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长卿

相关人物:共 57 位
共 5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师。
或谓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则趋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师也。
其必往天台乎。
至剡之石城寺。
见一翁。
貌奇古。
神气秀爽。
问朗曰。
子何之。
曰天台求佛大法尔。
因同行数十里。
憩林树间。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远适哉。
汝于乡里有缘。
宜归以阐化。
毋后也。
言毕而隐。
朗亦豁然心悟。
乃复峰啄涧饮数载。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头陀法。
未几秦望山无故振动。
大龟出焉。
见者咸以为异。
寻有僧𧦬自云门来。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维摩等经。
兼融贯诸论。
众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为师。
𧦬徵维摩义。
朗答殊超迈。
景龙中。
乡里吴川县尉余少兴。
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为檀越。
轮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其顶出。
旁烛山川盈数十里。
由是𧦬公反以师礼视朗。
而朗升座为说法。
变化莫测。
道俗欣庆。
叹曰。
昔者山动龟出。
其祥非为𧦬公明矣。
自是四方学者云萃。
开元四年。
州牧李思绚。
卜于龙山之阳。
建伽蓝以延之。
大设戒坛。
广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会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韦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随众聚敬。
伏于前若听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会门人告逝。
且曰。
吾当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尔。
言讫。
如入禅定。
寿六十四。
禀遗命苶维建塔。
大历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开元寺道钦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萧定撰文。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顿教之首将请为师。
乃逆相谓曰。
汝久积净业吾非汝师。
可往天台当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见一禅翁。
莫知其来。
鹤发冰肤目如流电。
声含钟律神合太虚。
乃问朗曰。
子将何之。
答曰。
欲往天台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数里憩林树下。
而指训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随远。
当化有缘宜归本生度无量众。
言毕求之无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见。
林栖谷饮凡经数载。
乃却归故邑慧安寺。
净名白衣服非法服纯陀工巧心如佛心。
骊珠尚潜师子未吼。
弱丧之终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岭振动俄有大龟呈质。
咸相谓言。
此何祥也。
寻有禅僧曰𧦬。
自会稽云门而来。
身长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维摩等经。
兼博通诸论。
众曰。
神僧也。
大龟应乎此也。
朗秘菩萨行请之为师。
𧦬徵维摩经义。
答曰。
如日照萤火海沃牛迹耳。
𧦬公深器之。
曰真净名也。
景龙中乡人吴川县尉余少兴宗党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
咸共宗事递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项而出。
旁烛山川盈十数里。
含情之类罔不归依。
𧦬公加师资之礼。
由兹反拜请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叹曰。
昔山之震动龟之敩祥。
非𧦬公之应明矣。
至是四方学禅观者臻萃开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绚。
于龙山之阳建伽蓝。
延以居之。
方大设戒坛广邀律德。
有光州岸公会稽超公而为上首。
既而发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圆月满内外俱明。
遍临坛为戒师。
旋请益。
为学士。
众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韦利器深心归向。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
恭请往治所。
朗升法座。
无何熊伏于前。
闻钟而来。
众散而去。
时皆惊惧虞其搏攫。
原其有听法之心耳。
其驯猛兽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门人曰。
吾将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讫俨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禀遗命茶毗建塔。
学者既多。
颖脱则开元寺道饮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传朗之法。
相继若瓜瓞然。
至大历十二年。
新定太守萧定述碑。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所谓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州(今安徽宣城)人。
诗人刘长卿祖父。
历任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等职。
约于武后时至玄宗初年在世。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
永乐大典》卷三〇〇五引《玉台后集》录存刘处约诗1首。
另《吟窗杂录》卷三七收《亡奴诗》2句,《全唐诗》录作刘夷道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东川人。擢进士第。官新乡尉。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称“李东川”。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体。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约751),籍贯不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授新乡尉。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宝八载秋,高适授封丘尉,颀有诗送之。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颀“只到黄绶”。颀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有《李颀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容斋随笔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艺圃撷馀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诗薮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唐诗选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唐诗镜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签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围炉诗话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诗筏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师友诗传录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石洲诗话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石洲诗话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昭昧詹言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嘉兴人。
玄宗天宝初擢进士第。
累官太子右庶子。
奉养继母,以孝闻。
年八十余致仕,母犹无恙。
善为诗,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卒年九十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嘉兴(今属浙江)人,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于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
