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孟宾于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简介
赵晟,孟宾于同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连州桂阳人。
哀帝天祐二年登进士第。
因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
晚年时,曾及识诗人孟宾于,约活至五代中期。
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连州桂阳(今广东连州)人。
哀帝天祐二年(905)登进士第。
见唐将亡,遂归乡隐居不仕。
晚年,乡人孟宾于曾献诗于张鸿。
约活至五代中期。
事迹见康熙《连州志》卷二、卷五。
有集12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另《粤诗搜逸》尚存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八
张鸿,连州桂阳(今属连州)人。唐哀帝天祐元年(九○四)进士,筮仕,知唐祚将绝,遂隐遁不出,世人高之。为诗清绝,时人传诵。有集十二卷,已佚。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五、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〇三有传。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后汉乾祐元年登进士第。后周时南归,上笺湖南节度使周行逢,辟为馆驿巡官。性迂僻,行逢薄之。宋开国,李昉奉使湖南,与谈终日。行逢疑其泄己阴事,遂贬之为易俗场官,又使人诈为山贼而杀之。洵美才思敏捷,工诗善赋,惟多亡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洵,一作恂。连州(今属广东)人,一云郴郡(今湖南郴州)人。又有作奉化(今属浙江)人者,恐误。后汉乾祐元年(948)登进士第。上笺湖南节度使周行逢,辟为馆驿巡官。性迂僻,周行逢待之甚薄。及同年李昉出使湖南,两人谈论终日,行逢疑其泄己阴事,遂贬为易俗场官。寻阴使人诈为山贼杀之。生平见《江南野史》卷七及《十国春秋》本传、《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四。其才思敏捷,工诗善赋,然所作多佚。《全唐诗》存诗1首。
全粤诗·卷一九
邓恂美,连州人。
有敏才,工诗赋。
时湖南朱昂博学,号朱万卷,士类无当意者,独推逊恂美。
唐哀帝天祐中,与孟宾于并为李若虚荐,入洛阳。
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九四八)成进士,登第后还家,湖南节度使周行逢留为馆驿巡官,置幕下。
恂美背伛,时谓之邓驮子,性颇迂僻,如其形,众多不悦之者。
后行逢疑恂美泄其阴事,黜为易俗场官,又使人诈为山贼,突入官署杀之。
明嘉靖戴璟《广东通志初稿》卷一四、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四有传。
诗一首。
全宋诗
邓(《宋诗纪事续补》卷一作邵)洵美,连山(今属广东)人。后汉乾祐二年(九四九)进士。为湖南节度使周行逢馆驿巡官。宋初,翰林学士李昉使湖南,与会传舍。后为周行逢所疑,黜为易俗场官而遇害。事见《宋史》卷四八三《周行逢传》、《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41 【介绍】: 五代吴越国君。杭州临安人,初名传瓘,嗣位后更此名,字明宝。钱镠第七子。唐昭宗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稍迁金部郎中。天复元年,改授礼部尚书,遥领邵州刺史。后累迁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袭封吴越国王。善抚将士,好儒学,能为诗。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又效镠置粉盘于榻首,夜有所忆,即书其上,诘朝以备顾问。在位凡十年。性颇奢侈,好治宫室。天福六年,大火焚其宫室迨尽,乃惊惧病狂卒。谥文穆。有《锦楼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41 字明宝,原名传瓘,即位后改名。
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
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五子。
唐昭宗时曾为宣歙观察使田頵拘为人质。
吴越建国后,历任湖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两浙节度使等职。
长兴三年(932)即吴越王位,旋去国仪,遵用中朝年号。
在位10年,保土安民,善事后唐、后晋政权。
卒后,后晋赐谥文穆。
旧五代史》有传,《十国春秋》卷七九有本纪,《全唐文》卷八五九收和凝撰神道碑。
曾作诗千余首,编为《锦楼集》10卷,不存。
《吴越钱氏传芳集》存诗2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元瓘,镠第七子,初名传瓘,嗣位后更今名。字明宝,长兴三年镠卒,袭封吴越国王。善抚将士,好儒学,善为诗。尝置择能院,选吴中文士录用之。然性奢侈,好治宫室。在位十年。天福六年,因火焚其宫,惊惧病狂卒,年五十五。谥文穆,著有《锦楼集》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
