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光嗣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唐诗汇评
张蠙,生卒年不详,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
成通中,屡举进士不第,与许棠、张乔等合称“咸通十哲”。
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历栎阳尉、犀浦令。
王建称帝,拜膳部员外郎,为金堂令。
后主王衍游大慈寺,见蠙壁间题诗,甚爱赏之,欲召掌制诰,为宦官朱光嗣所阻。
有《张蠙诗集》二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公》
张蠙生而秀颖,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句,由是知名。初以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赋诗云:“月里路从何处上,江边身合几时归?十年九陌寒风夜,梦扫芦花絮客衣。”主司知为非滥成名。馀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
《唐诗品》
蠙诗稍通格调,力去补衲之弊,遂木复用事。然天才本少,英旨未奇,至于写物象情,乃多肖似。
《五朝诗善鸣集》
象文有“夜烧冲星赤”句,自上而言;“烽高影入河”句,自下而言,皆极奇警。
《载酒园诗话又编》
蠙诗亦多佳,但其最警处,辄不能出前人范围。如《丛苇》诗是集中之冠,“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又一时之冠也,不觉已犯义山《李花》诗“自明无月夜”矣。
宋光葆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福州人。宋光嗣从弟。随光嗣同为前蜀宦官,给事黄门,官宣徽北院使。王衍时,曾请为守备,御后唐,不能用。国亡,托疾居阆州。后唐明宗时,为阆州团练使安重霸所杀。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八
光葆。
光嗣从弟。
以宦者事蜀先主王建。
为给事黄门官宣徽北院使。
累迁东川节度使。
尝请诛唐使李严。
后主王衍不从。
国亡后居阆州。
后唐明宗时。
为团练使安重诲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7—979 【介绍】: 宋僧。
陆泽人,俗姓张。
尝至五台山华严寺,师事超化大师
又从崇法大师传《唯识论》,历数稔,精通所学。
太祖时,赐号宣教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
幼事五台华严寺超化大师出家。
性尤强记。
凡百章疏一览即了。
不数稔获青蓝之誉。
且删多补少。
成贞辨钞。
为四卷以行世。
开宝间。
诏赐紫衣。
号宣教。
太平兴国四年七月四日。
示疾。
终于净土院。
寿六十三。
腊四十三。
树塔葬舍利于龙门山宝应寺之西阜。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普胜。
姓张氏。
深州陆泽人也。
幼岁情爱媮薄。
俄决志趋五台山华严寺。
师事超化大师
或问之曰。
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
彼饶阳者岂无仁祠哲匠乎。
胜对曰。
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
某知妙吉净刹感徵胶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
可不是乎。
众耹斯说。
曰任气小儿有此高识。
我曹俱弗如也。
胜曰。
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徒。
也。
愿入慈门而思利物耳。
迨乎受具南临潞府讲通上生经矣。
闻崇法大师传唯识论盛化洛都。
往从学焉。
凡百章疏经目便识之。
不几稔閒习通精赡。
胜所传者中山贞辩钞讲多误失所。
然昌言曰。
繁略不均解判非当。
乃删多补少为四卷行于世。
太祖神德皇帝赐紫衣。
师号曰宣教也。
以太平兴国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
终于净土院。
亨寿六十三。
坐四十三夏。
门人等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寺西阜。
建塔旌表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
越州诸暨人。
姓翁氏。
世业农。
少与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间。
必宴坐忘归。
人异之。
甫冠即出家。
师授以经典。
略无所解。
乃幡然入径山。