与王维、刘长卿相友善。
以孝敬继母闻名于世。
为人谦恭揖让,举动有礼。
累官太子右庶子,96岁卒,时德宗贞元年间。
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二。
有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13首,多写田园风物。
《全唐诗外编》补诗5首。
唐诗汇评
丘为(约702一约797),嘉兴(今属浙江)人。
累举进六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743)方登进士第。
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
年卒九十六。
为诗长于五言,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唱和。
有《丘为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王维甚称许之,尝与唱和。
《唐诗解》
丘为,苏人,未免染吴音,然亦清情不凡。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读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无叫号嘄噭之音。唐诗人唯应几近百岁,其诗固亦不干天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曾从萧颖士学。
玄宗时应进士试,屡下第。
至天宝十三载,方登进士第。
历微官,遂浪迹江湖,不知所终。
有诗名,与钱起、刘长卿友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三。
尝从萧颖士学。
玄宗时累试不第,“十年失路”(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
至天宝十三载(754),始进士及第。
尝任侍御史,至江南巡灾。
后浪迹江湖,不知所终。
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七。
邬载有诗名,与钱起、刘长卿友善,钱、刘均有诗惋叹邬载怀才不遇之遭际。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内人,字正言。玄宗天宝二载进士。肃宗乾元中为尚书郎。代宗大历中官潭州刺史,历太子左庶子,迁礼部侍郎。曾三典贡举。工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排行十四。玄宗天宝二载(743)进士及第。约十三、四载,入安西节度副大使封常清幕,参预谋划有功。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尚书郎,出使夏口,与故友李白相遇。代宗永泰初,在淮南田神功幕中任军职。大历二、三年任潭州刺史,与诗人元结有交往,后入朝为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任礼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贡举,时人称其能“妙选彦才”。约卒于十二年(777)后。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谓工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多击节之音”(《唐才子传》卷四。《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诗集1卷。今人陈文华有《张谓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逸》补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句。
唐诗汇评
张谓(约711—约780),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元中客游梁宋、齐鲁,又北游幽蓟。天宝二年,登进士第。入安西封常清幕,又曾参淮南暮府。乾元元年,为礼部郎中,出使夏口,与李白同游沔州南湖。大历二年,为潭州刺史。征还,为大子左庶子,迁礼部侍郎,掌大历七、八、九年贡举,复知东都举。大历十二年尚在。有《张谓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间条有他人之作。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谓字正言。河南人。天宝二年进士。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中官礼部侍郎。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谓《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对酒行》,在物情之外,但众人未曾说耳。亦何必历遐远、探古迹,然后始为冥搜?
唐才子传
(谓)工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多击节之意。
唐诗归
钟云:七自律,诗家所难。
初盛唐以庄严雄浑为长,至其痴重处,亦不得强为之佳,耳食之夫,一概追逐,滔滔可笑。
张谓变而流丽清老。
可谓善自出脱。
刘长卿与之同调,俗人泥长卿为中唐,此君,盛唐也,犹不足服其口耶?
且初唐七言律,尽有如此风致者,因思“气格”二字,蔽却多少人心眼,阻却多少人才情。
诗筏
张谓侍郎七言律,多奇警之句。及死后见形,独爱人诵其“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二语。
《载酒园诗话又编》
张正言诗,亦倜傥率真,不甚蕴藉,然胸中殊有浩落之趣。“眼前一樽又长满,胸中万事如等闲”,有此风调,固宜太白与之把臂。
围炉诗话
读张谓《杜侍御送贡物》及《代北州老翁》,其人子美之流。
《诗学渊源》
(张谓)诗取实境,颇有高致。盖自李、杜以后,风尚所趋呈反复,齐、梁一体,唯独主于性灵,故使事无迹,而以传神为能事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768 【介绍】: 唐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字茂政。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玄宗天宝十五年擢进士第,授无锡尉。代宗大历初,王缙为河南节度,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7?—770? 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10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后又获萧颖士、李华奖掖。
玄宗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授无锡尉。
代宗大历初,王缙为河南节度使,辟为掌书记,官至右补阙。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艺文志四》《皇甫冉诗集》注,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
刘长卿、严维、刘方平相善,有唱酬。
“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五七律风格清迥,为时所重。
有《皇甫冉诗集》3卷,为其弟曾编定,独孤及作序,称有350篇。
全唐诗》编为2卷,仅存230篇,已非其旧。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
唐诗汇评
皇甫冉(约717-约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州)。十岁能属文,为张九龄所赏,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天宝十五年(755)登进士第,授无锡尉。罢任游越,隐居阳羡,后官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广德二年,王缙为河南元帅,表掌书记。入朝为拾遗,迁补阙。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阳,卒于家。工诗,与弟皇甫曾齐名,时人方之晋张载、张协。有《皇甫冉诗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二卷,颇与他人作品相杂。
全唐诗补逸
皇甫冉字茂政,安定人,避地寓居丹阳。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大历二年卒,年五十四(据独孤及撰《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一
冉字茂政。天宝中进士。授无锡尉。王缙帅河南。表掌书记。累迁右补阙。

作品评论

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鱼甫公集序》
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尝代不过数人,补阙其又也。……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非师资所奖,每舞雩咏归,或金谷文会,曲水修禊,南浦怆别,新声秀句,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
中兴间气集
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与“闭门白日晚,倚仗青山暮”,及“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长辔未骋,芳兰早凋。悲夫!
