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世民

相关人物:共 229 位
共 2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621 【介绍】: 隋京兆武功人,字无畏。
苏绰子。
北周时拜开府。
入隋,历官纳言、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与高颎同参掌朝政。
从征吐谷浑、辽东。
炀帝时,因谏阻修长城,除名为民。
隋亡后,先归宇文化及,为光禄大夫;化及败,归李密;密败,归东都,越王侗以为上柱国;后又归王世充。
唐太宗平王世充,威一再求见,不许,归卒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五
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西魏度支尚书兼司农卿绰子。仕周,开府。入隋,历纳言,封房公,开府仪同三司。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魏氏。
华阴郑县人。
年十三。
事蔼法师出家。
住西魏长安陟岵寺。
当周之灭法。
独逃匿诸檀信家。
剃发染服。
曾不为变。
至随氏迁都龙首。
诏居大兴善寺。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老焉。
亦其故隐之地也。
诏遣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宣旨引见。
藏固辞。
上益敬慕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尉问。
并施油香薰炉。
三衣什物。
仍名其寺为丰德。
每岁三长之月。
藏必弘智论。
以阐化。
武德初。
制立僧官。
而藏为首选。
然终非世检所乐也。
尝以兴善官供频繁。
愿乞食如律。
晚行头陀西郊柏林墓所。
文帝出游。
过也而叹。
命侍从。
皆脱所服以施。
得衣凡百有馀聚。
藏悉以充营构。
然其所御。
惟纳布大衣。
厚重可四斤许。
服之。
卒六十五夏矣。
曾未尝顷刻去身也。
常坐一食。
形相挺特。
颀然八尺二分。
而步履轻安。
每食时。
千持澡瓶。
足蹑木履。
幽梗盘沮。
自东阜四里。
乘厓而至。
午后复上。
则亦似获神足通者。
故或图写其容貌。
存之至今。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而颍川沙门法林为之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藏。姓魏氏。华州郑县人也。十三出家事蔼法师。当西魏之世。住长安陟岵寺。值周灭法权处俗中。为诸信心之所藏隐。虽王禁剋切不惧刑宪。剃发法服曾无变俗。迄至隋初乃经六载。晦迹人间不亏道禁。自有同尘莫敢联类矣。移都龙首住大兴善。开皇三年。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以为终世之所也。即昔隐沦之故地矣。山水交映邑野相望。接叙皂素日隆化范。后文帝敕左卫大将军晋王广。就山引见。藏曰。山世乃异。适道不殊。贫道居山日积意未移想。陛下国主之体。不夺物情为宗。王具闻帝。帝叹讶久之。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宣敕慰问。并施香油熏炉及三衣什物等。仍诏所住为丰德寺焉。每至三长之月。藏盛开道化。以智论为言先。凡所登践者皆理事齐禀。京邑士女传响相趋。云结山阿就闻法要。逮武德初岁爰置僧官。众以积善所归乃处员内。道开物悟深有望焉。虽预僧僚而身非世检。时复临叙终安丰德。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少时终于所住。春秋八十五。然藏青襟入道自检形神。不资奢靡不欣荣泰。时居兴善官供频繁。愿存乞食尽形全德。纵任居僧务。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终不妄啖僧食。晚居西郊柏林墓所。头陀自静。文帝出游遇而结叹。与诸官人等。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馀聚。藏令村人车运用充寺宇。故使福殿轮奂回拔林端。灵塔架峰迢然云表。致有京郊立望得传遥敬矣。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补。厚重可齐四斗。六十五夏初无一离。受日说欲由来未传。常坐一食终乎大渐。而状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质貌魁梧。峙然峰崿之相。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馀年。面临深谷目极天际。俓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而藏手执澡瓶足蹑木履。每至食时乘崖而至。午后还上。初无颠堕。因斯以谈。亦雄隐之高明者故。图写象供。于兹存焉。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钦藏素业。为建碑于寺门之右。颖川沙门法琳制文。
甄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43 【介绍】: 隋唐时许州扶沟人。
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
唐太宗贞观年间,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寻卒。
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孟静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38 【介绍】: 唐女道士。
江夏安陆人。
初笄离家修道,修习三皇内文,九鼎丹法。
隋文帝开皇间,征赴京师,居至德观,士俗从者甚众。
唐高祖、太宗皆钦重之。
释慧欢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京兆云阳管氏。
弱龄慕道。
而迫于俗累。
谢遣宦娶。
乃获披缁。
时年已三十有七矣。
始从清禅寺崇公。
咨询定法。
存息短长。
冷然有得。
且尘嚣屏绝。
形影相依。
久历星霜。
循守益厉。
尝经行。
偶堕岩石上。
其相悬之势。
不翅寻丈。
而端然寂嘿跏趺自如。
若无所知觉者。
大业初。
京师创建大禅定寺。
追严文帝冥福。
诏居之。
六年二月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九。
遗命施尸飞走。
弟子檀越不忍。
而葬之终南楩梓谷。
树塔勒铭以表章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慧欢。俗姓管氏。京兆云阳人也。弱龄厌俗深慕出家。迫以恒日取拔无路。历任僚署频经凉暑。年逾壮齿方蒙本遂。三十有七被缁在道。依清禅寺崇公咨受定法摄心仪体存息短长。观觉安立冷然祛写。兼以志得林泉销形人世。损略尘欲。山学推先。尝经行山顶误堕高岩。乃石上端居不忘禅念。其感灵如此。逮隋文晏驾。建大伽蓝。以欢志德潜被。召而供养。大业六年二月卒大禅定道场。春秋六十有九。遗令施形寒林之下。弟子等敢从德义。送于终南梗梓谷中。率诸道俗立铭树塔矣。
