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旦

相关人物:共 81 位
共 8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727 【介绍】: 唐僧。南天竺国人,姓迦叶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声。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开元中住长寿寺。传卒年一百五十六岁。译有《佛境界》、《宝雨》、《大宝积》等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二。事波罗奢外道出家。学声明僧祛等论。年逾耳顺。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永淳二年。高宗遣使迎其来。天后尤加敬礼。诏居东洛福先寺。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译大宝积经于京兆崇福寺。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磨證梵义。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学士卢粲。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侍中崔璩润文。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监护。睿宗景云初。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四月八日进上。御序以冠之。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寿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谥开元一切遍知三藏。丧事给内府物。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遣内侍杜怀信监护。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碑。礼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菩提流志。
南天竺国人也。
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祛等论。
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
年逾耳顺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违。
悟释门之渊默。
隐居山谷积习头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
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
高宗大帝。
闻其远誉挹彼高风。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复加郑重。
令住东洛福先寺。
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
属孝和厌代睿宗登极。
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
翻度云毕。
御序冠诸。
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
总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
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
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
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
儒释二家构成全美。
宝积用贤既广。
流志运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
皆不窃考清浊。
遂使命章有异。
或云萨婆诃。
或云馺皤诃等。
九呼不伦。
楷定梵音悉无本旨。
此非梵僧传诵不的。
自是执笔之误。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
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嘱诫弟子五日斋时。
令侍人散去。
右胁安卧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敕试鸿胪卿。
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
出内库物务令优赡。
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丧礼其太简乎。
或有国王酋长倾心致重者。
勿过舁之火葬。
若东夏僧用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
呜呼道尊德贵。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1—约713 【介绍】: 唐汝州梁人。
第进士,武则天时累迁凤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
相王召为侍读。
拜同州刺史,有治行。
中宗神龙初致仕。
居伊阳山,治方药。
睿宗召,以老辞。
有《食疗本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
并州文水人,名照。
武士彟女。
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
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
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
杀唐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
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
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士彟之女。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卒,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等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照(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太宗崩,为尼感业寺。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谥曰则天顺圣皇后。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全唐文·卷九十五
后名照。并州文水人。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士彟之女。高宗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天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寻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在位二十二年。中宗反正。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18 【介绍】: 唐晋州临汾人,字荣期,本名馀庆。
少举童子科。
长师事王义方。
高宗上元初,应八科举皆中,授武陟尉。
尝乘县令赴州,开仓赈济灾民。
武则天时,为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
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忤旨,下迁水部郎中。
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守豪、蕲二州刺史,所至礼化大行。
睿宗初,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累封平原郡公。
