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禹锡

相关人物:共 83 位
共 8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行式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与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张籍等人同时。
全唐诗》存其所作联句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妓女。
刘禹锡过扬州,杜鸿渐尝设宴命妓侍酒,禹锡有诗云:“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善歌。
诗人刘禹锡曾为作诗。
徐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累官台州刺史,有德政。
后改衢州。
刘禹锡尝赠诗美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居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终于贬所。略述家系。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能负薪矣日售荷担。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问曰。谁边受学此经。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云即得见性成佛也。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怪能不识文字。乃曰。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叹服。号为行者。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自谓己曰。本誓求师而贪住寺。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远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终于下风请教也。未几造焉。忍师睹能气貌不扬。试之曰。汝从何至。对曰。岭表来参礼。唯求作佛。忍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如是劳乎井臼。率净人而在先。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忍虽均养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汝。偈辞在壁见解分岐。揭厉不同浅深斯别。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呜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悬丝小子识之。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渐露锋颖。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悬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是能爰宅于兹。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皆符前谶也。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纳之客拥塞于门。四部之宾围绕其座。时宣秘偈或举契经。一切普熏咸闻象藏。一时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径途尽归圆极。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思布露而奉迎。欲归依而适愿。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续遣中官薛简往诏。复谢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非邀君也。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气微目瞑全身永谢。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鸟连韵以哀啼。猿断肠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间眼灭吾畴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勤勤付嘱语在会传。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后加漆布矣。复次蜀僧方辩。塑小样真肖同畴昔。能曾言。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开元十一年。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欲函归海东供养。有闻击铁声而擒之。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其色青黑碧缣复袷。非人间所有物也。屡经盗去。迷倒却行而还褫之。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寄香十斤并诗。附武平一至。诗云。大师捐世去。空留法身在。愿寄无碍香。随心到南海。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为撰铭赞。宋之问书。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宋公闻法欢喜。向塔乞示徵祥。须臾微风渐起。异香裛人。阴雨霏霏。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韬称疾不赴。遣明象赍传法衣钵。进呈毕给还。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塔曰元和正真也。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每遇上元烧灯。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盗周思琼叛换。尽焚其寺塔将延燎。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烟熛向逼二僧对舁。轻如夹纻像焉。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通曰。一言知心更无疑贰。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秀师则否。通曰。是法宁选缁白。得者则传。周封诸侯乃分分器。同姓异姓别也。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非坚洛叉有强弱。但由射势力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信衣至能不传。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言。受传衣者命若悬丝。如是忍之意也。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行化行则不足。故后致均部之流。方验能师之先觉。不传无私吝之咎矣。故曰。知人则哲也。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尉氏人。刘仁轨孙。玄宗开元九年,官司勋郎中。历秘书少监、太常少卿、给事中,袭封乐城公。性贪冒,为李元纮所黜,出为连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晃,一作冕,误。
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曾任连州刺史。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在司勋郎中任,后又任给事中、秘书省少监、太常少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作太常卿)等职。
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刘仁轨传》附、《旧唐书·音乐志》、《元和姓纂》卷五、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汶水人,字纬卿。玄宗开元中由进士补秘书郎。张九龄深器之,擢左补阙、司勋员外郎。名盛气高,少所卑下,为飞语所中,左迁齐、邠、郑三郡司马。以受安禄山伪官,贬永州司户。起为主客员外郎,道病卒。有诗名,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纬卿,排行八,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家居汶上(今山东泰安、曲阜一带)。
卢鸿侄。
玄宗开元中进士及第,历仕秘书省校书郎、左补阙、司勋员外郎、膳部员外郎。
安史乱起,象于洛阳被执,受伪职,贬为果州长史,肃宗乾元二年(759),又贬为永州司户,移吉州长史,召为主客员外郎,于赴任回京路上,病死于武昌。
生平事迹见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新唐书·艺文志四》之《卢象集》注、《唐才子传》卷二。
卢象工诗,多写山水田园,与王维、李颀、李白、綦毋潜、祖咏等诗人交游。
刘禹锡评其诗:“始以章句振起于开元中,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于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
”殷璠评曰:“象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
”(《河岳英灵集》卷下)其孙卢元符于象死后七十三年,集其诗文凡十二卷,请刘禹锡为之序,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1首,《全唐诗续拾》补3首。
唐诗汇评
卢象(?—约763),字纬卿,汶上(今属山东)人。开元中,登进士第。补秘书肩校书郎,转右卫仓曹掾。张九龄为相,擢为左补阙,历河南府司录、司勋员外郎。为飞语所中,左迁齐州司马,转汾、郑二州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安史乱中,为叛军所执,授伪职。肃宗还京论罪,贬果州长史,再贬永州司户,移吉州长史。后征为主客员外郎,道病留武昌,卒。象工诗,与王维、崔颢齐名,又与李颀、李白、贺知章等交游。有《卢象集》十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七
象字纬卿。汶水人。开元中由前进士补秘书郎。转右卫仓曹掾。擢左补阙河南府录事。迁司勋员外郎。左迁历齐邠郑三郡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受伪署。贬永州司户。起为主客员外郎。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象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曩在校书,名充秘阁。其“灵越山最秀,新安江甚清”,尽东南之数郡。
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
(象)始以章句振起于开元中,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于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
唐百家诗选
时天彝评:卢象,开元时人,诗亦清妙,要非后来所及也。
《唐诗笺要》
卢君排律,才藻深厚,音节宏振,较崔司勋、王龙标似为过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陇西狄道人,字仲舒。李希言子。性通达,善恢谐,以放达蕴藉称。初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改中书舍人。德宗时,由礼部侍郎选为同州刺史,擢兵部侍郎、高邑伯。进吏部侍郎,年六十二卒,赠礼部尚书。奉诏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论撰甚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1—792 字仲舒,排行十七,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李纵之弟。
玄宗天宝末任校书郎,肃宗至德初避地苏州。
代宗广德元年(763)任左补阙,大历中累迁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元年(780)任虢州刺史,三年任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
兴元元年(784)任兵部侍郎,封高邑伯。
贞元六年(790)改吏部侍郎,八年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纾有文名,为李华所知,与包佶并称“包李”。
贞元四年(788)德宗与群臣唱和,纾诗列为上等。
刘禹锡称其诗为“高韵”(《董氏武陵集序》)。
全唐诗》存诗13首。
共 8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