高仲武《皇甫冉集序》
皇甫冉补阙,自擢桂礼闱,遂为高格。往以世道艰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变色。于词场为先辈,推钱、郎为伯仲,谁家胜负,或逐鹿中原。如“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又“裛露收新稼,迎塞葺旧庐”,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
唐诗纪事
张迪江深爱之,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唐诗品》
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高仲武极取《巫山篇》,至于排体所长,乃遗采拾。如《奉和独孤中丞法华寺》,全篇绮密,形神兼茂;而拟骚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宝以后作者虽多,而翩翩然有盛时之风,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岂作兰玉森然之会耶?
《大历诗略》
补阙诗五言之善者,犹夷绰约,有何仲言之音韵,特歌行体弱耳。律诗当与李从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闲淡过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南阳湖阳人。
玄宗时登进士第,又中书判拔萃科。
累历祠部、度支员外郎。
天宝中,为汀州刺史。
代宗大历间,任润州刺史,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友善。
曾辑杜甫诗为《杜工部小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名又误作樊冕、楚冕、樊光。
郡望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句容(今属江苏)人。
玄宗时登进士第,又中书判拔萃科。
初任硖石主簿,又曾任祠部、度支员外郎。
天宝中,为汀州刺史,历兵部员外郎。
代宗大历时任润州刺史。
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友善,有诗唱和。
善诗,有诗名于当时。
殷璠曾收其诗入《丹阳集》,芮挺章《国秀集》亦选入其诗。
晃曾集杜甫诗为《杜甫小集》,并为作《杜工部小集序》。
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传》、《元和姓纂》卷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四及卷二二。
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1联。
唐诗汇评
樊晃,生卒年不详,郡望南阳湖城(今河南唐城湖城镇),后徙居淮南。天宝初,举进士。肃宗朝,官祠部度支二员外郎、汀州刺史。大历五年、官润州刺史,集杜甫遗文二石九十篇为《杜甫小集》六卷,自为序。开元中又有硖石主簿樊光,句容(今属江苏)人,或以为即樊晃。《全唐诗》收诗一首,原属樊晃,出《国秀集》:又残句一,原属樊光,出《吟窗杂录》。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冕。开元时擢书判拔萃科。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光。大历时官硖石主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0—约780 【介绍】: 唐吴兴人,字仲文。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玄宗天宝九载进士。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世传诵。肃宗乾元中任蓝田县尉,与王维相过从。历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0?—782? 字仲文,排行大。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一说九年),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安史乱起,逃难在外,肃宗至德二载(757)在长安迎肃宗还京。乾元元年(758)前后任蓝田县尉,与隐居终南山之王维酬唱,得王维称许。宝应二年(763)后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太清宫使。传附《旧唐书·钱徽传》,事迹见《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传》、《嘉泰吴兴志》卷一六、《唐才子传》卷四等。今人傅璇琮有《钱起考》。钱起诗才清逸,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因久历台阁,诗多应景献酬之作。长于饯送,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达官贵人出使作牧而无二人诗祖饯者,时论鄙之。其诗不甚接触社会现实,有粉饰太平之倾向。然艺术水平较高,高仲武称其“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中兴间气集》卷上),列于大历诗人之首。其诗众体兼擅,不拘一格。歌行风华流丽,为大历翘楚;古诗清空工致,在盛唐浑厚质朴外别开一境。近体闲雅纤秀,语言洗练,足以代表大历诗风。五绝《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步武王维《辋川集》,别有恬淡趣味,颇为人称道。《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钱考功集》10卷。