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克符道者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入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至高安。
谒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矮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冲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谓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其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造曹溪礼祖塔。
自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我常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拣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因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闲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闲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问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诸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诸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自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圆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有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诸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诸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么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帅南平钟王。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问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夏。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疑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过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明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僧宗渊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80 【介绍】: 宋僧。密州高密人。俗姓宫。幼通经籍。出家于东莱北禅院。僻好吟诗,尝学“齐己体”,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居宜阳柏阁山,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有《洛西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宫氏。高密人。幼习儒业。稍长忽辞亲。落发于东莱北禅院。俄参历江南诸禅席。以究明圆顿宗指。且嗜诗辞。每有吟咏。则以齐己为师法。曰吾当练字煅句之时。缘情错虑。将高出曾霄之上。而深入重泉之下也。悉揽天下山川形胜。自以为无足惬己者。乃居宜阳柏阇山。以求其志。孤介脩洁。凡俗不易造见。日持诵观音普门品。盖尝有善相者。以渊为不寿。而勉之也。太平兴国五年十月。令工作龛座如鹿顶。且趣之曰。明日要用。毋缓也。明日果坐逝。年八十三。树塔于宝云之原。而窆焉。所著述有西洛集。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宗渊。
姓宫氏。
高密人也。
幼通经籍察慧若神。
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
资神润己往造实归。
僻好吟诗于荆楚间。
尝师学于齐己之体。
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览天下山川且曰。
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
爱宜阳柏阁山居之以求其志。
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日别持观音支品。
盖曾有善相人。
言渊促龄。
勉令受持普门品也。
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预言终期。
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
连促木工。
明日斋时要用。
至是果坐终焉。
乡人无远近皆来焚香设拜。
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著挽辞五十首。
一云。
举世应无百岁人。
百年终作冢中尘。
余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纸衣一袭葬焉。
后开发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
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万物。
絪缊而出。
鼓动而萌。
由庶类以蚩蚩禀自然而历历。
自然者道。
道惟本心。
心无不通。
通物之理之谓道也。
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
若究天倪物亦惟一。
乾一也。
坤一也。
殆乎因动成变以变。
求占则生象不一欤。
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
或用其牡而疏其雄。
或同乎根。
而异乎实。
鳄飞似鸟橘移成枳。
交玃为伧羽嘉生凤。
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
杂之时大矣哉。
事有重貤物有纷纶。
乃彰杂名非一。
名而统尽。
故曰。
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
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
唱者固必有和乎。
导者固必有达者。
终南释氏观览此题。
得在乎歌赞表宣。
失在乎兼才别德也。
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
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
何止声表无所不容。
或曰。
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
通曰。
象班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
如其立教。
如其为人。
匪独阴阳不专刑律。
或兼名墨或涉纵横。
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
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
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
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
通曰。