谒妙喜。
喜问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问打坐何为。
曰。
若问何为。
直是无下口处。
喜奇之。
师生长田家。
朴野而无缘饰。
目不知书。
人呼为翁木大。
一日集众采椒。
师与焉。
同辈戏之云。
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
师即应声云。
含烟带露已经秋。
颗颗通红气味周。
突出眼睛开口笑。
这回不恋旧枝头。
众大惊。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给度一人。
喜令侍者十辈。
各探筹卜其分。
缘师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谇语。
果命复探之。
师再获。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发受戒。
拙庵光居灵隐。
俾典宾。
混源密。
主净慈。
命分半座。
师志在晦藏。
无应世念。
然天资夙成。
不假师授。
虽不识一丁。
而吐辞发语。
形为偈颂。
老师宿学。
所不能及。
尚书尤公袤。
宝文王公厚之。
丞相钱公象祖。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嬴得蒲江湖。
因自号无用。
累典大刹。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开禧三年示寂。
世寿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则密乃师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
肝肠是务。
不拘拘于形迹间。
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名大證。
号无印。
鄱阳史氏子也。
年十四。
投昌国寺智节出家。
以所习试。
优等得度。
为大僧。
乃焚膏继𠷳。
研穷秘典。
节喜资證。
游方首谒荆溪琬禅师于庐山之圆通寺。
琬貌寒寻常。
鼻涕沾衣。
證易之欲发去。
复心计曰。
逢人草草。
安辨玄黄也。
因私入室。
求说祖师心诀。
琬换手槌胸。
大叫曰。
逼杀人。
證疑惧而退。
有宿衲思庵睿者。
以年迈寓国通。
閒房晦养。
自怡林下。
虽知名不得而亲之。
證几欲就请。
莫得其便。
一日睿如厕归。
證从后随入。
睿曰。
是谁。
證曰。
欲求法耳。
睿大怒趁出。
便掩户。
證大惊疑。
复乘间乞见睿。
睿曰。
佛法自有方丈。
汝到此讨甚热碗。
證曰。
大證初参。
不蒙方丈和尚指示。
但见其槌胸大叫而已。
睿曰。
头上安头。
證恍然涕泣。
礼谢曰。
吾师婆心一至此乎。
睿曰。
据子机智。
不宜滞此。
比来天童有云外岫禅师。
提唱洞宗。
昨见新录。
巧譬傍引。
奔逸绝尘。
其绵密可观。
子宜往事之。
盖岫嗣直翁举。
举嗣东谷光。
光嗣华藏祚。
净慈晖。
晖乃弘智觉之子也。
證机投云外岫公。
乃灯传弘智七世焉。
岫公一日上堂罢。
厉声叫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作么生救。
證对曰。
请和尚吃饭。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你不要相救。
又对曰。
作么作么。
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
阿谁与我同行。
證又对曰。
和尚先行。
大證随后。
岫公呵呵大笑而殁。
證乃备述岫公风度于中峰本和尚。
峰喜而赞曰。
太白峰为屏。
二十里松为座。
云影外藏身。
几多人蹉过。
不蹉过元是隰州古佛再来。
切忌机前说破。
于是诸方共称岫公。
为弘智真传也。
丞相脱欢公。
请證出世衢之南禅。
而次地迁锡。
六会说法。
然所居之室。
如传舍。
惟入草求人。
不厌饥渴。
尝曰。
我当时错登圆通门。
入思庵室。
被渠哄。
到江浙。
七上八落。
至今没个合煞。
若有代山僧。
鼻孔出气者。
山僧两手分付。
虽然相逢没量汉。
莫作假鸡声。
晚居雪窦。
示众曰。
千说万说。
不若觌面。
一见昨日二十九。
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
光阴如箭疾。
娘生两只眼。
个个黑如漆。
急急急回头。
看取天真佛。
良久云。
是何面孔。
下座。
巡堂吃茶。
又曰。
妙不妙衲僧鼻孔无多窍。
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
至士宁容袖手。
良马岂待挥鞭。
全超棒喝不落蹄筌。
百鸟不来春又去。
岩房赢得日高眠。
證老年退居定水之圆明庵。
其示寂时。
春秋六十有五。
阇维有不坏者二。
曰牙齿。
曰数珠。
舍利明莹。
门人景云建窣堵于本庵。
赞曰。
洞室宗旨绵密。
弘智数传之下。
弗克大鬯者。
何也。
盖学者卤莽。
艰于入彀耳。
至无印师资力挥鲁戈。
顿返羲轮。
猗欤杰也。
若以临末舍利明莹。
而识其生平。
则负圆通老衲。
不胜言矣。