
还以空破。
是则执有为病。
还以有除。
覆却往还遂无以解。
贞观二年新经既至。
将事传译。
下敕所司搜选名德。
净当斯集。
笔受大庄严论。
词旨深妙曲尽梵言。
宗本既成。
并缵文疏为三十卷。
义冠古今。
英声藉甚。
三藏法师对仆射房玄龄鸿胪唐俭庶子杜正伦于志宁。
抚净背而叹曰。
此乃东方菩萨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极哉。
其为异域见钦如此。
至贞观十年。
本寺开讲。
王公宰辅才辩有声者。
莫不毕集。
时以为荣望也。
京辅停轮盛言陈抗。
皆称机判委绰有馀逸。
黄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门之秀。
才申论击因遂徵求。
自覆义端失其宗绪。
净乃安词调引。
晃等饮气而旋。
合坐解颐贵识同美。
尔后专当法匠结众敷弘。
标放明穆声懋台府。
梁国公房玄龄。
求为法友。
义结俗兄。
晨夕参谒躬尽虔敬。
四事供给备展翘诚。
净体斯荣问。
忘身为法。
又撰法华经缵述十卷。
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
盛行于世。
并文义绮密。
高彦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扬佛日。
缁素云踊庆所洽闻。
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
颇亦净之功也。
然末代所学庸浅者多。
若不关外则言无所厝。
如能摧伏异道。
必以此学为初。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
赞引成务兼济其神。
而性慕风流。
情寄仁厚。
泛爱为心忘己接物。
舒写言晤终日无疲。
故使远近闻风参请填委。
皆应变接叙。
神悦而归。
或笔赋缘情触兴斯举。
留连旬日动成文会。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曰。
鹫岭光前选。
祇园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会群龙。
高座登莲叶。
麈尾振霜松。
尘飞扬雅梵。
风度引疏钟。
静言澄义海。
发论上词锋。
心虚道易合。
迹广席难重。
和风动淑气。
丽日启时雍。
高才掞雅什。
顾己滥朋从。
因兹仰积善。
灵华庶可逢。
又与英才言聚。
赋得升天行。
诗曰。
驭风过阆苑。
控鹤下瀛洲。
欲采三芝秀。
先从千仞游。
驾凤吟虚管。
乘槎泛浅流。
颓龄一已驻。
方验大椿秋。
又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诗曰。
日光通汉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从此构。
香阁本岧峣。
珠盘仰承露。
刹凤俯摩宵。
落照侵虚牖。
长虹拖跨桥。
高才暂骋目。
云藻遂飘飖。
欲追千里骥。
终是谢连鏕。
又于冬日普光寺卧疾。
值雪简诸旧游。
诗曰。
卧痾苦留滞。
辟户望遥天。
寒云舒复卷。
落雪断还连。
凝华照书阁。
飞素婉琴弦。
回飘洛神赋。
皓映齐纨篇。
萦阶如鹤舞。
拂树似花鲜。
从赏丰年瑞。
沈忧终自怜。
于是帝朝宰贵赵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将百许首。
中书舍人李义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为诗序云。
由斯声唱更高。
玄儒属目。
翰林文士推承冠绝。
竞述新制请擿瑕累。
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采近代藻锐者。
撰诗英华。
一帙十卷。
识者怀铅探其冠冕。
吴王咨议刘孝孙。
文才翘拔。
为之序曰。
释教之为义也大矣哉。
智识所不能名言。
视听所不得闻见。
马鸣龙树。
弘圣旨于前。
慧远道安。
阐微言于后。
至于绍高踪而孤引。
踵逸轨以遐征。
谁之谓欤慧净法师即其人矣。
法师淳和禀气川岳降精。
神解内融心几外朗。
髫年对日丱岁参玄。
擢本森稍。
干云阶乎尺木。
长澜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禅枝早茂。
临阅川而轸虑。
眷定水以怡神。
慨彼劳生悟兹常乐。
三乘奥义焕矣冰消。
二谛法门怡然理顺。
俄而发轫东夏。
杖锡西秦。
至于讲肆法筵。
耹嘉声而响赴。
剖疑析滞。
服高义而景从。
明镜屡照而不疲。
鸿钟待扣而斯应。
穷涯盈量。
虚往实归。
诚佛法之栋梁。
实僧徒之领袖者也。
余昔游京辇。
得申景慕。
寥寥净域披云而见光景。
落落闲居入室而生虚白。
法师导余以实际。
诱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浅深。
学山徒仰其峻极。
尝以法师敷演之暇。
商确翰林。
若乃园柳天榆之篇。
阿阁绮窗之咏。
魏王北山陈思南国。
嗣宗之赋明月。
彭泽之摛微雨。
逮乎颜谢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会八音。
言谐四始。
咸递相祖述。
郁为龟镜。
岂独光于曩代而无继轨者乎。
近世文人才华间出。
周武帝振彼雄图削平漳滏。
隋高祖韫兹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车书大开学校。