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
此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
今作传者若游夏焉。
观其起隐终哀。
何敢措一辞也。
或曰。
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
通曰。
声之用大矣哉。
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悟。
唯忍土最尚音声。
行为佛事。
及观音说圆通。
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
故若毗目仙人香积世界。
乐不乐爰居之耳。
圜不入方凿之穿。
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马。
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
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
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
乃可谓宫商佛法。
金石天音。
哀而不伤。
乐而不佚。
引之入慈悲之域。
劝之离系缚之场。
脱或执受不精。
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
于今搜有邻之德。
聚兼讲之才。
三人之师于斯见矣。
四战之国孰敢攻乎。
得非备五彩而服章。
舍八风而成乐。
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
动塔铃。
而贯虹霓。
副天请而都讲随。
占地理而宰臣应。
观音摩其发顶。
弥勒诉其雷神。
始化倭民坐亡举指。
见慈颜而不怒。
作诗式以安禅。
巨蟒不惊。
山魔慑伏。
临神鉴而悬知澄汰。
礼天冠而誓隐灵踪。
破瓮飞乌劳身代畜。
衡山衣草禹寺明心。
养童女以身全。
遇毒流而命在。
德符禅月躯涉碛沙。
或辩之利通。
或声之流靡。
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
同五事之俱举。
故强名为杂也。
薝卜接栴檀之树。
数倍馨香。
鹰鹯育金翅之巢。
千重猛鸷。
咨尔同道听乎直言。
为僧不应于十科。
事佛徒消于百载。
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以修为华萼以證为子实。
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
周覆三千大千。
号之曰大菩提树也欤。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江南人。
髫年北游。
获落发。
听讲致名位。
尤通法华。
诵持专至。
后礼僧伽像塔至泗上。
太平兴国八年。
诏宦者李神福。
以幡华上供。
且奉感应舍利。
至寺附新塔以葬。
德因誓。
以躯命供养。
乃先舍衣盂资生之物。
悉以饭僧。
然后服以灌油纸衣
拜辞大众。
手持双烛。
登积薪上坐。
待烟𦦨之炽。
而诵经不辍。
既而身摧声息。
灰烬迸散。
噫亦可谓勇猛精进者已。
则是年四月八日也。
顷之神福旋京师。
具以事闻。
上为之动容。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怀德。本江南人也。髫年离俗谨愿饰身。诵通法华经得度。自尔虽登讲肆终以诵持为专务。晚游泗上礼僧伽塔像。属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华上供。并感应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德遂誓焚躯供养。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斋僧一中。然后自衣纸服身缠油蜡礼辞僧众。手持双烛登柴𧂐中。发火诵经。观者莫不挥涕。德至火炽熛高。其身聊侧。犹微闻诵经之声。一城之人无不悲悼者。淘汰舍利甚多。乃太平兴国八年四月八日也。使臣回奏。上为之动容焉。论曰。界系之牢不无我所。浮生之命连在色身。皆自贵而轻他。悉己多而彼少。而增靳固。但长悭贪。若骊龙之吝珠。犹𤛆牛之爱尾。孔惜翠羽麝护香脐也。其如儒氏彝伦孔门徽典。以己私之饥体曰父母之发肤。不敢毁伤恒知保慎。复有好自标遇三年不见于门生。且事尊严一坐不垂于堂庑。及乎心游方外教脱域中。或大善之克成。非小愆之能绊。许友以死杀身成仁。渐契不拘将邻直道。至有黜礼乐薄忠信去健羡饮淳和。乃有洗耳辞荣抱石沈水。与儒则一倍相反。于释则分寸相邻佛乃为物捐躯利生损命。与其不拔胫毛为利也。伏腊殊时。与其惜父母之亲体也。参辰各见如此乃验教之深浅行之是非。譬犹出泉货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我世尊因地也。初唯减口次则脱身。车服越共弊之心。象马过借人之乘。辍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用若拂尘舍犹脱屣。复次唼肤待饫剜自副求。或指然一灯。或身均百脔。救羸虚之虎。化长伟之鱼。因超劫归弥勒之前。先成佛享释迦之位。皆从旋习始外财而终内财。及熟善根变难舍而成易舍。夫辍外财外财难舍。难舍凡夫也。捐内财内财易弃。易弃菩萨也。须知三世诸佛同赞此门。是真实修。是第一施。岂不见僧崖菩萨安详陟于柴楼。大志道人慷恺焚其腕骨。人皆难色。彼有易容。盖累世之曾为。致今生之又舍。舍而复舍。估七宝以非珍。空而又空。以三轮之绝轨。乘兹度岸。是曰真归。得金刚坚固之身。留玉粒驮都之应。今之录也。藏则当乎炎暑裸喂蚊虻。寿则试其浮图坐中圆寂。定兰感天王而还眼。鸿休拒大盗以偿冤。明饲兽而破悭。超然灯而烬指。加其舌根不坏身溺不沈。入薪塔而。自焚露赤躯而受咋。以前诸德也。念业异熟为所依趣。知身是幻幻体何凭。悟质如沤沤形暂起。幻从心造假伪相寻。沤散水澄浮沈互有。是故大圣几生所计。小乘润生尽期。贵息苦依思除我倒。非谓视同糠秕观若尘炱。譬之寄习学于茅庐附弯弧于土垛。为选登云之路。为求出塞之功。然后赐宅一区门罗八戟。方云贵土始利封侯。以其乳哺之囊转得那罗之器。亦复如是或曰。用斯声教化我中华。得非韩吏部所患非杨即墨而况加其佛乎。攻乎异端斯害孔炽。对曰。正谈仁义则道德相悬。正说苦空则忠信可薄。还借韩之譬况。坐井窥天非天之咎。孔门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庄子曰。劳我以生息我以死。若观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灭。随其善恶业缘受报。故有好丑。若由业因也。是用将粗易细以弱商强售苋陆之脆形。博华鬘之珍服。既熏当种而起现行。生胜已生报强前报。刳肉眼而招佛眼。割凡躯而贸金躯。尼拘之子至微。荫车之形不少。是为真语。非谓食言。菩萨利他适足以学。或曰。夫行然鍊。善人则不疑。其有不善之人。惯尝刲割。谓疼痛。为诙谐。堪受凌迟。谓炙炮为戏剧。或敩人而偶作。或诳世而强为。此则栽何善根。自求辛螫耳。对曰。虽则顽民喜忍恶少耐伤。且经念以然烧。或浅诚而喂饲。冥招善报。已种良因。以浮泛心得浮泛报。昔有女子戏披袈裟。婆罗门醉著法服。其缘会遇道果终成也。或曰。义净传译重累再三。今勿然炼。伊人亲游西域备熟方宜。至乎教乘罔不详究。不许毁伤何邪。对曰。此专缚阿笈摩之教。安能沮坏摩诃衍法耶。设或略舍内财决定当圆檀度。故庄严论云。若能施自身命则为希有。成菩萨檀度也。将知四轮出世十善行时。有道则尧下足淳民。奉孝则曾家生令子。我圣上践祚之四载。两浙进阿育王盛释迦佛舍利塔。初于滋福殿供养。后迎入内道场。屡现奇瑞。八年二月望诏于开宝寺树木浮图仅登于尺。先藏是塔于深甃中。此日放神光亘烛天壤。时黑白众中有炼顶指者。有然香炷者。宣赐物有差。苟非大权菩萨大福天王。安能激劝下民而捐身宝者乎。直令此地螺髻见而珍宝成。还觉其时鹫峰净而土田变。范云缀史纪数色之徵祥。王劭编文书几州之葬塔。隋分舍利。唐瘗真身。比乎我朝。田陇与铁围争其疆畔耳。此篇所载。成传开宗。令能忍难忍之人既亡若在。使舍身受身之者虽死犹生。图五芝于草木之前。列四瑞于鳞毛之表。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式者也。
僧守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藁城人。
居龙兴寺。
性聪慧,通经好禅。
哲宗元祐间,赐号回照大师。