今人王定璋有《钱起诗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混入其孙钱珝诗多首,如《江行无题一百首》、《同程九早入中书》、《赴章陵酬李卿赠别》、《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等。今人吴企明《钱起钱珝诗考辨》一文有辨析。《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乾元中任蓝田尉,与王维频有唱和。大历中,官司勋、祠部员外郎,迁考功郎中。建中末或贞元初卒。起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钱郎”。又与卢纶、韩翃、吉中孚、司空曙、苗发、耿湋、崔峒、李端、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有《钱起诗》一卷。今有《钱考功集》十卷行世,其中《江行无题一百首》等乃其曾孙钱珝诗误入。《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载李巨榜及第。大历中,与韩翃、李端辈号十才子。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起。吴兴人。天宝十年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大历中官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且如“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又“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皆特出意表,标雅古今。又“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则礼义克全,忠孝兼著,足可弘长名流,为后楷式。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南部新书
大历来,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无钱起、郎士元诗祖送者,时论鄙之。
韵语阳秋
钱起与郎士元齐名,时人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然郎岂敢望钱哉!起《中书遇雨》诗云:“云衔七曜起,雨拂九门来。”《宴李监宅》云:“晚钟过竹静,醉客出花迟。”《罢官后》云:“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对雨》云:“生事萍无定,愁心云不开。”亦可谓奇句矣。士元诗岂有如此句乎?《赠盖少府新除江南尉》云:“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题王季友半日村别业》云:“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此何等语!余读其诗,尽帙未见有可喜处,以是知不及起远甚。
唐诗品汇
天宝以还,钱起、刘长卿并鸣于时,与前诸家实相羽翼,品格亦近似。
至其赋咏之多,自得之妙,或有过焉。
《批点唐诗正声》
钱诗亦有奇趣,盖刘为主盟,而钱为尸祝矣。排律自钱起以后,自是一格,中间随珠、燕石俱在,观者少失淘洗,便坠迹蹊径矣。
四溟诗话
钱、刘七言近体,两联多用虚字,声口虽好,而格调渐下,此文随世变故尔。钱仲文七言律,《品汇》所取十九首,上四字虚者亦强半。
唐诗归
钟云:钱诗精出处,虽盛唐妙手不能过之,亦有秀于文房者。
泛览全集,冗易难读处实多,以此知诗之贵选也。
诗薮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钱仲文清新闲雅,风趣一变。
唐音癸签
唐七言律……钱、刘稍加流畅,降为中唐,又一变也。
《诗源辨体》
钱、刘才力既薄,风气复散……五七言律造诣兴趣所到,化机自在。
《唐诗品汇删》
流利清隽,钱、刘亦可式也。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刘颇闲婉,其失也浮;钱稍峭厉,其失也滞。似正相反,不知当时何以钱、刘并称。
《唐诗别裁》
仲文五言古仿佛右丞,而清秀弥甚。然右丞所以高出者,能冲和,能浑厚也。
《大历诗略》
钱起诗尽有裴、王意,其失也浅。储、王作清诗,定有厚气裹其笔端。(《小澥草堂杂论诗》仲文五言稍近宣城,亦工起调,顾语多轻俊,体质不厚,为逊储、王。
《大历诗略》
仲文诗如芷珠春色,精丽绝尘,右丞以后,一人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
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起与郎士元,其称首也。然温秀蕴藉,不失风人之旨,前辈典型,犹有存焉。
《说铃》
予谓中唐七言律诗,……唯钱员外规模摩诘,差属秾丽。
《唐诗笺要》
理致清淡,仲文之长。高仲武称其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未免太过。
石洲诗话
盛唐之后,中唐之初,一时雄俊,无过钱、刘。
然五言秀绝,固足接武,至于七言歌行,则独立万古,已被杜公占尽,仲文、文房皆浥右丞馀波耳。
然却亦渐于转调伸缩处,微微小变。
诚以熟到极处,不得不变,虽才力各有不同,而源委未尝不从此导也。
石洲诗话
钟仲文七律,平雅不及随州,而撑架处转过之。
《岘佣说诗》
大历钱.刘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淡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朓,清新扬采,寥然远音。《登高》、《愁望》、《苦雨》、《秋夜》诸篇,茜逸神清,宛然齐秀。《行路难》、《秋夜长》,亦梁陈之选也。五律则“山来樵路”、“岸去花林”,与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橘柚”体境同工,不徒“江上峰青”、湘灵千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共 5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