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显

相关人物:共 264 位
共 2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韦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京兆人。
文帝开皇中,以武功官至左卫中郎。
有奴曰桃符,每战必从,有胆力。
衮以其久从驱使,放从良。
桃符宰黄㹀牛献之,因就衮乞姓。
赐姓韦,符不敢与衮同姓,后称黄犊子韦。
唐中宗韦后其后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727 【介绍】: 唐僧。南天竺国人,姓迦叶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声。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开元中住长寿寺。传卒年一百五十六岁。译有《佛境界》、《宝雨》、《大宝积》等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
事波罗奢外道出家。
学声明僧祛等论。
年逾耳顺。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来。
天后尤加敬礼。
诏居东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译大宝积经于京兆崇福寺。
沙门思忠。
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
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
沙门达磨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
慧觉笔受。
沙门胜庄。
尘外。
无著。
怀迪。
證义。
沙门承礼。
云观。
神暕。
道本次文。
学士卢粲。
徐坚。
中书舍人苏瑨。
给侍中崔璩润文。
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
尚书郭元振。
中书令张说。
侍中魏知古。
监护。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
则佛四十九会所说也。
四月八日进上。
御序以冠之。
开元十二年。
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寿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谥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丧事给内府物。
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
十二月一日。
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
起塔勒碑。
礼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菩提流志。
南天竺国人也。
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罗奢罗学声明僧祛等论。
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不该通。
年逾耳顺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违。
悟释门之渊默。
隐居山谷积习头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
其后游历五天遍亲讲肆。
高宗大帝。
闻其远誉挹彼高风。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复加郑重。
令住东洛福先寺。
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
中宗神龙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
孝和厌代睿宗登极。
敕于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
翻度云毕。
御序冠诸。
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
总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
此译场中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
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
沙门履方宗一慧觉笔受。
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
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润文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瑨给事中崔璩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
儒释二家构成全美。
宝积用贤既广。
流志运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译一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
皆不窃考清浊。
遂使命章有异。
或云萨婆诃。
或云馺皤诃等。
九呼不伦。
楷定梵音悉无本旨。
此非梵僧传诵不的。
自是执笔之误。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无可反)诃(呼个反)为正矣。
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嘱诫弟子五日斋时。
令侍人散去。
右胁安卧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闻轸悼。
敕试鸿胪卿。
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
出内库物务令优赡。
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丧礼其太简乎。
或有国王酋长倾心致重者。
勿过舁之火葬。
若东夏僧用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
呜呼道尊德贵。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汴州尉氏人。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学人甚众。倡“渐悟”禅学。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间在洛阳受戒。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历6年,升为上座僧。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卒谥大通禅师。《旧唐书》有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师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住荆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洛阳尉氏。
李氏。
小年从师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师于蕲州东山双峰寺。
开示心要。
叹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虽躬事樵汲。
无所惮。
会有行者慧能。
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
而大师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当阳山。
以阐化导众。
四海禅侣。
向风而靡。
则天闻其名。
诏肩舆赴阙。
入内道场。
躬拜跪。
执弟子礼。
供施丰缛。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诏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门寺。
当是时。
王公贵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谒听训诲。
方能公禅师以承嗣之嫡。
留韶阳。
秀因累疏举荐。
以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当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弃裔土。
使本朝有轻教。
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进言不已。
然能公终莫之动也。
语载能禅师传。
神龙二年。
秀卒。
名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
岐王范。
燕公张说。
徵士卢鸿。
各为碑诛。
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
诏谥大通中宗朝。
又诏以旧邸。
