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求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荆州枝江人。生于隋之开皇初。貌端雅。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学复通贯。十七年。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安云幼以患难。逃入山谷。初不知其孰为教育。孰为薙染也。大业中开通济渠。役男女百馀万。安日分卫。以食饿者。众赖之。上闻而诏见之。遁入大和山中。上幸江都。海内扰攘。乃仗锡登衡岳。行头陀法。贞观间。至蕲州礼忍大师。得心诀。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爱石壁之胜。而禅栖其下。时早霜害稼独安所居。环四十里皆熟。高宗异之。诏入见。不赴。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意。安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安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安以目开合示之。永淳三年。化缘滑台。但结草亭冲要地。不置四壁。昼夜燕坐绳床。无倦态。诏为造招提寺。其处。俄还乡里。会神秀禅师。迁逝玉泉寺。旷主席。众请住持。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圣历二年四月。授嵩山神菩萨戒。则天尤加敬。每迎至。供养宫中。有所教戒。则稽颡听受。尝问师甲子。安曰。不记。曰何为不记。安曰。此身生死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起灭无间。自初识至动相不生。何年月而可记乎。神龙二年九月。诏安。偕静禅师入内供施。且度弟子十四人。俾充执侍。三年。施磨衲僧伽梨。神龙三年三月三日。谓其徒曰。吾死必弃尸林中。焚以野烧。慎勿劳人也。顷之万回和尚造室。执手耳语而去。八日阖户。吉祥卧而寂。春秋约一百三十岁。焚毕。获舍利八十颗。内五颗红紫色。以进上。馀造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神龙中游于京兆。抑多先见。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安往造焉。曰相公甚美。必有甚恶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休璟素知安能厌胜。诺而拜之。安曰。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因得张君本京官。即日升之。宫赞相次作守定陶。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张君到任锐意精求。得二犬如其所求。以献之休璟大悦召安视之。曰极善。后旬馀安却来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遂留安宿。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数辈。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休璟与安共处一榻。至夜分安笑之曰。相君之祸兔矣。可以就寝。休璟喜而谢之。遂撤左右俱寝。迨晓安呼休璟可起矣。问安曰。二犬何所用乎。遂寻其迹至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视其颈有血焉。盖为物所啮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欲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为所噬既殒。某藏匿为地。天网所罗为犬蹲守。今甘万死。且命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乃受制于人耳。乃释之。贼拜泣而去。休璟拜谢安曰。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安曰。此相国之福。岂所能为哉。又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曰。君将有灾。当求善禳厌者。或能免矣。轸知安奇术清行为时所重。致书于休璟。安即与一书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其家开其书。徒一幅空纸焉。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惠安。
未详何许人也。
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
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
一日僧来谓休璟曰。
相国将有大祸。
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惧甚。
即拜之。
僧曰。
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
愿听之。
休璟曰。
幸吾师教焉。
僧曰。
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
曰然僧曰。
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
拔为曹州刺史。
其深感相国恩。
而可以指踪也。
既得愿以报某。
休璟且喜且谢。
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
家甚贫为京卑官。
即日拜赞善大夫。
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
既而召僧。
谓曰。
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
然则可以教之乎。
僧曰。
张君赴郡之时。
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
已而张君荷唐公特达之恩。
且莫喻其旨。
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
闻贵郡多善犬。
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
张君曰。
谨奉教。
既至郡数日。
乃悉召郡吏。
且告之曰。
吾受丞相唐公深恩。
拔于不次得守大郡。
唐公求二良犬。
可致之乎。
有一吏前曰。
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
张君大喜。
即取焉。
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
神俊异常而又驯扰。
张君曰。
相国所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
郡内所有唯此耳。
他皆常也。
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
民极惜之。
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
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
果得焉。
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
而神彩过之。
张君甚喜。
即召亲吏以二犬献。
休璟大悦且奇其状。
以为所未尝见。
遂召僧视之。
僧曰。
善育之。
脱相君之祸者二犬耳。
后旬日其僧又至。
谓休璟曰。
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
休璟即留僧宿其第。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
命左右十馀人。
执弧矢立于榻之隅。
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
至夜分僧笑曰。