有《三国春秋》、《明堂新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721 原名馀庆,字荣期,排行四,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客居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高宗上元三年(676)应八科举,授武陟尉。永隆元年(680)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武后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参军,入阁供奉。历司宾寺主簿、左卫长史兼弘文馆直学士、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左迁水部郎中,出为棣州刺史。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睿宗即位,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封平原郡公。玄宗开元九年(721),卜居尧山、沮水间,卒。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勃、骆宾王交往。著有《明堂新礼》3卷,又文集10卷等,均已佚。《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员半千字荣期,晋州临汾人。卒玄宗开元间(《旧唐书》谓卒开元二年,《新唐书》则谓卒开元九年),年九十四。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本名馀庆。少师事王义方。义方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上元初举八科皆中。授武陟尉。又应岳牧举。对策擢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冑曹入阁供奉。长安中五迁正谏大夫。除棣州刺史。中宗时为濠蕲二州刺史。睿宗立。徵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九年卒。年九十四。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越之朱氏。
八岁出家。
淹贯经业。
既受具。
禀河中三论。
复开涅槃大经。
寻居幽僻习定。
名响海寓。
神龙元年。
诏与宗师十人。
入长乐内道场坐夏。
上时从受菩萨戒。
睿宗相王
送锦衾毡席。
二年诏于西园问道。
大都督李孝逸。
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皆结师资。
传香火请问禅要。
卒年八十二。
门人慧远等建塔。
万齐融铭。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亮。
姓朱氏。
越州人也。
厥考前刺会稽郡。
亮年八岁。
出家极通经业。
受具后学河中三论。
复讲涅槃经。
寻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资命。
不交俗务直守童真。
神龙元年孝和皇帝诏亮与法席宗师十人。
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
时帝命受菩萨戒。
睿宗及妃后送异锦衾毡席。
二年诏于西园问道。
朝廷钦贵。
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
同心慕仰请问禅心。
多结师资或传香火。
卒年八十二。
门人慧远等建塔。
万齐融为铭纪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700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字怀英。狄知逊子。举明经。为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迁侍御史。历宁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绩。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出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率军追击突厥兵。入为内史。封燕国公。卒谥文惠。追封梁国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0—700 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举明经,授汴州判佐,转并州法曹参军。
高宗仪凤中,为大理丞。
迁侍御史,度支郎中,出为宁州刺史。
武后时,入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
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左授复州刺史,徙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贬彭泽令。
征为魏州刺史,转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697),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寻拜纳言。
圣历初,为河北道元帅,还授内史。
三年(700)卒,赠文昌右相,谥文惠。
中宗追赠司空,睿宗追封梁国公。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仁杰善举贤才,能诗文。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仁杰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
举明经。
授汴州判佐。
天授二年累迁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为来俊臣诬搆下狱。
免死贬彭泽令。
神功元年擢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加银青光禄大夫。
武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
仁杰切谏。
请立庐陵王。
后感悟。
卒复唐嗣。
寻拜纳言兼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三年卒。
赠文昌右相。
谥曰文惠。
中宗反正。
追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梁国公。
豆卢钦望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0—709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豆卢宽孙。武则天圣历二年拜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授太子宾客。中宗时擢尚书右仆射。居相位十余年,因张易之、武三思等专权,独谨身自全。神龙二年拜开府仪同三司。卒谥元。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钦望。
雍州万年人。
累官越州都督司宾卿。
长寿二年拜内史。
封芮国公。
坐阿附李昭德贬赵州刺史。
入为司府卿。
迁秋官尚书。
中宗还东宫。
拜太子宫尹。
进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罢为太子宾客。
中宗复位。
擢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
进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
卒年八十。
赠司空并州大都督。
谥曰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幼年气貌昏浊。涎沫涕洟满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无常时。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为憾。而回则安之。未尝恤。年十岁。其兄久戍辽阳。绝音好。家为设斋祈福。回忽谓其母曰。兄起居状。极易知耳。母奚庸忧。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归出其兄书袖中。问所从得不对。及辽阳役罢。兄言回是日至。𢹂饼饵共啖。且急索书告反。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辽虢相去万里。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此岂非神通力欤。万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闻之。皆敬异。高宗之季。则天屡召入内。赐锦袍玉带。两宫女左右侍。及绍周历。诏赐号法云公。当是时。大开告密之门。酷吏罗织。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脱。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命玄炜邀回问祸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谶纬书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谶纬。尽发瓦无所见乃已。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神龙二年。诏薙落。特为开坛受具戒。时韦庶人与朝政。回每谩骂曰。奈何反悖。会将斫尔头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驾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义。薛稷。皆从回以迎驾。立道左。诸公愿求一言。回抚佺期曰。汝真才子。谓平一曰。汝宜名佛童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间问回。僧伽何如人。曰观音化身也。睿宗居潜邸。或出游。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来也。