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亨

相关人物:共 164 位
共 1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新州(今新兴县)人。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
鄱阳人。
宣帝诸孙也。
幼依永昌寺薙落。
即趋蕲之东山法席。
日夕参扣。
久之未有得也。
咸亨间。
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
秀公居第一座。
众皆属。
意谓。
衣盔所传必无他。
既而乃密付居士。
于是众耻之。
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
独明最先见居士。
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
此以表信。
可争邪。
听自持去。
明素号勇力者。
再三拈不能动。
因谓能曰。
我来为法。
不为此也。
惟居士幸教之。
士曰。
不思善不思恶。
正恁么时。
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当下大悟。
遍体汗流。
涕泣而礼曰。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不。
士曰我今为汝说者。
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边。
将别。
又问曰。
某宜何之。
士曰。
逢袁可止。
遇蒙当居。
明退而绐其众曰远矣。
徒取倦苶耳。
曾奚益。
俄易其名之慧。
为道。
以避能名。
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馀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祖籍琅邪,字承烈。王玄宗弟。少贫狭,嗜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寓居寺中,清净自守,凡三十年。武则天时擢拜太子文学,累转秘书少监。性淡雅,以儒素见称,朝廷之士咸敬慕之。后坐废。卒于乡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承烈,排行七。
郡望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少贫嗜学,客居僧坊,常佣力写佛经以自给。
武后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慕其高行,遣使征之,绍宗称疾固辞。
后为大总管李孝逸所荐,召为太子文学。
累进麟台少监,侍皇太子读书。
性淡雅修饰,以儒素见称,当时公卿莫不慕悦其风。
中宗神龙元年(705)坐与张易之有交往,废免,卒于家。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太平广记》卷二〇八、《书史会要》卷五。
绍宗能诗文,亦善画,尤工草隶。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
绍宗字承烈。扬州江都人。徐敬业起兵。高其行。以币劫之。不起。敬业怒。将杀之。赖唐之奇谏以免。事平。大总管李孝逸表其节。擢拜太子文学。累进秘书少监。坐与张易之交往废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65 【介绍】: 唐潞州壶关人,字元辅。
第进士。
累迁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贬安康太守,徙魏郡,充河北采访使,徙扶风郡,封高平县男,迁东都留守致仕。
玄宗入蜀,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
平京师,封韩国公。
代宗时吐蕃犯京师,胁之而闭口不言,帝还,拜太保。
卒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65 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进士及第,玄宗开元七年(719)中文辞雅丽科,历仕万年尉,金州刺史,监察御史,侍御史,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743)出为安康郡太守,转魏郡太守。五载改河东太守,徙扶风郡太守,转东京留守。十四载授陕郡太守。肃宗至德二载(757)拜左相,改侍中,封韩国公。代宗永泰元年(765)卒,赠太师。谥文贞。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苗晋卿墓志》、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工文善诗。《全唐诗》存诗1首。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存断句4,《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晋卿字元辅。
潞州壶关人。
第进士。
累进中书舍人。
天宝中封高平县男。
累迁宪部尚书兼左丞。
肃宗即位。
拜左相。
封韩国公。
改侍中。
册为太保。
罢政事。
永泰元年薨。
年八十一。
赠太师。
谥曰懿献。
元载入相。
以旧恩讽有司改谥文贞。
大历七年配享肃宗庙廷。
僧泓师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齐安人。中宗神龙中游京师。简傲自持,而罕言语,颇善地理之学,占相之言未尝差谬。出入于韦安石之门。中宗、睿宗朝皆崇重之,时号国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泓师者。
齐安人也。
神龙中来游京辇。
简傲自持而罕言语。
语则瑰怪。
颇善地理之学占择茔兆。
郭景淳一行之亚焉。
而出入于郧公韦安石之门。
与韦既密。
一日谓之曰。
贫道于凤楼原见一段地。
约二十亩。
有龙起伏之形势。
有藏此者。
必累世居台鼎。
韦曰。
老夫有别墅在城南。
候闲隙陪国师访地。
问其价几何。
同游林泉。
又资高兴。
异日韦寻前约方命驾次。
韦公夫人曰。
令公为天子大臣。
国师通阴阳术数。
奈何潜游郭外而营生藏。
非所宜也。
遂止。
韦曰。
舍弟滔有中殇男未葬。
便示此地。
泓曰。
如贤弟得此地不得他将相。
止列卿而已。
滔买葬中殇。
后为太常卿礼仪使而卒。
泓每行视山原。
即为图状。
尝自洛东言于张说曰。
缺门道左有好山冈丞相可用之。
说曰。
已位极人臣吉孰过此。
泓曰。
无人胜此。
遂咨源监察乾曜曰。
先人有遗旨矣。
后曜请假东洛。
迁奉而回。
已经年矣。
泓再经缺门。
其地已成茔兆。
问居人曰。
源氏之松柏也。
泓曰。
冥数合归源氏。
坐可待其变化。
不数年曜果登庸焉。
泓曾诫燕公曰。
宅勿于西北隅取土。
后成坑三二处为穴。
泓惊谓燕公曰。
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耳。
更二十年祸及贤郎耳。
及均垍受禄山伪官。
肃宗复京以减死论。
太上皇苦执令处斩。
皆符泓言。
然中睿朝。
皆崇重泓号国师。
占相之言未尝差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762 【介绍】: 唐高州良德人。
冯盎曾孙。
宦官高延福养为子,改姓高。
为宦官,玄宗时知内侍省事,四方奏事均经其手,颇能谨慎从事,进封渤海郡公,宠任极专。