元瓘字明宝。初名传瓘。武肃王第七子。乾宁元年授盐铁发运巡官。又授金部郎中。天祐中累授检校右仆射。梁贞明中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龙德二年加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后唐同光二年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长兴三年。武肃王薨。袭位。改今名。加守中书令。四年封吴王。应顺元年进封吴越王。晋天福元年授天下兵马副元帅。五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六年加守尚书令。八月薨。年五十五。谥文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陇西人,字有中。为淦阳宰。工诗文,有《碧云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
南唐时,与刘钧共学于庐山国学。
元宗时,仕于下蔡,以父母老病,表请归家侍亲。
后主时,任吉水县尉。
乾德二年(964)罢。
后历任晋陵、新喻县令。
开宝五年(972),又转淦阳县令。
生平事迹散见孟宾于《碧云集序》、《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一〇。
中工诗,与诗人沈彬、左偃善,多有酬和之作。
孟宾于称其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可与贾岛、方干相比肩(《碧云集序》)。
辛文房亦称其为“惊人泣鬼之语”(《唐才子传》)。
李中作诗颇多,有《碧云集》3卷。
全唐诗》存诗4卷。
唐诗汇评
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
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庐山国学。
中主时,从军海州,后为上蔡令。
以父母年高,兄弟去世,表乞归养。
后主朝,曾任吉水尉、淦阳令。
又曾历官安福、晋陕、新淦、新喻等地,仕终水部郎中。
与沈杉、史虚白、左偃、刘钧交游唱和。
开宝六年(973)自编诗三百首为《碧云集》三卷,孟宾于为之序,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孟宾于《碧云集序》
(李中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出示全编,备多奇句。
唐才子传
(中诗)孟宾于赏其工吟,绝似方干、贾岛,时复过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中《碧云集》,孟宾于历举其佳句于序,今读之殊多平平。
余更喜其“竹风酲晚醉,窗月伴秋吟”、“虚阁静眠听远浪,扁舟闲上泛斜阳”、“步月怕伤三径藓,取琴因拂一床尘”、“江近好听菱芡雨,径香偏爱蕙兰风”、“公署静眠思水石,古屏闲展看潇湘”,虽轻浅,尚有闲澹之致。
《近体秋阳》
中诗澄夐、微挚,出口耸人心目,费人留连,如《昭君》、《闻笛》等篇,真堪卓绝终古。晚唐作者林立,吾于张、郑之外,又得李君,其人于戏观斯止矣。
《诗学渊源》
(中)为诗略似元、白,辞旨蕴藉,文采内映,五代之际,得此殊不易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连州人。
孟宾于子。
初于庐山国学肄业,能诗。
仕南唐。
李煜时为秘书省正字。
出为吉州民掾。
入宋后,迁大理丞。
贬袁州司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连州(今属广东)人。
孟宾于之子。
初于南唐庐山国学肄业。
开宝间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
出为吉州民掾。
入宋后,迁大理丞。
贬袁州司户而卒。
马令《南唐书》卷二三《孟宾于传》附其事迹,并录孟归唐诗2句。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二一
孟归唐,连州人。
孟宾于之子。
能诗,肄业庐山国学。
宋太祖开宝中,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吉州民掾,累迁大理丞。
以罪贬袁州司户,卒于官。
北宋马令《南唐书》卷二三附归唐于其父宾于传。
全唐诗补逸
孟归唐,湖湘连上人,南唐水部员外郎孟宾于之子。
宋开宝中,授秘书省正字,累迁大理丞,以罪贬袁州司户,卒。
诗句二。
(《全唐诗》无孟归唐诗)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南唐时人,入宋后任吉州太守。
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作《送孟宾于》诗,《全唐诗》误收之。
详见《文史》二十四辑《(全唐诗)误收诗考》。
马致恭 朝代:宋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马致恭,太宗太平兴国初入秘阁(《南唐书》卷二三《孟宾于传》),后知吉州(《诗话总龟》前集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宋僧。台州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东掖山义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学。后诣普贤像前,自誓习天台教法,遂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庆寺,讲扬所学。后复兴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著有《忏仪》多种,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又有《天竺灵苑集》。
全宋诗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宁海(今浙江宁海)叶氏子。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继入国清寺。雍熙元年,见明州宝云寺义通法师北面受业,与知礼同门相契。智解秀出,得天台奥旨。义通入寂,众请居宝云讲《法华》诸经,又历讲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赐号慈云,乾兴元年受章懿太后命,为皇室行忏,遂请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丰,今存《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十数种。见契嵩《慈云式公行业曲记》(《镡津文集》卷一五),《补续高僧传》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遵式。