相君之祸免矣。
可以就寝。
休璟大喜且谢之。
遂彻左右与僧寐焉。
迨晓僧呼休璟曰。
可起矣。
休璟即起谓僧曰。
祸诚免矣。
然二大安所用乎。
僧曰。
俱往观焉。
乃与休璟偕寻其迹。
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
视其颈有血。
盖为物所噬者。
又见二犬在大木下。
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
休璟惊且诘曰。
汝为谁。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与彼俱贼也。
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
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
彼遂为所噬而死。
某惧因匿身于此。
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
某伺其他去将逃焉。
迨晓终不去。
今即甘死于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
此罪固当死。
然非某心也。
盖受制于人耳。
愿释之。
休璟命解缚。
其贼拜泣而去。
休璟谢其僧曰。
赖吾师。
不然死于二人之手。
僧曰。
此盖相国之福也。
岂所能为哉。
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
有术士告之。
君将有灾戾。
当求一善禳者为庶可矣。
轸素知其僧。
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
僧即一书付休璟曰。
事在其中耳。
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
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
休璟益奇之。
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渤海国僧人。曾随师应公至日本,后复入唐。宪宗元和八年,于旅舍遇日僧灵仙,论道契心。穆宗长庆二年,入五台山。敬宗宝历元年,受灵仙托,东渡日本谢恩。文宗大和二年,归五台山灵境寺,灵仙已卒,遂为诗以哭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渤海国(今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僧人。
曾随师应公至日本,后复入唐。
宪宗元和八年(813)于旅舍中遇日僧灵仙,论道契心。
穆宗长庆二年(822)入五台山。
敬宗宝历元年(825)受灵仙之托,东渡日本谢恩。
文宗大和二年(828)归五台山灵境寺,灵仙已卒,遂题诗壁上哭之。
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三录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贞素,晚唐时渤海僧。
长庆间,曾为日本国入唐求法僧灵仙东渡答谢。
大和二年回,诣灵境寺复命,时灵仙已先卒。
贞素哭之以诗云。
(《全唐诗》无贞素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41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天如,号西铭。幼即嗜学,读书每反复手抄,因以“七录”为斋名。天启四年,同创应社。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归,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创立复社,并与应社合而为一。三年,与吴伟业同中举人,并于南京开复社大会。四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六年,复社苏州虎丘之会,到者数千人。于是复社之声气通朝右。同里监生陆文声与张采有隙,求入社不许,乃诣阙告“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严旨穷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诗文敏捷,对客挥毫,俄顷立就。有《七录斋集》,又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词学图录
张溥(1602-1641) 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之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由是"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七录斋集·序
天如为诸生时,即有集行于时,学士家咸乐讽咏之。及成进士、官石渠归,所著益广。乃辑前后所为古文及诗,梓之以传,盖诸体备矣。予读而叹曰:立言之道,未有盛于此者也!天下义理归于文字,文字归于六经。自六经以降,作者言人人殊,然其大旨不谬于圣人,莫不足以匡风俗、正人心、宣王教、明礼乐,镜善败之繇,稽治乱之数,故垂之数千百年,其说可与天地终始而不废。及道风彫丧,大义渐湮,士多泛滥辞章,罕究实用。有撰述虽广,号为雅赡,而无一言之几于道;若士有志通经,固守章句,而文采不振,以致两家之士交讥。揆其所至,各守偏曲,未为通论也。夫姚、宋不著于文章,刘、柳无称于事业,自昔所叹。予亦以为迁、固之文章无程、朱之理学,程、朱之理学无迁、固之文章。兹事难兼,亦天所限。求其并至,实待旷才。国朝文凡数变。当高皇帝定鼎,青田、金华首参帷幄之谋。其文虽沿迹南宋,然典正醇深,一代开创之功不可掩也。至敬皇帝时,海内熙洽,士皆喜为诗文。北地、信阳以秦、汉之高响涤胡、元之旧习,天下靡然从风,以为古学始复。顾是时,明兴已及百年矣。迨肃皇帝之世,右文崇化,怀才之士咸思鼓吹风雅、助扬休景。说者方于汉之建元、宋之庆历,人文于兹为盛。然七子之流,推毂必首元美。今读其集,即有儗议未化,至于兼总条贯、备有众体,其才固非馀子能及;晚年犹悔不从经学入,谓少时为词章所累。信乎文本于经,舍是求工,未有极其至者也。天如生于元美先生之乡,而才繇天授,智禀无师。凡经函子部迄历代掌故家言,君子小人所以进退,夷狄盗贼所以盛衰,兵刑钱谷之数,典礼制作之大,无不博极群书、涉口成诵。至其援笔为文,气高风逸,昔人所谓「研京十年,练都一纪」者。天如授牍如宿成,文不加点,高眄遐瞩。千里之外,万年之遥,若在眉睫。体含自然之华,动有烟云之气。诚文家之乐事、间代之逸才矣。夫古今论文,岐指殊趋,溯厥源流,两言可尽:「成法在古,变化繇心」而已。故舍古法乱,泥古法亡。繇《左》《国》而有《史》《汉》,繇《史》《汉》而有韩、欧诸家,其法未尝不相贯,而神明之能各有独至,不可相袭。天如所为诗文,上自秦、汉,下至唐、宋诸家,时狎出御之,不名一端。其所本者,六经也;所明者,道也;所用者,《史》《汉》、韩、欧诸家之气,而非区区规格与其辞采也。今读集中所载,大者怀当代之深忧,明万古之理乱,可以利社稷、福苍生;而其小者,虽弁词短简,偶尔酬赠之文,而仁义之旨、忠孝之思,汲汲然以天下人才为己任而成之,惟恐不至。有令人诵之而顽者兴、懦者立、贪者廉、砥行立节之士欢欣鼓舞而不能自已者,此尤其性情所形,非徒求工于文者所能至也。夫圣贤之言,见于《》《书》《》《乐》《语》《孟》之书者,皆其迹也,而所存于中,则惟是望天下以孝友忠恕之道、仁人君子之行,使感之有以通,触之有以悟。故教化因是而行,人心因是而正。昔人有读集至百馀卷,不见一阐明理学之言,以为世道大忧。天如之文,其原本在明理尽伦。予故曰:立言之道,莫盛于此,岂后世能言之士可得而相絜哉?嗟乎!惟天生才实艰。士或少负述作之志,而困于忧愁患难,恒不能竟其所学;及既通显,又有狱讼簿书、兵农钱谷之司,虽欲成一家之言,而亦有不暇。至于官以读书为职,又性好专一,无寒暑昼夜少间,即欲无所表著于后世,得乎?则天如之得以竟其著述,不可谓非天之善成也。天如将益肆力经史之学,以补前贤未及。求之古人,未知谁匹;要在昭代,则北地、琅琊之间,固非所以相处矣。崇祯丙子夏六月,金坛社弟周钟顿首拜撰。
七录斋诗文合集·序
南荣趎来学老聃,夔立蛇进而后敢问,聆一高论,若饥十日得太牢。
公明宣师事曾子,三年不成诵,学其居宫庭、接宾客、立朝廷。
刘献子曰:「入孝出弟,忠信仁让,敩学之本。
傥不能然,虽下帷针股,蹑蹻从师,止为土龙乞雨。
」魏照曰:「经师易获,人师难遭。
」不信然欤?