释慧超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丹阳沈氏子。
出家。
以诵法华经为专务。
时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悟一乘之理。
明三观之。
心超与江陵顗公。
仙城命公。
笃志相亲。
积年请业。
行优一众。
德冠诸贤。
思谓其徒曰。
超得忍人也。
复获偕览衡岳之胜。
隋受禅。
乃北入嵩高。
饵药坐禅。
太子勇既召集天下名德。
而遣还之。
以超尤诣道。
独留供养。
及勇废。
徙居定水。
会蓝法师。
以蓝谷之悟真寺迎之。
共隐八年。
倍勤三慧。
大业初。
京师创建大禅定寺。
诏超之。
后以疾辞。
允其归。
皇家肇运。
望重畴昔。
高僧慧因保恭等。
咸就栖止。
未几卧疾。
弟子跪问其所以自任者。
曰生不忻。
死不戚。
吾之素也。
因面西坐曰。
第一义空。
遂长往。
俨如入定。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春秋七十有七。
弟子法成等。
以遗训。
露骸月馀日。
色不变。
太宗开天策府。
闻而叹异。
仍建白塔于寺之北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慧超。姓汎氏。丹阳建元人。禀怀温裕立性怀仁。弱龄厌俗。自出家后。诵法华经闻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独悟一乘善明三观。与天台智者仙城命公。笃志幽寻积年请业。行优智远德冠时贤。思对众命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游衡岭。复与同途留诵经。停亟移岁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饵药坐禅冀言终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总会帝城。以超业行不群。特留供养。而恭慎凝摄不顾世华。及勇废免一无所涉。晚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归宗仰其戒范。会净业法师卜居蓝田谷之悟真寺。钦超有道躬事邀迎。共隐八年倍勤三惠。及大业承运。禅定初基。爰发诏书延入行道。屡辞砭疾。后许还山。德感物情颇存汲引。四川贵望一县官民。莫不委质投诚请传香德。并为经始伽蓝。继综羞粒。大唐伊始荣重于前。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隐沦咸就栖止。荫松偃石论详道义。皆曰。斯诚出要乐也。后卧疾少时。弟子跪问。答曰。吾之常也。长生不欣夕死不戚。乃面西正坐云。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言如入定奄遂长往。春秋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馀日。颜色不变。天策上将闻称希有。遣人就视。端拱如生。自超九岁入道。即诵法华五十馀年万有馀遍。感灵获瑞不可胜言。弟子法成等。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7—631 【介绍】: 唐观州蓨人,字文纪。
少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
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隋为太子洗马,旋擢尚书右丞。
高祖时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频谏太子不听,固请老,解尚书。
贞观时拜太子少师,以足疾太宗特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贞。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纲字文纪。观州蓨人。初名瑗。字子玉。读后汉书张纲传。慕而改之。初为周齐王宪参军。入隋为太子洗马。拜尚书右丞。为杨素苏威所恶。以属吏。会赦免。贼帅何潘仁署为长史。高祖义师至京城。授丞相府司录。封新昌县公。累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进太子少保。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
释慧海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张氏。河东虞乡人。年十四落发。为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年十八。即讲涅槃。既受具戒。专崇禅业。隐于弘农之伏犊山。会周武悉毁仁祠。乃入陈避之。以故戒品无亏。法衣不舍。又采听摄论。研穷其旨。逮大隋御宇。始践京邑。皇姊成安长公主。为建静法寺使居之。门徒济济。传美至今。然性嗜燕嘿。不事讲说。直心道场于斯见矣。仁寿初。诏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置塔。顷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其瑞应皆具别传。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寺。春秋五十七。遗言薄葬。弟子不敢违。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慧海。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久积闻熏早成慧力。
年在童龀德类老成。
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
虽未穷其章句。
略以得其指归。
乃曰。
可以栖心养志者。
其惟佛法乎。
年至十四。
遂落发染衣。
为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
流心宗匠观化群师。
十八便讲涅槃。
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
文旨洞晓词采丰赡。
既受具戒转厌嚣烦。
屏迹山林专崇禅业。
居于弘农之伏读山。
会周武肆勃仁祠废毁。
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
戒品无亏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
大隋御宇方践京邑。
帝姊城安长公主。
有知人之鉴。
钦其德望为立伽蓝。
遂受以居之。
今之静法寺是也。
课业四部三学兼弘。
门徒济济于今传美。
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
缄默自修唯道是务。