字知白。
台州宁海叶氏。
母梦咽明珠而生。
出家于东掖山。
传天台教于宝云通师。
未几。
继其席。
祥符八年。
刺史薛公请居灵山天竺寺。
寺久废。
师按其旧而新之。
王文穆出守。
重师之道。
奏复天竺名。
寻请赐慈云号。
章献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忏。
师著金光明护国仪文上之。
因奏请天台教文入藏。
又依经撰集诸忏法盛行于世。
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
师力行之。
感应非一。
凡为法祈祷必然指。
唯存三焉。
及建光明忏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诵大悲咒七遍。
屡经兵火。
岿然独存。
愿力致也。
师诗文典雅。
有金园灵苑天竺别集。
天圣九年归东岭草堂。
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陨于山。
师示寂。
累谥法宝禅慧。
淳祐八年。
其徒明禋祷晴获应。
上御宸翰。
加谥圣应。
淳祐十一年。
明禋祷晴复应。
上御宸翰。
加谥正觉。
赞曰。
台岭一宗  兴于法智  师出宝云  金昆玉季 示无生忍  住不退地  徽号累旌  终古不坠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台宁海叶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观音。梦大士与明珠吞之而生。稍长。潜往东山。依义全师出家。受具戒。研律学。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弘教观。雍熙元年。见宝云北面受业。未几智解秀出。智者讳日。然顶誓行四三昧。宝云入寂。师乃返天台。以苦学致疾。至于呕血。感异梦而愈。既而顶高寸馀。手垂过膝。声若洪钟。时年二十八也。众请居宝云。讲法华维摩金光明等经。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天台。主东掖。以徒属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有白鹤庙。居民甚神之。师与神授戒。改祭为斋。祥符四年。讲止观于景德寺。道经黄岩。有豕奔伏于前。推其来。乃逸于屠肆者。偿其直而豢之。赤山寺濒海而高。先是。山颠有异光。中现七层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渔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语师。师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复为渔。时东山结忏会。天大旱。师卓锡石缝。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庆请。大弘法化。从化者众。自是居杭矣。八年。苏人以郡符。迓师于开元建讲。缁素毕集。不荤饮者。倾匝邑。屠酤不售。官监有失课之言。师辞其徒曰。智者遗晋王书。有言六恨。其一谓。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复杭。刺史薛颜。始以灵山。命师居之。即隋真观所营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钦若抚杭。与师道契。奏锡天竺旧名。复其寺为教。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因赐号慈云。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以师熏修精进。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为国行忏。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师取其实。播种林下。乃作桂子之诗。九年讲净名经。忽谓其徒曰。昔在东掖讲此经。梦荆溪授我卷。及出室视日已没。今吾殆终此讲乎。因与众诀。作谢三缘诗。谓谢徒属。绝宾友。焚笔砚也。随徙东岭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医药。惟说法勉众而逝。寿六十九。腊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东月桂峰下。师始出家。郡挍诸生。慕师才俊。勉回业儒。为诗答卢积。中有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之句。人多诵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于行道。四隅置𨫼炽炭。遇困倦。则渍手于𨫼。十指惟存其三。崇宁三年。赐号法宝大师。绍兴中。又谥忏主禅慧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遵式,字知白,姓叶氏,宁海人。投天台东掖山义全出家,纳戒于禅林寺,习律于守初师。郡校诸生,要其还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因诣普贤像前,然指自誓,习天台教法,趋宝云义通师讲席,尽得台宗秘奥,遂然顶誓行四禅三昧。后染疾危甚,入灵墟佛室,持咒伏消,梦感神觉,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虑,著《观音礼忏文》,复撰《誓生西方记》、《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庆齐一律师启请至寺,宣讲四部,兼弘律仪,学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风俗,以酒肴会葬,式谕以胜缘,其俗皆化,易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门》以正其事,至今犹则效之。