肃宗为太子时,以兄礼事之。
累官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安史乱起,随玄宗入蜀。
肃宗上元元年被放巫州,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4—762 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本姓冯。圣历元年(698)入宫,武则天令给事左右。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因改姓高。玄宗时以诛萧至忠、岑羲等有功,知内侍省事,宠任极专,权倾中外,累官骠骑大将军、封齐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宗上元元年(760),配流黔中道。宝应元年(762)赦归,卒于道中。《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〇七有传。《全唐诗》录存高力士诗1首,出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又收断句1联。
全粤诗·卷一一
高力士(六八四 — 七六二),潘州(今属信宜)人。
冯盎之曾孙。
父君衡以获罪,家被籍没,力士幼随母移居泷州。
武则天圣历元年(六九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为阉儿,敕留给事左右,坐累逐出之。
内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冒其姓。
岁馀,复入禁中。
善传诏令,授宫闱丞。
唐中宗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附结,及平韦氏,升储位,奏力士属内坊,擢内给事。
玄宗即位,力士以诛萧、岑等功,加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在东宫,亦兄事之。
帝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天宝初,拜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
七载,加骠骑大将军。
玄宗幸蜀,力士从之,进齐国公。
还京后,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
后为李辅国所构,长流巫州。
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赦还,见二帝遗诏,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以护卫先帝功,敕还其官,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旧唐书》卷一八四、《新唐书》卷二○七有传。
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5—762 【介绍】: 亦称唐明皇。
唐朝皇帝。
睿宗第三子。
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
始封楚王,后为临淄王。
中宗景龙四年,密谋匡复,起兵诛韦后,奉父睿宗即帝位。
旋受禅为帝,在位四十四年。
初以姚崇、宋璟为相,革除弊政,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
后宠杨贵妃,用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吏治腐败,又好声色,奢侈荒淫,至天宝十四载,爆发安史之乱,避难奔蜀。
太子李亨即位灵武,被尊为太上皇。
返京居西内,左右悉遭贬逐,抑郁而卒,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谥曰明,故亦称唐明皇。
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临淄郡王。
因诛韦后有功,立为太子。
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以张九龄、姚崇、宋璟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国事日非,终于引发“安史之乱”。
后因受肃宗监视,悒郁而死。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玄宗多才多艺,知音善书,工诗能文。
王世贞云:“明皇藻艳不过文皇(太宗),而骨气胜之。
”又云:“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
”(《艺苑卮言》卷四)《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李隆基(685—761),即唐玄宗,世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睿宗第三子。景云初,以诛韦氏功,立为皇太子。延和元年即帝位。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后奔蜀,册太子亨即位灵武。两京收复后,还京。上元二年卒。隆基多才艺.知音律,善书法,工诗能文,有《玄宗集》,己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隆基(685-762)庙号玄宗。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旧唐书·本纪》称"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有《好时光》词云:"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全唐文·卷二十
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生。三年封楚王。长寿二年降封临淄郡王。韦后矫诏称制。帝定策讨乱。拜殿中监。唐隆元年进封平王。睿宗即位。立为皇太子监国。延和元年七月即位。累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神文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载七月禅位。册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五年。年七十八。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或曰:“唐自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其于诗义,亦固然尔。玄宗内智明朗,睿心疏畅,既新国步,遂拾词华。开元之际,君臣悦豫,饯别临游,动纾文藻,而感旧瞩芳,探奇校猎,情欣所属,辄有命赋。一时赓歌之盛,上武虞皇,下收葑藻,词人竞进,六艺争长,固已陵夸建安之迹,而泳贞观之馀波矣。然贞观之初,浮靡虽去,而绮丽犹扬。殆乎垂拱之后,法章陈具,吏事深刻,人怀密志,无复疏节,先时风轨,为之一变。故感惕之言,易流于激,悲愤之调,不吐其华,骨气顿高,风神遂委,而藻思丽情渐异往时矣。天宝之后,治人凋谢,而乱梗外集,飘零奔溃,无复治朝之风,求之风人闲雅之意,盖亦徵(微)矣。三变之端,殆有出于此乎!