临淄王尝阶张炜等。谒回。回亟呼杖。遂出炜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抚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炜等窃于门外闻之。由是倾戴益谨。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辄趋避。连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独处之自若。景龙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饮乡里水。侍者念。道远不易得。恲𢥏计无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凿之汲水进。饮尽一器以卒。讣闻。上震悼。诏赠司徒虢国公。图形集贤院。先是贞观间。三藏玄奘法师。游天竺石藏寺。偶阅一房。见胡床锡杖而已。从问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阌乡。法师归而访之信。法师之将访也。回宿戒其家扫洒。且诱治蔬饭曰。明日有胜客至。法师至。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回之所举。虽法师。有所未遍历者。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敕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此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问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奘归求见回。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奘将访其家。
回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帝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回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回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回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回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抵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回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奘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至奘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时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
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净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毗柰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6—727 【介绍】: 唐僧。
会稽人,俗姓孔。
曾祖、祖父均仕南朝陈为高官。
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传说曾刺血写经六百卷,为数千人授戒。
武周长安四年,奉敕往歧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中宗景龙二年,延入内道场讲经,又于乾陵宫为内尼授戒,讲四分律。
睿宗请为菩萨戒师。
弟子有道岸等五十余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会稽孔氏子也。
曾祖范。
陈都官尚书。
祖祀。
祠部侍即考顶生贞观间。
拜尚乘直长。
纲方孕。
母却荤杂有头陀行。
婆罗门僧谓曰。
佗日生男。
终当绍隆三宝矣。
自尔每闻空中香气乐音。
及娩白鹤鸡集。
襁褓过午不求乳哺。
十二出家冠年受具。
寻诣道成律师。
禀毗尼藏年二十五。
为众弘阐。
年三十。
登坛受戒。
而四分之学。
于是益振。
久视中。
天作淫雨。
人有忧色。
纲悯之。
乃端坐思惟。
却倚屋壁。
于少时间豁然而悟。
自尔踪迹莫窥。
幽明潜感。
兆于集事。
应乎遣言。
左右怪之。
纲曰夫真实无相。
色尘本空。
正觉圆常。
大悲湛定。
又何所疑哉。
未几诏与翻译。
长安四年。
诏往岐州无忧王寺。
等奉迎舍利。
景龙二年。
入内道场。
行道送舍利还寺。
入塔。
是年于乾陵宫。
授内尼戒。
仍坐夏宫中。
开四分。
律。
上悦为度弟子。
赐什物䌽帛等。
因奏道场灵感事。
六月七日。
御书灵感寺额。
遂以其地为寺。
辟诸寺硕德隶焉。
先天间。
睿宗皇帝
从受菩萨戒。
所得布施。
悉付常住。
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卒。
寿九十二。
是年九月十四日。
建塔而窆于寺侧。
北海李邕铭其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文纲。
姓孔氏。
会稽人也。
曾祖范陈都官尚书。
祖祀祠部侍郎。
考顶坐逃海避隋。
择木归舜。
贞观始拜尚乘直长。
咸光复儒业旁通释教。
是故纲也植宿根从习气。
慈母怀孕杂食弃捐。
有婆罗门僧头陀。
语其母曰。
若此男终绍三宝。
自尔每闻空中多异香杂仙乐。
及诞育之日。
白鹤翔集若临视焉。
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犹坚持斋者。
重龀随师访道。
十二出家。
冠年受具。
精虑苦行专念息心。
藜羹糗粮麻衣草荐。
操有彝检口无溢言。
寻诣京兆沙门道成律师禀毗尼藏。
二十五讲律。
三十登坛。
每勤修深思凝视反听。
净如止水嶷若断山。
或风雨宴居。
或昼夜独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舍其瓶。
威德迎风不绝于气。
出笼瘠雁坐致虚空。
起屋下层自然成就。
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剑之伤人。
慎之重之。
广矣至矣。
由是八方来学四分永流。
请益者举袂云临。
赞叹者发声雷骇。
久视中天作淫雨人有忧色。
纲悯之乃端坐思惟。
却倚屋壁奄至中夕。
欻尔半倾唯馀背间。
嶷然山立。
识者以为得神通因定力。
故日月灵迹幽明潜感。
兆于集事应乎遣言。
左右怪之。
纲曰。
夫真实无相尘色本空。
正觉圆常大悲湛定。
不可取也。
是以一时法主四朝帝师。
同迦叶之入城。
遇匿王之说戒。
竹园门外别有沙弥。
毕树枝间广闻鵽鸟。
所以受润者博。
入见者深。
万病已痊获欢喜之药。
一心不染解烦恼之绳。
又恭承丝纶京都翻译。
追论惠用远契如因。
翘诚满朝檀施敌国。
但依布萨尽用庄严。
累历伽蓝二十馀所。
凡是塔庙各已华丰。
犹且刺血书经向六百卷。
登坛受具仅数千人。
至苦至勤纳无我之海。
不寝不食种无生之田。
长安四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景龙二载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
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
其年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
复于宫中坐夏。
为二圣内尼讲四分律一遍。
中宗嘉尚为度弟子。
赐什物䌽帛三千匹。
因奏道场灵感之事。
六月七日御札题榜为灵感寺是也。
诸寺辟硕德以隶焉。
夫其左籞宿右上林。
南台终山北池渭水。
千门宫阙化出云霄。
万乘旌旗天回原隰。
先天载睿宗圣真皇帝
又于别殿请为菩萨戒师。
妃主环阶侍从罗拜。
兜率天上亲听法言。
王舍城中普闻净戒。
恩旨赐绢三千馀匹。
纲悉付常住随事修营。
或金地缭垣用增上价。
或宝坊飞阁克壮全模。
或讲堂经楼舍利净土。
或轩廊器物厨库园林。
皆信施法财周给僧宝。
方将示迷津引觉路。
濯热火宅拯溺毒流。
而乃奄忽神迁。
斯须薪尽。
虽有应化何其速欤。
以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怡然长往。
时春秋九十有二。
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侧焉。
闻哀奔丧执绋会葬。
香华幢盖。
缁素华夷。
填城塞川。
彗云翳景。
盖数万人。
有若法侣京兆怀素满意承礼襄阳崇拔扶风凤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
百馀人。
咸曰智河舟迁法宇栋桡而已哉。
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积岐陇慧顗京兆神慧思义绍觉律藏恒暹崇业等。
五十馀人。
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门。
金棺不追灰骨罔答。
乃请滑台太守李邕为碑。
邕象彼马迁法其班氏。
以二人而同传。
必百行以齐肩。
不忝怀素前不惭宣师后。
李北海题品不其韪乎。
有淄州名恪律师者。
精执律范切勤求解。
尝厕宣师法筵。
躬问钞序义。
宣师亲录随喜灵感坛班名于经。
末又附丽文纲之门也。
共 8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