纸衣一袭付其徒,至旬,乃易衣诵经,合掌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出住庐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守珣号佛灯。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称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乞还障南。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佛灯。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坐宵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吾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然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从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迄还鄣南。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珣。号佛灯。安吉施氏子。初参广鉴瑛禅师。不契。遂造太平。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彻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昼。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师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因举灵云悟桃语诘之。了无疑滞。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入众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疑其未然。乃曰。须我勘过始得。令人召至。拉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师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随声应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曰。伸脚在缩脚里。悟大称赏之。师出世凡四坐道场。声光赫奕。后殁于天宁。将化。谓双槐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辰。吾将至矣。乞还鄣南。四日。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师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不与同条死。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师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火浴。舌根不坏。郡人陈师颜。宝函藏于家。痊骨于普应院之侧。师法貌清整。举扬宗旨。绰有祖父之风。有时谓众曰。兄弟如有省悟处。不拘时节请来。露个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师唤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诀疑情何为。威仪不具。僧顾视衣裓。师喝出。机锋严峻类如此。其住何山也。因岁旱。郡守请祷于师。师勉从为升座。怒目瞪天骂曰。阿谁教尔强为天。雨应声而至。人呼为珣骂天。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守珣。
号佛灯。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岁弃家。
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
珣初参广鉴瑛不契。
竟谒佛鉴。
佛鉴孤硬难入。
珣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昼坐宵立。
逾七七日。
惫甚。
适佛鉴垂语曰。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珣踊跃便出法堂。
即投灵云。
见桃花颂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曰。
如何是灵云不疑处。
对曰。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彻在。
那里是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喜之。
会佛果至。
鉴称珣见处稳实。
且曰。
此子自治。
严刻密室。
如对大宾。
后当有造。
佛果佯诺。
乃私招珣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珣落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对曰。
潭深鱼聚。
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诏佛鉴住蒋山。
佛果移书与鉴。
必以珣首蒋山众。
由是湖海知名。
建炎间。
住天圣。
开堂时。
内翰王公问。
三圣逢人则出话。
珣笑曰。
公曾阅诗否。
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
珣曰。
诗云。
湖光潋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公乃大称。
珣于朝待制潘良贵。
尝以南泉斩猫话。
请益于珣。
珣曰。
如今士夫说禅说道。
秖依著义理便快活。
似将钱买油糍。
吃了便不饥。
其馀便道。
是瞒他亦可笑也。
贵领旨后。
以居士身。
弘珣之道。
珣迁何山。
晚居天宁。
每怜学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泻秋河。
间有窃议。
不遑恤也。
尝举婆子烧庵话曰。
大凡扶宗立教。
须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虽是个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费酱。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
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
自非个俗汉。
知几洎乎巧尽拙出。
然虽如是。
诸人要会么。
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
乃问道吾。
还见火么。
曰见。
沩曰。
从何处起。
曰除却经行坐卧。
请师别致一问来。
沩山休去。
乃曰。
连天野火了无涯。
起处犹来辨作家。
眼里瞳人双翳尽。
面前遍界绝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毕竟从甚处起。
汲水僧归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头沙。
有僧问宾中宾。
珣答。
客路如天远。
候门似海深。
宾中主。
珣答。
长因送客处。
忆得别家时。
主中宾。
答相逢不必问前程。
主中主。
答一朝权祖令。
谁是出头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珣曰。
大海若知足。
百川应倒流。
又尝谓众曰。
兄弟若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
须来露个消息。
会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珣起秉烛。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决疑情。
因甚威仪不具。
僧顾衣裓。
珣便逐出。
绍兴甲寅。
从天宁归鄣南告寂。
侍者请遗偶。
珣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坏。
塔于宝应院。
珣初在庐山日。
有僧彦威。
冬月用荻花絮纸衣
珣见大瞋曰。
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
岂有心学道耶。
威大惊。
退问兄弟。