《艺苑卮言》
明皇藻艳不过文皇,而骨气胜之。语象,则“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语境,则“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语气,则“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语致,则“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
唐诗归
钟云:六朝帝王鲜不能诗,大抵崇尚纤靡,与文士竞长,偏杂软滞,略于文字中窥其治象。至明皇而骨韵风力一洗殆尽,开盛唐广大清明气象,真主笔舌与运数隆替相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6—760 【介绍】: 唐僧。
襄阳人。
俗姓高。
初投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后至韶州曹溪参慧能,受“顿悟”说。
玄宗开元八年,住南阳龙兴寺。
后于洛阳传慧能学说。
与北宗禅师论辩于滑台大云寺。
安史乱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官军。
肃宗为造荷泽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泽大师”。
卒谥真宗大师。
有《显宗记》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会俗姓高氏。
襄阳人。
幼投本郡国昌寺。
依颢元禅师出家。
开元八年敕住南阳龙兴寺。
天宝二年敕住荆州开元寺。
肃宗朝敕入内供养。
又敕住西京河泽寺。
上元元年卒。
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高。
襄阳人。
资性惇明。
年方幼学。
即事郡之国昌寺显元法师出家。
受经具戒特异群类。
时能禅师。
弘唱心法于岭表。
会闻而乐之。
竟往无复沮。
及见。
问会曰。
从何所来。
曰无所从来。
曰如是则汝且归去。
曰亦无所归。
曰太茫茫生。
曰身现在路。
曰犹未到在。
曰曾不滞留。
于是居曹溪者数载。
开元八年。
诏配南阳龙兴寺。
后复开导洛阳。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两京之间。
皆神秀化地也。
而普寂又秀之嗣。
世谓之北宗。
逮会而普寂之门绝人迹。
则南北之宗。
各树党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毁誉交起。
天宝初。
御史卢奕奏。
会聚众图不轨。
诏辨对。
卒无他。
徙均州。
二年。
又徙荆州之开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举兵内向。
陷两京。
车驾幸蜀。
诏郭子仪。
以天下副帅讨禄山。
时大农空乏。
军兴绝资费。
右仆射裴冕策以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坛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给国用。
会由是获主洛阳事。
其所输入尤多。
肃宗朝娄入内廷供养。
诏将作大匠。
造禅宇于荷泽。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与门人嘱别。
俄避席望空顶礼。
归方丈。
是夕卒。
寿九十三。
建塔葬洛阳之宝应寺。
谥真宗。
塔号般若。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全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能问会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能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居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寂。
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初洛都先陷。
会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费。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敕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寂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会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能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
襄阳人也。
年方幼学。
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全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能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能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居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初洛都先陷。
会越在草莽。
时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费。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敕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2—772 【介绍】: 唐京兆高陵人。于志宁曾孙。玄宗开元初,登进士第。善文章。历迁秘书省正字、集贤殿学士、比部郎中,出为中部郡太守。肃宗时,累擢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时史籍燔缺,休烈请州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又自献《五代论》,帝嘉之。累进工部尚书。虽历清要,不治产。年老,笃意经籍,嗜学不厌。卒谥元。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2—772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善属文,与包融、贺朝等齐名。玄宗开元初登进士第,又擢制策登科。开元十八年(730)任秘书省正字,迁右补阙。天宝十一载(752)任集贤学士,曾称颂杜甫三赋。后出为中部郡太守。安史乱后,历任给事中、太常卿、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封东海郡公。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会稽掇英总集》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休烈。
河南人。
开元初进士。
擢制科。
累迁比部郎中。
出为中部郡太守。
肃宗朝擢工部侍郎。
徙国子祭酒。
代宗立。
累进工部尚书。
封东海郡公。
加金紫光禄大夫。
大历七年卒。
年八十。
赠左仆射。
谥曰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60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殷卿。韦安石子。袭封郇国公。有文采,善隶书。张九龄为中书令,引为中书舍人,与孙逖、梁涉对掌文诰,时号得才。后为礼部侍郎,于鉴裁尤长。迁吏部侍郎,铨综号为公平。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玄宗天宝中入考,杨国忠恶其才望,恐践台衡,使人诬之,贬平乐尉。肃宗即位,除御史大夫,兼江东节度使。乾元初为礼部尚书、东京留守,后迁吏部。陟素有台辅之望,为李、杨所挤而不得志,忧愤成疾卒。
全唐文·卷三百六
陟字殷卿。
宰相安石子。
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
肃宗朝为吴郡太守。
会永王璘兵起。
委陟招谕。
乃授御史大夫江东节度使。
事平。
除御史大夫。
拜吏部尚书。
卒年六十五。
赠荆州大都督。
永泰元年赠尚书左仆射。
谥忠孝。
共 1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