尝赴姑苏开元寺,大敷讲席,听者踵止,户内之履,几不能容。后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庵。老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大师《三昧行法说》,著《金光明经忏法三昧仪》。名彻上闻,召赐紫衣。乾兴元年,赐号“慈云大师”。明道壬申岁,入寂,葬寺东月桂峰下,所著诗文《金园集》、《灵苑集》,释元复赞曰:“台岭一宗,兴于法智。师出宝云,金昆玉季。示无生忍,住不退地。徽称累旌,终古不坠。”其《慈云集》中有《酬伉上人》诗云:“尘外清閒极,谁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伦。”又《寄悟和尚》诗云:“无累无机祗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长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木叶当薪烧更暖,草苗为履著难穿。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其风度超迈,胸怀活淡,可想见矣。
僧印简 朝代:金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2—1257 【介绍】: 金元间僧,号海云。岚谷宁远人。俗姓宋。世业儒,祝发居广惠寺,金宣宗赐号通玄广惠大师。蒙古赐号寂照英悟大师,称小长老。累号佑圣安国大禅师,历主永庆、庆寿等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简。
山西之岚谷宁远人。
姓宋氏。
微子之后。
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
人品恢伟。
童幼神悟。
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
乃曰。
开者何宗。
明者何义。
父惊异。
知非尘劳中人。
携见傅戒颜公。
颜。
欲观其根器。
授以草庵歌。
至坏与不坏主元在。
师问曰。
主在何处。
颜曰。
何主。
师曰。
离坏不坏者。
曰此客也。
师曰。
主聻。
颜沉吟而已。
寻礼中观沼公为师。
十一预恩纳具。
有洪彦上座问曰。
于今受大戒了。
缘何作小僧。
师曰。
缘僧小故。
戒说大也。
试问。
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
我身则老。
语未终。
师大声曰。
休生分别。
一日。
上座教僧去。
师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
乃竖指示之。
僧如教拍师背。
师便竖一指。
座太奇之。
师年十二。
中观听师参问。
诲之曰。
汝所欲文字语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槁木死灰。
今时及尽功用纯熟。
悟解真实。
大死一场休有馀气。
到那时节。
瞥然自肯。
方与吾相见。
师谨受教。
一日。
扶中观行。
观曰。
法灯禅师道。
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谁力。
汝作么生会。
师将中观手一掣。
观曰。
这野狐精。
师曰。
喏喏。
师年十三时。
成吉思皇帝。
征伐天下。
师在宁远。
于城陷之际。
稠人中俾师敛髻。
师告曰。
若从国仪
则失僧相也。
遂获如故。
师年十八。
元兵复取岚城。
四众逃难解散。
师独侍中观。
曰。
吾年迫桑榆。
汝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奚益。
子可以去矣。
师泣曰。
因果无差。
死生有命。
安可离师求脱免乎。
纵或得脱。
亦非人子之心也。
观察师诚确。
嘱师曰。
子向去朔漠。
有大因缘。
吾与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元帅史天泽。
见师气宇。
问曰。
尔何人。
曰我沙门也。
史曰。
食肉否。
曰何肉。
史曰人肉。
师曰。
人非兽也。
虎豹尚不相食。
况人乎。
曰今日兵刃之下。
能无伤乎。
师曰。
必仗其外护者。
史喜甚。
又元帅李七哥。
问曰。
尔既为僧。
禅耶教耶。
师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国之用人。
必须文武兼济。
李曰。
然则必也从何而住师曰。
二俱不住。
李曰。
尔何人也。
师曰。
佛师。
复曰。
吾师亦在于此。
二公见师年幼。
无所畏惧。
应对不凡。
即与往见中观。
闻观教诲切至。
乃大喜曰。
有是父。
必有是子也。
相与礼观为师。
与师结金石之契。
于是。
国王大加恩赐。
延居兴安香泉院。
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
师寂照英悟大师。
所需皆官给。
及中观示寂。
师为乞食看塔。
一夜。
闻空中有声召师名。
师瞥然有省。
乃迁居三峰道院。
复问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
无滞于此。
黎明。
杖策之燕。
过松铺。
值雨宿岩下。
因击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横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
不寐语。
先是。
中观垂寂。
师问曰。
某甲当依何人。
了此大事。
观曰。
庆八十去。
师既入燕。
至大庆寿寺。
乃省观语。
径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
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
径趍方丈。
踞师子座。
次日师至。
中和笑曰。