时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
佛灯于七七之际。
顿了大事。
圆悟尚剥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铁纲举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
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称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乞还障南。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呜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印肃。
号普庵。
袁州宜春余氏子。
生六岁。
梦一僧点其心。
曰他日当自省。
既觉以臆示其母。
见当心有一点。
红莹大如樱珠。
未几。
从寿隆院贤公出家。
年二十七。
落发具戒。
师容貌魁奇。
智性巧慧。
贤。
器之。
勉读法华。
师曰。
尝闻诸佛元旨。
必贵了悟。
数墨巡行。
何益于事。
遂辞师。
游湖湘。
谒牧庵忠公于大沩。
问。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忠竖起拂子。
师遂有省。
寻归受业院。
院有邻寺慈化者。
众请住持无尝住。
师布衾纸衣
调粥二时。
禅寂外。
唯阅华严经论。
忽大悟。
遍体汗流。
喜曰。
我今亲契华严境界。
述颂曰。
捏不成团拨不开。
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来。
自后发为语句。
动悟幽显。
有不期然而然者。
一日忽一僧冒雪至。
师目之。
喜曰。
此吾不请友也。
拉与寂坐。
交相问答。
或笑或喝。
僧曰。
师再来人也。
不久当大兴吾教。
乃指雪书颂而行。
自是慕向者众。
师随宜说法。
或书偈与之。
有病患者。
折草为药。
服之即愈。
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
与之颂。
咸得十全。
至于祈禳雨晹。
伐怪木。
毁淫祠。
灵响非一。
繇是。
鼎新梵宇。
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
师当空一画。
云会么。
云不会。
师曰。
止止不须说。
将化。
书偈于壁。
集众垂示曰。
诸佛不出世。
亦无有涅槃。
入吾室者。
必能玄契矣。
善自护持。
无令退失。
索浴跏趺而逝。
乾道五年七月也。
世寿五十五。
僧腊二十八。
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普庵禅师。名印肃。政和乙未冬。生于袁州宜春。余姓肃生。祥光烛天。莲生道周。异香远馥。襁褓中即善世言。梦异僧点其胸曰。汝他日当自省去在。即寤白母王氏。视胸有赤点。如含桃状。王氏恍悟初徵。遂舍肃于寿隆寺。师事沙门贤公。贤尝授以法华经。肃曰。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乎道。贤大惊。以大器期之。遂遣行脚。侣戒修谒牧庵忠于沩山。度岭。望丛谷中。有跨黄犊人。近之则忠公所跨者虎也。修拟避。肃下腰包。进前不审。忠微笑以手西指。令其前行。将及寺门回望。惟忠公策杖而来。失虎所在。二人具威仪。请益于忠。忠曰。何迟乎。望汝久矣。肃进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以拂示之。肃有省。时年二十九矣。归寿隆。袁州尹梦金甲人告曰。普庵大士。行道时至。言讫。天光五色。尹惊异。适刘长者亦感异徵。捐资鼎建大伽蓝。袁尹俾物色于寿隆。请肃主之。号曰大慈化寺。肃既居慈化。楮衣粝食。胁不沾席。十有二年。一日诵华严论。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通身汗流。乃大声示众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李公长者。于此大经之首。痛下一椎。击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汤消雪。不留毫发。许于后进作得滞碍。普庵一见。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气。充塞虚空。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然后破一微尘。出此华严大经。遍含法界。无理不收。无法不贯。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弥勒楼台是我体。善财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贤是我同参。不动道场遍周法界。悲涕欢喜踊跃无量。大似死中得活。如梦忽醒。良久云。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即说偈曰。捏不成团擘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复谓心斋圆通二子曰。达本情忘知心体。合汝作么生会。二人各以颂呈。肃不诺。乃引声长吟。以示之曰。先天先地。何名何样。阿曼陀无物比况。触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当。且轮回滞名著相。圆融法界无思无想。庐陵米不用商量。血脉才通。便知道击木无声。打虚空尽成金响。又曰。柏庭立雪一场败缺。了无为当下休歇。百匝千围但只者孤圆心月。不揩磨镇常皎洁。无馀无欠。无听无说。韶阳老只得一橛。十圣三贤闻举著。魂消胆裂。惟普庵迥然寂灭。俄有异僧。名称道存。冒雪而来。肃大喜。互相徵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存合爪叹曰。师再来人也。大兴吾道。非师而谁。乃指雪书颂而别。于是肃大唱佛眼宗旨。盖其师牧庵忠观水磨。发明心要于佛眼拂下。后尝以白木剑。迫死心禅师。死心引颈而笑。忠作舞而出。故冯济川曰。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死心室内容慧剑以相挥。忠出入江湖。人莫测之。宣和间。湘潭大旱。祷雨不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时以佛僧目忠。肃既见忠后。亦以神异。利济含灵。藏污耐垢。不知有己。演释谈章咒。旋天地。转阴阳。世盛传之。布于弦谱。而弭灾焉。至其异迹。不可胜纪。有问曰。师修何行业。而得此三昧。肃当空一画云。会么。曰。不会。肃曰。止止不须说。归宗贤禅师曰。慈化乃吾党黄钟也。惜哉时流独传其迹耳。肃道满异邦。义学窃疑。其宗趣莫详。肃悯而说偈曰。苍天苍天。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一日书偈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乃结跏趺坐。令侍者鸣钟众集。瞑目而逝。时乾道己丑年。七月二十一也。 赞曰。荻苇之间。病鸟栖焉。六合之外。曲士藐焉。故肃公现三头六臂。而传持祖道。其心良苦矣。悠悠者独以神通见推。则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属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之龙池。
请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龙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龙。
受三皈戒。
龙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王。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异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宁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宁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初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寺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宁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走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宁拟进语。