温邢誉高于东夏。
徐庾价重于南荆。
王司空孤秀一时。
沈恭子标奇绝代。
凡此英彦安可阙如。
自参墟启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轴之士风趣。
林壑之宾云集。
故能抑扬汉彻孕育曹丕。
文雅郁兴于兹为盛。
余虽不敏窃有志焉。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而迁贸。
居诸易晚。
恻人世之难常。
请法师暂回清鉴。
采摭词什耘剪蘩芜。
盖君子不常矜庄。
删诗未为斯玷。
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
纂而续焉。
颖川庾初孙。
学该坟素行齐颜闵。
京兆韦山甫。
耿介有奇节。
弋猎综群言。
与法师周旋情踰胶漆。
睹斯盛事咸共赞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长逝。
永言怛化。
不觉流襟。
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
今亦次乎污简贻诸后昆。
法师式遵旧章纂斯鸿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谣同管弦而播响。
春华秋实与天地而长存。
遂使七贵揖其嘉猷。
五众欣其慧识。
凡预能流家藏一本。
自尔国家盛集必预前驱。
每入王宫频登上席。
简在帝心群宫攸敬。
皇储久餐德素。
乃以贞观十三年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
延净开阐法华。
道士蔡晃讲论好独秀。
玄宗下令遣与抗论。
晃即整容问曰。
经称序品第一。
未审序第何分。
净曰。
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花。
假远开近。
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渐。
故为序也。
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序最居先。
故称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为第则不得称一。
言一则不得称第。
两字牟盾何以会通。
净曰。
向不云乎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先生既不领前宗。
而谬陈后难。
便是自难。
何成难人。
晃曰。
言不领者为重释。
净启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扫。
一名身子。
一闻千解。
然则蛇奴再闻不悟。
身子一唱便领。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纳法非俊。
晃曰。
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
净曰。
菩萨说法声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岂直形体聋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说法何由可闻。
净曰。
天宫严卫理绝狩踪。
道士魂迷谓人为畜。
时有国子祭酒孔颖达。
心存道党。
潜扇蝇言曰。
佛家无诤。
法师何以构斯。
净启令曰。
如来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谓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难破我。
即是不平。
何谓平等。
佛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尔。
以净之诤破彼之诤。
彼得无诤即净无诤也。
于时皇储语祭酒曰。
君既剿说。
真为道党。
净启令曰。
慧净常闻。
君子不党其知。
祭酒亦党乎。
皇储怡然大笑。
合坐欢踊。
令曰。
不徒法乐已至于斯。
故净之枢机。
三教发悟。
一斯类也。
频入宫闱与道抗论。
谈柄暂撝。
四坐惊詟。
蔡晃等既是道门锋领。
屡逢屈挫心声俱靡。
皇储目属净之神锐难加也。
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纪国寺上座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著闻。
纲纪伽蓝必有弘益。
知寺任。
净以弘宣为务。
乐于寂止。
虽蒙荣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辞不蒙允许。
慨斯恩迫致启谢曰。
伏奉恩令。
以慧净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惊惶罔知攸措。
但慧净不揆庸短。
少专经论。
用心过分因构沈痾。
暨犬马齿隆衰弊日甚。
赖全生纳养。
仅时敷说。
磨钝策蹇滥被吹嘘。
至于提顿纲维。
由来未悟。
整齐僧众素所不闲。
恩遣曳此庸衰总彼殷务。
窃悲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方圆改质。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实迫于心。