此子。
乃夜来所梦者。
师问曰。
某甲不来而来。
作么生相见。
中和曰。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莫打野𢲪。
师曰。
某甲因击火迸散。
乃知眉横鼻直。
和曰。
我此处别。
师曰。
如何。
和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两片皮。
师曰。
将谓别有。
和曰。
错。
师喝曰。
草贼大败。
和休去。
次日。
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
师竖拳一拍。
当时丈堂震动。
遂受中和印记。
出世屡坐大道场。
皆太师国王。
及诸重臣之命。
师室中。
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
无一当对扬者。
一日。
廊中逢数僧。
连问不契。
皆被打。
问最后一僧。
汝那里去。
僧云。
觅和上去。
师云。
觅他作么。
僧云。
待痛与一顿。
师云。
将甚么来打。
僧四顾云。
不将棒来。
师连打四下云。
这掠虚汉。
众皆走。
师召云。
诸上座。
众回首。
师云。
是甚么。
丁酉正月。
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
己亥冬。
命主大庆寿寺。
壬寅。
护必烈大王。
请师赴帐下。
问佛法大意。
王大悦。
从师受菩提心戒。
因奏曰。
我释迦氏之法。
于庙堂之论。
在王法正论品。
理固昭然。
非难非易。
恐王者不能尽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
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当有所闻也。
王大悦。
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
奉以师礼。
将别王。
王问。
佛法此去。
如何受持。
师曰。
信心难生。
善根难发。
今已发生。
务须护持专一不忘。
不见三宝有过。
恒念百姓不安。
善抚绥。
明赏罚。
执政无私。
任贤纳谏。
一切时中。
尝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师既行。
有一恶少。
肆言谤法。
王按之将加法焉。
专使白师。
师回启云。
明镜当台。
妍媸自现。
神锋在掌。
赏罚无私。
若以正念现前。
邪见外魔。
杀之可矣。
然王者。
当以仁恕为心乃可。
王益敬焉。
寻奉命统僧。
赐白金万两。
即昊天寺建大会。
为国祈福。
蒙哥皇帝即位。
顾遇隆渥。
丙夏辰。
旭威烈王。
奉以金柱杖。
金缕袈裟。
求法语开示。
七月。
师会诸耆旧。
录所长物见数。
令主后事。
丁巳夏。
说偈毕。
师云。
汝等少喧。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师吉祥。
泊然而逝矣。
世寿五十六。
茶毗。
获舍利无算。
护必烈王。
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
谥佛日圆明大师。
望临济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名印简。字海云。山西宁远人也。得道于庆寿璋禅师。璋字仲和。乃天目齐之裔也。斋参五祖演和尚。得演记莂。遂隐天目。当其时。出五祖之门者。化遍南州。而三佛之裔称盛。独齐公居天目。甚枯淡。法席寥然。暮年始有懒牛和上座。绍齐之法。而和之。枯淡尤甚。仅得竹林宝。宝得竹林安。安传容庵海。海之名颇著。乃有中和璋。璋之下有印简出焉。简出则齐之道大于北平矣。简本出儒家。有生知之质。其父宋氏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简掩卷进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其父愕然。提其耳曰。孺子可教也。时方七岁。于是古今经纬之学。一目辄知要领。然疑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之理。不遑寝食。乃尽捐宿学。走事中观沼禅师。每发问端。沼每止之。沼老常命简扶行。偶下阶。简掣沼公之手。沼咄曰。者野狐精。简恍然而诺。沼乃遣简行脚。简既饫游。孤策过燕京。雨阻松铺。中途夜宿岩下。因击石火。划然大悟。乃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语矣。遂达庆寿。通谒于中和璋公。公先夕梦。异僧策杖竟来。方丈据狮子座。晨起而心待之。简果应期而至。璋大喜受展。问曰。你曾到此么。简对曰。印简不来而来。作么生相见。曰。切莫打野榸。简曰。石火迸裂。眉横鼻直。曰。吾此处别。简曰。如何表信。曰。牙是一具骨。耳是两片皮。简曰。将谓别有。曰错。简喝曰。草贼大败。璋笑而休。次日璋公以临济两堂首座下喝机缘。令简下语。对曰。打破秦时镜。磨尖上古锥。龙飞霄汉外。何劳更下椎。曰。你只得其机。不得其用。简掀倒禅床。璋曰。路途之乐。终未到家。简与一掌。璋曰只得其用。不得其体。简曰。青山耸寒色。月炤一溪云。曰。只得其体。不得其智。简曰。流水自西东。落花无向背。曰。要且没交涉。简震拍其两掌。是时左右皆为变色。璋公乃曰。如是如是。遂命掌记室。而师资如水乳也。元世祖辛卯年。简主庆寿。衲子不惧苦寒。趋归法会。而禅床几至折脚。其都中贵人多杂遝。门下简一以璋公真率之风应之。无不悦服。盖璋居庆寿。受公卿之刺。从未以名姓干复之。然以祖意徵扣。则忉怛往返。不留馀地也一。日简于廊下逢数僧。乃问曰。那里去。一僧对曰。赏花去。第二对曰。礼佛去。第三对曰。那里去。第四僧无语。简俱以棒打之。复问第五僧。对曰。觅和尚去。简曰。觅他作甚么。曰。待他打。时还他一顿。简曰。将甚么来打。曰。不将棒来打。简连打曰。者掠虚汉。众皆走散。简召曰。诸上座。众同首。简曰。是甚么。乃趋寂。谥曰佛日圆明大师。 赞曰。简公据无师之智。出家行脚。遍阅尊宿。而后扣中和室投机之语。盘旋密运。称可观矣。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齐几湮之宗。则老东山之面目俨然。岂非巨冶无分金之体。而千江有得月之机乎。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