为报恩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世相传付。航海而来。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贵传径门心要。机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寻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门徒发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终不能起。谓使者曰。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了不度大庾岭而终。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岐王范燕国公张说。徵士卢鸿各为碑诔。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如是则为药治病。偏重必离也。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五祖丧而大义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练之勤。从是分岐南。服兴顿门之说。由兹荷泽行于中土。以顿门隔修练之烦。未移磐石。将弦促象韦之者。空费躁心。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理病未效乖竞先成。秖宜为法重人。何至因人损法。二弟子濯击师足。洗垢未遑折胫斯见。其是之喻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6—720 【介绍】: 唐道士。
括州括苍人。
字道元。
自曾祖三代为道士。
有摄养、占卜之术。
少得家传,尤擅符箓。
历高宗、则天、中宗朝五十年,往来山中,时被召入宫,尽礼问道。
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720 字道元,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其家三世为道士,得传阴阳、符箓、摄养之术,尤能厌劾鬼神、治疗疾病。高宗显庆间征至京师,固辞爵位,求为道士,留在内道场。其后50年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颇受礼崇。玄宗先天二年(713)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住长安景龙观,尊崇尤甚。卒后,玄宗亲制碑文。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玄宗碑文见《全唐文》。《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法善。括州括苍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录。尤能厌劾鬼神。高宗闻其名。徵诣京师。将加爵。固辞。求为道士。因留内道场。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京师景龙观。开元八年卒。年一百七岁。赠越州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1—约713 【介绍】: 唐汝州梁人。
第进士,武则天时累迁凤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
相王召为侍读。
拜同州刺史,有治行。
中宗神龙初致仕。
居伊阳山,治方药。
睿宗召,以老辞。
有《食疗本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
并州文水人,名照。
武士彟女。
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
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
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
杀唐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
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
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武士彟之女。
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太宗卒,削发为尼。
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
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
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
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等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照(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太宗崩,为尼感业寺。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谥曰则天顺圣皇后。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全唐文·卷九十五
后名照。
并州文水人。
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士彟之女。
高宗立为昭仪。
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上元元年进号天后。
中宗即位。
尊为皇太后。
临朝称制。
寻自称皇帝。
改国号曰周。
在位二十二年。
中宗反正。
谥曰大圣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
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5—706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孟将。
登进士第,始调清源丞。
武周永昌元年以贤良征试,擢监察御史。
后出为合、蜀二州刺史。
长安中召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
神龙元年武则天病,与桓彦范等乘机政变,诛张昌宗、张易之,复中宗帝位,擢天官尚书,迁中书令,封汉阳郡王。
为武三思所诬,罢相,贬新州司马。
卒谥文贞。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5—706 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补太学生,博涉经史。登进士第,调清源丞。武则天永昌元年(689)中贤良方正科,擢拜监察御史。圣历初,累迁凤阁舍人,后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以诛张易之、拥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迁中书令。神龙二年(706),为武三思所排,贬新州司马,又流泷州,卒。谥文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大唐新语》卷六。柬之所存之诗均为乐府体,辞彩斐然,颇沿齐梁旧习。《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张柬之集》1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补太学生。第进士。累补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徵。时年七十馀矣。试策第一。擢拜监察御史。神功初累拜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安中召还。狄仁杰荐为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中宗即位。以诛张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迁中书令。监修国史。进封汉阳郡王。加特进。令罢知政事。授襄州刺史。寻为武三思所搆。贬新州司马。愤恚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建中初又赠司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越之朱氏。八岁出家。淹贯经业。既受具。禀河中三论。复开涅槃大经。寻居幽僻习定。名响海寓。神龙元年。诏与宗师十人。入长乐内道场坐夏。上时从受菩萨戒。睿宗为相王。送锦衾毡席。二年诏于西园问道。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皆结师资。传香火请问禅要。卒年八十二。门人慧远等建塔。万齐融铭。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亮。
姓朱氏。
越州人也。
厥考前刺会稽郡。
亮年八岁。
出家极通经业。
受具后学河中三论。
复讲涅槃经。
寻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资命。
不交俗务直守童真。
神龙元年孝和皇帝诏亮与法席宗师十人。
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
时帝命受菩萨戒。
睿宗及妃后送异锦衾毡席。
二年诏于西园问道。
朝廷钦贵。
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
同心慕仰请问禅心。
多结师资或传香火。
卒年八十二。
门人慧远等建塔。
万齐融为铭纪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2 【介绍】: 唐京兆始平人,名璿,以字行。举明经擢第。高宗时,为营州户曹参军,与突厥战于独护山,败之。武则天垂拱中,授灵州都督,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周圣历时,为凉州都督,大败吐蕃。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言之。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中宗立,累拜太子少师。卒谥忠。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
璿字休璟。
以字行。
京兆始平人。
少以明经擢第。
永徽中解褐吴王府典签。
调授营州户曹参军。
调露中将兵破突厥奚契丹于独护山。
迁朔州长史。
圣历中破吐蕃于洪源谷。
擢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中宗复位。