夫子少负士安书淫、幕府书橱,杜镐万卷不是过;立身忠孝,敦廉养耻,言不违理,行不违则,道充身安;铢轩冕,尘金玉,百城之表,无殊乐令。
杨万里一见张魏公,终身厉清直之操。
从夫子游,大约先修品地,次通经术,尤耻独为君子。
讲说经传,可与侍中、大春纷纶夺席;敦尚友谊,堪同朱晖、楼护养身信心。
死生、贫富、贵贱间,𨓏𨓏得夫子交道焉。
至撰文赋诗,楮不加点,笔无停毫,江洪、萧文琰共叩铜钵,响绝即就。
语语六通三明,登峰造极。
起衰济变,唐拟昌黎;行道救时,宋方永叔。
或为赤城云霞,或为涂山圭璧,或为太羹玄酒,或为凤舞鸾翔,斟酌百氏,制成一家。
夏侯湛温润,见孝弟之性;许景先丰美,得中和之气。
吾夫子传记忠孝、节烈、义侠诸篇,反复周详,类数千言不尽,夫亦其性气然也。
史称马融所注有《孝经》《论语》《》《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离骚》,所撰有赋、颂、碑、诔、书奏之属,凡二十一篇,后世多之。
夫子年未强仕,著述删正,周匝经史,生平不知棋局几道、樗蒱齿名;宾燕之时,不辍书卷。
周公旦朝读书百篇,暮见七十士,庶几近之。
语云:「虱著头而黑,麝食柏而香。
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益佣赁作食,窃听户壁,已几十年。
驱车入穴,捣䪡啖杵,诚未梦见万一为高业弟子。
然式瞻仪度,亲承音旨,醯酱既加,酸咸异味,屏去帖括,访逸酉阳,映月望星,然糠自照。
捧夫子十年之笔,集成二十馀卷,先梓公宝。
挍雠三五,不愧宋次道家书,或得效升平里西堂藏书,经史子集,各置三本。
任昉家贫,聚书万卷。
益蓍是集作万卷家藏,护以竹漆,百年如新,当不异《黑水碑》《商山记》传入新罗诸国,岂若唐山人瓢中故纸浮沉江汉间也?
虽然,竟夫子之业而续行之,可充曹氏书仓。
门人支益谨序。
(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天如,太仓州人。崇祯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有《七录斋集》。
维基
张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侯在,改号西铭,直隶太仓州(属今江苏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学者,复社领导人。张溥幼年好读书,所读书必手抄写一遍,朗诵过后焚烧,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笔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指受冻皲裂,每日用热水洗手数次,后来将幼时读书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即来缘于此。与同邑张采同学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崇祯元年(1628年)两张以选贡入京考试,张采成进士,两人名声大振于都下。二年(1629年),张溥归乡,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以复古学为名,称为复社,成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张溥得授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里。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同乡监生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乱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经担任苏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职,怀疑是张溥所为,听闻陆文声举报复社,也弹劾张溥等人把持计典,复社等人恣横之状,章表送到巡抚张国维手中,张国维言周之夔去官并不关张溥之事,提学倪元珙也出面维护复社,俱遭到崇祯皇帝下旨斥责。吴昌时对张溥下毒,张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无子嗣,学者私谥仁孝先生,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人物简介

维基
赵渔,字问源,北直隶唐山人(今河北省隆尧县),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末科进士。
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兵部主事。
明亡仕清。
顺治二年(1645年),升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督粮道,官至湖南提学道学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顺德府唐山人,字长善。崇祯十六年进士。与赵渔同撰《四书集说》。
维基
徐养元,字长善,北直隶唐山人(今河北省隆尧县),明朝进士。
崇祯十六年,登进士,授兵部主事。
顺治二年,升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兵备道顺治三年升湖北提学道。
樊腾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直隶唐山人,字凌虚。
通音韵之学。
有《五方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