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
直心道场于斯人矣。
仁寿已前。
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
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
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
塔基之左有滢。
名曰龙渊。
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
沸涌激注通于川陆。
父老传云。
此水流竭不定。
但有善事相投。
必即泄流奔注。
其徵感如此类也。
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
有人𨇼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
闻舍利初到。
舆来礼忏心既殷至。
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
又感甘泽地如油涂。
日朗空清来苏数万。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
春秋五十有七。
初病极命诸徒曰。
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
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
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
岂揖礼义于嚣尘。
卜宅葬于烦饰者也。
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
弟子钦崇德范。
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
即至相之前岭也。
刻石立铭树于塔所。
自海之立寺。
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延迎宾客。
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
姓马氏。
贝州清河人也。
少出家。
沈静寡世事。
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
言无勃怒滔然远量。
初归猷论师。
学杂心贯通文义。
年始登冠便就讲说。
据法传道疑难纵横。
随问分析曾无遗绪。
有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
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
义曰。
理势未穷何不尽论。
散曰。
余之难人问不过十。
卿今答势不尽。
知复何陈。
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
乃南达建业。
传弘小论屡移声价。
更隆中土。
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
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
咨义决疑日不虚席。
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
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
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
一处五讲常系法轮。
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
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
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
不欲显黜于前故。
英雄敬其卑牧。
传芳又甚于昔。
仁寿二年。
隋汉王谅。
远迎志念法师。
来华京室。
王欲衒其智术也。
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
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
义厕其筵肆聆其雅致。
乃以情之所滞。
封而问之。
前后三日。
皆杜词莫对。
念处座命曰。
向所问者乃同疑焉。
请在下座返询其志。
义潜隐容德世罕共宗。
及见慧发不思。
合京竦神传听。
其为显晦皆此类也。
炀帝昔位春宫。
献后云背。
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
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及义对扬玄理。
允塞天心。
沙门道岳命宗俱舍。
既无师受投解莫从。
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
岳每叹曰。
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
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
并炀帝所钦。
日严同止。
请义开演杂心。
顾惟不竞。
即就元席。
既对前达不事附文。
提举纲纽标会幽体。
谈述玄极不觉时延。
其为时贤所重如此。
以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京郊之南。
东宫舍人郑颋。
为之碑颂。
初义仁寿二年。
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
将入道场。
数之加得十二分。
又放光明。
随人缘念色相不同。
青红紫白同时异见。
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
前后放光日流数度。
将入塔夕。
复于基上气发黄紫。
去地四尺。
填平后夜又放大光。
上属星汉下遍城邑。
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四年春末。
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
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
来迎于义。
腾踊往还都无所畏。
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
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
因即奔注。
至粲亡后泉涸积年。
及将拟置。
一夜之间枯泉还涌。
道俗欣庆。
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