召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酒泉郡公。
加特进。
拜右仆射。
迁中书令。
充京师留守。
又以官僚之旧封宋国公。
景龙二年为太子少师。
景云元年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致仕。
延和元年卒。
年八十六。
赠荆州大都督。
谥曰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710 【介绍】: 唐时西域僧。
葱岭北何国人,俗姓何。
于本土出家,为僧后志在游方。
高宗时至洛阳行化,历吴楚间,寻于泗州构伽蓝居之,中宗亲为题额曰普光王寺,迁止荐福寺。
卒谥證圣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不知何从来。龙朔初。隶名山阳龙兴寺。至临淮。得信义坊贺跋氏所舍地。遂见伽蓝名普照王。初钁土致碑文曰。齐香积寺。又致金像。刻其衣叶文曰。普照王佛。贺跋氏深已叹异。然殊未有舍宅意。一夕卧其家。或窥见其首足各长于床三尺许。未几。复见作观音形相。别具眼耳口鼻者。凡十一面。于是举族归命。寺以成就。先以古额号香积。景龙二年。诏赴内道场。上御法筵。详问休咎。占对允当。因褒锡其额曰普光王。以避天后讳。故改照字。四年庚戌示疾。诏迁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卒。颜貌如生。上惨悴。赐帛三百匹。葬淮水上。上间问万回师曰。彼僧伽何人也。对以观音化身。宋太平兴国间。诏复寺额为普照。其生前灭后。灵应之迹。备载实录。兹不殚纪。贺跋名玄济。谓亦于道有悟入。弟子慧俨慧岸木叉。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僧伽者。
葱岭北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伽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当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就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伽蓝。
遂穴土获古碑。
乃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其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伽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伽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伽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伽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伽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盂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汉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马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又乾元中州牧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伽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自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牧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唯伽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本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伽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也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伽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伽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蒙令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伽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伽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牧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赖伽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回。
因见伽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敕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御名。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以西域言为名。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伽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显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仍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从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师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神僧传·卷第七
僧伽大师。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龙朔初来游此土。
隶名于楚州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至于泗洲临淮县。
信义坊乞地施标。
将建伽蓝。
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争求布施。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人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异之踪变现不一。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因而裂网折竿者多矣。
伽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伽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伽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之微有红线脉焉。
伽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伽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伽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附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震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狮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福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
警其风厄则索扇。
或认盗夫之钱。
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莫测恒度。
景龙二年。
中宗遣使迎师入内道场。
尊为国师。
寻出居荐福寺。
尝独处一室。
而顶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
烟气满房非常芬馥。
及晓香还顶中。
又以絮塞之。
师尝濯足人取其水饮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
语师曰。
京邑无雨已是数月。
愿师慈悲解朕忧迫。
师将瓶水汎洒。
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
师请以普照王寺为名。
盖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
乃改为普光王寺。
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
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
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
中宗问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
恐是欲归彼处。
故现此变也。
中宗默然心许。
其臭顿息。
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
即今塔是也。
中宗问万回师曰。
僧伽大师何人耶回曰。
是观音化身也。
法华经普门品云。
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即是也。
先师至长安。
万回礼谒甚恭。
师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师迁化后不数月回亦卒。
共 2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