抚躬惊惕不遑启处。
然恩旨隆渥罔敢辞让。
谨以谢闻。
伏增战悚。
令答曰。
忽辱来书。
甚以倾慰。
三覆之后自觉欣然。
窃闻。
如来虽迹起人间。
而道笼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议。
寂尔无为。
则言语道断。
湛然常住。
则心行处灭。
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不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于此。
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
洒甘露于禅林。
转法轮于净域。
付嘱菩萨济拔黔黎。
然后放光面门灭影双树。
宝船虽没遗教犹存。
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远有弥勒文殊。
亲承音旨。
近则图澄罗什。
发明经教。
五百一贤信非徒说。
千里一遇差匪虚言。
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
飞缨东序鸣玉上庠。
故得垂裕后昆传芳犹子。
当以诗称三百不离于苦空。
曲礼三千未免于生灭。
故发弘誓愿回向菩提。
落彼两髦披兹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广说略说之文。
十诵僧祇八部波若。
天亲无著之论。
法门句义之谈。
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
至于光临讲座开置法筵。
释义入神随类俱解。
写悬河之辩。
动连环之辞。
碧鸡誉于汉臣。
白马称于傲吏。
以今方古彼复何人。
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
兼知纪国寺上座事。
又闻。
若独善之心有限。
则济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则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
旧住新居有何差别。
法师来状云。
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斯乃意在谦虚。
假称珍怪。
昔闻。
流水长者。
遂能救十千之鱼。
旷野猎师。
岂得害三归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则言象自忘。
净又谢曰。
重蒙令旨。
恩渥载隆。
追深悚怍。
但慧净学惭照雪解愧传灯。
滥叨荣幸坐致非望。
复蒙垂兹神翰。
播斯弘诱。
文丽辰象调谐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泽总存亡。
奖进高深譬超山海。
循环百遍悲憙交怀。
徒知铭感。
岂陈萤露。
频烦曲降。
顾己多惭。
谨以谢闻。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与普光寺众曰。
盖闻正法没于西域。
像教被于东华。
古往今来多历年所。
而难陀迦叶马鸣龙树。
既同瓶泻。
有若灯传。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
十二部经敷扬刹土。
由其路者。
则高骋四衢之上。
迷其涂者。
则轮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门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赜。
孰能与于此乎。
皇帝以神道。
设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
卜兹胜地立此伽蓝。
赤县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拥锡来游。
朝廷之宾抠衣趋座。
义筵济济法侣诜诜。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
加以丛楹叠檊宝塔华台。
洪钟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静。
若夫卢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灵相葳蕤神变肸响。
以今方古闇与冥符。
名器之间岂容虚立。
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
询诸大众罕值其人。
积日搜扬颇有佥议。
咸云。
纪国寺上座慧净。
自性清净本来有之。
风神秀彻非适今也。
至于龙宫宝藏象力尊经。
皆挺自生知。
无师独悟。
岂止四谛一乘之说。
七处八会之谈。
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涤除玄览老氏之至言。
洁静精微宣尼之妙义。
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学业也如此。
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
慇勤苦方始剋从。