旋绕道场。
遍照城郭。
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僧智满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贾。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颇盛。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文帝时,又迁岚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七岁出家。即宗定业。弱冠登具。乃弘律乘。又听涅槃。能通大指。住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运再隆。推而广之。则满之力为多。故礼忏以摄疏情。宴坐以陶凡累。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然非明證。法不轻授。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息心之士。从之如归市。俄依瓒禅师于雁门。久之徙入京。益弘静学。隋季之乱。复偕同志五十馀人。西遁岚州土安山。方天下扰攘。而斯地深僻。曾不觉知。抑固道力所感欤。义旗初建。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及躬往顶礼。殊觉凛然。顾谓裴寂曰。孤于禅师。毛发惊竦何耶。寂曰。此则戒神所护而然。他日又见曰。弟子举义师。以戟定天下。凡以济拔众生也。惟禅师慈悲加被。愿使往来无障。武德元年。诏以许公宅。为义兴寺。俾满居之。三年诏入京。时都督弘农公刘护。以捡狁方𡨥边。人情恐骇。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而禅坐如常日。沙门道绰问曰。万法本空。然或以观相入。或以机缘悟。何也。答曰。缘无所缘。相无所相。如是悟入法亦无法。乃溘然而逝。是年六月九日也。寿七十八。建塔树碑。葬于龙山童子谷。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在晋阳。
与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满。
满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满。姓贾氏。太原人。立意矜特不群凡小。七岁出家随师请业。凡所受道如说修行。年登冠肇进受具戒。律仪成范资训弥弘。又听涅槃等经。尽其大旨。名教略圆味静终业。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门徒肃穆缁素归依。礼供骈罗积而能散。时属隋初创弘大法。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众杂精粗时兼久近。初则设仪。礼忏用摄恒情。后便随其乐欲。静思宴坐。满躬事众法身预僧伦。形止方雅威严猛肃。眉目浓朗白黑交临。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而满不重身名不轻正法。虽苦邀请未即传授。乃亲为竭诚方等。行道要取明證。梦佛摩顶。并为说法。宛如经相。方为授法。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息心之士又结如林。禅忏兼修止观齐舍。志弘经远随务或乖。又往雁门川。依瓒禅师。涉缘念慧。瓒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具如别传。满嗟遇后展欣附有馀。从瓒历游所在宗习。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俄为文帝追瓒入京。定门斯坏众侣乖张。满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西入岚州土安山内。如前综业。大感学徒。隋季道消。贼徒蜂起。生民坠于沟壑。而满众宛然不散。斯亦道感之会也。大唐建义四众归奔。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初住晋阳真智寺。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武皇别敕。引劳令止许公宅中。供事所须并出义府。躬往礼问睹而惧之。顾语裴寂曰。孤见此禅师。衣毛惊起何耶。答曰。计无馀相。应是戒神所护耳。重以他日修觐曰。弟子济拔苍生。今义兴大造。愿往还无障。当为立寺。既登京辇天下略平。武德元年。乃诏满所住宅为义兴寺。四事供养一出国家。至三年以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有敕特听同安朝寄。武德五年。猃狁孔炽戎车载饰。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烽耀屡举罔弗因之。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乃敕选二千馀僧。充兵两府。登又下敕。满师一寺行业清隆。可非简例。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晋川髦彦沙汰之馀。睹满坐受嘉庆。皆来称美。或拜伏戒范者。或依承习住者。常数二百馀人。而满恒业无怠。精厉其诚。时或惰学亲召别诫。委引圣量诱化凡心。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噎叹良久并由承法。行已感发前人。故得机教不妄弘矣。贞观二年四月。初因动散微觉不悆。遂淹灰管本性无扰。门人同集日遗诫劝。有沙门道绰者。夙有弘誓。友而敬奉。因喻满曰。法有生灭道在机缘。观相易入其门。涉空颇限其位。愿随所说进道有期。满乃盱衡而告曰。积年诚业冀此弘持。缘虚无相可缘。引实有何所引。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幸早相辞勿尘妄识。绰乃退焉。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既而气将渐弱。而志力犹强。侍人围绕观者充室。满端坐举面徐视学徒。时次昆吾溘然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即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合众悲敬衰相现矣。泰山其颓乎。法人斯逝。联类如此。举邑酸切若丧其心。即以其月十二日。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立塔碑德。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洁己清贞冰霜取喻。弊衣节食才止饥寒。频经断谷用约贪染。目不邪视言不浮华。净色子女未尝瞻对。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约时临众诫以行科。馀则静处小房。晬朝方出。室中唯一绳床。钵袋挂于壁上。随道资具坐外更无。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慈接贫苦备诸药疗。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0 【介绍】: 隋唐间僧。