公又喝。
宁拟退。
公连喝之。
宁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宁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宁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宁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龙池致宁。
宁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连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宁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金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华岳迅烈风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尧舜力。
洪武元年。
宁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
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
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
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
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
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
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
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
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
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
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
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
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
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
”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
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
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
”无用嗒然一笑。
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
”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
”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
”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
逢龙即住,逢池便居。
”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
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
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
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
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
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学侣闻风,遐迩奔赴。
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
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
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
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归龙池。
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
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
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
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
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
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
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
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
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
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
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
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
壬寅,退归龙池。
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
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
未几,成大丛林。
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
”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
寿七十八,腊六十五。
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
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
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
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人物简介

爱吟前草·附刻慈惺圃寄常理斋诗序
慈惺圃名国璋字奉峨惺圃其号也与常理斋居相近同学素契时相唱酬癸酉惺圃举于乡理斋犹未第也及理斋仕蜀惺圃尚家居邮筒往来遥为赓和不异曩时至戊戌腥【腥:惺】圃始捷南宫官农曹而理斋死于难已六年又七年惺圃亦卒于京邸矣惺圃之逝也一子方幼理斋之荫嗣衣轩已为唐县宰闻其丧来吊见书笥纷然狼籍家人舁敝簏于庭将焚废纸衣轩恐其有当存也止而捡之则爱吟草殉节录及惺圃自为诗俱杂于其中焉衣轩得之大惊且悲且喜因宝持以付余余既为之刻理斋诸诗而惺圃之诗分年编录观其庚寅草有寄和理斋诗然后知爱吟草之所以幸存者以理斋之寄之也观其癸巳草有哭理斋八首然后知殉节录之所以幸存者以惺圃访求而珍藏之也噫二人生前莫逆情见乎词而是诗同出于故纸中其不为灰烬者几希以理斋之清才峻节天固不忍没亦岂非惺圃在堂之魂魄有以护持之而然耶用是于惺圃之诗有关于理斋者节录而附刻之若其全诗则俟别为汇梓焉乾隆庚戌仲夏王尔烈叙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