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
若得无诤三昧。
自然永离十缠。
亦愿合寺诸师共弘此意。
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又令所司建讲设斋。
请法师广开义理。
净以僚寀大集光荣一旦。
非夫经力何以致斯。
乃创开法华末陈大论。
英达高胜拥萃门筵。
故能接诱玄素抚承学识。
传祠驰论大响嘉猷。
纵达清言光前绝后。
太子中舍辛谞。
学该文史。
傲诞自矜。
题章著翰莫敢当拟。
预有杀青谞必裂之于地。
谓僧中之无人也。
净愤斯轻侮。
乃裁论拟之。
文云。
纪国寺释慧净敬酬东宫辛中舍曰。
披览高论博究精微。
旨赡文华惊心眩目。
辩超炙輠理跨连环。
幽难勃以纵横。
掞藻纷其骆驿。
映云霞而比烂。
叶金石以相谐。
绚矣文章。
冲乎探赜。
非夫哲士谁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难与对。
轻持不敏敢述朝闻。
岂曰稽疑宁酬客难也。
来论云。
一音演说各随类解。
蠕动众生皆有佛性。
然则佛陀之与先觉。
语从俗异。
智慧之与般若。
义本玄同。
习智觉若非胜因。
念佛慧岂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举也。
深固幽远杳冥难测。
吾子为信乎为疑乎。
其信也岂不然乎哉。
其疑也岂不深乎哉。
然则下士不笑。
不足以为道。
浅智不谤。
不足以为深。
仰度高明。
固无笑谤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当为子略陈梗概。
若乃问同答异。
文郁郁于孔书。
名一义乖。
理堂堂于释教。
若名同不许义异。
则问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
彼并自没。
如其未喻更为提撕。
夫以住无所住。
万善所以兼修。
为无不为。
一音所以齐应。
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
冷然独善义无兼济。
较言优劣其可伦乎。
二宗既辩百难斯滞。
来论云。
必谓彼此名言遂可分别。
一音各解乃玩空谈。
答曰。
诚如来旨亦须分别。
窃以逍遥一也。
鹏鴳不可齐乎九万。
荣枯同也。
椿菌不可齐乎八千。
而况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时雨。
宁以分同明润。
而遂均其曜泽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殇均其寿夭。
莚楹乱其横竖。
施厉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
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
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
子忘分别即余忘分别矣。
君子剧谈幸无谑论。
一言易失驷马难追。
斯文诫矣。
深可慎哉。
来论云。
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
然则我净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缮刻。
答曰。
无常者。
故吾去也。
缘起者。
新吾来也。
故吾去矣吾岂常乎。
新吾来矣吾岂断乎。
新故相传。
假熏修以成净。
美恶更代。
非缮刻而难功。
是则生灭破于断常。
因果显乎中观。
郁乎宗也。
谈乎妙也。
斯实庄释玄同。
东西理会。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无谬乎。
来论云。
续凫截鹤庸讵真如。
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
夫自然者。
报分也。
熏修者。
业理也。
报分已定。
二鸟无羡于短长。
业理资缘。
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事像易疑。
沈冥难晓。
幽求之士沦惑罔息。
至若道圆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犹昏罗縠。
圣贤固其若此。
而况庸庸者乎。
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
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微。
贫道藉以受业家门。
朋从是寄。
悕能择善敢进刍荛。
如或铿然愿详金牒矣。
于是廊庙贵达。
重仰高风。
人藏一本缄诸怀袖。
同聚谈宴以为言先。
辛侯由兹顶戴。
顿祛邪网。
帝里荣胜望日披云。
各撤金帛树兴来福。
沙门法琳。
包括经史摛掞昔闻。
承破邪疑乃致书曰。
近览所报辛中舍析疑论。
词义包举比喻超绝。
璀璨眩离朱之目。
铿锵骇师旷之耳。
固以妙尽环中事殚辩囿。
譬玉衡之齐七政。
犹溟海之统百川。
焕焕乎。
巍巍乎。
言过视听之外。
理出思议之表。
足可杜诸见之门开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无所住。
兼修之义在焉。
为无不为。
齐应之功弘矣。
将令守雌颜厚独善腼容。
乃理异之显哉。