雍州万年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
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禅师。
为华严宗初祖。
在终南山开讲《华严经》。
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坐定于雍州义善寺。
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雍之万年人。年十八弃俗。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珍魏氏。素习定学。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俗号马头。珍营而居之。方鸠工。善类子来。倏就端绪。有犬身黄足白。然不知其所从至。日衔负土木尤勤效。时过中。虽饥不食。事闻。诏所司日给米三升。以旌异之。及其毙。则工亦告备矣。惟珍端坐。终日燕嘿自怡。顺侍旁既久。其神领意会之妙。岂复可量哉。尝化庆州之民设会。始约五百人。及期而至者加倍。檀越有难色。顺曰。幸给之。无忧也。已而人皆厌足。无所欠。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牛马性本驯。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抵齧莫能制。顺过之。二张以告。即为说慈悲法。抵齧顿息。骊山地多虫蚁。顺将领众坐夏其间。而虑乏蔬茹。乃圃而祷之。莳种滋茂。绝蠹蚀。间示人以痈肿溃脓。流血沾污。而人之爱敬者。甚而求吮之。其次求拭之。顺既愈。而吮者之口。拭者之帛。香气久不散。三原县民田萨埵者。患生聋。张苏者。患生哑。顺俱召使前。而聋者能闻。哑者能语矣。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众以请顺。未几僧作龙语曰。禅师既来。义不可以久住。其僧病寻已。此皆物之具有情识。而若足以感动者。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则或难以理推矣。行南野。黄渠适泛涨。方揭厉。水忽中断不流。因径济如遵平陆。既济而水复流。汹涌益甚。见者骇服。至若刊神树。撤鬼祠。斥远巫觋。又其迹之粗者也。贞观十四年。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春秋八十四。葬樊川之北原。颜色经月丰润。阅三期开龛视之。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振绩京皋。阐述华严摄论。以继其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人。禀性柔和未思沿恶。辞亲远戌无惮艰辛。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珍姓魏氏。志存俭约野居成性。京室东阜地号马头。空岸重邃堪为灵窟。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足白身黄自然驯扰。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即有斯异。四远响归。乃以闻上。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龛成无为而死。今所谓因圣寺是也。顺时躬睹斯事。更倍归依。力助缔构随便请业。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由来千人皆足。尝有清河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常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𠲿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三原县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识者谓有阴德所感。故幽灵偏敬致。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并当。祯祥屡见绝无障碍。其奉正也如此。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道俗贵贱皆事邀延。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或复重痼难治。深愿未果者。皆随时指示。普得遂心。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相似不知翻作馀语。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堕陆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财食。顺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无爽归禁。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悲惊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同嗟。制服亘野。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四众良辰赴供弥满。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馀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终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县人。禀性柔和。年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有张河江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齧。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带香气不散。三原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随陆而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勿睹。而不测其然也。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共 2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