岂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以表意。
得意则象忘。
若忘其所忘则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异。
是知日月既出。
无用爝火之光。
时雨既降。
何烦浸灌之泽。
故云彼此可忘非无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辩无常。
新吾来也。
藉新来以谈缘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义莫成。
无缮无剋美恶之功孰著。
盖以生灭破彼断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
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
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
或谈业理以明熏习。
乍开报分以释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报分有在。
凫鹤自忘其短长。
业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飞化。
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体真会俗。
岂不然欤。
辛中舍天挺之才。
未等若人尽理之说。
子期可惭于丧偶。
颜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两端。
泯颠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齐亦未为失也。
法师博物不群智思无限。
当今独步即日梁栋。
既为众所知识。
实亦名称普闻。
加以累谒金门频登上席。
扇玄风于鹤籥。
振法鼓于龙楼。
七贵挹其波澜。
五师推其神俊。
既耸垂天之翼。
又纵横海之鳞。
支遁之匹。
王何宁堪并驾。
帛祖之方。
嵇阮未足连衡。
用古俦今。
君有之矣。
琳谢病南山栖心幽谷。
非出非处。
荡虑于风云。
无见无闻。
寄情于泉石。
遇观名作实遣繁忧。
乍览琼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讽循环卷舒。
奉蕴怀袖之中。
不觉纸劳字故。
略申片意。
谨此白书。
其所著述赋词。
为诸道贤称美如此。
及贞观十九年更崇翻译。
所司简约。
又无联类。
下召追赴。
谢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声问转高。
心疾时动。
或停法雨暂有登临云屯学馆。
义侣则掇其冠冕。
文句则定其短长。
词釆则揭其菁华。
音韵则响其谐调。
神气高爽足引懦夫。
墙宇崇深弥开廉士。
斯并目叙而即笔。
故不尽其纤隐云。
释法聪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陈氏。始出家。住苏之常乐寺。后于摄山栖霞寺获薙染焉。俾诵大品不久。便通。又造会稽一音慧敏二法师席。以听其讲。心累荡然。得无挂碍。贞观十五年。开导于苏杭等州。受其道者。三百人。自尔华严涅槃。轮环阐演。至二十馀过。十九年嘉兴县高王之神降其祠之史曰。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既受戒。又降其史曰。继自今可悉断酒肉五辛。有祈福者必请僧。到祠下设斋。行道。 二十一年。海盐县鄱阳府君因斋会。神降其史曰。为我请聪法师讲涅槃经。讲馀数纸。而又降曰。神道业障多。诸苦恼此身。每为鳞甲细虫之所啖啮。兹蒙法师讲说。餐禀之益。遂获轻升。可更启请讲大品也。显庆元年。冬语诸弟子曰。吾舍报之后。即以施诸禽鸟。然亦恒讲不辍。一日忽见麈尾从座堕地。视之则端坐而终。年七十一。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聪。
姓陈。
住苏州常乐寺。
初负帙周游法席参诣。
随闻虽晓然未本意。
意在息言。
然言为理诠。
事须博览。
不著为本无得虚延。
如灰除垢。
灰亦须净。
后往金陵摄山栖霞寺观顾泉石僧众清严。
一见发心思从解发。
时遇善友依言度脱。
遂诵大品不久便通。
又往会稽。
听一音慧敏法师讲。
得自于心荡然无累。
贞观十五年。
还杭苏等州。
开导集众。
受道者三百馀人。
自尔华严涅槃相续二十馀遍。
贞观十九年。
嘉兴县高王神。
降其祝曰。
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
依言为授。
又降祝曰。
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断。
后若祈福可请众僧。
在庙设斋行道。
又二十一年。
海盐县鄱阳府君神。
因常祭会。
降祝曰。
为我请聪法师讲涅槃经。
道俗奉迎幡花相接。
遂往就讲。
馀数纸在。
又降祝曰。
蒙法师讲说。
得禀法言。
神道业障多有苦恼。
自听法来。
身鳞甲内细虫啖苦已得轻升。
愿道俗为我稽请法师
更讲大品一遍乃不违之。
显庆元年冬。
谓弟子曰。
吾不久舍报。
可施诸禽鸟。
而恒讲不辍。
后讲于高座上。
麈尾忽堕而终。
春秋七十一矣。
共 4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